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称为老神仙的周颠
此人姓周,不知其名,是北宋哲学家周敦颐的后代,因14岁那年突发疯病,后来跑到南昌讨饭,总是说些常人听不懂的疯言疯语,所以被人们叫做周颠。没过多久,陈友谅占领了南昌,一看到陈友谅的兵队,周颠就赶紧避开,而等到南昌被朱元璋占领的时候,周颠在朱元璋途经的路上拜见朱元璋,并跟着朱元璋回到了金陵。朱元璋有一天出门的时候,周颠又从路边跑出来拜见,朱元璋问:"你到底想干什么?"而周颠则一直重复说着三个字:"告太平"。告太平,咏周颠:平生爱疯癫亦真亦假只作幻看群雄谁等闲酒对三清脱尘寰生来累皮囊死后还作仙福祸也是缘王侯将相化作烟哈哈哈,告太平何处是太平功过后人评成败在此时哈哈哈,告太平天不教人享太平兴亡百姓苦江山血雨愁
朱元璋觉得莫名其妙,不想再理会这个疯癫之人,于是命人将周颠盖在大缸底下,用火蒸他。
https://pics0.baidu.com/feed/cdbf6c81800a19d806f151343f12848da71e467b.png?token=e0b5ac036362f2682a6d47cc6ded99c7&s=CAF00CC05A421AD8CE14059503008083
半天过后,朱元璋估摸着周颠该烧熟了,谁知弄开大缸一看,周颠安然无恙,只是被蒸出了点汗。这时朱元璋才意识到他非凡人。于是命人将周颠带到蒋山上的一座寺庙,让他暂时居住在那里。
过了一阵子,山里的和尚跑来跟朱元璋说,周颠因为跟庙里的和尚抢东西吃,被气得半个月不吃不喝了。可等到朱元璋去看他的时候,却看到周颠精神和身体都很好,丝毫都看不出他半月未吃饭。于是朱元璋让厨子给周颠上了一桌好酒菜,等周颠吃饱后又将他关进小屋子里,一个月不给他送饭。让人惊讶的是,一个月过后,周颠还是那样精力充沛。至此,朱元璋更加确信周颠是个非同寻常的人,于是让他待在自己身边。
https://pics4.baidu.com/feed/b03533fa828ba61ead0d63df49dc910c324e5948.png?token=d4d989711b5ae73b962919236b003974&s=E28B9C455C182BD6DA1C81230300E048
出发攻打陈友谅前,朱元璋问周颠:"此次出兵是否顺利?"周颠回道:"顺利"。朱元璋又问:"陈友谅如今已经称帝了,要想打败他很难吧。"周颠看着天边,沉默一会儿后回答:"皇帝这个位置,上天没有安排给他。"
等战船到了安庆的时候,一丝风都没有,船无法前行。朱元璋只好再去问周颠,周颠回答道:"只要船前行,自然会有风。果然,没过多久,就起风了,船队借助风力直接到了小孤。
朱元璋担心周颠的疯言疯语会使军心涣散,连忙让士兵把他关起来。在朱元璋与陈友谅决战之前,周颠看到江中有江豚在船队四周游来游去,周颠说:"水中出现了水怪,此役必定会死很多人。"朱元璋得知此事后勃然大怒,命手下把他投入江里,想淹死他。可过了几天后,周颠居然又来拜见朱元璋,并向他要饭吃。等到吃饱之后,周颠整理了一下行李,扬长而去。
https://pics0.baidu.com/feed/b219ebc4b74543a9e4fc430f18ff8c84bb01147f.png?token=065c62fbb60c77fed0b549fbf51ff1f3&s=F2B05DCB0F72201302D498270300E042
朱元璋剿灭陈友谅之后,称多次派人去庐山寻找周颠,但都没有他的消息,大家都说周颠这是成仙了。洪武二十六年,朱元璋去世前五年,依然没能忘记周颠,特意写了篇《周颠仙传》来记录周颠的事迹。
。洪武二十六年,朱元璋亲自写了一篇《周颠仙传》、《赤脚僧诗》,记录下关于周颠的故事。朱元璋还命令中书舍人、书法家詹希庾把这些诗文书写,让工匠凿刻在石碑上,立碑于庐山之上,至今碑文还在呢。
根据记载,朱元璋宠信的这个“周颠仙”,除了预测能力,还有些让朱元璋信服的“法术”,而且还进献过丹药。
朱元璋的《周颠仙传》里面就狠狠地赞颂他的功法,另一篇纪念他的《赤脚僧诗》,则对这个“颠仙”大加赞颂:神怜黔首增吾寿,丹饵临久疾瘳痊。
朱元璋坐了天下26年后,根本不再需要利用他对陈友谅的推断,来装神弄鬼,以朱的直率也不可能去捣这些鬼,唯一的原因是朱元璋对他痴迷和推崇。看来,“周颠仙”既不是仙,也不是颠,而是一个愤世嫉俗、装疯卖傻的道士。封建时代狂歌的人不少,只有他在乱世中做到极至。
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建立了大明王朝,他在庐山建立了御碑亭、访仙亭,重建了天池寺。
周颠是确有其人吗?为了解开这个谜,我们不妨先去看看这块还在的碑石吧。据传,周颠是从庐山仙人洞右侧的锦绣峰上升天的,所以以周颠竭诚感激的朱元璋便钦定在这里树碑建亭。
亭内的碑文上这样写着:“朱元璋与陈友谅大战鄱阳湖时,有一名叫周颠的疯和尚在洪都(今南昌)行乞。在东华门谒见朱元璋,口唱“告太平”歌,言朱元璋定都南京,天下太平。后随军横渡长江,至彭泽前小孤山时,无风,船不能渡,疯和尚遂站立船头,呼一声,东风劲吹,兵马始扬帆渡江而过。后和尚辞别而去,问居,答:“吾乃庐山竹林寺僧也。”随之白云升起,疯和尚踏白云向庐山而去。朱元璋定都南京后,特遣使来庐山,访周颠不遇,人传已在此乘白鹿升天。朱元璋即建亭立碑,以张其事。凭亭北眺长江、九江,近瞰山麓东林寺、千佛干塔,皆历历在目。
当年为建造御碑亭运送碑石材料之需,自西南二里余地筑一小道直达山麓,即“九十九盘御道”,至今仍在。“御道”沿途多有明代以来名人石刻,又有如“庐山高”石坊等胜迹。
从御碑亭西行二里,即是传说中周颠仙人,天眼尊者,徐道人和赤脚僧聚首的地方。这里在东晋就建有天池寺,宋代改称天池院。朱元璋为了报答仙人之恩,同样对天池院大加修葺,并赐以美名“护国寺”,后改名天池寺。
(御制周颠仙人传,一卷,明太祖朱元璋撰。明史卷九八艺文志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四七子部道家类存目有著录。提要记有“洪武二十六年,太祖亲制此传,命中书舍人詹希庾书之,勒石庐山,后人录出刊行”。明史卷二九九周颠传也载有:“洪武中,帝亲撰周颠仙传,纪其事”。)
颠人周姓者,自言南昌属郡建昌人也。年一十四岁,因患颠疾,父母无暇,常拘于是。颠入南昌,乞食于市,岁如常。颠如是更无他往。元至正间,失记何年,忽入抚州一次,未几,仍归南昌。有时施力于市户之家,日与俦人相杂,暮宿闾阎之下。岁将三十馀,(“岁将三十余”,“三十”原作“二十”,据明朱当沔(以下简称朱氏)国朝典故本、明纪录汇编本改。)俄有异词。凡新官到任,必谒见而诉之。其词曰:“告太平。”此异言也。何以见?当是时,元天下承平,将乱在迩,其颠者故发此言,乃曰“异词”。
不数年,元天下乱,所在英雄据险,杀无宁日。其称伪汉陈友谅者,帅乌合之众以入南昌,其颠者无与语也。(“其颠者无与语也”,“也”原作“者”,据明朱氏国朝典故本,明纪录汇编本改。)未几,朕亲帅舟师复取南昌,城降。朕抚民既定,归建业,于南昌东华门道左见男子一人拜于道旁。(“城降朕抚民既定归建业于南昌东华门道左见男子一人拜于道旁”,原脱“城降朕抚民既定归建业于南昌”,据明朱氏国朝典故本、明纪录汇编本补。)朕谓左右曰:“此何人也?”左右皆曰:“颠人。”朕三月归建业,颠者六月至。朕亲出督工,逢颠者来谒,谓颠曰:“此来为何?”对曰:“告太平。”如此者朝出则逢之,所告如前。或左或右,或前或后,务以此言为先。有时遥见以手入胸襟中,似乎讨物,以手置口中。问其故,乃曰:“蝨子”。复谓曰:“几何?”对曰:“二三斗。”此等异言大概。知朕之不宁,当首见时,即言:“婆娘反。”又乡谈中常歌云:“世上甚么动得人心,只有胭脂胚粉动得婆娘嫂。”裏人及问其故,对曰:“你只这般,(‘你只道般’,‘只’原作‘知’,据明朱氏国朝典故本、明纪录汇编本改。)只这般。”每每如此,及“告太平。”
终日被此颠者所烦,特以烧酒醉之。畅饮弗醉,明日又来,仍以蝨多为说。于是制新衣易彼之旧衣。新衣至,朕视颠者旧裙腰间藏三寸许菖蒲一茎,谓颠者曰:“此物何用?”对曰:“细嚼,饮水,腹无痛。”朕细嚼,水吞之。是后颠者日颠不已,(“是后颠者日颠不已”,“是后”原作“是谓”,据明朱氏国朝典故本、明纪录汇编本改。)命蒸之。初以巨缸覆之,令颠者居其内,以五尺围芦薪缘缸煅之。(“以五尺围芦薪缘缸煅之”,“薪”原作“新”,“缘”原作“绿”,据明朱氏国朝典故本、明纪录汇编本改。)薪尽火消,揭缸而视之,俨然如故。是后复蒸之,以五尺围芦薪一束半,以缸覆颠者于内,周遭以火煅之。烟消火灭之后,揭缸而视之,俨然如故。又未几特以五尺围芦薪两束半,以缸覆颠者于内煅炼之。薪尽火消之后,揭缸视之,其烟凝于缸底若张绵状,颠者微以首撼撼,小水微出,即醒无恙。
命寄食于蒋山寺,主僧领之。月馀,主僧来告,颠者有异状,与沙弥争饭,遂怒不食,今半月矣。朕奇之。明日,命驾亲往询视之。至寺,遥见颠者来迓,步趋无艰,容无饥色,是其异也。因盛肴羞,同享于翠微亭。膳后,密谓主僧曰:“令颠者清斋一月,以视其能否。”主僧如朕命,防颠者于一室。朕每二日一问,问至二十三日,果不饮膳,是出凡人也。朕亲往以开之。诸军将士闻是,争取酒肴以供之。大饱弗纳,所饮食者尽出之。良久,召至,朕与共享食如前,纳之弗出。酒过且酣,先于朕归道旁侧道右边待朕至。及朕至,(“及朕至”,“至”原作“出”,据明朱氏国朝典故本、明纪录汇编本改。)颠者以手画地成圈,指谓朕曰,“你打破一桶,再做一桶。”发此异言。(“发此异言”,“言”字原缺,据明朱氏国朝典故本、明纪录汇编本补。)当是时,金陵村民闻之,争邀供养。一日逢后生者,(“逢后生者”,“者”字原无,据明朱氏国朝典故本、明纪录汇编本补。)俄出异词:“噫!教你充军便充军。”(“噫教你充军便充军”,“噫”原作“意”,“充”原作“克”,据明朱氏国朝典故本、明纪录汇编本改。)又闲中见朕,常歌曰:“山东只好立一箇省。”
未几,朕将西征九江,特问颠者曰,“此行可乎?”应声曰:“可。”朕谓颠者曰:“彼已称帝,今与彼战,岂不难乎?”颠者故作颠态,仰面视屋上。久之,端首正容,以手拂之曰:“上面无他的。”朕谓曰:“此行偕往可乎?”曰:“可。”询毕,朕归。其颠者以平日所持之拐擎之,急趋朕之马前,摇舞之状若壮士挥戈之势,此露必胜之兆。后兵行带往。至皖城,无风,舟师艰行,遣人问之,颠乃曰:“只管行,只管有风。无胆不行,便无风。”于是诸军上牵以舟薄岸,泝流而上,不二三里,微风渐起;又不十里,大风猛作,扬帆长驱,遂达小孤。朕曾谓相伴者曰:“其颠人无正语,防闲之。尚有谬词来报焉。”当中江,豚戏水,颠者曰:“水怪见前,损人多。”伴者来报,朕不然其说。颠果无知,(“颠果无知”,“果”字原无,据明朱氏国朝典故本、明纪录汇编本补。)弃溺于江中。至湖口,失记人数约有十七八人。将颠者领去湖口小江边,意在溺死,去久而归,颠者同来。问命往者:“何不置之死地,又复生来?”对曰:“难置之于死。”语未既,颠者猝至,谓朕欲食。朕与之。食既,颠者整顿精神、衣服之类,若远行之状。至朕前,鞠躬舒项,谓朕曰:“你杀之。”朕谓曰:“被你烦多,杀且未敢,且纵你行。”遂茹糗粮而往。去后莫知所之。
朕于彭蠡之中大战之后囬江上,星列水师以据江势。暇中试令人往匡庐之下、颠者所向之方询土居之民,(“暇中试令人往匡庐之下颠者所向之方询土居之民”,“土居之民”原作“士居之民”,据明朱氏国朝典故本、明纪录汇编本改。)要知颠者之有无。地荒人无,惟太平宫侧草莽间一民居之。以颠者状云之,谓民人曰:“是曾见否?”对曰:“前者,俄有一瘦长人物初至我处,声言‘好了,我告太平来了。你为民者用心种田。’语后,于我宅内不食半月矣。”深入匡庐,无知所之。
朕战后归来。癸卯,围武昌。甲辰,平荆楚。乙巳,入两浙。戊申,平吴越,下中原、两广、福建,天下混一。洪武癸亥八月,俄有赤脚僧名觉显者至。自言于匡庐深山巖壑中见一老人,使我来谓大明天子有说。问其说,(“问其说”,“问”原作“故”,据明朱氏国朝典故本、纪录汇编本改。)乃云:“国祚。”殿廷仪礼司以此奏。朕思方今虚诳者多,(“朕思方今虚诳者多”,“多”字原无,据明朱氏国朝典故本、明纪录汇编本补。)朕驭宇内,至尊于黔黎之上,奉上下于两间,善听善见恐贻民笑,故不见不答。是僧伺候四年,仍往匡庐。意在欲见,朕不与见,但以诗二首寄之。去后二年,以便人询之果曾再见否,其赤脚者云:“不复再见。”又四年,朕患热症,几将去世。俄,赤脚者至,言天眼尊者及周颠仙人遣某送药至。(“言天眼尊者及周颠仙人遣某送药至”,“仙人”原作“仙者”,“送”字原缺,据明朱氏国朝典故本、明纪录汇编本改补。)朕初又不欲见,少思之:既病,人以药来,虽其假,合见之。出与见,惠朕以药。(“惠朕以药”,“惠”原作“会”,据明朱氏国朝典故本、明纪录汇编本改。)药之名,其一曰温良药两片,(“温良药两片”,“温”原作“浪”,据明朱氏国朝典故本、明纪录汇编本改。)其一曰温良石一块。其用之方,金盒子盛著,背上磨著,金盏子内吃一盏便好。朕遂服之。初无甚异,初服在未时,间至点灯时,周身肉内搐掣,(“周身肉内搐掣”,“掣”原作“制”,据明朱氏国朝典故本、明纪录汇编本改。)此药之应也。当夜病愈,精神日强一日。服过二番,乃闻有菖蒲香盏,底有砂丹沉坠,(“底有砂丹沉坠”,“砂丹”原作“沙丹”,据明朱氏国朝典故本、明纪录汇编本改。)鲜红异世有者。其赤脚僧云:“某住天池寺,去巖有五里馀。俄,有徐道人来言竹林寺见请,往视之。某与同往,见天眼尊者坐竹林寺中。少顷,一披草衣者入。某谓天眼曰:‘此何人也?’对曰:‘此周颠是也。方今人主所询者,此人也。即今人主作热,尔当送药与服之。’天眼更云:‘我与颠者和人主诗。’某问曰:‘诗将视看?’对曰:‘已写于右上。’某于石上观之,果有诗二首。”朕谓赤脚曰:“还能记乎?”曰:(“曰能”,“曰”字原缺,据明宋氏国朝典故本、明纪录汇编本补。)“能。”即命录之。初见其诗粗俗,无韵无联,似乎非诗也。及遣人诣匡庐召致之,使者至,杳然矣。朕复以是诗再观,其词其字皆异寻常,不在镌巧,但说事耳。国之休咎存亡之道已决矣,(“国之休咎存亡之道已决矣”,“道”原作“置”,“决”原作“久”,据明朱氏国朝典故本、明纪录汇编本改。)故纪之以示后人。
天眼尊者诗曰:“圣主祥瑞合天基,如影随形总是痴。奉天门下洪福大,生灵有难不肯依。非非相处方出定,金轮积位四海居。明君有道乾坤广,等闲一智声如雷。”
周颠仙人诗曰:“初见圣主应天基,一时风采一时痴。逐片俱来箍一统,浩大乾坤正此时。人君自此安邦定,齐天洪福谢恩驰。(‘齐天洪福谢恩驰’,‘谢恩’原作‘谢天’,据明朱氏国朝典故本、明纪录汇编本改。)我王感得龙颜喜,大兴佛法当此时。”
羣仙古诗:“匡庐之巅有深谷,金仙弟子巖为屋。鍊丹利济几何年,朝耕白云暮种竹。”
御赞赤脚僧诗曰:“跣足慇懃事有秋,苦空颠际孰为俦。(‘苦空颠际孰为俦’,‘苦’原作‘若’,‘际’字原作‘祭’,据明朱氏国朝典故本、明纪录汇编本改。)愆消累世冤魂断,幻脱当时业海愁。方广昔闻仙委迹,天池今见佛来由。神怜黔首增吾寿,(‘神怜黔首增吾寿’,‘黔首’原作‘点首’,据明朱氏国朝典故本、明纪录汇编本改。)丹饵来临久疾瘳。”(“丹饵来临久疾瘳”,“丹饵”原作“丹耳”,据明朱氏国朝典故本、明纪录汇编本改。)
御制祭天眼尊者周颠仙人徐道人赤脚僧文:“昔者其色相空万物而空。万法外,色相而难之,以存一灵。斯若是,历苦劫于无量。(‘历苦刼于无量’,‘历’原作‘沥’,据明朱氏国朝典故本、明纪录汇编本改。)今者神神妙用,幽隐于庐岳,独为朕知而济朕难。然朕终不忘于利济之恩,当以礼谢。虽然,神已灵妙不测矣,寻常无碍于上下,逍遥乎两间,周游乎八极。翫阅人情,猝然礼至,杳然弗应,(‘杳然弗应’,‘杳’原作‘者’,据明朱氏国朝典故本、明纪录汇编本改。)岂不为世所嗤!故先期京师,已告诸祠,又遣使至庐岳之下,祷于庐岳之神,方以礼进,礼不过谢而已矣。今世之人知幽明之理者鲜矣,敢请倐然而显,倐然而隐,使善者慕而不得,恶者身而难亲,(‘恶者见而难亲’,‘恶者’原作‘难者’,据明朱氏国朝典故本、明纪录汇编本改。)岂不有补于世道者欤!”
谨按:语云:“神仙有无何杳茫,天下岂有神仙,尽妖妄耳。”今观国初周颠仙之事,则又历历皆实,有不可尽以为诬者。要之天地间自有一种仙风道骨,但仙凡隔路,不可力致而强为也。
附录:
周颠仙传一卷(户部尚书王际华家藏本)
明太祖高皇帝御制,纪周颠仙事迹。颠仙,建昌人。少得狂疾,其踪迹甚怪。初谒太祖于南昌,随至金陵。后从征陈友谅,旋即辞去。友谅既平,太祖遣使往庐山求之不得。洪武二十六年,太祖亲制此传,命中书舍人詹希庾书之,勒石庐山。后人录出别行,并附以太祖御制祭天眼尊者文一首,群仙诗及亦脚僧诗各一首。《明史·方技传》叙周颠事,即据此文也。(四库全书总目·子部·道家类存目)
伽耶天眼尊者,稽诸史实,实无其人。
佛教将眼分为五种:一肉眼,肉身所有之眼;二天眼,色界天人所有之眼,人中修禅定可得之,不问远近内外昼夜,皆能得见;三慧眼,谓二乘之人,照见真空无相之理之智慧;四法眼,谓菩萨为度众生照见一切法之智慧;五佛眼,佛陀身中具备前四眼者。尊者通过修持禅定而得天眼通。据《智度论》卷五云:“天眼所见,自地及下地六道中众生诸物,若近若远,若粗若细,诸色莫不能照。”尊者之名由此德行与神通而来。
开天眼后,到底能看到怎么的世界?
大部分人都是凡夫俗子,我们的双眼看到的事物很有限,比方说,我们看不到微波,看不到螨虫,毕竟我们的眼睛都是普通的肉眼。看不到并不代表不存在,但很多人都坚信自己看到的,对自己未知的领域坚决否认,只相信自己的肉眼,凭自己的过往经验来判断世间万物。
https://pic1.zhimg.com/v2-14ed931233d185e11731f01d677f9938_r.jpg
三岁前的婴儿天眼是打开的
有一些人天生就开了天眼,能看到很多人看不到的东西,换句话说,他们有通灵的能力,更容易得到神明的感应。如果学道之人勤加修炼,也能够开通天眼。天眼通算是一个修行人很基本的神通了。但对于刚出生的婴儿,其实天眼是打开的。
小孩子出生时的哭声是至阳至纯之妙音,刚出生的一刻,都会有天神护法位列周边,哪怕是不具善根的孩子,也同样有护法神。众神都会在此时欢喜赞叹人族的诞生,并赋予每个个体的气运。在天神护法看来,人身是上乘的修行佳器。https://pic4.zhimg.com/v2-ac6c6e6afc15431e30074060087a3f8f_r.jpg小孩子生下来的时候,小手都是拇指在内,四指在外握拳的,这个是闭门的手印。小孩三岁之前天眼都是打开的,晚上不让小孩去外面,是因为怕看到很多脏东西。在小孩的潜意识中,会记录3岁之前所有的事情,只是灵智渐弱,随着长大,很多事情被模糊覆盖。这也是维持大道规则。
每一个人的都有道根,这道根就像一朵清莲,福德深厚的人,清莲就漂亮脱俗。在危机时刻,神明不请自到,帮助化解危机。如果福德浅薄,清莲就枯萎了,这个人就要生病倒霉了,甚至死亡。杀生的果报期限就是无期徒刑一样。大部分人都是凡夫俗子,我们的双眼看到的事物很有限,比方说,我们看不到微波,看不到螨虫,毕竟我们的眼睛都是普通的肉眼。看不到并不代表不存在,但很多人都坚信自己看到的,对自己未知的领域坚决否认,只相信自己的肉眼,凭自己的过往经验来判断世间万物。
https://pic1.zhimg.com/v2-14ed931233d185e11731f01d677f9938_r.jpg
三岁前的婴儿天眼是打开的
开天眼能看到什么开天眼即第三只眼,印度教与佛教第三只眼象征着开悟。在印度传统里,第三只眼被称作“智慧之眼”,是“内隐导师”的所在,第三只眼是人体的眉心轮。《奥义书》指出,人类如同一座拥有十道门的城市。九个门通往外在的感官世界。第三只眼是第十道门,通往无限的内在意识。https://nimg.ws.126.net/?url=http%3A%2F%2Fdingyue.ws.126.net%2FrlQw86AKyhe9ceYB18i33ly8o3m7ZIFfTiQB5M9BFDxCF1514608234273.jpg&thumbnail=650x2147483647&quality=80&type=jpg
第三只眼被认为是通往深层内在与高层意识的门路,新纪元思想认为第三只眼象征着开悟或心像的深层灵性启发。第三只眼也代表着意义深长的心理现象。开天眼常与下列事物相关连:异象、透视(能透视脉轮与灵气)、预知以及出体经验,能够运用这些能力的人便是透视者。https://nimg.ws.126.net/?url=http%3A%2F%2Fdingyue.ws.126.net%2F9NpywFPGvqDRBm1Z60QbfgHe9Z4RRc23dDOElQyf3qj8z1514608234274.jpg&thumbnail=650x2147483647&quality=80&type=jpg
而照佛家的说法,开天眼就是色界天的眼根超越了大地的远近,时间的过去和未来,一切现象都能明见。眼睛能分为五种,每一种眼都能看见我们肉眼见不到的东西,开天眼就是其中的一种,听说开天眼是一个不一样的世界,这个世界,好多东西我们见未见过,那么开天眼可以看到什么呢。天眼功能分为内视,微视,透视,遥视。佛家称之为天眼通,亦称天眼证智通,照佛家的说法,就是色界天的眼根超越了大地的远近,时间的过去和未来,一切现象都能明见。天眼的功能除了如上所说的以外,尚有能见未来将要发生的事件现象。.那是由于任何现象的发生,已经有它一定的因果关系,由于造下一定的业力,便会造成一定的果报,往往现象尚未发生,而发生那种现象的力量早已形成,如果没有其他因素的加入,那就成了必将发生的事实。所以,具有天眼的人,能够预知未来。天眼的能力越强,能见的未来越久远,精确度也越高。天目开通后,看见鬼魂等阴性的东西便是很容易的事了,四岁以前的小孩初离母体不久,天眼还未完全退化,很容易看到一些成人看不到的阴性的东西。随着年龄的增长,成人后天目的松果体便完全退化闭合,便很难再看到阴性的东西了,若要再开,亦须苦练气功,或具备天眼功能的高功师父直接点化。同时,道教也指出,天眼之处就是泥丸所在,而当今科学证明,泥丸所在有一个器官叫松果体,这个松果体就是人的第三只眼睛,经过科学实验,发现无论是人还是动物在道教所言的泥丸也就是紫府处有一出隐藏的器官,西方称为松果体。这是人身的奥秘之一。上古时的人与现在的人不同,他们相对来说较为平均,也就是说他们既能看到仙人,也能看到魑魅魍魉,山海经中人与神灵非常亲近,这里说的魑魅魍魉并不全部有害,而随着贪欲的增加,人的器官也在逐渐退化,一些本能也就随之消失了,其中以直觉为最快,其次就是视觉。可以观察万物的视觉消失这并不代表没有神灵或魑魅魍魉了。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三道九流中的阴阳道将历代阴阳五行、风水相术作为学派研究的主要内容,因为秦代焚烧坑儒、汉代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五斗米道的农民起义团登上历史舞台,取代阴阳教。每一个人的都有道根,这道根就像一朵清莲,福德深厚的人,清莲就漂亮脱俗。在危机时刻,神明不请自到,帮助化解危机。如果福德浅薄,清莲就枯萎了,这个人就要生病倒霉了,甚至死亡。杀生的果报期限就是无期徒刑一样。
https://pic1.zhimg.com/v2-b0b8fe543d28d11112562b41a4f00448_r.jpg天神、仙人们时刻就在修行人身边,只要修行人心念一动,天神即知,所以,精进修行的人,一般不会有邪灵靠近。只不过,若修行不专,屡屡犯戒,杀生,邪淫、存不轨之心,神灵便躲得远远的,不想被这些晦气沾染而影响了自己的修行。心怀不轨、邪念较重的人念各种圣号也是没用的。而且,即使天神也不可肆意改变一个人当承受的因果。所以一定要保持善良,多多修行。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