心的知觉
知觉(perception)是个体对事物整体的直接反映。知觉是个体选择、组织并解释感觉信息的过程。这个过程不仅和某一种感觉相联系,而且往往是多种感觉协同活动的结果。在知觉过程中,人脑将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激化为整体经验,知觉是个体对客观事物和身体状态整体的反映。它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人的主观态度和过去的知识经验。人的态度和需要使知觉具有一定的倾向性,知识经验的积累使知觉更丰富、更精确和更富有理解性。 知觉与感觉一样,都是对当前客观事物的直接反映。知觉是由不同类感觉有机结合而成的对事物的各种属性、各个部分及其相互关系的综合整体反映。故知觉的产生必须以各种形式的感觉存在为前提,没有反映事物个别属性的感觉,就不可能有反映事物整体的知觉,在现实生活中,人一般是以知觉的形式直接反映事物,感觉作为知觉组成成份,存在于知觉之中,很少有孤立的感觉存在。客观事物通常只有部分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受器,要认识事物的整体或联系,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直接的、间接的)加以补充,同时是否产生知觉也要受人的兴趣、需要、动机、情绪、个性等各种心理因素的制约。感觉、知觉都是分析器活动的结果,但感觉只与单一分析器的活动有关,而知觉是多种分析器对复杂刺激物或多种刺激物之间关系进行分析综合的结果。人对于自身生命活动的状态也可以产生知觉,在临床上,它是病人主诉和医生问诊的重要内容。知觉的概念感觉是人们对事物个别属性的认识,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单纯的感觉是不存在的。人们在对一定对象产生感觉后,就会自然产生对该对象的知觉。知觉是个体将感觉信息组织成有意义的整体的过程。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形成的,但知觉不是感觉信息的简单结合。感觉信息是简单而具体的,它主要由刺激物的物理特性所决定。知觉则较为复杂,它要利用已有的经验,对所获得的感觉信息进行组织,同时解释这些信息,使之成为有意义的整体。例如,我们听到身后的熟悉的脚步声,就知道是谁来了。“听到脚步声”是感觉,“熟悉的”是指已有经验,感觉信息与已有经验的相互作用,使我们产生了“谁来了”这种知觉。 认知—cognition指心理活动、如形成概念、知觉、判断或想象。习惯上将认知与情感、意志相对应。是指人们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或信息加工的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和语言等。人脑接受外界输入的信息,,转换成内在的心理活动,再进而支配人的行为,这个过程就是信息加工的过程,也就是认知过程。
自我认知(self-cognition- ability )是对自己的洞察和理解的强弱。自我观察是指对自己的感知、思维和意向等方面的觉察;自我评价是指对自己的想法、期望、行为及人格特征的判断与评估,这是自我调节的重要条件。如果一个人不能正确的认识自我,看不到自我的不足,觉得处处不如别人,就会产生自卑,丧失信心,做事畏缩不前……相反,如果一个人过高地估计自己,也会骄傲自大、盲目乐观,导致工作的失误。因此,恰当地认识自我,实事求是地评价自己,是自我调节和人格完善的重要前提。
(一)感受性和感觉阈限对刺激的感觉能力叫感受性。感受性的大小是用感觉阈限的大小来度量的。每种感觉都有两种感受性和感觉阈限:绝对感受性与绝对阈限,差别感受性与差别阈限( 1 )绝对感受性与绝对阈限:刺激只有达到定的强度才能被人觉察到,象空气中的尘埃等过弱的刺激落在人的皮肤上,人是觉察不到的。我们把那种刚刚能够觉察到的最小刺激量称为绝对阈限,刚刚能够觉察出最小刺激量的能力称为绝对感受性。绝对阈限不是一个单一的强度值,而是个统计学上的概念。按照惯例,心理学家把有50 %的次数被觉察到的刺激值定为绝对阈限。绝对感受性与绝对阈限在数量上成反比关系。如果用E 代表绝对感受性,R 代表绝对感觉阈限,则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下列公式表示:E = 1/R各种感觉的绝对阈限是不同的。在适当的条件下,人的感觉阈限是很低的。不同个体的绝对阈限有相当大的差异,即使是同一个体也会因机体状况和动机水平而发生变化。一般情况下,生理的刺激阈限低于意识到的感觉阈限,因为一个人说出“我感受到它”之前,早有一定的生理过程发生了。( 2 )差别感受性与差别阈限:在刺激物能引起感觉的基础上,如果变化刺激,并不是量的任何变化都能被我们觉察出来的。只有刺激增加或减少到一定的数量,才能引起一个差别感觉。我们把刚刚能够引起感觉变化的事物属性的的最小差异量叫做差别感觉阈限,相应的人能够觉察到事物属性的最小差异量的能力叫差别感受性。差别阈限和差别感受性也是成反比关系。1834 年,德国生理学家韦伯(E. H. Weber)在研究感觉的差别阈限时发现,如果以I 表示原初刺激的强度,以I +ΔI表示刚刚觉察出较原初刺激强些的刺激强度,那么在一定的范围内,每一种感觉的差别阈限都是一个相对常数,他的公式如下:K =ΔI/I韦伯公式也叫韦伯定律。韦伯定律表明,当I 的大小不同时,I的大小也会不同,但 是一个常数。所以上述K值又称为韦伯常数。又由于这个常数值均小于1,故K值亦称韦伯分数。例如,举重的K为1/30,这意味着对一个30g重的物体的重量来说,至少31g的重量才能被我们感到它略重一些,这里的差别阈限是1g。如果原来物体的重量是60g,那么至少是62g重物的重量才被我们觉得比60g重物略重一些,这里的差别阈限是2g,如此等等。可见,差别阈限值是相对的。因而,我们可以把韦伯分数称为相对差别阈限。不同感觉的韦伯分数是不同的。例如,重量感觉的韦伯分数为1/30,听觉为1 / 10 ,视觉为1 / 10 。不过,韦伯分数只有在中等刺激强度的范围内才是正确的,在接近绝对阈限或刺激过分强烈时,相对差别阈限会有明显的变化。费希纳(C . T.Fechner , 1861--1887 )确定了接近绝对阈限时韦伯分数所发生的变化,进一步假设一个绝对差别阈限为一个感觉单位,并在韦伯定律的基础上推导出下列公式:S = K㏒R + C这里,S 是感觉强度,R 是刺激强度,K 和C 是常数,即是说,刺激强度按几何级数增加,而感觉强度只按算术级数增加。这就是费希纳定律。后来的研究表明,费希纳定律也只具有近似的意义。(二)感觉的适应这是相同的刺激物持续地作用于某一特定感受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在生活中,感觉的适应是很普通的,俗话说:“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就是这个道理。适应可以引起感受性的提高,也可以引起感受性的降低。这在视觉的适应中表现得特别明显。如一个人由亮处到暗处,开始什么也看不清,过一会儿之后,才能逐渐分辨身边的物体,这是对暗的适应过程,称作暗适应。相反的过程是对光的适应,称作明适应。此外,各种感觉的适应速度和程度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
知觉的选择性 人所处的环境复杂多样。在某一瞬间,人不可能对众多事物进行感知,而总是有选择地把某一事物作为知觉对象,与此同时把其他事物作为知觉背景,这就是选择性。分化对象和背景的选择性是知觉最基本的特性,背景往往衬托着、弥漫着、扩展着,对象往往轮廓分明、结构完整。 知觉的对象从背景中分离,与注意的选择性有关。当注意指向某种事物的时候,这种事物便成为知觉的对象,而其他事物便成为知觉的背景。当注意从一个对象转向另一个对象时,原来的知觉对象就成为背景,而原来的背景转化为知觉的对象。因此,注意选择性的规律同时也就是知觉对象从背景中分离的规律。 有时人可以依据自身目的进行调整,使对象和背景互换,例如双关图(如图5-4)中的少女与老妪、花瓶与人脸。选择这一部分作为对象时,图片的内容是少女、花瓶;选择另一部分作为对象时,图片的内容是老妪、人脸。
二、知觉的理解性
知觉的理解性表现为人在感知事物时,总是根据过去的知识经验来解释它、判断它,把它归入一定的事物系统之中,从而能够更深刻地感知它。这就是知觉的理解性。
从事不同职业和有不同经验的人,在知觉上是有差异的。如工程师检查机器时能比一般人看到、听到更多的细节;成人的图画知觉与儿童相比,能更深刻地了解图画的内容和意义,知觉到儿童所看不到的细节。
影响知觉理解性的条件有三个。
1.言语的指导作用
言语是语言在交际过程中的应用。人的知觉是在两种信号系统的协同活动中实现的,词的作用有助于对知觉对象的理解,使知觉更迅速、更完整。例如,天空中的云彩,自然景色中的巨石形状,在感知时加以词和言语的指导,很快就能知觉到。
2.实践活动的任务
当有明确的活动任务时,知觉服从于当前的活动任务,所知觉的对象比较清晰、深刻,任务不同对同一对象可以产生不同的知觉效果。比如,对天安门的素描和用文字的描写,任务不同,感知效果就不同。
3.对知觉对象的态度
如果对知觉对象抱着消极的态度,就不能深刻地感知客观事物;只有对知觉对象发生兴趣,抱积极的态度才能加深对它的理解。 感觉与知觉
人的认知过程
人怎样认识世界,这是古老而富有挑战性的科学问题。认知过程(cognitive process)是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观察,包括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语言等生理和心理活动。人类认识世界是从感觉和知觉开始的。人们感知事物时需要以注意为前提,并从众多信息中将有用的信息筛检过滤,储存到记忆系统,继而形成表象和概念。人在认识事物时会联系和抽象这些事物的内外部规律。这种认识要靠思维过程来进行,所以人类的思维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间接性。人类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发展出独特的语言功能,通过它来进行思想交流,思维亦借助语言来进行。
感觉(sensation)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当前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perception)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当前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也就是说,感觉是通过某一感觉器官获取某一事物单个属性信息的过程,如事物的形状、大小、颜色、光滑与粗糙、气味、声音等。然而,通过感觉并不能完全了解事物的意义,甚至不知道反映的事物是什么。而知觉则不同,往往是多种感官参与活动,还结合以往经验,将事物多种属性综合为有意义的整体。感觉反映事物的属性,知觉反映事物的整体;感觉是知觉的基础,知觉是感觉的深入。因此,感觉是最基本、最简单的心理现象,没有感觉不仅不可能产生知觉,而且也不可能产生其他一切心理现象。当感觉到的个别属性越丰富,对事物的知觉就越完整。然而,知觉不是许多感觉的简单堆积 ,而是各种感觉的有机整合。知觉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比感觉更真实、更完整。比如说,医科学生尚未学会读X光片时,只能“感觉”到团团阴影;学会读片之后,才“知觉”到判别某种病变。
当你开车到达路口遇见红灯亮时,自然会立即刹车,这期间所经过的时间也许不到1秒钟,然而在这极短的时间内,你完成了一次复杂的生理与心理活动:首先是你的视觉器官(眼睛)接受到红光的刺激(红灯),也就是视觉感受器收到了信息;然后这些信息经由视神经纤维传导到大脑,并经大脑的认知活动(依据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分析传来的信息的含义)判定为代表停车的红灯;最后大脑下达命令,立即采取刹车行动。在这三个阶段中,眼睛看到红灯与脚踩刹车是行为,而神经的传入传出以及大脑的认知判断,就是感觉和知觉过程或称为心理历程。
感觉器基本结构
感受器(receptor)是指分布在体表或组织内部的一些专门感受机体内外环境改变的结构或装置。感受器的组成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些感受器就是外周感觉神经末梢本身,如痛觉感受器即是体表或组织内部与痛觉有关的游离神经末梢;有的感受器是在裸露的神经末梢周围再包绕一些特殊的、由结缔组织构成的被膜样结构;但是体内存在着一些结构和功能上都高度分化了的感受细胞 (sensory cell),它们同感觉神经末梢相联系,如视网膜中的视杆和视锥细胞是光感受细胞,耳蜗中的毛细胞是声波感受细胞等,这些感受细胞连同它们的辅助装置共同构成特殊感觉器(或感觉器官 sense organs),如眼(视器)、耳(前庭蜗器)、味器等。
我们身体中各个感觉器官或感受器接受机体内、外环境的各种刺激,将刺激转变为神经冲动信息,这些信息借感觉神经传入到中枢(脊髓和脑),经过大脑复杂的信息处理,产生感觉,然后由高级中枢发出神经冲动,经运动神经传至效应器,对刺激作出应答反应,这个过程就是所谓的“反射(reflex)”。
膝跳反射是一种最为简单的反射类型,它仅包含两个神经元,感觉神经元(输入)和运动神经元(输出)。刺激膝盖处大腿肌肉的感受器,在感觉神经元中引发了动作电位,动作电位上行到脊髓,脊髓中感觉神经元直接与运动神经元建立突触联系。如果信号足够强,就可以在运动神经元中引发动作电位,当这个动作电位传递到大腿肌肉,即可引起膝跳反射。
感受器的分类
根据感受器所在的部位、接受刺激的来源等可将感受器分为3类:
1.外感受器:分布于皮肤、粘膜、视器和听器等处,感受外界环境的刺激,如触、压、切割、温度、光和声等物理刺激和化学刺激。
2.内感受器:分布于内脏和心血管等处,感受机体内在的物理和化学刺激,如渗透压、压力、温度、离子和化合物浓度等。
3.本体感受器:分布于肌、肌腱、关节和内耳的位觉器等处,感受机体运动和平衡变化时所产生的刺激。
人体的主要感觉类型和相应的感受器
感觉类型感受器名称 感觉类型感受器名称
视觉视杆和视锥细胞
关节位置和运动觉神经末梢
听觉螺旋器内毛细胞
肌肉长度肌梭内神经末梢
嗅觉嗅神经元
肌肉张力腱梭内神经末梢
味觉味感受细胞
动脉血压神经末梢
旋转加速度壶腹嵴毛细胞
肺扩张神经末梢
直线加速度椭圆囊和球囊毛细胞
头部血液温度下丘脑某些神经元
触-压觉神经末梢
动脉氧分压神经末梢
热觉神经末梢
脑脊液pH值延髓腹外侧面感受器
冷觉神经末梢
血浆葡萄糖下丘脑某些细胞
痛觉游离神经末梢
血浆渗透压下丘脑前部某些细胞
注:前11项通常能引起明确的主观感觉的,而其余的感受器一般只向中枢提供内外环境中某些因素改变的信息,因而引起各种调节性反应,但这时在主观意识上并不产生特定的感觉
知觉的基本特征
感觉只是凭感觉器官对环境中刺激的觉察;而知觉则是对感觉获得讯息作进一步处理。比如通过感觉,我们知道某个物体的颜色、气味、温度等属性,而知觉让我们对某个事物有一个完整的映像,并做出判断,如杯子、苹果、桌子等。神经生理学研究表明,知觉过程非常复杂,它依赖于许多大脑的感觉皮质和联络皮质的协同活动。如视知觉过程是由刺激引起的兴奋传导到视觉中枢时,产生于视觉皮质及其与附近的听觉皮质、躯体感觉皮质交界处的联合区;额叶皮质也参与视知觉的组织活动。这些部位如果受到损伤,会造成其知觉障碍。知觉不仅受感觉系统生理因素的影响,而且还依赖于个体以往的知识和经验,并受个体的兴趣、需要、动机、情绪等心理特点的影响。
[*]知觉的相对性
知觉是个体以其已有经验为基础,对感觉所获得资料而做出的主观解释,因此,知觉也常称之为知觉经验。知觉经验是相对的。我们看见一个物体存在,在一般情形下,我们不能以该物体孤立地作为引起知觉的刺激,而必须同时也看到物体周围所存在的其他刺激。这样,物体周围其他刺激的性质与两者之间的关系,势必影响我们对该物体所获得的知觉经验。形象与背景是知觉相对性最明显的例子。形象是指视觉所见的具体刺激物,背景是指与具体刺激物相关连的其他刺激物。在一般情境之下,形象与背景是主副的关系 :形象是主题,背景是衬托。另一个例子是知觉对比,是指两种具相对性质的刺激同时出现或相继出现时,由于两者的彼此影响,致使两刺激所引起的知觉上的差异特别明显的现象。如大胖子和小瘦子两人相伴出现,会使人产生胖者益胖瘦者益瘦的知觉。
左图:形象与背景-图中黑白相对两部分均有可能被视为形象或背景,如将白色部分视为形象,黑色为背景,该形象可解释为烛台或花瓶;相反,则可解释为两个人脸侧面的投影像。
右图:知觉对比 -图中A、B两圆半径完全相等,但由于周围环境中其它刺激物的不同,因而产生对比作用,致使观察者在心理上形成A圆小于B圆的知觉经验。
知觉的选择性
客观事物是多种多样的,在特定时间内,人只能感受少量或少数刺激,而对其他事物只作模糊的反映。被选为知觉内容的事物称为对象,其他衬托对象的事物称为背景。某事物一旦被选为知觉对象,就好像立即从背景中突现出来,被认识得更鲜明、更清晰。一般情况下,面积小的比面积大的、被包围的比包围的、垂直或水平的比倾斜的、暖色的比冷色的,以及同周围明晰度差别大的东西都较容易被选为知觉对象。即使是对同一知觉刺激,如观察者采取的角度或选取的焦点不同,亦可产 生截然不同的知觉经验。影响知觉选择性的因素有刺激的变化、对比、位置、运动、大小程度、强度、反复等,还受经验、情绪、动机、兴趣、需要等主观影响。由知觉选择现象看,我们可以想像,除了少数具有肯定特征的知觉刺激(如捏在手中的笔)之外,我们几乎不能预测,提供同样的刺激情境能否得到众人同样的知觉反应。
左图:图形为一立方体,但如你仔细注意时,就会发现,这个立方体与你最接近的一面随时都在改变。此种可以引起截然不同知觉经验的图形,称为可逆图形。事实上,图形本身并末改变,只是由于观察者着眼点的不同而产生了不同的知觉经验。
右图:《黎明与黄昏》 -木雕艺术家艾契尔(M.C.Escher)在1938年的一幅著名木刻画。假如读者先从图面的左侧看起,你会觉得那是一群黑鸟离巢的黎明景象;假如先从图面的右侧看起,就会觉得那是一群白鸟归林的黄昏;假如从图面中间看起,你就会获得既是黑乌又是白鸟、也可能获得忽而黑鸟忽而白鸟的知觉经验。
知觉的整体性
知觉的对象都是由不同属性的许多部分组成的,人们在知觉它时却能依据以往经验组成一个整体。知觉的这一特性就是知觉的整体性(或完整性)。例如,一株绿树上开有红花,绿叶是一部分刺激,红花也是一部分刺激,我们将红花绿叶合起来,在心理上所得的美感知觉,超过了红与绿两种物理属性之和。
知觉并非感觉信息的机械相加,而是源于感觉又高于感觉的一种认识活动。当人感知一个熟悉的对象时,只要感觉了它的个别属性或主要特征,就可以根据经验而知道它的其他属性或特征,从而整个地知觉它。如果感觉的对象是不熟悉的,知觉会更多地依赖于感觉,并以感知对象的特点为转移,而把它知觉为具有一定结构的整体。
知觉的整体性纯粹是一种心理现象。有时即使引起知觉的刺激是零散的,但所得的知觉经验仍然是整体的。上图中三个图形,均可用来作为此种心理现象的说明。从客观的物理现象看,这三个图形没有一个是完整的 ,全是由一些不规则的线和面所堆积而成的。可是,谁都会看出,各图均明确显示其整体意义。左图由两个三角形重叠,而后又覆盖在三个黑色方块上所形成;中图是由白方块与黑十字重叠,再覆盖于四个黑色圆上所形成;右图是由白色圆形与黑十字重叠,再覆盖于一个双边方形上所构成。我们都会发现,居于各图中间第一层的三角形(左图)、方形(中图)和圆形(右图),虽然在实际上都没有边缘,没有轮廓,可是,在知觉经验上却都是边缘最清楚、轮廓最明确的图形。像此种刺激本身无轮廓,而在知觉经验上却显示“无中生有”的轮廓,称为主观轮廓(subjective contour)。由主观轮廓的心理现象看,人类的知觉是极为奇妙的。这种现象早为艺术家应用在绘画与美工设计上,使不完整的知觉刺激形成完整的美感。
知觉的恒常性
在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距离、不同明暗度的情境之下,观察某一熟知物体时,虽然该物体的物理特征(大小、形状、亮度、颜色等)因受环境影响而有所改变,但我们对物体特征所获得的知觉经验,却倾向于保持其原样不变的心理作用。像这种外在刺激因环境影响使其特征改变,但在知觉经验上却维持不变的心理倾向,即为知觉恒常性。
在视知觉中,知觉的恒常性表现得非常明显。如从不同距离看同一个人,由于距离的改变,投射到视网膜上的视像大小有差别,但我们总是认为大小没有改变,仍然依其实际大小来知觉他。又如,一张红纸,一半有阳光照射,一半没有阳光照射,颜色的明度、饱和度大不相同,但我们仍知觉为一张红纸。正由于知觉具有恒常性,才使我们能客观地、稳定地认识事物,从而更好地适应环境。
另外,我们都有经验,雷声或火车的鸣笛声,如只按生理的听觉资料判断,远处的雷声或火车笛声,其音强未必高于近处的敲门声。可我们总觉得雷声或火车笛声较大。这就是声音的恒常性。又如身体的部位随时改变,有时将头倾斜,有时弯腰,有时伏卧,甚至有时倒立。身体部位改变时,与身体部位相对的外在环境中上下左右的关系也随时改变,但我们都有经验,身体部位的改变一般不会影响我们对方位的判断。此种现象就称为方向恒常性,这与内耳中的前庭与半规管的功能有关。
知觉的组织性
在感觉资料转化为心理性的知觉经验过程中,显然是要对这些资料经过一番主观的选择处理,这种主观的选择处理过程是有组织性的、系统的、合于逻辑的,而不是紊乱的。因此,在心理学 中,称此种由感觉转化到知觉的选择处理历程为知觉组织(perceptual organization)。心理学的格式塔理论(Gestalt theory)认为,知觉组织法则主要有如下四种。
相似法则:在知觉场地中有多种刺激物同时存在时,各刺激物之间在某方面的特征(如大小、形状、颜色等)如有相似之处,在知觉上即倾向于将之归属于一类。如下图,在方阵中,圆点与斜叉各自相似,很明显地被看成是,由斜叉组成的大方阵当中另有一个由圆点组成的方阵。此种按刺激物相似特征组成知觉经验的心理倾向称为相似法则(law of similarity)。
接近法则:有时候,知觉场地中刺激物的特征并不十分清楚,甚至在各刺激物之间也找不出足以辨别的特征。在此种情境之下,我们常根据以往经验,主观地寻找刺激物之间的关系,藉以增加其特征,从而获得有意义的或合于逻辑的知觉经验。如下图,A图与B图同样是由20个圆点组成的方阵,如单就各个圆点去看,它们之间不容易找出可供分类组织的特征。但如仔细观察,两图中点与点之间的间隔距离不尽相等;A图中两点之间的上下距离较其左右间隔为接近,故而看起来,20个点自动组成四个纵列。B图中两点之间的左右间隔较其上下距离为接近,故而看起来是20个点自动组成四行。此种按刺激物间距离关系而组成知觉经验的心理倾向称为接近法则(1aw of proximity)。
闭合法则:如果知觉场地的刺激物表面看来虽各有其可供辨别的特征,但如仅凭此等特征 ,仍不能确定刺激物之间的关系。此时,观察者常运用自己的经验,主动地为之补充(或减少)刺激物之间的关系,从而增加它们的特征,以便有助于获得有意义的或合于逻辑的知觉经验。如下图,乍看之下,图中只是有些不规则的黑色碎片和一些只有部分连接的白色线条。但如仔细察看,就会觉得,那是一个白色立方体和一些黑色圆盘;也可能觉得,那是白色立方体的每一拐角上有一个黑色圆盘。假如你的知觉经验确是如此,那你的知觉心理倾向就符合闭合法则(1aw of closure)。在这里,知觉刺激物本身的条件并不闭合,也不连接,是观察者把不闭合的三块黑色无规则的图片看成一个完整的黑色的圆盘;同时把很多不闭合不连接的白色线条在心理上连起来,闭合而成一个白色立方体。事实上,八个黑色圆盘也好,一个白色立方体也好,在实际的图形中根本是不存在的,只有在观察者的知觉经验中存在,而此种存在是根据闭合法则建立起来的。
连续法则:与闭合法则类似的是连续法则(1aw of continuity)。如下图所示,一般人总是将它看成是一条直线与一条曲线多次相交会而成;没有人会看成是多个不连接的弧形与一横线构成。由此可知,知觉上的连续法则所指的“连续”,未必指事实上的连续,而是指心理上的连续。知觉上的连续法则在绘画艺术、建筑艺术以及服装设计上早已广泛应用 。以实物形象上的不连续使观察者产生心理上的连续知觉,从而形成更多的线条或色彩的变化,藉以增加美的表达。听知觉也会有连续心理组织倾向。多人一起合唱,或多种乐器合奏,有音乐修养的人,不会把不同声音混而为一,而是分辨出每一种声音的前后连续。
知觉的理解性
人在感知某一事物时,总是依据既往经验力图解释它究竟是什么,这就是知觉的理解性。人的知觉是一个积极主动的过程,知觉的理解性正是这种积极主动的表现。人们的知识经验不同,需要不同、期望不同,对同一知觉对象的理解也不同。一张检验报告,病人除了知觉一系列的符号和数字之外,却不知道什么意思;而医生看到它,不仅了解这些符号和数字的意义,而且可以做出准确的判断。因此,知觉与记忆和经验有深刻的联系。当知觉时,对事物的理解是通过知觉过程中的思维活动达到的,而思维与语言有密切关系,因此语言的指导能使人对知觉对象的理解更迅速、更完整。
下图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些黑色斑点,一下子分辨不出是什么,当有人说出这是一条“狗”,马上这些斑点便显示成一条“狗”的轮廓。
知觉定势
知觉定势 (perceptual set)是指主体对一定活动的特殊准备状态。具体而言,人们当前的活动常受前面曾从事过的活动影响,倾向于带有前面活动的特点。当这种影响发生在知觉过程中时,产生的就是知觉定势,它一般由早先的经验造成。当然,知觉者的需要、情绪、态度和价值观念等,也会产生定势作用。如人的情绪在非常愉快时,对周围事物也可产生美好知觉的倾向。定势具有双向性,积极作用是使知觉过程变得迅速有效;消极作用则使定势显得刻板,妨碍知觉或引起知觉误导。
在下图,当我们从左往右看时,总是把图中间的符号看成是字母“B”;但如果是从上往下看时,我们总会把图中间的符号看成是数字“13”。
知觉类别
空间知觉
对物体的形状、大小、远近、方位等空间特性获得的知觉,即空间知觉(space perception)。对个体生活而言,空间知觉显然是一种必不可少的能力,因为个体生活在三维空间内,在一切活动中,必须随时随地对远近、高低、方向做适当的判断,否则就难免发生困难甚至遭遇危险。动物的猛虎跳涧、猴子攀登、飞鸟归巢,人的上下台阶、穿越马路、工具操作等,无一不是靠空间知觉的判断。空间知觉是多种感觉器协同活动得到的产物,包括视觉、听觉、触觉、运动觉等的活动及相互联系,其中视觉系统起主导作用。空间知觉包括形状知觉、大小知觉、距离知觉、深度知觉(立体知觉)、方位知觉等。空间知觉是在人的后天实践中形成、发展和完善起来的。
直线透视(linear perspective):指平面上刺激物本身在面积的大小、线条的长短以及线条之间距离远近等特征上,所显示出的能引起深度知觉的线索。如 下图,虽然铁轨实际是平行的,但从视网膜上反映出来的影像中看起来在无限远处,两直线(铁轨)似乎交于一点。可利用这种直线透视原理,在绘制平面图形时,表示立体感。
重叠(superposition):当两种(或多种)物体在同一平面上,如其中一物体之一部分被另—物体所遮盖时,即形成重叠现象。由重叠所构成的画面就会使人产生深度知觉;部分被遮盖的物体看起来距离较远,全部显露出来的物体看起来距离较近。
明暗(bright and shadow):在平面图上,单是调配颜色的亮度,使之明暗对比,即可构成深度知觉的线索。如下图所示,这是由黑白两种不同亮度的对比再加上直线透视原理而形成的—张虽为平面但具立体感的图形。
时间知觉
时间知觉(time perception),也称时间感 (time sense),指在不使用任何计时工具的情况下,个人对时间的长短、快慢等变化的感受与判断。时间知觉的特殊之处是它并非由固定刺激所引起,也没有提供线索的感觉器官。在缺乏计时工具作为参考标准的情况下,获得时间知觉的线索可能来自两方面:(1)外在线索,比如太阳的升落、月亮的圆缺、昼夜的更替、四季的变化等,或生活、工作中的工作程序,都为人们判断时间提供了参数;(2)内在线索,如人体自身的呼吸、脉搏、消化以及生物节律等,也可成为判断时间的依据。
时间知觉也是在人的实践活动中逐渐发展起来的。人类发明了许多计时工具和计时方法。某些自然界客观现象也存在时间印记,如树木年轮、动物牙齿、化石等。时间估计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发生。儿童年龄越小,对时间估计的准确性越差。另外,职业不同以及不同的情绪状态也影响对时间的估计。在心情愉快时,感觉时间过得快,在心情烦闷时,时间过很慢。例如,买好票在影院门口等人十分钟,会觉得时间很长;朋友来了一起进场看电影两小时,可能觉得时间很短。
运动知觉
运动知觉(motion perception)是人对空间物体运动特性的知觉。它依赖于对象运行的速度、距离以及观察者本身所处的状态。例如,当物体由远而近或由近而远运动时,物体在视网膜上成像大小的变化,向人脑提供了物体“逼近”或“远去”的信息。物体运动太快或太慢都不能使人形成运动知觉。人们很难用肉眼观察到手表上时针的移动或光的运动,因为它们的速度太慢或是太快。物体距离与运动速度直接影响着运动知觉。以同样速度运动着的物体,远的感知运动慢,近的感知运动快,离得太远就看不出运动。可见,运动是人知觉运动的根本原因,但造成运动知觉的直接原因却是角速度,是单位时间内所造成的视角的改变量。实际上,世界万物都在运动,只是速度快慢而已。因此,我们要观察某物体的运动速度,就要与另一物体相比较。这个被比较的物体就是运动知觉的参考系统。选择的参考系统不同,运动知觉也不同。比如,骑自行车者以步行者为参考系统,感知则为快,与汽车行驶相比,感知则为慢。在参考系统少的情况下,两个物体的运动可知觉为其中一个在运动。一般规律是,人们倾向把较大的客体当作静止背景,较小的客体在其中运动。如薄云与月亮,可视为月亮在走,也可视为云彩在动。这种现象就是诱导运动。在暗室内注视静止的光点,过一会儿就会感到光点在游动,这是自主运动,是由于视野中缺乏参考系统而造成的。
似动现象(apparent motion)是指引起运动知觉经验的刺激物其本身并未移动,但观察者在主观意识上则清楚地觉知它是在移动中。严格地说,似动现象的产生既非由于物体的真实移动,也非由于个人与物体之间的相对移动,而是一种假的移动,由此也被视为错觉现象。
似动现象的例子还有如下经典的图形,眼睛盯住下图中心的红点,然后头部逐渐靠近或离开屏幕,就会发觉两个轮子在互为反方向转动。
相对移动(relative motion),是指我们所看到的物体,其本身并未移动,只因我们自己身体在移动,反而觉得物体在移动。如右图,火车进行中看窗外景色,即可体验到相对移动的现象。此时窗外的景物看起来都在与火车做反方向移动,而且近处景物移动较快,远处景物移动较慢。在这种相对的移动情形下,移动知觉的线索来自视网膜上影像的移动。
错觉
知觉经验虽系因环境中的刺激物所引起,而知觉经验中对客观性刺激物所作的主观性解释,就真实性的标准来看,显然有很大的距离。单以知觉对比的知觉现象为例,凭知觉经验所作的解释显然是失真的,甚至可以说是错误的。对此种完全不符合刺激本身特征的失真的或扭曲事实的知觉经验,称为错觉(illusion)。
错觉是比较普遍的,由视觉、听觉、味觉、嗅觉等所构成的知觉经验,都会有错觉。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随时会感受到错觉现象。例如,在火车未开动之前,常因邻近车厢的移动,觉得自己车厢已经开动。这种现象称为移动错觉。再如,在火车尾部窗口俯视铁轨时,若火车是开动的,就会觉得铁轨好像是从车底下向后迅速伸出;若火车遽然停止,就会觉得铁轨好像是向车底迅速缩进。当注视电扇转动时,会觉得忽而正转,忽而倒转,甚至有时会有暂时停止不转的感觉。
人为什么会产生错觉?至今尚不清楚。一般认为:⑴错觉不是观念问题,而是知觉问题,因为即使知道是错觉也不会改变;⑵错觉不是发生在视网膜上;⑶视错觉不是视觉器官的活动所引起的。
左图:横竖错觉(horizontal-vertical illusion)属视错觉现象之一。横竖两等长直线,竖者垂直立于横者中点时,看起来竖者较长。
中图:缪勒-莱尔错觉(Müller-Lyer illusion)属视错觉现象之—。图中两条横线等长,惟以两端所附箭头方向不同,看起来下边的横线较长。
右图:奥尔比逊(Orbison illusion)属视错觉现象之一。图中圆形看来并非正圆,方形看来并非正方。其实圆者为正圆,方者为正方。
左图:德勃夫错觉(Delboeuf illusion)属视错觉现象之一。左图内的小圆与右图的圆相等,但两者看似不等;居右者看来较小。
中图:海林错觉(Hering illusion)属视错觉现象之一。两平行线为多方向的直线所截时,看起来失去了原来平行线的特征。
右图:楼梯错觉(Staircase illusion)属视错觉现象之一。注视此一图形数秒钟。将可发现有两种透视感;有时看似正放的楼梯,有时看似倒放的楼梯。
左图:松奈错觉(Zöllner illusion)属视错觉现象之一。当数条平行线各自被不同方向斜线所截时,看起来即产生两种错觉;其一是平行线失去了原来的平行;其二是不同方向截线的黑色深度似不相同。
中图:编索错觉(twisted cord illusion)属视错觉现象之一。此图像盘起来的编索,呈螺旋状。实则系由多个同心圆所组成,读者可选任一圆上一点循其线路检验之。
右图:桑德错觉(Sander illusion)视错觉现象之一。左边较大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看起来明显比右边小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长,但实际上两者等长。
幻觉
幻觉(hallucination)与错觉不同,它是在没有相应的外界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下发生的不真实感知。幻觉具有与真实知觉类似的特点,但它是虚幻的。正常人在某些特殊的状态下,如强烈的情绪体验并伴有生动的想象、回忆,或期待的心情、紧张的情绪,或处于催眠状态,都可能会出现幻觉。在入睡或醒觉状态的过程中,也会发生幻觉。幻觉也是心理异常的重要征象,如感觉剥夺、精神疾病、药物中毒、饮酒过量、吸食毒品等,常会产生幻觉。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反映。是一种基本的心理过程,它比感觉要复杂,并常常和感觉交织在一起,也被称为感知活动。
知觉与感觉
知觉是一系列组织并解释外界客体和事件的产生的感觉信息的加工过程。对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认识是感觉,对同一事物的各种感觉的结合,就形成了对这一物体的整体的认识,也就是形成了对这一物体的知觉。知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物体在人脑中的反映。
知觉是各种感觉的结合,它来自于感觉,但已不同于感觉。感觉只反映事物的个别属性,知觉却认识了事物的整体;感觉是单一感觉器官的活动的结果,知觉却是各种感觉协同活动的结果;感觉不依赖于个人的知识和经验,知觉却受个人知识经验的影响。同一物体,不同的人对它的感觉是类似的,但对它的知觉就会有差别,知识经验越丰富对物体的知觉越完善,越全面。
知觉虽然已经达到了对事物整体的认识,比只能认识事物个别属性的感觉更高级了,但知觉来源于感觉,而且二者反映的都是事物的外部现象,都属于对事物的感性认识,所以感觉和知觉又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在现实生活中当人们形成对某一事物的知觉的时候,各种感觉就已经结合到了一起,甚至只要有一种感觉信息出现,都能引起对物体整体形象反映。
感觉和知觉是不同的心理过程,感觉反映的是事物的个别属性,知觉反映的是事物的整体,即事物的各种不同属性、各个部分及其相互关系;感觉仅依赖个别感觉器官的活动,而知觉依赖多种感觉器官的联合活动。可见,知觉比感觉复杂。
感觉和知觉有相同的一面。它们都是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反映,如果事物不再直接作用于我们的感觉器官,那么我们对该事物的感觉和知觉也将停止。感觉和知觉都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初级形式,反映的是事物的外部特征和外部联系。如果要想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光靠感觉和知觉是不行的,还必须在感觉、知觉的基础上进行更复杂的心理活动,如记忆、想象、思维等。 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没有感觉,也就没有知觉。我们感觉到的事物的个别属性越多、越丰富,对事物的知觉也就越准确、越完整,但知觉并不是感觉的简单相加,因为在知觉过程中还有人的主观经验在起作用,人们要借助已有的经验去解释所获得的当前事物的感觉信息,从而对当前事物作出识别。
通过感觉,我们只知道事物的个别属性,通过知觉,我们才对事物有一个完整的映象,从而知道它的意义。
与感觉相比较,知觉又具有不同于感觉的特征:
第一、知觉反映的是事物的意义,知觉的目的是解释作用于我们感官的事物是什么,尝试用词去标志它,因此知觉是一种对事物进行解释的过程。
第二、知觉是对感觉属性的概括,是对不同感觉通道的信息进行综合加工的结果,所以知觉是一种概括的过程。
第三、知觉包含有思维的因素。知觉要根据感觉信息和个体主观状态所提供的补充经验来共同决定反映的结果,因而知觉是人主动地对感觉信息进行加工、推论和理解的过程。可以说感觉是知觉的基础,知觉是感觉的深入。
影响知觉的其它因素
知觉不仅受感觉系统、生理因素的影响,而且极大的依赖于一个人过去的知识和经验,个人的兴趣、需要、动机、情绪等心理因素的影响。现代神经心理学的研究表明,知觉过程是一个复杂的机能系统,这个系统依赖于许多皮层区域的完整复合体的协调活动。
知觉过程还受个性倾向性的影响。需要和动机对知觉过程有制约作用。布鲁纳和戈德曼(1947)以出身贫富不同家庭的儿童(10岁)为被试,要他们在同样的条件下估计各种硬币,以比较儿童的金钱价值与知觉的关系。结果发现两组儿童对硬币面积的估计都有夸大的倾向,但贫困儿童组的夸大倾向远超过富裕儿童组。
这一结果说明了需求强度对知觉的影响。
认知是指人们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或信息加工的过程。这是人最基本的心理过程。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和语言等。人脑接受外界输入的信息,经过头脑的加工处理,转换成内在的心理活动,再进而支配人的行为,这个过程就是信息加工的过程,也就是认知过程。
认知是一切的根源,人的成长过程其实就是认知的积累过程
首先,我们来看一张很神奇的动图。想要知道为什么我们会产生这样的视觉错觉,就要了解两个心理学概念——感觉与知觉。GIF
我们可能听过这样的话:“我的腿没知觉了!”实际上,这里的“知觉”是指心理学中的“感觉”。 感觉是指大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某种事物的反映。比如视觉是眼睛(感觉器官)收集到的可见光由视神经传递给大脑产生的;听觉是耳朵(感觉器官)收集到的声波由听神经传递给大脑产生的。因此,感觉也是一个生物学概念,更专业的内容可以参考《生理学》或《神经生物学》等课程。 大脑对某事物产生感觉后,再利用过去的经验和知识对这些感觉进行整合与解释,从而形成对该事物的整体认识,使其获得某种意义。这整个心理过程就叫知觉。
知觉具有四个基本特点:理解性、选择性、整体性和恒常性。理解性
知觉的理解性
我们来看看上图。你心里有什么想法吗? 是不是觉得这个女孩很漂亮!但实际上,感觉(这里是指视觉)只告诉我们,她有淡眉、大眼睛和长睫毛。而知觉根据我们过去的经验和知识告诉我们,她很漂亮!这就是知觉的理解性。 选择性
知觉的选择性
通常,我们接受到的信息都是由多个事物传递来的。但在同一时刻,知觉只能将其中的部分事物作为对象带给我们清晰的反映,而将剩余的事物作为背景。这就是知觉的选择性。 如上图所示,当我们认为这是一个杯子(对象)时,就把图片的白色部分作为了背景。当我们认为这是两张人脸(对象)时,就把图片的黑色部分作为了背景。 整体性
知觉的整体性
大脑倾向于把关联性较强(关联性的强弱取决于过去的经验和知识)的几个事物作为一个整体,而不是独立的几个部分来感知。这就是知觉的整体性。 如上图所示,我们仿佛能看到完整的三角形,这是因为我们对三角形这种图形十分熟悉。即使图中展现的是几条“残缺”的线段,我们仍然能将“残缺”的几个部分想象成一个整体,并脑补出完整的三角形。恒常性
知觉的恒常性
当事物所处的环境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时,我们对该事物的感知仍然能保持稳定。这就是知觉的的恒常性,它还可以被细分为大小恒常性、颜色恒常性等等。 比如,一辆汽车从远处驶来,它在我们视网膜上的成像会越来越大,但是我们并不认为是这辆汽车本身变大了,而是会认为这辆汽车在靠近我们。这就是大小恒常性。如上图所示,这个红杯子一部分位于暗处,另一部分位于亮处,但我们并不认为它本身有两种颜色。这就是颜色恒常性。
格式塔心理学派提出了“格式塔组织原则”,对知觉进行了更细致的阐释。比如,其中的“封闭原则”就解释了上文中我们为什么能看到完整的三角形。 在人格心理学中,罗夏墨迹测验就是通过让被试者观看几张经过精心制作的墨迹图,再让他们描述自己所联想到的事物,以测验被试者的人格。实际上,被试者对墨迹图的描述就是利用了知觉的理解性。备注:这种对人格的测验方法现今已经不再具有权威性。
墨迹图
值得一提的是,知觉的恒常性往往引起视觉错觉。最后,我来解释一下最开始的图片是如何让你产生这种视觉错觉的。
知觉恒常性导致的视觉错觉
将上图从左到右的四个部分依次记为A1、A2、B1、B2。根据颜色恒常性,大脑会认为A1和A2的颜色相同,B1和B2的颜色相同。同时,A1与B1的颜色差异明显,大脑当然会认为A1与B1的颜色不同。但由于恒常性的缘故,大脑也会顺势认为A2与B2的颜色不同。也就是说,大脑并不是将A2与B2的颜色直接比较,而是通过以上的知觉加工后再来比较。但这样的知觉加工忽略了A1与A2以及B1与B2的差异,于是就产生了这样的视觉错觉。 由此可见,眼见未必为实。随着科技的发展,科学家们探索世界的方式不再依赖于直接的感官,而是利用各种各样的精密仪器,这就是为了更客观地认识世界。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