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谋略 发表于 2022-6-4 23:20:52

燃灯古佛是不是真的“万佛之祖”?上古第一位佛?

有朋友曾问七叶君:“为什么燃灯佛被称作‘万佛之祖’?难道他之前就没佛了吗?”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涉及两个方面:一、佛教的世界观中有没有原点?第一位佛祖是谁?二、诸佛的传承方式是什么?也就是说佛是不是必须要有一个祖师,“得前佛授记”?咱们一一来探讨。
https://t12.baidu.com/it/u=3320785583,1779460925&fm=173&app=25&f=JPEG?w=540&h=360&s=3785D6A68A4A275FDA0E842C0300205B

一、佛教的世界观中有没有原点?
我们知道,佛家无“创世之说”,佛更不是创世主。《大悲经·梵天品》中,佛就明确否认了梵天“创世主”的地位。既然佛否定了创世之说,那么世界是怎么来的?世界有没有原点,或说本原?时间有没有尽头?
https://t10.baidu.com/it/u=1144364430,2914478599&fm=173&app=25&f=JPEG?w=540&h=360&s=654497460763130552459C3C0300C053

《杂宝藏经》中,佛对魔波旬说:波旬成为大魔王,是因为前世一饭供养辟支佛,另修了一座庙,以此功德,转世为大魔王。而佛自己呢?修了三阿僧祇劫的时间。具体有多久,一劫约13.44亿年,一阿僧祇等于一千万万万万万万万万兆(别数错,8个万)。
《大方便佛报恩经》上说,“一切诸佛尽三阿僧祇劫修菩萨行。”不只释迦佛要修这么久,而是所有佛都得修行这么久。
https://t12.baidu.com/it/u=2932001561,266714484&fm=173&app=25&f=JPEG?w=540&h=360&s=239014CD56131A6D28253D1C03001010

那么,燃灯佛呢?据《太子瑞应本起经》记载:释迦文佛以五茎莲华供养燃灯佛,得燃灯佛授记,于九十一劫后这一贤劫成佛,是为释迦牟尼。也就是说,燃灯佛时代距今九十一劫。
燃灯佛之前还有有无穷岁月,难道没佛了?如果有佛,谁才是真正的“万佛之祖”?根据千佛的说法,每一中劫都会有千佛出世。时间如果没有尽头,无量劫就有无量千佛。怎么会有“万佛之祖”,也就是第一位佛祖呢?
https://t11.baidu.com/it/u=3674372311,3891018543&fm=173&app=25&f=JPEG?w=540&h=360&s=181C8A5C4C13405112026C280300E058

二、诸佛的传承方式是什么?
佛抛弃人间五伦,为什么要另外认这么个“祖宗”呢?换个说法,佛是不是必须要一个祖师,得“前佛授记”?
我们知道,释迦牟尼得燃灯佛授记,于此世界证道成佛。之后弥勒菩萨又得佛授记,将成为此娑婆世界下一尊佛。另外,贤劫千佛乃至任何一位菩萨成佛,都有对应的佛授记。
https://t12.baidu.com/it/u=3773703842,3141998519&fm=173&app=25&f=JPEG?w=540&h=360&s=F02CBE566A1B57D418AAA06D0300406B

那么,燃灯古佛又是得谁授记呢?据《贤愚经》记载,九十一劫前,燃灯佛时为一个叫“阿梨蜜罗”的比丘僧,他日日燃灯供养能作光佛。因此得“能作光佛”授记为“定光如来”。因其出生时,身边一切光明如灯,故称“燃灯佛”。也就是说,燃灯佛之前有佛,他并不是上古第一佛。
https://t11.baidu.com/it/u=2319957184,3121027986&fm=173&app=25&f=JPEG?w=540&h=360&s=79F129C4CA5015C41BA655320300D052

那么燃灯佛“万佛之祖”的名号是怎么来的呢?《大毗婆沙论》上说,“世尊于第三阿僧祇劫遇七万七千佛,其中之首,为燃灯佛。”记载得清楚明确,燃灯佛并非“万佛之祖”,而只是释迦佛见过的第三阿僧祇劫七万七千佛的领袖。

智慧谋略 发表于 2022-6-4 23:21:07

燃灯佛(梵Di^pam!kara):又叫定光如来、普光如来,是过去庄严劫中所出世的千佛之首。燃灯,“生时,一切身边如灯,故名燃灯太子。作佛亦名燃灯”。
燃灯佛为过去佛中之最著名者,如《无量寿经》谓过去久远劫,锭光如来出世,教化众生,其后历经十劫,依次出现五十三佛。最后之世自在如来时,修因行而成道者即为阿弥陀如来。《大悲经》卷三〈殖善根品〉谓此如来以后,有莲华上佛乃至过去七佛等,总有十四佛出世。《大毗婆沙论》卷一七八更说释尊于第三阿僧只劫曾遇七万七千佛,其中之首位,即为燃灯佛。迦叶佛 梵文 Kasyapa。义曰:饮光。即过去七佛的第六位。骑一头狮子,是释迦牟尼前世之师。举行过一次说法集会,有二万弟子参加,他的上首弟子是提舍和婆罗婆。

2.南无迦叶佛,梵文 Kasyapa ,义曰:饮光。于贤劫举行过一次说法集会,有二万弟子参加,他的上首弟子是提舍和婆罗婆。
迦叶佛(贤劫第三尊)偈曰。一切众生性清净 从本无生无可灭即此身心是幻生 幻化之中无罪福长阿含经云。人寿二万岁时此佛出世。种婆罗门。姓迦叶。父梵德。母财主。居波罗柰城。坐尼拘律树下。说法一会。度人二万。神足二。一提舍。二婆罗婆。侍者善友。子集军。






燃灯佛是过去世为释迦菩萨授记的佛陀。因其出生时身边一切光明如灯,故称为燃灯佛。又作定光如来、锭光如来、普光如来、灯光如来。心地观经一曰:“昔为摩纳仙人时,布发供养然灯佛,以是精进因缘故,八劫超于生死海。”
燃灯佛为过去佛中之最著名者,如《无量寿经》谓过去久远劫,锭光如来出世,教化众生,其后历经十劫,依次出现五十三佛。最后之世自在如来时,修因行而成道者即为阿弥陀如来。《大悲经》卷三〈殖善根品〉谓此如来以后,有莲华上佛乃至过去七佛等,总有十四佛出世。《大毗婆沙论》卷一七八更说释尊于第三阿僧只劫曾遇七万七千佛,其中之首位,即为燃灯佛。迦叶佛 梵文 Kasyapa。义曰:饮光。即过去七佛的第六位。骑一头狮子,是释迦牟尼前世之师。举行过一次说法集会,有二万弟子参加,他的上首弟子是提舍和婆罗婆。

智慧谋略 发表于 2022-6-4 23:21:23

上一尊佛迦叶佛出世距今多长时间?

根据以下贤劫千佛出世的时间和顺序推算,迦叶佛距今大约11亿年。
贤劫第一至第八小劫,无佛出世。第九劫减至人寿六万岁时,拘留孙佛出世,为贤劫第一尊佛。减至四万岁时,拘那含牟尼佛出世,为贤劫第二尊佛。又减至寿二万岁时,迦叶佛出世。减至一百岁,释迦牟尼佛出世,为贤劫第四尊佛。第十小劫,人寿八万岁时,弥勒佛出世,为贤劫第五尊佛。第十一至十四小劫中,无佛出世。第十五小劫,有九百九十四佛相继出世。第十六至十九小劫,无佛出世。第二十小劫,楼至佛出世。合为贤劫千佛。根据以上佛经记载的时间推算,第九小劫——第十小劫,这2个小劫中,有五尊佛出世。弥勒佛出世时100岁增至8万岁,《弥勒下生成佛经》记载大约56亿年。迦叶佛到释迦佛是从2万岁减到100岁,那么迦叶佛到现在大约就是11亿年(由于古印度时间计算单位与今天有差别,也有不同算法年)。这里以《弥勒下生成佛经》为准。这是简单的推算,仅供参考。

智慧谋略 发表于 2022-6-4 23:21:40

庄严劫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一、观药王药上二菩萨经:‘住劫’中,以华光佛为首,至毗舍浮佛,共有千佛出世,庄严其劫,故称庄严劫。
贤劫

悲华经卷五:‘何因缘故劫名善贤?是大劫中多有贪欲、嗔恚、愚痴、憍慢众生,有千世尊,成就大悲,出现于世。’

‘阿难,何故名为贤劫?此三千大千世界,劫欲成时,尽为一水,时净居天以天眼观见此世界唯一大水,见有千枚诸妙莲华,一一莲华各有千叶,金色金光大明普照,香气芬薰,甚可爱乐。彼净居天因见此已,心生欢喜,踊跃无量,而赞叹言︰奇哉奇哉!希有希有!如此劫中当有千佛出兴于世。以是因缘,遂名此劫,号之为贤。阿难,我灭度后,此贤劫中,当有九百九十六佛出兴于世,拘留孙如来为首,我为第四,次后弥勒当补我处,乃至最后卢遮如来。星宿劫

佛祖统纪三十曰:‘未来星宿劫,千佛出兴如天星宿。’


自古以来,佛经论道成佛,需历经无量劫数!三阿僧祇劫,九十一劫,有三中劫。对此,大般若波羅蜜多經 妙法蓮華經 大方廣佛華嚴經, 十住經 佛說十地經 等目菩薩所問三昧經 大寶積經 佛說無量清淨平等覺經卷 佛說阿彌陀三耶三佛薩樓佛檀過度人道經 佛說大阿彌陀經 ,佛本行集經,大乘悲分陀利經,悲華經,生經,增壹阿含經,雜阿含經,中阿含經,起世因本經,佛說長阿含經,漢譯南傳大藏經 相應部經典,有大量的论述!
佛教的时间观是直线,不是射线,上无始,下无终,然后世界在这无穷无尽的时间里从诞生到消亡是为一大劫,在某一大劫里会有第一尊佛,第二尊佛出世,

我们一般说的过去七佛,是指庄严劫最后三位如来
南无毗婆尸佛 南无尸弃佛 南无毗舍浮佛
和贤劫前三位佛
南无拘留孙佛 南无拘那含牟尼佛 南无迦叶佛


观药王药上二菩萨经云:
尔时药上菩萨。为行者称说过去五十三佛名。告言。法子。过去有佛。名曰普光。次名普明。次名普净。次名多摩罗跋栴檀香。次名栴檀光。次名摩尼幢。次名欢喜藏摩尼宝积。次名一切世间乐见上大精进。次名摩尼幢灯光。次名慧炬照。次名海德光明。次名金刚牢强普散金光。次名大强精进通猛。次名大悲光。次名慈力王。次名慈藏。次名栴檀窟庄严胜。次名贤善首。次名善意。次名广庄严王。次名金刚华。次名宝盖照空自在力王。次名虚空窦华光。次名不动智光。次名降伏诸魔王。次名才光明。次名智慧胜。次名弥勒仙。次名世净光。次名善寂月音妙尊智王。次名龙种上尊王。次名日月光。次名日月珠光。次名慧幡胜王。次名师子吼自在力王。次名妙音胜。次名常光幢。次名观世灯。次名慧威灯王。次名法胜王。次名须弥光。次名须曼那华光。次名优昙钵罗华殊胜王。次名大慧力王。次名阿处毗欢喜光。次名无量音声王。次名才光。次名金海光。次名山海慧自在通王。次名大通光。次名一切法常满王沸。

尔时药上菩萨说是过去五十三佛名已。默然而住。尔时行者即于定中得见过去七佛世尊。毘婆尸佛而赞叹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所宣说五十三佛乃是过去内远旧住娑婆世界成熟众生而般涅槃。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及馀一切众生。得闻是五十三佛名者。是人於百千万亿阿僧祇劫。不堕恶道。若复有人。能称是五十三佛名者。生生之处。常得值遇十方诸佛。若复有人。能至心敬礼五十三佛者。除灭四重四逆及谤方等皆悉清净。以是诸佛本誓愿故。於念念中即得除灭如上诸罪。尸弃如来。毘舍净如来。拘留孙如来。拘那鋡牟尼如来。迦叶如来。亦赞是五十三佛名。亦复赞叹。善男子善女人。能闻是五十三佛名者。能称名者。能敬礼者除灭罪障如上所说。

尔时释迦牟尼佛告大众言。我曾往昔无数劫时。於妙光佛末法之中。出家学道。闻是五十三佛名。闻已合掌。心生欢喜。复教他人。令闻持。他人闻已。展转相教。乃至三千人。此三千人异口同音。称诸佛名。一心敬礼。如是敬礼。诸佛因缘功德力故。即得超越无数亿劫生死之罪。初千人者华光佛为首。下至毘舍佛。於庄严劫得成为佛。过去千佛是也。此中千佛者拘留孙佛为首。下至楼至如来。於贤劫中次第成佛。後千佛者。日光如来为首。下至须弥相。於星宿劫中。当得成佛。佛告宝积。十方现在诸佛善德如来等。亦曾闻是五十三佛名故。於十方面。各皆成佛。若有众生欲得除灭四重禁罪。欲得忏悔五逆十恶。欲得除灭无根谤法极重之罪。当勤诵药王药上二菩萨咒。亦当敬礼七佛。复当敬礼五十三佛。然後遍礼十方无量一切诸佛。昼夜六时。心想明利。犹如流水。行忏悔法。

又《大宝积经》云: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是诸菩萨。於贪嗔痴不怖畏耶。佛言。舍利弗。一切菩萨。有二犯戒。何等为二。一者瞋相应犯。二者痴相应犯。如是二犯。名大破戒。舍利弗因贪犯者。为过微细。难可舍离。因嗔犯者。为过麤重。易可舍离。因痴犯者。为过深重。复难舍离。所以者何。贪结能为诸有种子。生死蔓延。连持不绝。以是义故。微细难断。因嗔犯者。堕於恶趣。可速除断。因痴犯者。当堕八种大地狱中。难可解脱。复次舍利弗。若有菩萨犯波罗夷者。应对清净十比丘前。以质直心。殷重忏悔。犯僧残者。对五净僧。殷重忏悔。若为女人染心所触。及因相顾而生爱著。应对一二清净僧前。殷重忏悔。舍利弗。若诸菩萨。成就五无间罪。犯波罗夷。或犯僧残戒。犯塔犯僧。及犯馀罪。菩萨应当於三十五佛前昼夜独处殷重忏悔。应自称云我某甲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

智慧谋略 发表于 2022-6-4 23:22:00

三世佛”有两种说法,一种是依“三世”原本的时间意义而划分的过去佛、现在佛与未来佛,而另一种是按地域划分势力范围,此三世佛是指东方净琉璃世界的药师佛,娑婆世界的释迦牟尼佛,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前一种三世佛称为竖三世佛,后者为横三世佛。
竖三世佛即过去佛燃灯佛,现在佛释迦佛,未来佛弥勒佛。“三世”又叫“三际”。世,梵语叫路迦(Loka),《楞严经》说:“世为迁流”,意即时间的流动。佛教用于因果轮回时,“世”指个体一期生死的时间跨度。三世也可说前世、现世、未来世,或前生、今生、来生,或前际、中际、后际。佛教中的“世”,短的一眨眼的工夫都不可能,最短暂的即所谓“刹那三世”,刹那是梵文Ksana的音译,意即最短暂的时间。极常见的三世则有以人的一期生死为一世的“人生三世”或“三生”。再有一种“劫世”。劫,乃梵文Kalpa的音译,“劫波”之略,意为极久远的时间。婆罗门教认为世界要经历许多劫,一劫是四十三亿二个万年(或一百二十八亿年),劫末有“劫火”出现,烧毁一切,然后重新创世。佛教又以一劫为一世,与上述婆罗门教外道说法略有不同,但也认为世界有周期性创生与毁灭的过程。“三世佛”的三世,是指最后一种时间概念。

有些寺庙大雄宝殿中供奉的三尊像即为三世佛。中间释迦牟尼佛像,左边一尊是燃灯佛像,右边一尊是弥勒佛像。佛教中还有三世三千佛的说法,即过去庄严劫一千佛,统称燃灯诸佛;现在世贤劫一千佛,统称释迦诸佛;未来世星宿劫一千佛,称弥勒诸佛。佛坛上的三尊像,即此三世三千佛的代表。

燃灯佛是梵文Dipamkarara的意译,又作“锭光佛”。《大智度论》卷九说:“生时,一切身边如灯,故名然灯太子,作佛亦名然灯。”初,释迦佛前生还是儒童时,曾花了五百钱从王家姑娘手中买了五枝青莲花,奉献燃灯佛。有一次他跟燃灯佛出门,见地面很泥泞,就脱下衣服盖在上面,请师父踩在上面走。燃灯佛就给这个乖巧虔诚的儒童授记:“是后九十一劫,名贤劫,汝当作佛,号释迦文如来。”(《瑞应经》卷上)由此也可看出虽为三世佛,但并非前后相接的劫世。燃灯作佛的庄严劫与释迦作佛的贤劫之间有九十劫的间距,如照一劫四十三亿二千万年的最保守的说法,师徒的间距也有约三千九百亿年。


横三世佛即药师佛、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释迦牟尼佛为娑婆世界的教主。所谓“娑婆”乃梵文Saha的音译,意译是“堪忍”,就是能忍的意思,堪忍更进一步又有两层意义,一是说这个释迦牟尼佛进行教化的现实世界充满了不堪忍受的苦难,众生罪孽深重;二是说佛菩萨在这个世界里“堪忍”劳累,进行教化,显现其“无畏”与“慈悲”。




燃灯佛,又叫定光如来、普光如来,是过去庄严劫中所出世的千佛之首。
一个三千大千世界(差不多一个银河系),有形成时期称为成劫,有相对稳定时期称为称为住劫(唯有这个时期有人类以及动物等),有逐渐坏灭时期称为坏劫,有彻底坏灭时期称为空劫,成住坏空为一大劫(劫是说的漫长的时间阶段,在阿含中大概讲过,好比一个方圆十由旬,一由旬大概是6-8公里,的石头城,里面密密麻麻的石头房子,每一百年,一个人从天上来,用手绢轻轻的搽一下石头,直到整座石头城被搽完!一大劫都还没有完,可以直到是非常久远的时间!)




至于药师佛,药师琉璃光佛又名药师如来,指药师佛(梵文:Bhaiṣajyaguru)全名作:(药师琉璃光如来),为佛教东方净琉璃世界之教主。以琉璃为名,乃取琉璃之光明透彻以喻国土清静无染。
药师佛他是相对我们这个三千大千世界,也就是这个银河系东方的一个世界的佛,他现在也正在说法,他是属于那个世界的现在佛。


药师琉璃光如来是东方净琉璃世界之教主。此佛于过去世行菩萨道时,曾发十二大愿,愿为众生解除疾苦,使具足诸根,趋入解脱,故依此愿而成佛。住净琉璃世界,其国土庄严,如极乐国。日光遍照菩萨与月光遍照菩萨同为药师佛的二大胁士。法相所现为螺发形,左手持药壶,右手结施无畏印(或与愿印),日光、月光二菩萨胁侍左右,并称为药师三尊。


无上尊药师琉璃光王 七佛本愿功德念诵仪轨供养法载,尊左手执持药器(又作无价珠),尊右手结三界印,尊身着宝佛衣,结跏趺坐于莲花宝台,台下有十二神将。此12神将誓愿护持药师法门,各率七千药叉眷属,在各地护佑受持 无上尊药师佛 尊名圣号之众生。又一般中国内地流传之佛像为螺发上形,尊左手持药壶,尊右手结施无畏印(或与愿印),或左手托九层佛塔,右手持药草,尊上 日光菩萨摩诃萨 尊上月光菩萨摩诃萨胁侍左右,并称为药师圣三尊。

此尊胜佛誓愿不可思议,若有人身患重病,死衰相现,眷属于此人临命终时,昼夜尽心供养礼拜药师佛,读诵药师如来本愿功德经49遍,燃四十九灯,挂四十九天之五色彩幡,其人得以延生续命。


《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 云:
然彼佛土一向清净,无有歧视,亦无恶趣及苦音声,琉璃为地,金绳界道,城阙、宫阁、轩窗、罗网皆七宝成,亦如西方极乐世界,功德庄严,等无差别;于其国中,有二菩萨摩诃萨,一名日光遍照,二名月光遍照,是彼无量无数菩萨众之上首,悉能持彼世尊药师琉璃光如来正法宝藏。
译:
从我们所在的娑婆世界向东,过十条恒河里的沙数那么多的佛国,有一个世界叫净琉璃,是药师琉璃光如来以无上愿力形成的净土。那里没有歧视,没有五浊,没有爱欲,没有意垢,没有恶道及苦音之声,白银和琉璃的地面,所有的房子全是七宝做成的,其功德庄严与西方的极乐世界是一样的。在这个世界中,还有日光菩萨和月光菩萨辅助药师琉璃光如来教化众生,二位大菩萨将在未来分别继承药师如来的衣钵成就佛位。又因阎浮提世界正值五浊恶世,所以释迦牟尼佛劝说众生,应当发愿往生净琉璃世界。

世人将 药师琉璃光如来、日光菩萨、月光菩萨 合称 “东方三圣”。
《药师经疏》云:
过去无量劫前,此娑婆世界五浊障重如我时,尔时佛出于世,号“电光如来”,说三乘法而教众生。
尔时有一梵士养育二子,见浊乱而发菩提心,白佛言:“在世尚尔,何况世尊灭度后!我发愿当利诸众生救苦与乐。”作此言已,脱身上衣供养佛,而白言:“我教化世界诸苦众生,于净土当得菩提。”
佛赞:“善哉!”
次二子供养佛发愿。
佛言:“汝发大悲愿欲利重病众生,改汝号为医王,汝二子皆饶益幽冥众生,长名日照,幼名月照。”
尔时医王者,东方药师如来是;二子,彼二大菩萨次第补处,日光菩萨、月光菩萨是也。当知彼佛发心已来,誓愿度生有感应于此土。此界众生有机缘,于彼佛明机感自交彼教兴矣。

药师如来
药师琉璃光如来。能除生死之病,故名药师;能照三有之暗,故云琉璃光。是东方净琉璃世界的教主,率领着日光、月光二菩萨等眷属,在东方净土化导众生。
《阿修罗经》云:琉璃光佛于大通智胜如来所初种善根,逢电光如来发十二誓。此佛先生受猕猴身,献蜜大通佛,故于第二生化生胜佛所,为第一王子,母名分宿夫人。出家修行名蜜罗比丘。
或抄云:此佛御寿九十二亿一十六岁也,此佛发十二大愿度一切众生。
疏云:愿虽十二,而不过上求下化,但初二愿中通上求下化,第三愿后唯有下化。

日光菩萨



《拔除过罪生死得度经》译称:日曜菩萨
《药师如来本愿经》译称:日光菩萨
《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译称:日光遍照菩萨
药师佛的左胁侍。与右胁侍月光菩萨在东方净琉璃国土中,并为药师佛的两大辅佐,也是该佛国中无量菩萨众的上首菩萨。日光菩萨的名号,是取自“日放千光,遍照天下,普破冥暗”的意思。此一菩萨持其慈悲本愿,普施三昧,以照法界俗尘,摧破生死之暗冥,犹如日光之遍照世间,故取此名。

月光菩萨
《拔除过罪生死得度经》译称:月净菩萨
《药师如来本愿经》译称:月光菩萨
《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译称:月光遍照菩萨
东方净琉璃世界药师佛之右胁侍。与左胁侍日光菩萨并为药师如来的两大辅佐。在药师佛的无量菩萨眷属里,他与日光菩萨是位居上首的最重要菩萨。两人都位居补处,秉持着药师如来的正法宝藏。
《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 云:
第一大愿
愿我来世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自身光明炽然,照耀无量无数无边世界,以三十二大丈夫相、八十随好庄严其身,令一切有情如我无异。
第二大愿
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身如琉璃,内外明彻,净无瑕秽;光明广大,功德巍巍;身善安住,焰网庄严过于日月。幽冥众生悉蒙开晓,随意所趣,作诸事业。
第三大愿
愿我来世得菩提时,以无量无边智慧方便,令诸有情皆得无尽所受用物,莫令众生有所乏少。
第四大愿
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诸有情行邪道者,悉令安住菩提道中;若行声闻、独觉乘者,皆以大乘而安立之。
第五大愿
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有无量无边有情于我法中修行梵行,一切皆令得不缺戒,具三聚戒;设有毁犯,闻我名已,还得清净,不堕恶趣。
第六大愿
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诸有情,其身下劣,诸根不具,丑陋、顽愚,盲、聋、喑哑、挛躄、背偻、白癞、癫狂种种病苦;闻我名已,一切皆得端正黠慧,诸根完具,无诸疾苦。
第七大愿
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诸有情众病逼切,无救无归,无医无药,无亲无家,贫穷多苦;我之名号一经其耳,众病悉除,身心安乐,家属资具悉皆丰足,乃至证得无上菩提。
第八大愿
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有女人为女百恶之所逼恼,极生厌离,愿舍女身;闻我名已,一切皆得转女成男,具丈夫相,乃至证得无上菩提。
第九大愿
愿我来世得菩提时,令诸有情出魔镣??馔岩磺型獾啦?浚蝗舳橹种侄窦?砹郑?缘币?阒糜谡???チ钚尴爸钇腥?校?僦の奚险?绕刑帷?/size]
第十大愿
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诸有情王法所録,绳缚鞭挞,系闭牢狱,或当刑戮,及余无量灾难凌辱,悲愁煎迫,身心受苦;若闻我名,以我福德威神力故,皆得解脱一切忧苦。
第十一大愿
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诸有情饥渴所恼,为求食故造诸恶业;得闻我名,专念受持,我当先以上妙饮食饱足其身,后以法味毕竟安乐而建立之。
第十二大愿
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诸有情贫无衣服,蚊虻寒热昼夜逼恼;若闻我名,专念受持,如其所好 即得种种上妙衣服,亦得一切宝庄严具,华鬘、涂香、鼓乐、众伎,随心所玩,皆令满足。


《药师琉璃光七佛本愿功德经》 云:
复次,曼殊室利,彼药师琉璃光如来得菩提时,由本愿力,观诸有情,遇众病苦,瘦挛、干消、黄热等病;或被魇魅、蛊毒所中;或复短命,或时横死;欲令是等病苦消除,所求愿满。时彼世尊,入三摩地,名曰除灭一切众生苦恼。既入定已,于肉髻中,出大光明,光中演说大陀罗尼曰:

发愿文:
稽首三界尊,皈依十方佛,我今发宏愿,持此药师经。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琉璃国。亲觐大慈父,殷勤闻真谛,
学习狮子吼,回返娑婆地,度众脱苦海,弘法利群迷。


赞:
十二大愿 饶益有情
密咒加持德难名
礼念愿圆成 怨业冰清
寿永福慧宏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三称)
南无日光遍照菩萨(三称)
南无月光遍照菩萨(三称)
解冤偈
解结解结解冤结 解了多生冤和业
洗心涤虑发虔诚 今对佛前求解结
药师佛 药师佛 消灾延寿药师佛 随心满愿药师佛。
忏悔偈
往昔所造诸恶业
皆由无始贪嗔痴
从身语意之所生
今对佛前求忏悔
三皈依
自皈依佛 当愿众生 体解大道 发无上心。
自皈依法 当愿众生 深入经藏 智慧如海。
自皈依僧 当愿众生 统理大众 一切无碍
回向偈
诵经功德殊胜行 无边胜福皆回向 普愿沉溺诸有情 速往无量光佛刹 十方三世一切佛 一切菩萨摩诃萨 摩诃般若波罗蜜
愿消三障诸烦恼 愿得智慧真明了 普愿罪障悉消除 世世常行菩萨道

药师佛,梵名 Bhaisajyaguru ,音译作鞞杀社窭噜。一般称为药师如来、药师佛、大医王佛、医王善逝、十二愿王或药师琉璃光如来,为东方净琉璃世界之教主。药师佛于过去世行菩萨道时,曾发十二大愿,愿为众生解除疾苦,使其具足诸根,导入解脱,故依此愿而成佛,住净琉璃世界,其国土庄严如极乐国。
药师如来在过去世行菩萨道时,所发之十二大愿(又称十二上愿)。药师佛不单单对治众生身体上的疾病,更是专门对治众生心理上的妄想和执着(一切烦恼唯心所造),这才是使众生烦恼的病源。








有时间也可以讲横三世佛,就是说同时存在,三个大千世界的佛,为释迦牟尼佛,药师佛,阿弥陀佛。
如来佛这个称谓是极为不准确的,因为佛有很多的名号,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调御丈夫(有时分别作无上士及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智慧谋略 发表于 2022-6-4 23:23:51

★★★★★★★★★★


上座部佛教和南传佛教
上座部佛教,南传佛教, 这两个词的所指几乎是没有区别的,甚至直接合并叫南传上座部佛教。是指现在盛行于东南亚的缅甸、泰国、斯里兰卡、老挝、柬埔寨、及我国云南省傣族地区等的上座部佛教。从我们习惯称呼的感觉上,上座部佛教也就是南传佛教,南传佛教就是上座部佛教。         然而上座部佛教,是着重从戒律和集体议事而言的,主张佛陀所制一切戒律都不能舍弃,并由上座长老主导僧团事务的讨论和决议。同样相对应的,主张不重要的小戒律可适当改变,并由僧团所有成员主导僧团事务的讨论和决议的佛教,则为大众部佛教。而南传佛教,是着重从地理位置而言的,指在地球南方传播盛行的佛教。那么相对应的,在地球北方传播盛行的佛教,则为北传佛教。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Gkf6rjAXv7U0dC5qNLgYI9uXyNL5yWMQLpzLob4rf7EMiaJsyJV2ynPLfsuQyT2rXvia7lDBfr4a1RyeUgsibWjNA/640?wx_fmt=jpeg


      通过研究佛教史,我们发现自佛灭当年(387 B.C.),大迦叶号召“第一次结集”以后,佛教僧团形成了两大师承三大僧团,即为传承经法为主的阿难系僧团,还有传承律戒为主的优波离系毗舍离僧团、优波离系优禅尼僧团。在经历百年至佛灭百年的“第二次结集”时,因为“十事非法”而正式开始了佛教僧团的分裂。再后来,阿难系僧团,又分裂为传承传统经说的“雪山部”(原阿难系弟子)、重论的“说一切有部”。同样的,优波离系优禅尼僧团僧团因为平息“大天五事”而导致的阿难系“上座部”与大天为首的”大众部“之争,在“自部结集”集出的《论事》中,采取平衡阿难系僧团及优波离系毗舍离僧团的主张,形成了“分别说部”。      
      至此,我们惊讶的发现,如果我们只单纯追究历史的话,北传佛教的前身是“说一切有部”,师承所属是阿难系的“上座部”,虽然没有“雪山部”那么血统纯正。而南传佛教的前身是斯里兰卡的“通牒部”,师承所属是优波离系毗舍离僧团的”分别说部“。也就是说,从遵从严格戒律和上座长老主导僧团的原始佛教传统上来说,最初的北传佛教,更应该属于上座部佛教。而相反最初的南传佛教,无论“大众部”还是折中平衡的“分别说部”,反而距离上座部佛教更远。      
      然而,经过上千年的佛教向南和向北传播和本地化后, 现代世界的汉传南传藏传三大佛教分支中,南传佛教的确更适合被称为上座部佛教,更能遵照佛陀以及声闻圣弟子们的传统言教和行持而修行,无论是拖钵乞食还是止观实修。一方面,北传佛教在向北传入有道教儒教的中国汉地和苯教的西藏的过程中,作为一种外来宗教受到了一定的排斥,在一定的汉化藏化后才根植下来。而另一方面,南传佛教在向南传播中,因为其民族、语言、文化、生活习惯、风土民情、地理因素与印度非常相近,甚至比如斯里兰卡的部分岛民就是从印度迁去的后裔,就未经变异而原封不动地被当地国接受并保持了下来。就这样,南传佛教反而后来居上,成为了上座部佛教的代名词。   
       欢迎大家关注南传上座部佛教小组https://www.douban.com/group/nanchuan/                        
                           南传上座部佛教熊掌号http://author.baidu.com/home/1599233366332047
                           南传上座部简书:https://www.jianshu.com/c/806404b5c087
附录 南传佛教网站大全(2020版):
阿含经在线:http://www.ahanjing.top
阿含经故事选http://agama.buddhason.org/book/as/asi.htm
法 洲 http://dhammaisland.com/
莊春江工作站 http://agama.buddhason.org/
南传上座部导航 http://nav.sutta.org/
南传佛教论坛:http://bbs.sutta.org/
佛教泰斗印顺导师:https://www.yinshun.org.tw/firstpage.htm
南传佛教:http://www.sadu3.com
法雨道場 http://www.dhammarain.org.tw/canon/canon1.html
中华佛典宝库 http://www.fodian.net/index1.htm
觉悟之路 http://anicca.online-dhamma.net
趣向涅槃:http://www.nibbana.cn/
原始佛教 http://www.arahant.org.cn/
中国内观 http://ng.81355.net
南传上座部佛教网(法增师父) http://theravadins.org
缅甸班迪达禅修:http://www.panditarama.net/
泰国森林派觉醒之翼:http://www.theravadacn.org/
Access To Insight : http://www.accesstoinsight.org
Pali圣典学会:http://www.palitext.com/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http://www.cbeta.org/


人认为只要满足贪欲,就可以把取诸于外在世界的事物或他人变成自我或我所有的一部分,成为“我”和“我所”。但就算自我能从外在世界不断地掠取,也永远无法完全吸收;其中仍残留了无法分解的外来物质,渐渐堆积,缓慢而深入地改变身心的结构。这个过程最后将在有机体的死亡中结束。某种程度上,这是正常且经常存在的程序,就如消化和吸收食物的固定程序一般。但若感官的渴爱过度成长,而变得无竞争力或竞争力和控制力很微弱时,便自然会导致“食物吞噬食客”;特别对那些极讲究和独特的人而言,渴爱与寻求官能滋养的势力如此强大,消弱了人心的其他功能。


佛教:巴利语 Buddha-sasana。sasana,意为教导,教说,教法。Buddha-sasana即佛陀的教导,佛陀的教法。佛陀的教法可以分为三个层面:1.教理之教(pariyatti-sasana) ——律、经、论三藏等应当学习的教法义理。2.行道之教(patipatti-sasana) ——戒、定、慧三学等能导向证悟出世间法的禅修实践。3.通达之教(pativedha-sasana) ——证悟四种圣道、四种圣果以及涅槃九种出世间法。唯有教理之教的住立,才有行道之教的存在;因为修行不能偏离三藏,不能违背佛陀的教导。唯有行道之教的住立,才有通达之教的存在;因为不依照戒定慧禅修,脱离了行道实践,就不可能证悟任何的出世间法。


世间有三种人:1.梦游者,他们总是追随自己闭着的眼睛盲目的游荡,一片混沌。2.要觉醒者,努力的睁眼,寻找光明的方向,乐于反省自身的状态。3.觉醒者,仅限佛陀,辟之佛,四种圣弟子。

不要做太多的计划,要决意与法同在,这是很重要的。无论你怎样度过你自己的日子,很快的,它都会结束,很快就会结束。所以,假如你真的是需要做一些世俗的事情的话,请决意,不要纵容你的心去做任何不必要和不重要的事情,在你有生之年只是做必要和重要的事,因为时间是很宝贵的。——U.revata尊者

梵行的目的,不在于利、尊、戒、定、智和见,心获得无可动摇的解脱,才是梵行的精髓和目的。

就“念”来说,需要如佛陀这般的天才来发掘它朴实装扮下所“隐藏的天份”,并发展这强力种子的广大潜力。能觉察并利用看似渺小的力量,确实是天才才有的能力;而此处确实发生了“介子变须弥”的现象而重新评估价值,改变了大与小的标准。透过佛陀超凡的心灵,“念”最后显现为阿基米德点(Archimedean piont),在这支点上撬开了世间大量循环不已的“苦”的两个停泊地——“无明”与“渴爱”。


宗教因苦而存在解脱痛苦,是所有众生的愿望也是宗教的由来;如果没有痛苦就不会有宗教的存在。尽管每个人依着成长的阶段对苦的理解有所不同,但宗教最终目的无它,就是要解脱痛苦。在这个世界里,苦的范围与变化无穷尽,就如紧紧关住我们而毫无机会逃脱的铁围,要从其中挣脱有极大的困难。许多人努力找寻出路却徒劳无功,他们开始怀疑解脱的可能性。然而,希望与慰藉是人类成长过程所不可或缺,这也是为什么至今大部分人依旧相信有神论宗教对“信仰者将于来世而非今世解脱痛苦”的承诺。不过,不满意这种说法的人逐渐增加,他们不再被来世的承诺所敷衍。今天,佛陀的教法不仅向任何愿意聆听者传布,也对这些抱持怀疑者、探求者宣说。它宣示着:“解脱是存在的,而且已经找到!我们可以在这一生、这个世界经验它,体悟它!”对我们而言,这无疑是个“好消息”。导向痛苦解脱的道路当然是长远且艰难的,但它已被彻底、翔实地记录下来,只要借着自己的努力就可以理解与实践。好处是,它提供了一个“渐次的训练、渐次的修习与渐次的增上”,让即使没有太多心力可以开始的人都能跨出第一步。佛陀的教导核心——苦与苦的止息有什么事情比息苦之道更急需被了解?有什么事情比追求解脱之道更急需去完成?如果你的房子失火,若生起任何不想逃离噬人火焰的念头与行为,岂不愚蠢?所以,佛陀说:“不管现在或过去,我所教导你们的就是:苦与苦的止息。”简短的一句话,开示了佛陀全部教法的核心。在四圣谛也可发现此二则清楚的开示。两千五百年前佛陀所宣说的四圣谛,两千五百年后的今天仍令人信服:苦圣谛、苦集圣谛、苦灭圣谛与苦灭道圣谛。《息苦之道》





虽然五盖可以暂时被禅那镇伏,以及被观智暂时断除,但若它们还未被道智根除,在未来它们还可能会生起。因此,不应在还未证得任何道智之前就停止奋斗。否则,当失去禅那及观智时,各种危难就可能降临在你身上。修行人应当持续不断地奋斗至证悟圣道及圣果。
仅仅提醒自己保持正念是不够的。为了使正念变强,还需保持正确的态度。有杂念时观察会变得困难,但凡有怀疑、不安、不满、紧张、受挫或者得意时,看着它、检查它,这会帮助理解杂念是如何影响自己的。需要耐心,保持兴趣,并且以好奇之心来做这些。当以正确的态度保持观察变得熟练时,正念会变得更强。


佛陀制定戒、定和慧作为平静之“道”——觉悟之道。但事实上,这些都不是佛教的本质,他们仅仅是“道”。佛教的本质是平静,而平静生起于真实地了知一切事物的本质。


不管你会多么经常地失去正念,始终温和地、耐心地把心带回到当下。不断地提醒自己保持觉察但不要急于进步。不要去管别人似乎比你进步得快,你在以自己的速度走自己的路。你所要做的就是坚持,或早或晚正念将自然地获得动力。


包括人类在内的诸有情生活在这尘世之中,总被贪婪、爱欲、瞋怒、痴愚、恐惧、忧愁、顾忌所苦恼着,得不到片刻的安宁平静;修行者一旦通过止、观禅断除这一切困扰,自然会感受到无可比拟的法乐并悟道证果。“于死无所惧,于生无所恋;我有遍知智,身躯抛一边。”


“业”是道德因果规律,“轮回”是其必然结果,佛教的“业”与“轮回”相互关联。它们是佛法之根本。我们对自己的幸福快乐和痛苦忧恼负责,自己创造自己的天堂,自己挖掘自己的地狱,自己是自己命运的设计师。


马哈希禅修中心寺内托钵照片 http://url.cn/023Iy0
马哈希博物馆和纪念堂照片 http://url.cn/3rOVk7
仰光马哈希禅修中心照片 http://url.cn/0D4Lrp
缅甸孙伦西亚多肉身舍利 http://url.cn/02MZ9b
《宣隆(孙伦)大师传》下载 http://url.cn/46KRBf
上座部国际佛教大学,位于缅甸仰光。修学缅语、巴利语、巴利三藏、佛教历史文化等。http://www.itbmu.org.mm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燃灯古佛是不是真的“万佛之祖”?上古第一位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