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谋略 发表于 2023-6-11 10:02:48

太乙金华宗旨

太乙金华宗旨


《太乙金华宗旨》,是道家修炼养生的宝典,也是道教仙人吕洞宾长生不老之道的秘笈。道教内丹修炼的一部奇书,不仅阐述了金丹道养生的原理,而且还介绍了金丹道养生的方法。“太乙”是至高无上的称谓,即指“太乙真炁”。古人云“太乙含真,天一生水”,人得一则生,失一则死;人无炁则死,鱼离水则亡。“金华”就是“金花”“金光”——金花之中隐藏着光,这个光就是先天太乙真炁,是修炼金丹大道达到的*境界的验证、“宗旨”这里指修炼的主要目的和根本原则。 这是一部道家内丹典籍,着重论述玄理。书的全名为《吕祖先天一气太乙金华宗旨》。后因荣格《太乙金华宗旨》影响颇大,因而也有道教徒说是吕祖之后三百多年的南宋时代全真派的王重阳所著。
目录第01章 天心第02章 元神、识神第03章 回光守中第04章 回光调息第05章 回光差谬第06章 回光证验第07章 回光活法第08章 逍遥诀第09章 百曰筑基第10章 性光识光第11章 坎离交媾第12章 周天第13章 劝世歌

智慧谋略 发表于 2023-6-11 10:04:44

《太乙金华宗旨》(德语: Das Geheimnis der Goldenen Blüte)是中国道教有关内丹术的著作,全名《先天虚无太乙金华宗旨》。Joseph Needham(李约瑟)于其著作《中国科学技术史》第5卷第5分册(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页220认为《太乙金华宗旨》是明代作品,清初刊行;柳存仁于其著作《道教史探源》(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页193认为作者是嘉庆年间(1796-1820)的蒋元庭;台湾学者赖贤宗于其著作〈《太乙金华宗旨》之教义形象的变迁与丹道理论的当代诠释〉则认为,二说俱不正确,乃伪托唐末吕洞宾,著者不详或扶乩而成,约在1668-1692年间成书。</ref>
目录

[*]1 思想
[*]2 《太乙金华宗旨》与全真教
[*]3 版本

[*]3.1 德文翻译
[*]3.2 英文翻译

[*]4 西方人的解释
[*]5 近代道士的修练
[*]6 参考文献

[*]6.1 引用
[*]6.2 来源

[*]7 参见
[*]8 外部链接


思想《太乙金华宗旨》的主旨是炼精化气,书中沿袭道教固有的“闭精”说,又加以发挥,主张“精”或“血”得先变为“气”,循环体内,以制成肉体不死之丹。书名中的“太乙”,是指宇宙原初的清新完美状态。
《太乙金华宗旨》涉及瞑想和行气,主张闭气及减少意识活动,避免“走漏神识” 。其认为人内在有“元神”和“识神”二无形之物,元神是太虚幻境的一部分一般人较难感悟其存在和功能,识神就是肉体感觉和肉体所带动的七情六欲,多数人一生中困于识神的境界并为了使识神满足而奔忙,但其实全无意义。人有时在梦中可以无意识的驱动元神之功能,并启动支配太虚,在那境界里天地万物奥秘和宇宙万事只要一眼就能看遍,然而只要一睡醒就一切遗忘或是只记得不明所以的片段,这就是一般人的生活。但修炼此法者人生最重要之事在于深层感悟并开发元神的功能,而透过内心修炼技巧是可以达到完全压制之后驱除一切识神感受,整个人成为元神所占据的纯阳之体故名为纯阳学,那境界也就是成仙。成仙者也就是能凭意念随意驱动元神从而直接操作宇宙本源的太虚之境,完成人所不能及之事,并突破时间通晓过去与未来等。
这种思想在本书20世纪初进入西方后被荣格等人认为与其发展的集体潜意识理论有相通之处,而在当时欧洲心理学界逐渐出名并被研究,是本书在西方有意外较大知名度的成因。
《太乙金华宗旨》与全真教中国道教人士认为《太乙金华宗旨》是全真派修炼的内典。此书共十三章,它直接阐述丹道修证的思路和技术而不是着重论述玄理。本书的全名为《吕祖先天一气太乙金华宗旨》, 世人多传为吕洞宾所著,书中每一章的开头都有“吕祖曰,或吕帝曰”这样的话。 另外书的第一章有一段描述《太乙金华宗旨》法脉传承的话“自太上化现,东华递传岩以及南北二宗,全真可为极盛”。翻译成现代的语言是:“道教的鼻祖太上老君化身老子,传道于东华帝君,东华帝君将此法传至唐朝的吕洞宾(吕岩),吕洞宾传至宋朝形成南北二宗,北宗全真派现在极兴盛。”
另外有的版本在最后一章有一句“子辈各益勉力行去,错过光阴真可惜也,七子(指全真派北七真)勉之”。所以《太乙金华宗旨》也常被认为可能是道教全真派的创始人王重阳所著。
版本
[*]现存最古的版本是1775年邵志琳编64卷《吕祖全书》本,题“先天虚无太乙金华宗旨”
[*]次是1803年蒋豫蒲编《全书正宗》本,题“孚祐上帝天仙金华宗旨”
[*]嘉庆年间(1796-1820)蒋元庭编《道藏辑要》本,题“金华宗旨”
[*]1831年闵一得 (1758-1836) 编《道藏续编》本,题“吕祖师先天虚无太乙金华宗旨”。
[*]德国汉学家卫礼贤德译本则依据1921年湛然慧真子编《长生术.续命方》本,题“太乙金华宗旨”。

德文翻译《太乙金华宗旨》是闻名国际的内丹著作。20世纪20年代,德国汉学家尉礼贤 (1873-1930) 把此书译为德文,心理学泰斗荣格 1875-1961) 受其手稿启发,进而研究欧洲炼金术。1929年,二人合作出版《太乙金华宗旨》的德文译注本,题为Das Geheimnis der Goldenen Blüte: ein chinesisches Lebensbuch(“金花的秘密:中国的生命之书”),《太乙金华宗旨》由此闻名,出现多种语言的译本。其实卫礼贤和荣格对原著多有误解。
1899年,德国基督教传教士、汉学家尉礼贤来到中国,在他住中国的21年间,他在崂山有机会接触到了正宗的全真道龙门派的经典,学到了一些正宗修炼方法。回国后,他将《太乙金华宗旨》翻译成德文,取名为《金花的秘密》,介绍给西方世界。尉礼贤也是最早翻译《易经》的西方人,同时也是著名的心理学鼻祖卡尔·荣格的好友。荣格为德文版《太乙金华宗旨》作序。荣格对中国道教的《太乙金华宗旨》、《慧命经》、《易经》,及佛教的《西藏度亡经》、禅宗皆深入研究。荣格在《太乙金华宗旨》及西方炼金术找到与他个性化观念相同之处。
德文版的出版引起西方世界的关注。《金花的秘密》又被翻译成英文、法文、意大利文、日文、朝文等多种文字。
卡尔·荣格的自传(《回忆、梦、反思》(Memories, Dreams, Reflections),373-377页 )中有一段关于他的朋友尉礼贤的内容,“在中国,他有幸遇到一个旧式学院派的圣人,这个圣人的内里修炼已经达到很高的境界。这个圣人的名字是劳乃宣,他向卫礼贤介绍中国瑜伽中的哲学和易经中的心理学”。因有这两个人的合作,我们才有了在翻译的《易经》一书中绝妙的注解”。 可以推测,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金花的秘密》这本关于中国瑜伽哲学的书中。 虽然卫礼贤的德文版最初于1929年秋天面世,也就是他死前的几个月(根据贝尼斯的英文版序文),荣格在他给《金花的秘密》写的序文中指出尉礼贤早先就将此书的手稿送给了他,并指出将此书付诸出版最先是荣格的主意。
英文翻译英文版现有两个版本: 一个是早期由卡利·贝恩斯依据卫礼贤的德文版翻译的,另一个是1991年由托马斯·克利里(Thomas Cleary)翻译出版。 这两个版本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卫礼贤依据的是他中国老师劳乃宣 (Lau Nai Suan)所教授的内容,而汤姆斯·克里尔立是作为一个成就卓著的学者依据他自己的理解翻译的。


〈光明初聚〉-- 第1阶段的冥想图示


卫礼贤的翻译来自于他在中国老师劳乃宣 (Lau Nai Suan)的传授,在那里学到了经典的中国哲学。基于他从他的老师那里学到的东西,卫礼贤更注重描述《金花的秘密》中的阴性思想。而克里尔立的翻译更注重学院派的阳性思想。荣格为卫礼贤的两本主要中国哲学书籍《金花的秘密》和《易经》作的序中都提到了中国哲学的这种性质。但是克里尔立几次批评卫礼贤的翻译版本的真实性。

西方人的解释虽然卫礼贤,荣格,克里尔立的观点有所不同, 《金花的秘密》一书对冥想的技术的阐述是公认一致的。这种入静的技术在禅宗中也有详细的描述。此书以诗歌般的语言细述冥想的技术,并简化为“静坐,呼吸,念想”三者组成的方程式。静坐基本与一个正直的姿势相关。对呼吸的详尽描述基本上为行话里的“真气”或称为“能量的路线”。


婴儿现形无尽藏〉-- 第2阶段的冥想图示


近代道士的修练《太乙金华宗旨》阐述传承自唐朝的吕洞宾的内丹大道修炼和验证的思路和技术书,而不是一本着重论述内丹大道哲理的书。
在卫礼贤的德文版本里,中国老师传授给他的内容之一是:性功修炼有成者练功时能看见眼前出现一幅幅奇妙的、闪光的图案,卫礼贤将这个奇妙的光图称为曼陀罗。欧洲人首先是从佛教经典中知道曼陀罗的。一些佛经,如《大日经》、《金刚顶经》等等借用这个词以比喻性功修炼过程中出现的特殊现象。 中国道家认为这种现象是修炼人的眼前天目穴处会出现一个明亮的、奇妙的图案。把这种修炼中看到的图案画了下来,被称为丹青曼陀罗,世人所见过的只是一些丹青曼陀罗,惟有性功修行到一定程度的人才能见到自己的曼陀罗,这才是真实的曼陀罗,这一图案能反映自己与宇宙及生命的信息感应的情况。在《金花的秘密》书中卫礼贤给出了一些他收集到的曼陀罗图案。
修炼中所见的曼陀罗与元神、金华、回光这些《太乙金华宗旨》所说的概念有重要的关系。 修炼人所见曼陀罗就是人的性光或称元神之光,炼出了曼陀罗意味着人开始见到了自己的性光,书中称之为“光之始回”。 性光由发散转为回归是这一修炼过程中的一个非常重要、有意义的现象,是入了门的证明。 书中称回光有“金华乍吐”、“金华正放”、“金华大凝”的不同层次,到了“金华大凝”的境界那一直如如不动的元神就要动了,元神一动人就可窥见到生命的实相了。

近代中文版《太乙金华宗旨》由养生学家王魁溥教授编译注释,1990年《太乙金华宗旨今译》由台北市气功文化出版社出版;1993年《太乙金华—慧目养成生功》由北京气功学院出版发行。依据《太乙金华—慧目养成生功》,王魁溥还编译过日文的《慧目养神功》连载于1992年8月至10月日本东京《气功杂志》。《太乙金华宗旨:天心金丹秘法》2022/02/18 蓝海文化出版社出版,作者:天星(ISBN:9789860604139)

智慧谋略 发表于 2023-6-11 10:05:18

吕洞宾《太乙金华宗旨》(ctp:work:wb546934)著作资料
朝代作者书名底本电子版(URN)备注
吕洞宾太乙金华宗旨太乙金华宗旨ctp:wb546934该著作的代表性文献。
以作者姓名吕洞宾相关联
朝代作者著作名
唐吕洞宾、沧海老人吕祖指玄篇秘注
唐吕洞宾吕祖编年诗集
唐吕洞宾吕祖删定全书
唐吕洞宾新刻醒心宝卷

[*]该资料已通过字符识别与对应底本相连结。请参考字符识别相关使用说明,以了解如何纠正该资料中的错字。


作者吕洞宾
成书年代暂缺
版本
《太乙金华宗旨》
数据项目ctext:328861
《太乙金华宗旨》(德语: )是中国清代道教有关内丹术的著作,全名《先天虚无太乙金华宗旨》,伪托唐末吕洞宾,著者不详或扶乩而成,约在1668-1692年间成书。显示更多...

1.天心章第一
2.元神识神章第二
3.回光守中章第三
4.回光调息章第四
5.回光差谬章第五
6.回光证验章第六
7.回光活法章第七
8.逍遥诀章第八
9.百日立基章第九
10.性光识光章第十
11.坎离交媾章第十一
12.周天章第十二
13.劝世歌章第十三

智慧谋略 发表于 2023-6-11 10:06:01

有人说如果学会了控制梦,就能成为神。这个结论,也算是来源于荣格心理学,有一定的科学依据。那我们就沿着这个思路继续来探索,历史上是否真的有从梦中悟道,成为神的真实案例呢?今天,我们就来分享一个。这个人大家都很熟悉那就是——纯阳子,吕洞宾。吕洞宾现在,我们都以为吕洞宾是个神话人物,但其实,他是真实存在的历史人物,《全唐诗》中有254首吕洞宾的诗。现实中的吕洞宾在学术成就也非常高,而这些学术成就还推动过现代心理学以及量子力学的建立和发展。吕洞宾写过一本书叫做《太乙金华宗旨》,这本书里记载的主要是他修炼成神过程中的哲学领悟和具体方法。这本书,在中国很少人知道。但是,这本在欧洲至今影响力都非常大,在1920年代,这本书先后被翻译成德文、英文、意大利文,叫做《金花的秘密》。《金花的秘密》在当时影响了很多欧洲顶尖学者,这其中,影响最深的的一个人就是荣格。荣格用书中的理论和思想最终完善了自己的心理学理论,构建了我们前面聊过的人类共同的“集体潜意识”“海床”。后来,荣格还把吕洞宾的哲学思想拿来与泡利交流,治疗泡利的心理问题,泡利是一个25岁就发现不相容原理,为人类开启量子世界的天才物理学家。泡利是唯一一个让爱因斯坦都敬畏三分的大神。吕洞宾、荣格、泡利,三个看似不搭噶的人,是如何连通道家哲学、现代心理和量子世界的?今天我们就把这当中的故事全部分享给大家。黄粱一梦故事还是从一场梦说起。话说,公元838年,42岁的吕洞宾第N次来到长安城中赶考。他在客栈中住下以后,就到大堂里来点了几个酒菜准备吃饭。等着上菜的时候,吕洞宾就看到对面桌子上有个老道,非常不同寻常,这个老道是个彪形大汉,天气不热但他还敞开着道袍,露出一个圆鼓鼓的大肚子,满脸胡子拉碴,最搞笑的是,这样一个豪放的外形,头上竟然梳着两个童子的抓髻发型。吕洞宾不免多看了老道两眼。等到吕洞宾的菜上齐后,吕洞宾正准开吃时,老道过来了,一点儿都不拘谨,往吕洞宾旁边一座,说,不好意思啊,我的菜吃完了,酒还没喝完呢,实在难受,在你这儿吃两筷子,不介意吧。吕洞宾也是真性情的人,一看这老道有意思,也不介意,连忙吩咐店小二,再加两个菜,多打二斤酒,陪着老道边吃边喝聊了起来。其实,吕洞宾这次进京赶考,心里非常苦闷。和老道聊天的过程中,吕洞宾就说出了自己的心事,他说,他们家是河中吕氏,名门望族,爷爷曾经位列三公,官拜御史中丞。自己从小就肩负着考科举、当大官的使命,但是,从20岁开始考,考了22年都没有考中,今年已经42岁了,还在赶考。老道倒是看得很开,跟吕洞宾说,我看你就不像个能做大官的人,你看你,骨骼清奇,眉间泛光,一看就是修道之人啊。你考不上功名很正常。吕洞宾有点生气,老道接着说,来来来,喝酒喝酒,别说这些没用的。诶,酒又喝完了,别再点了,我这葫芦里还有酒,如果你不嫌弃,就尝尝我这葫芦里的酒。吕洞宾接过老道葫芦就咕噜喝了一口。心中暗骂,这酒劲儿真大……还没到吕洞宾回过神来,他就已经醉倒在餐桌上了。吕洞宾醒来后,送走了老道,老道临走时,说,谢谢的你酒菜,这次你肯定能考中。果然,吕洞宾这次考试,高中状元,紧接着仕途平步青云,官场里那些勾心斗角、你来我往,吕洞宾也都应对自如,转眼30年过去了,吕洞宾已经72岁,他也和爷爷一样,官至极品,位列三公。子孙们都有出息,妻妾们也都很美丽。平凡而精彩的一生即将走完了,结果就在一次朝会上,因为一句话不注意,得罪了皇帝,皇帝大怒,抄了他们吕家,把他发配到漠北。就在前往漠北的路上,大雪纷飞,坐在马背上,吕洞宾觉得这一生真的是大起大落,功名利禄,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想着想着,就有点体力不支,从马上掉了下来。结果,这一下把吕洞宾惊醒了,原来这30年的经历都是自己刚刚的一场梦,眼前那个老道正在对着自己笑。吕洞宾赶紧问老道,我睡了多久?老道说,不到一刻钟吧,这锅小米粥还没煮熟呢。吕洞宾苦笑,心想,刚刚自己在梦中已经过完了30年的官宦生涯,每分每秒都还历历在目,还当什么官儿啊。于是,吕洞宾拜老道为师,放下了功名利禄的包袱,跟着老道去终南山修道了。
吕洞宾号纯阳子,纯阳,也就是全真教以及吕洞宾的学术核心。翻开《太乙金华宗旨》,书中说:天地视人如蜉蝣,大道视天地亦泡影。惟元神真性,则超元全而上之。天地看人就像虫子一样渺小,但是,大道看天地,天地又像泡影一样虚无。只有人的元神真性,是超越时间和空间的东西。那什么是元神呢?书中接着说:凡人投胎时,元神居方寸,而识神则居下心。与元神相对的是识神,人从投胎时起,元神就居住在脑门心的地方,识神就居住在胸膛心的地方。元神是没有形态的,而识神像一只大桃子,有心脏守护者它,肺遮蔽着它,肝辅佐着它,大小肠驮着它。如果一天不吃饭,识神就开始造反了,人就要难受了。识神受到惊吓就会让人跳起,感到愤怒就会让人苦闷,看见死亡就会让人悲伤,见到美色就会让人目眩。但是,脑门心上的元神是绝不会被这些东西所触动的,因为元神是人连通“太虚元始”的真意,怎么能动呢?如果它动了,反而不得了,一般人只有濒死时,元神才会动。了解了元神和识神,书中又说:魂在天心,阳也,轻清之照也,此自太虚得来,与元始同形。魄阴也,沉浊之气也,附于有形之凡心。魂好生,魄望死。人一出生,魂,就会居住到元神中,元神是阳,来自太虚,与“元始”(奇点?)是同一个东西。魄,居住在识神中,成为凡心,它是阴性的。魂期盼永生,魄盼望着死去。魄对人的影响,我们每个人都有切身感触,就是贪吃、好色的凡心。那所谓的魂又是什么呢?书中接着说:魂昼寓于目,夜舍于肝,寓目而视,舍肝而梦,梦者神游也,九天九地,刹那历遍。魂在白天会在眼睛中,夜晚回到肝脏里,在眼睛里中,魂让我们看见东西,在肝脏中让我们做梦,做梦其实就是魂通过元神连通了太虚,即使是超越时空的九天九地,也只需要一刹那就可以全部看完。但是你醒后,就什么也不记得了,为什么呢?因为你受到了魄的制约。了解了魂、魄、元神、识神,全真教所追求的“纯阳”也就明白了:物以类聚也,学人炼尽阴魄,即为纯阳也。纯阳,就是通过修炼,让魄从身体中离去,然后人就能成为纯阳之体,就是时时刻刻连通“太虚元始”的神人了。听起来很厉害的样子,但我其实也不太懂道教、全真教的这些修炼。
金华和曼荼罗《太乙金华宗旨》是一部讲内丹功法的书,所谓“金华”就是金丹。自隋朝罗浮山道士苏玄朗著《旨道篇》开内丹修炼的先河之后,外丹术逐渐衰微,而内丹术则逐渐受到重视而迅速发展起来,到宋朝时已形成鼎盛之势。但内丹修炼中的许多术语都借自外丹,外丹中要炼就的“金丹”被内丹家借来指对人体内精、气、神三者的修炼,以产生类似外丹中的金丹那样的长生不死之丹,使人成为金刚不坏之体。故元代陈致虚说:“其(内丹)用则精、气、神,其名则云金丹。”《太乙金华宗旨》说:“金华即光也。光是何色,取象于金华,也秘一光字在内。是先天太一之真炁。”②可见,内丹家所谓“金华”即来自先天之元气,它还有“天光”“元神”“真性”等诸多名目。按道教的说法,人在未出世之前,先天之真炁就已进入父精母血的结合体中,待人出生后则居于两目之间的方寸之中,因此,人要想长寿乃至不死,就必须通过一定的法术锻炼体内的精、气、神,抱守真炁,炼就金丹,便可以飞升成仙,长生不死。中国道家对《太乙金华宗旨》的解释《太乙金华宗旨》为明清扶乩托名吕祖的乩坛所作。用以阐述《吕祖全书》的内丹大道修炼和验证的思路和技术书,而不是一本着重论述内丹大道哲理的书。在卫礼贤的德文版本里,中国老师传授给他的内容之一是:性功修炼有成者练功时能看见眼前出现一幅幅奇妙的、闪光的图案,卫礼贤将这个奇妙的光图称为曼陀罗。欧洲人首先是从佛教经典中知道曼陀罗(Mandela)的。一些佛经,如《大日经》、《金刚顶经》等等借用这个词以比喻性功修炼过程中出现的特殊现象。中国道家认为这种现象是修炼人的眼前天目穴处会出现一个明亮的、奇妙的图案。把这种修炼中看到的图案画了下来,被称为丹青曼陀罗,世人所见过的只是一些丹青曼陀罗,惟有性功修行到一定程度的人才能见到自己的曼陀罗,这才是真实的曼陀罗,这一图案能反映自己与宇宙及生命的信息感应的情况。在《金花的秘密》书中卫礼贤给出了一些他收集到的曼陀罗图案。修炼中所见的曼陀罗与元神、金华、回光这些《太乙金华宗旨》所说的概念有重要的关系。 修炼人所见曼陀罗就是人的性光或称元神之光,炼出了曼陀罗意味着人开始见到了自己的性光,书中称之为“光之始回”。性光由发散转为回归是这一修炼过程中的一个非常重要、有意义的现象,是入了门的证明。书中称回光有“金华乍吐”、“金华正放”、“金华大凝”的不同层次,到了“金华大凝”的境界那一直如如不动的元神就要动了,元神一动人就可窥见到生命的实相了。6.魂、魄和心理学概念“无意识”《太乙金华宗旨》的“元神识神”章中有“一灵真性,即落乾宫,便分魂魄”的说法。《说文》释“魂”为“阳气也”,“魄”为“阴神也”。中国古代典籍中多以“魂”为可以游离于人体之外的精气,而以“魄”为依附于人体而存在的精气,故《宗旨》说魄为“沉浊之气,附于有形之凡心”,而魂为“轻清之炁,自太虚得来,与原始同形”。②卫礼贤把“魂”译为Animus,而把“魄”译为Anima,从这两个字的拉丁本义来讲,都有“心灵”(mind)的意思,而anima偏重于“灵魂”(soul)方面,似有阴性倾向,而animus偏重于“精神”(spirit)方面,似有阳性倾向,卫礼贤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移用这两个字的。但是在荣格的心理学词典中,anima指男性中潜在的一种女性倾向,而animus则指女性中潜在的一种男性倾向,这显然与魂、魄的实际含义相去较远。按照这部道教典籍的说法,魂魄固然包容在灵魂中,并分属阴阳,但这里的阴阳并不对应于男女。人在出世之前,灵魂来自宇宙的精华,这即是所谓的“一灵真性”,或曰先天太一之“真性”,而当这种“真性”一旦进入人体,便判然二分,成为魂魄。魂之所以为阳,是因为它居于“天心”(两目之间),含藏着“元神”,元神虽然也在人体之中,但实质上却始终是超越肉体凡胎的一种存在,所以《宗旨》说它来自“无极”,能“生天生地”;而“魄”之所以为阴,是因为它一进入人体后就与“识神”纠合成一体,变为“沉浊之气”,居于世俗的人心中,成了人七情六欲和种种欲望的主宰,并且在与元神的关系中占据主导地位,对其采取役使和排挤的态度,虽然它原本也是来自太极,但一旦进入肉体凡胎,便失去了先前的神圣,而完全变成了一种世俗的、肉体的存在。由此观之,魂与魄其实是道教甚至中国古人对生命的一种带有某种神秘色彩的理解,在未“落乾宫”前,二者都是超验的,在既“落乾宫”后,虽然“魄”由于主宰人的七情六欲而带有某些情感色彩,但在本质上仍然是超验的,至于“魂”,则从未丝毫丧失其超验本质,即便在人体中,也是虚无飘渺、无从体验的。7.分念和意识从客体中的分离《太乙金华宗旨》中所附的“化身五五图”和与其合刊的《慧命经》所附的“化身图”给了荣格特别的启示。这两幅图所显示的形象表明,金丹已经炼成,炼丹者已经获得了永久不坏的金刚体,他的意念能够出神入化,随心所欲地化成无数的身外之身,所谓“分念成形窥色相,共显灵迹化虚无”即此之意。荣格极其敏锐地把这种道教的信仰和精神分裂症所产生的幻念联系起来,认为这是范围狭窄但界限分明的个体意识和无限广阔的集体无意识遭遇时集体无意识对意识发生的分裂,只不过这种分裂在东西方产生了完全不同的后果。对于理性过剩的西方头脑,这种分裂造成了各种各样的精神病症;对于崇尚直觉和领悟的东方头脑,这种分裂则使精神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在荣格看来,倘若中国人通过这种分裂产生的身外之身不是空虚的色相,那就与精神分裂症所产生的种种幻觉毫无二致。但中国的道教祖师分明地告诉人们,“在神火中获得的外形是空虚的颜色和体相,人性的光芒反过来照射,从而恢复了原始的真性。”这就避免了人格的分裂,而使心灵获得了升华。这种精彩的心理学分析也许恰当地道出了内丹术“炼魂制魄”“变识神为元神”的心理学含义。既然“魄”和“识神”都是种种欲望、意愿的主使,那么,“消阴灭魄”就是要从世俗的种种负累中解脱出来。正是基于这样一种心理学的立场,荣格说这部道教著作的目的就是要通过对无意识的理解,使我们从它的控制中解脱出来。按照他的理解,这部书教导人们如何把意念集中在最深层的光,以便摆脱所有外部和内部的纠缠,把生命意志导向一个没有具体内容但又允许所有内容存在的意识中,这正是这部典籍中所谓“凝神祖窍,系念缘中,而后了却尘缘”的意思,只不过荣格坚持用现代心理学概念来解释这些神秘的东方宗教观念,使这种古老的东方信仰完全心理学化了。8.荣格心理学评述的意义荣格是世界知名心理学家、精神病学家,和弗洛伊德一道被公认为现代精神分析学界的泰斗。他也是最先认识到东方思想可能对西方心理学产生影响并积极与东方展开对话的西方思想家之一。他不仅对这部道教典籍做了长篇评述,还对藏传佛教的两部典籍《度亡经》和《大解脱经》做过长篇评述,游历过印度和锡兰,对印度的瑜伽和中国的《易经》做过深入的研究,为卫礼贤所译《易经》德文本写过前言,还为铃木大拙《禅学导言》的德译本写过前言。日本心理学家实雪目线(Mokusen Miyuki)说:“荣格的分析心理学为西方提供了一条通向佛教和其他亚洲宗教经验的充满意义的心理学之路”,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荣格和他的心理学在东西对话中处于一个举足轻重的地位。从学术传统上看,荣格对东方思想的吸收显然是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和东方思想对话的一个部分。浪漫主义时代德国的唯心主义哲学家谢林、叔本华等人曾经大量吸收了东方思想的营养,荣格早年曾阅读过他们的著作,他们的思想对荣格精神的成长具有不可忽略的作用,那种认为荣格思想的形成仅仅来自弗洛伊德的观点是片面的。事实上,荣格关于无意识的观念,关于心理本质可以转变的观念,在经验心理学的层面上可以顺理成章地溯源于谢林和叔本华。从个人的角度看,荣格在个性上就有某种“道家”的色彩。他从小就对大自然有一种天然的热爱和亲近感,在幽居博林根的塔楼时,他日夕与山光水色为伍,对天空、草木、自然界中的生灵有一种特殊的情感。他留连自然山水远胜于人类社会。据朋友们的回忆,他喜爱简朴的生活,在种花养草、雕琢石块、入厨烹调、湖上泛舟之类的活动中总是怡然自得。他这种恬静的人生态度一直保持到晚年。在他的自传的结尾,他说自己心中充满了种种东西:植物啦、动物啦、云彩啦、白夭啦、黑夜啦、人的永恒啦·一他把万物揽入胸中,自己同时也融进了万物中,他体验到了老子的感觉,希望在生命行将结束之际复归本真,复归到那永恒和无意义之中。

智慧谋略 发表于 2023-6-11 12:50:30

"道"(Dào)是一个重要的概念,源自中国哲学和文化传统,特别是道家思想。它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含义,但通常被解释为宇宙的基本原理、道德准则和生活的方式。

以下是对"道"的一些常见理解:

宇宙原理:在道家思想中,道被视为宇宙的基本原理和运行规律。它是无始无终、无形无象、无名无物的存在,包含了一切的生成和变化。道是宇宙万物的根源和本体,超越了有限的个体和现象。

道德准则:"道"也可以被理解为道德的指导原则。道家强调与道的合一,追求无为而治的道德观。这意味着顺应自然的变化和流动,不强求、不执着,以柔弱、柔顺的方式处理事务。这种道德观强调谦逊、自省、平衡和谐。

生活的方式:"道"可以指引个人的生活方式和修行实践。在道家和其他文化传统中,人们通过觉察当下的存在、寻求内心的平静、追求内在的智慧来追求与道的连接。这可以通过冥想、正念、内观和其他心灵实践来实现。

总的来说,"道"是一个复杂而丰富的概念,可以被视为宇宙的原理、道德准则和生活的方式。它鼓励人们追求内心的平静、和谐、智慧和谦逊,与宇宙和谐共生,并在人类的道德和生活实践中找到意义和指导。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太乙金华宗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