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无明

[复制链接]
智慧谋略 发表于 2022-5-31 16:56: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无明
谓色无常,色无常如实不知,色磨灭法①,色磨灭法如实不知,色生灭法,色生灭法如实不知。受、想、行、识,受、想、行、识无常如实不知,识磨灭法,识磨灭法如实不知,识生灭法,识生灭法如实不知。摩诃拘絺罗,於此五受阴如实不知、不见、无无间等、愚、闇、不明,是名无明,成就此者,名有无明。
ps:
无明即无知。对于显现之诸行为、起我见、代入识身,处理业行显像而生起种种……由此缘生名色;
对行相无知而生执着=无明
无明”相关的经文
杂阿含经 256 (五蕴无明)
谓色无常,色无常如实不知,色磨灭法①,色磨灭法如实不知,色生灭法,色生灭法如实不知。受、想、行、识,受、想、行、识无常如实不知,识磨灭法,识磨灭法如实不知,识生灭法,识生灭法如实不知。摩诃拘絺罗,於此五受阴如实不知、不见、无无间等、愚、闇、不明,是名无明,成就此者,名有无明。
「谓知色无常,知色无常如实知;色磨灭法,色磨灭法如实知;色生灭法,色生灭法如实知。受、想、行、识,受、想、行、识无常如实知,识磨灭法,识磨灭法如实知,识生灭法,识生灭法如实知。拘絺罗!於此五受阴如实知、见、明、觉、慧、无间等,是名为明;成就此法者,是名有明。」
杂阿含经 257 (四圣谛)
「谓色不如实知,色集①、色灭②、色灭道迹③不如实知。受、想、行、识不如实知,识集、识灭、识灭道迹不如实知。摩诃拘絺罗!於此五受阴不如实知、不知、不见、不无间等、愚、闇、不明,是名无明,成就此者,名有无明。」
「色如实知,色集、色灭、色灭道迹如实知。受、想、行、识如实知,识集、识灭、识灭道迹如实知。拘絺罗!於此五受阴如实知、见、明、觉、慧、无间等,是名为明,成就此法者,是名有明。」
杂阿含经 258 (五蕴之四谛及味患离)
「谓色不如实知,色集、色灭、色味、色患、色离不如实知。受、想、行、识,识集、识灭、识味、识患、识离不如实知。摩诃拘絺罗!於此五受阴不如实知、不如实见、不无间等、若闇、若愚,是名无明,成就此法者,名有无明。」
「色如实知,色集、色灭、色味、色患、色离ⓐ如实知。如是ⓑ受、想、行、识如实知,识集、识灭、识味、识患、识离如实知。摩诃拘絺罗,於此五受阴如实知、如实见、明、觉、慧、无间等,是名为明,成就此者,名为有明。」
杂阿含经选编:三、何谓无明 生死轮回
第50(267)经(上p70)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揭达林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众生于无始生死,无明所盖,爱结所系,长夜轮回生死,不知苦际。诸比丘!譬如狗,绳系着柱,结系不断故。顺柱而转,若住、若卧,不离于柱。如是凡愚众生,于色不离贪欲,不离爱,不离念,不离渴,轮回于色,随色转,若住、若卧,不离于色。如是受、想、行、识,随受、想、行、识转,若住、若卧,不离于(受、想、行)识。诸比丘!当善思惟,观察于心。所以者何?长夜心为贪欲所染,瞋恚、愚痴所染故。比丘!心恼故众生恼,心净故众生净。比丘!我不见一色种种如斑色鸟,心复过是。所以者何?彼畜生心种种故色种种。是故比丘!当善思惟,观察于心。诸比丘!长夜心贪欲所染,瞋恚、愚痴所染;心恼故众生恼,心净故众生净。比丘当知!汝见嗟兰那鸟种种杂色不」?答言:「曾见,世尊」!佛告比丘:「如嗟兰那鸟种种杂色,我说彼心种种杂,亦复如是。所以者何?彼嗟兰那鸟心种种故,其色种种。是故当善观察思惟于心,长夜种种贪欲、瞋恚、愚痴所染;心恼故众生恼,心净故众生净。譬如画师、画师弟子,善治素地,具众彩色,随意图画种种像类。如是比丘!凡愚众生,不如实知色,色集,色灭,色味,色患,色离。于色不如实知故,乐着于色;乐着色故,复生未来诸色。如是凡愚,不如实知受……。想……。行……。(不如实知)识,识集,识灭,识味,识患,识离,不如实知故,乐着于识;乐着识故,复生未来诸识。当生未来色、受、想、行、识故,于色不解脱,受、想、行、识不解脱,我说彼不解脱生老病死、忧悲恼苦。有多闻圣弟子,如实知色,色集,色灭,色味,色患,色离,如实知故,不乐着于色;以不乐着故,不生未来色。如实知受……。想……。行……。(如实知)识,识集,识灭,识味,识患,识离,如实知故,不乐着于识;不乐着故,不生未来诸识。不乐着于色、受,想、行、识故,于色得解脱,受、想、行、识得解脱,我说彼等解脱生老病死、忧悲恼苦」。佛说此经已,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第49(266)经(上p68)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揭达林给孤独园。尔时、佛告诸比丘:「(众生)于无始生死,无明所盖,爱结所系,长夜轮回,不知苦之本际。有时长久不雨,地之所生,百谷、草木,皆悉枯干。诸比丘!若无明所盖,爱结所系,众生生死轮回,爱结不断,不尽苦边。诸比丘!有时长夜不雨,大海水悉皆枯竭。诸比丘!无明所盖,爱结所系,众生生死轮回,爱结不断,不尽苦边。诸比丘!有时长夜,须弥山王皆悉崩落。无明所盖,爱结所系,众生长夜生死轮回,爱结不断,不尽苦边。诸比丘!有时长夜,此大地悉皆败坏,而众生无明所盖,爱结所系,众生长夜生死轮回,爱结不断,不尽苦边。比丘!譬如狗子系柱,彼系不断,长夜绕柱轮回而转。如是比丘!愚夫众生不如实知色,色集,色灭,色味,色患,色离,长夜轮回,顺色而转。如是不如实知受……。想……。行……。(不如实知)识,识集,识灭,识味,识患,识离,长夜轮回,顺识而转。诸比丘!随色转,随受转,随想转,随行转,随识转。随色转故,不脱于色;随受、想、行、识转故,不脱于(受、想、行、)识。以不脱故,不脱生老病死、忧悲恼苦。多闻圣弟子如实知色,色集,色灭,色味,色患、色离(故,不随色转)。如实知受……。想……。行……。(如实知)识,识集,识灭,识味,识患,识离故,不随识转。不随转故,脱于色,晚于受、想、行、识,我说脱于生老病死、忧悲恼苦」。佛说此经已,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第475(294)经(中p31)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愚痴无闻凡夫,无明覆,爱缘系,得此识身。内有此识身,外有名色,此二因缘生触;此六触入所触,愚痴无闻凡夫,苦、乐、受觉因起种种。云何为六?眼触入处,耳、鼻、舌、身、意触入处。若黠慧者,无明覆,爱缘系,得此识身。如是内有识身,外有名色,此二缘生六触入处,六触所触故,智者生苦、乐受觉因起种种。何等为六?眼触入处,耳、鼻、舌、身、意触入处。愚夫、黠慧,彼于我所修诸梵行者,有何差别」?比丘白佛言:「世尊是法根,法眼,法依,善哉世尊!唯愿演说,诸比丘闻已,当受奉行」。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谛听,善思,当为汝说。诸比丘!彼愚痴无闻凡夫,无明所覆,爱缘所系,得此识身。彼无明不断,爱缘不尽,身坏命终,还复受身;还受身故,不得解脱生老病死、忧悲恼苦。所以者何?此愚痴凡夫本不修梵行,向正尽苦,究竟苦边故。是故身坏命终,还复受身;还受身故,不得解脱生老病死、忧悲恼苦。若黠慧者,无明所覆,爱缘所系,得此识身。彼无明断,爱缘尽,无明断、爱缘尽故,身坏命终,更不复受;不更受故,得解脱生老病死、忧悲恼苦。所以者何?彼先修梵行,正向尽苦,究竟苦边故。是故彼身坏命终,更不复受,更不受故,得解脱生老病死、忧悲恼苦。是名凡夫及黠慧者,彼于我所修诸梵行,种种差别」。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第479(298)经(中p38)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拘留搜调牛聚落。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今当说缘起法,法说、义说。谛听,善思,当为汝说。云何缘起法法说?谓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谓缘无明行、乃至纯大苦聚集,是名缘起法法说。云何义说?谓缘无明行者,彼云何无明?若不知前际,不知后际,不知前后际;不知于内,不知于外,不知内外,不知业,不知报,不知业报;不知佛,不知法,不知僧;不知苦,不知集,不知灭,不知道;不知因,不知因所起法;不知善、不善,有罪、无罪,习、不习,若劣、若胜,染污、清净,分别缘起,皆悉不知。于六触入处不如实觉知,于彼彼不知、不见、无无间等、痴闇、无明、大冥,是名无明。缘无明行者,云何为行?行有三种:身行,口行,意行。缘行识者,云何为识?谓六识身:眼识身,耳识身,鼻识身,舌识身,身识身,意识身。缘识名色者,云何名?谓四无色阴:受阴、想阴、行阴、识阴。云何色?谓四大,四大所造色,是名为色。此色及前所说名,是为名色。缘名色六入处者,云何为六入处?谓六内入处:眼入处,耳入处,鼻入处,舌入处,身入处,意入处。缘六入处触者,云何为触?谓六触身:眼触身,耳触身,鼻触身,舌触身,身触身,意触身。缘触受者,云何为受?谓三受: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缘受爱者,彼云何为爱?谓三爱:欲爱,色爱,无色爱。缘爱取者,云何为取?四取:欲取,见取,戒取,我取。缘取有者,云何为有?三有:欲有,色有,无色有。缘有生者,云何为生?若彼彼众生,彼彼身种类,一生超越和合出生,得阴、得界、得入处、得命根,是名为生。缘生老死者,云何为老?若发白、露顶、皮缓、根熟、支弱、背偻、垂头、呻吟、短气、前输,柱杖而行,身体黧黑,四体斑驳,闇钝垂熟,造行艰难,羸劣,是名为老。云何为死?彼彼众生,彼彼种类没、迁、移,身坏,寿尽、火离、命灭,舍阴时到,是名为死。此死及前说老,是名老死。是名缘起义说」。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第970(750)经(中p370)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揭达林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比丘诸恶不善法生,一切皆以无明为根本,无明集,无明生,无明起。所以者何?无明者无知,于善、不善法不如实知,有罪、无罪,下法、上法,染污、不染污,分别、不分别,缘起、非缘起不如实知。不如实知故,起于邪见;起于邪见已,能起邪志、邪语、邪业、邪命、邪方便、邪念、邪定。若诸善法生,一切皆以明为根本,明集,明生,明起。明于善、不善法如实知,有罪、无罪,亲近、不亲近,卑法、胜法,秽污、白净,有分别、无分别,缘起、非缘起,悉如实知。如实知者,是则正见;正见者,能起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正定起已,圣弟子得正解脱贪、恚、痴;贪、恚、痴解脱已,是圣弟子得正智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第39(256)经(上p44)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尔时、尊者舍利弗,尊者摩诃拘絺罗,在耆阇崛山。时尊者拘絺罗,晡时从禅起,诣尊者舍利弗所,共相问讯,种种相娱悦已,却坐一面。时尊者摩诃拘絺罗语舍利弗言:「欲有所问,宁有闲暇为我说不」?舍利弗言:「随仁所问,知者当说」。摩诃拘絺罗问舍利弗言:「所谓无明,云何是无明?谁有此无明」?舍利弗答言:「无明者谓不知,不知者是无明」?「何所不如」?「谓色无常,色无常如实不知,色磨灭法,色磨灭法如实不知;色生灭法,色生灭法如实不知。受、想、行,识(无常),受、想、行、识无常如实不知;(受、想、行)识磨灭法,(受、想、行)识磨灭法如实不知;(受、想、行)识生灭法,(受、想、行)识生灭法如实不如。摩诃拘絺罗!于此五受阴如实不知,不见,无无间等,愚,闇,不明,是名无明。成就此者,名有无明」。又问舍利弗:「所谓明者,云何为明?谁有此明」?舍利弗言:「摩诃拘絺罗!所谓明者是知,知者是名为明」。又问:「何所知」?「谓色无常,色无常如实知;色磨灭法,色磨灭法如实知;色生灭法,色生灭法如实知。受、想、行、识(无常),受、想、行、识无常如实知;(受、想、行)识磨灭法,(受、想、行)识磨灭法如实知;(受、想、行)识生灭法,(受、想、行)识生灭法如实知。拘絺罗!于此五受阴如实知,见,明,觉,慧,无间等,是名为明。成就此法者,是名有明」。是二正士,各闻所说,展转随喜,从座而起,各还本处。
第377(251)经(上p301)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尔时、尊者舍利弗,尊者摩诃拘絺罗,俱在耆阇崛山中。尊者摩诃拘絺罗晡时从禅觉,诣尊者舍利弗所,共相问讯已,退坐一面。语尊者舍利弗:「欲有所问,宁有闲暇见答与不」?舍利弗言:「随仁所问,知者当答」。尊者摩诃拘絺罗问尊者舍利弗言:「谓无明者,云何为无明」!尊者舍利弗言:「所谓无知,无知者是为无明。云何无知?谓眼无常不如实知,是名无知,眼生灭法不如实知,是名无知。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如是尊者摩诃拘絺罗!于此六触入处如实不知、不见、不无间等,愚痴、无明、大冥,是名无明」。尊者摩诃拘絺罗又问:「尊者舍利弗!所谓明者,云何为明」?舍利弗言:「所谓为知,知者是明。为何所知?谓眼无常,眼无常如实知;眼生灭法,眼生灭法如实知。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尊者摩诃拘絺罗!于此六触入处如实知、见、明、觉、悟、慧、无间等,是名为明」。时二正士各闻所说,展转随喜,各还其所。
《杂阿含经》第479(298)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拘留搜调牛聚落。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今当说缘起法,法说、义说。谛听,善思,当为汝说。云何缘起法法说?谓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谓缘无明行、乃至纯大苦聚集,是名缘起法法说。云何义说?谓缘无明行者,彼云何无明?若不知前际,不知后际,不知前后际;不知于内,不知于外,不知内外;不知业,不知报,不知业报;不知佛,不知法,不知僧;不知苦,不知集,不知灭,不知道;不知因,不知因所起法;不知善、不善,有罪、无罪,习、不习,若劣、若胜,染污、清净;分别缘起皆悉不知。于六触入处不如实觉知,于彼彼不知、不见、无无间等、痴闇、无明、大冥、是名无明。
<>断无明、得解脱
第254(203)经(上p249)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毗舍离耆婆拘摩罗药师庵罗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有比丘能断一法者,则得正智,能自记说: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诸比丘白佛言:「世尊是法根,法眼,法依,唯愿演说!诸比丘闻已,当受奉行」。佛告诸比丘:「谛听,善思,当为汝说。诸比丘!云何一法断故,乃至不受后有?所谓无明离欲明生,得正智,能自记说: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时有异比丘从坐起,整衣服,偏袒右肩,为佛作礼,右膝着地,合掌,白佛言:「世尊!云何知、云何见,无明离欲明生」?佛告比丘:「当正观察眼无常,若色、眼识、眼触、眼触因缘生受——若苦、若乐、不苦不乐,彼亦正观无常。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比丘!如是知、如是见,无明离欲明生」。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第7(4)经(上p6)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于色不知、不明、不断、不离欲(贪),心不解脱者,则不能越生老病死怖。如是受、想、行、识,不知、不明、不断、不离欲贪,心不解脱者,则不能越生老病死怖。比丘!于色若知、若明、(若断、)若离欲贪,心解脱者,则能越生老病死怖。如是受、想、行,识,若知、若明、若断、若离欲贪,心解脱者,则能越生老病死怖」。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第39(256)经(上p44)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尔时、尊者舍利弗,尊者摩诃拘絺罗,在耆阇崛山。时尊者拘絺罗,晡时从禅起,诣尊者舍利弗所,共相问讯,种种相娱悦已,却坐一面。时尊者摩诃拘絺罗语舍利弗言:「欲有所问,宁有闲暇为我说不」?舍利弗言:「随仁所问,知者当说」。摩诃拘絺罗问舍利弗言:「所谓无明,云何是无明?谁有此无明」?舍利弗答言:「无明者谓不知,不知者是无明」?「何所不知」?「谓色无常,色无常如实不知,色磨灭法,色磨灭法如实不知;色生灭法,色生灭法如实不知。受、想、行,识(无常),受、想、行、识无常如实不知;如(受、想、行)识磨灭法,(受、想、行)识磨灭法如实不知;(受、想、行)识生灭法,(受、想、行)识生灭法如实不如。摩诃拘絺罗!于此五受阴如实不知,不见,无无间等,愚,暗,不明,是名无明。成就此者,名有无明」。又问舍利弗:「所谓明者,云何为明?谁有此明」?舍利弗言:「摩诃拘絺罗!所谓明者是知,知者是名为明」。又问:「何所知」?「谓色无常,色无常如实知;色磨灭法,色磨灭法如实知;色生灭法,色生灭法如实知。受、想、行、识(无常),受、想、行、识无常如实知;(受、想、行)识磨灭法,(受、想、行)识磨灭法如实知;(受、想、行)识生灭法,(受、想、行)识生灭法如实知。拘絺罗!于此五受阴如实知,见,明,觉,慧,无间等,是名为明。成就此法者,是名有明」。是二正士,各闻所说,展转随喜,从座而起,各还本处。
  第969(749)经(中p369)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无明为前相故,生诸恶不善法时,随生无惭、无愧;无惭、无愧生已,随生邪见。邪见生已,能起邪志、邪语、邪业、邪命、邪方便、邪念、邪定。若起明为前相,生诸善法时,惭、愧随生;惭愧生已,能生正见。正见生已,起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次第而起。正定起已,圣弟子得正解脱贪欲、瞋恚、愚痴;如是圣弟子得正解脱已,得正知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分别缘起初胜法门经
唐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

分别缘起初胜法门经卷上
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在室罗筏住誓多林给孤独园。时有众多大苾刍众。在安适堂同集会坐。作如是类往复谈论。言诸大德。世尊曾以无量异门。说十二分甚深缘起。于彼最初宣说无明。以为缘性。何因缘故。一切烦恼诸行缘中。唯说无明以为缘性。于此无明见何殊胜。由是因缘便兴诤论。于时世尊。游于天住。以超过人清净天耳。闻如是事。于日晚时从宴坐起。诣安适堂在大众前。敷如常座结加趺坐。以清美音告诸大众。汝等何故集此堂中。而兴诤论。汝等今者。为何所论于此集会。时诸大众白言。世尊。我等集此。作如是类往复谈论。言诸大德。世尊曾以无量异门。说十二分甚深缘起。于彼最初。宣说无明以为缘性。何因缘故。一切烦恼诸行缘中。唯说无明以为缘性。于此无明见何殊胜。世尊。我等由是因缘便兴诤论。我等今者为论是事于此集会。作是语已。
尔时世尊告彼大众。我有如是分别缘起初胜法门。汝应谛听极善作意。当为汝说。云何名为分别缘起初胜法门谓十一种殊胜事故。于缘起初。宣说无明以为缘性。何等十一。谓所缘殊胜。行相殊胜。因缘殊胜。等起殊胜。转异殊胜。邪行殊胜。相状殊胜。作业殊胜。障碍殊胜。随缚殊胜。对治殊胜。
尔时众中有一苾刍。从座而起偏袒右肩。合掌礼佛。白言世尊。云何无明所缘殊胜。世尊告曰。无明所缘。即是一切若因若果。有众过患诸杂染品。及以一切若因若果。有众功德诸清净品。是名无明所缘殊胜。
复言世尊。云何无明行相殊胜。世尊告曰。如是无明隐覆真实显现虚妄。以为行相。是名无明行相殊胜。
复言世尊。云何无明因缘殊胜。世尊告曰。如是无明。普于一切烦恼杂染诸业杂染诸生杂染。能作因缘根本依处。云何一切烦恼杂染。谓略有三烦恼品类。普摄一切烦恼杂染。谓无知烦恼。犹预烦恼。颠倒烦恼。云何一切诸业杂染。谓略有三自相差别身语意业及三障碍对治差别。谓福非福及不动业。普摄一切诸业杂染。云何一切诸生杂染。谓略有三依止三受。谓乐及苦不苦不乐。所起三苦。坏苦苦苦及以行苦。普摄一切诸生杂染。云何无明普于一切烦恼杂染诸业杂染诸生杂染。能作因缘根本依处。谓于诸谛有二种愚。能令一切烦恼杂染。未生而生生已增广。及令一切诸业杂染。未生而生生已积集。亦令一切诸生杂染。未生而生生已不转。是故我说如是无明。普于一切烦恼杂染诸业杂染诸生杂染。能作因缘根本依处。是名无明因缘殊胜。
复言世尊。云何无明等起殊胜。世尊告曰。谓此无明。或愚当来苦谛所摄后有自体。或愚现法苦谛所摄已得自体。如是愚者。或有能引所引缘起。或有能生所生缘起。此二缘起。即以愚于当来现法。自体无明作等起缘。复言世尊。云何能引所引缘起。世尊告曰。第一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处。六处缘触。触缘受。是名能引所引缘起。
复言世尊。云何能生所生缘起。世尊告曰。第二无明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是明能生所生缘起。
复言世尊。云何名为第一无明与其能引所引缘起作等起缘。世尊告曰。谓有一类。愚于当来后有自体。即便发起后有希求。由愚所生后有希求。便于后有见胜功德。若于现法。执着可爱不可爱境。邪分别故。造非福行。彼于资具生贪着故。或于怨憎生嗔恚故。及彼相应不能决了。功德过患放逸愚故。造斯恶行。即于后世所有过失。不能思惟。不能解了。行相无明。能作如是非福行缘。若于后有见胜功德。或见出离便造福行或不动行。彼依教法或依诲法。发起思择及修习故。能造斯行。应知如是思择修习。虽在善心。然不如理作意思惟。故是后有愚痴所引。谓于后有见胜功德。痴覆藏故。及见出离。痴覆藏故。如是非福福不动行。障碍对治。与六识身俱生俱灭。能于现在已得生灭。异熟识中安置诸行。三种习气由此方便。摄受后有新生种子。摄受后有新种子故。于当生中所起后有。所摄名色。六处触受次第而生。此名色等。于现已得异熟识中。但起因性未有果性。是故但名所引缘起。如是名为第一无明与其能引所引缘起作等起缘。
复言世尊。云何名为第二无明与其能生所生缘起作等起缘。世尊告曰。谓有一类。愚于现在已得自体。于六触处。为缘生受。便起味着。由味着故。希求当来。如是类受由希求故。于追求时便起于取。乐受所起爱为缘故。发生欲取。言欲取者。谓于诸欲妄分别贪。此为上首。此为前行。便有欲界一切烦恼。若复以其苦受为缘。生无有爱。厌离俱行非理所引。厌离相应。依止此爱。不正方便。求无有时即便发起出离恶见定期恶见。及此二种所依恶见由此义故。名爱缘取。若即以此取为所依。不离欲贪而命终者。由此诸见及与欲界一切烦恼。名有欲界爱为缘取。若离欲贪。或离色贪。彼色界爱或无色爱。便得生处。彼于色界或无色界。烦恼转时。发起色界无色界取。由此诸色无色烦恼及彼诸见。名有色界爱为缘取。及无色界爱为缘取。彼由如是爱为缘取。先得种种行所熏习异熟果识。名为有取。彼由如是取所摄受。先所积集行等种子。若彼彼处诸爱未断。即彼彼处功能现前。能生后有。由彼行等能有当生。能令生有将入现在。故说名有。由彼取力行等成有以是为缘。从此命终。先所引发渐次生起。由此义故。名有缘生。生既生已。先起时分变异名老。于最后边命尽名死。由是故名生缘老死。如是名为第二无明与其能生所生缘起为等起缘。复言世尊。何缘不说爱取二种能生缘起与行为缘。
世尊告曰。爱取二种自界所行有分齐故。所以者何。欲界爱取。与彼色界或无色界诸不动行。为等起缘不应道理。非境界故。如说欲界爱取二种。于不动行如是色界爱取二种。于无色界诸不动行。若无色界爱取二种于欲界行或色界行。及以色界爱取二种于欲界行当知亦尔。
复言世尊。何缘欲界爱取二种。不与非福福行为缘。世尊告曰。诸有现前爱非爱境增上力故。发生欲爱起不善根造非福行。一切皆由于因于果。非福行中不知过患。彼由意乐有过失故。或由加行有过失故。起非福行。如是意乐加行过失。唯用无明以为胜缘。非境界爱及不善根。若由欲爱造诸福行。彼信为依乃造斯行。于死于生起定信故。此爱及取。由信摄伏我施设为有覆无记。若法欲界有覆无记。于发诸行无胜功能。以于因果及福行中不知出离。求可爱生造斯福行故。此福行亦唯无明以为胜缘。复言世尊。何缘色界爱取二种不作色界不动行缘。世尊告曰。诸有未离欲界贪者。色界爱等未得生处若无生处则无堪能故非色界不动行缘。如说色界爱取二种。于其色界诸不动行。如是无色爱取二种。于无色界诸不动行。应知亦尔。彼于色界或无色界。有过患身。起有功德作意想见。或依教法或依诲法。发起如是非理作意能为彼界不动行缘。如是所起非理作意无明所引。如是无明由此所起非理作意及果为伴。能为彼界不动行缘。是故应知彼不动行亦唯无明以为胜缘。复有一类依无有爱。造诸福行或不动行。彼由如是无有爱故。既于诸有见多过患。岂更悕求当来诸有。然于无有不如实知。由无知故。不得诸有真对治道。又无知故。于非对治起对治想。造诸福行或不动行。由是道理。如是诸行应知唯用无明为缘。非爱及取为诸行缘。
复言世尊诸所有行。与六识身相应俱有。同生同灭。何缘故说行是识缘。世尊告曰。以六识身与福非福及不动行相应俱有。同生同灭。异熟识中安置诸行。熏习种子引发余生新异熟识。由此道理。是故宣说行是识缘。复言世尊。何缘名色六处触受诸分种子。异熟识中同时引发。而复说有先后次第。世尊告曰。彼于当来。先后次第而生起故。如是而说。复言世尊。何缘名色六处触受。说为当来生身之相。世尊告曰。由彼是因受用依止。及是其因受用体故。
复言世尊。若唯名生都无其色。斯有何过。世尊告曰。若一生中唯有其名不依色住。相续生起不应道理。
复言世尊。若唯色生都无其名。斯有何过。世尊告曰。若唯有色无名执受即应散坏不得增长。
复言世尊。若但说言识缘六处。斯有何过。世尊告曰。初受生时六处未满。唯有身根及意根转。应不可得由此两根为体。名色最初有故。次第增长。与后圆满六处为缘故。说名色是六处缘。
复言世尊。若六处满生身究竟。何缘复说触受二种。世尊告曰。若于生身六处已满。虽是受用所依究竟。而未得名受用究竟。由因及受。方得说名受用究竟。是故应知。要须受用所依究竟。及与受用因体究竟。方得说名生身究竟。
复言世尊。如说无明为缘生爱。又复说言受是爱缘。若唯无明是其爱缘不缘于受。斯有何过。世尊告曰。爱有三种。应于一时三种俱起。由爱观待受为缘故。非一时起。由此道理。非唯无明与爱为缘。
复言世尊。若尔此爱唯受为缘。斯有何过。世尊告曰。应一切受皆是爱缘。然复有受非是爱缘。彼能为缘断灭诸爱。是故非唯受为爱缘。
复言世尊。若唯说爱与有作缘。不缘于取。斯有何过。世尊告曰。悕求名爱。于崄恶趣无有悕求。然由所作非福行故。虽求善趣相违果生。彼果生时岂缘于爱。唯应用彼取为其缘。又如所说无有爱者。悕求无有。求无有时。由造福行不动行故。相违果生。此果生时岂缘于爱。唯应说彼取为其缘。由此道理。非唯用爱与有为缘。
复言世尊。若取缘有。有缘生者。何缘不说取之与有以为集谛。世尊告曰。爱能造作四种业故。一者此爱于其自体境界受中。能作贪味系缚业故。二者此爱能作发起诸取业故。三者此爱能作令先所引行等成有业故。四者此爱能作死后续生业故。由是因缘。唯说此爱以为集谛。
复言世尊。若生老死。名色六处触受为相。于此生身何缘显示生老死名。世尊告曰。为显如是生身之相。有三种苦成苦性故。
复言世尊。生显何苦。世尊告曰。生显行苦。复言世尊。老显何苦。世尊告曰。老显坏苦。复言世尊。死显何苦。世尊告曰。死显苦苦。复言世尊。如是四种生身之相。由生老死有何差别。世尊告曰。即此四种生身之相。若次第生。若属彼生。若如是生。应知是名生身生相。复言世尊。云何次第生身生相。世尊告曰。于其最初有下种生。从此无间有渐增生。从此无间有出胎生。从此无间有渐长生。既成长已。受用言说能得等生。如是品类名次第生。复言世尊。此属谁生。世尊告曰。蕴界处生都无有我。所以者何。以诸蕴等渐增长故。其性无常。即无常法有此生相。复言世尊。云何而生。世尊告曰。由命根力有暂时住。分限法故。其性无常。即无常法如是而生。即此四种生身之相。时分变异。应知能作五种衰损。说名为老。复言世尊。云何名为五种衰损。世尊告曰。一者须发衰损。以彼须发色衰坏故。二者身相衰损。形色肤力皆衰损故。三者作业衰损。发言气上喘息逾急。身战掉故。住便偻曲。以其腰脊皆无力故。坐即低屈身羸弱故。行必按杖。身虚劣故。凡所思惟智识愚钝。念惛乱故。四者受用衰损。于现资具。受用劣故。於戏乐具。一切不能现受用故。于诸色根所行境界。不能速疾明利而行。或不行故。五者命根衰损。寿量将尽。邻近死故。遇少死缘。不堪忍故。即于此四生身相中。复有六种死差别相。一者究竟死。二者不究竟死。三者自相死。四者不究竟死分差别相。五者究竟死分差别相。六者时非时死。应知此中自相死者。谓识离身。色相灭没差别之相。如是名为生身相中名色等相由生老死而有差别。复言世尊。于缘起中说三种爱。一切皆是生身之缘。何缘处处多分唯说欲界生身。世尊告曰。欲界生身相最粗故。易显了故。非永解脱退还道故。复言世尊。如先所说诸引缘起。诸生缘起有十二分。于诸分中。几是能引。几是所引。几是能生。几是所生。世尊告曰。应知于此十二分中。无明与行及识一分。名为能引。复有一分识及名色六处触受。名为所引。复有一分受爱取有。名为能生。生及老死名为所生。应知一分名色六处及与触受。亦名所生。复言世尊。如是诸分。若引若生。为一时起。为次第起。世尊告曰。一时而起。次第宣说。复言世尊。如是诸分。若一时起。何因缘故。先说其引后说其生。世尊告曰。要由有引后有方生。非无引故。
复言世尊。无明亦缘非理作意。何故唯说无明为缘。世尊告曰。无明亦引非理作意。与行为缘。又从无明所生触受为缘生爱。是故偏说。
复言世尊。略由几相应知缘起世尊告曰。略由三相应知缘起。一者由无动作知缘起相。二者由性无常知缘起相。三者由有堪能知缘起相。

分别缘起初胜法门经卷下
复次世尊。如余处说。缘有四种。所谓因缘。等无间缘。及所缘缘。并增上缘。世尊。今者依何缘说无明缘行。依何缘说次第乃至生缘老死。世尊告曰。我依诸行总相宣说。有四种缘。今此义中。我惟依一增上缘说无明缘行。次第乃至生缘老死。此增上缘复有二种。一远二近。复言世尊。此增上缘云何为远。云何为近。世尊告曰。非理作意若未生时。无明随眠能为诸行远增上缘。生已便作近增上缘非理作意所引诸行。与六识身相应俱有同生同灭。若未生时。彼能为识远增上缘。彼若生已。便能为识近增上缘。未死没时。识为名色远增上缘。既死没已。识为名色近增上缘。如以其识望彼名色。如是以其所引名色。望彼所生名色亦尔。如以名色望彼名色。如是六处望彼六处。触望于触。受望于受亦复如是。如以无明望彼诸行。无明望爱。爱望于取。取望于有。亦复如是。如以其识望彼名色。以名色等望名色等。如是以有望生亦尔。若在胎藏。婴孩童子少年时。生能为老死远增上缘。诸根成熟命将尽时。应知能作近增上缘。复言世尊。如彼有因有缘有由。法门经说爱是业因。有何密意。世尊告曰。有所摄业用爱为因。是为此中所说密意。
复言世尊。此因缘由三种别义。云何应知。世尊告曰。诸能引发后生种子。是其因义。若兴此生作依作持令得生起。是其缘义。既命终已。导引近生令得生起。是其由义。如是应知三义差别。
复言世尊。言缘起者。是何句义。世尊告曰。如是诸分。各由自缘和合无阙。相续而起。如是名为缘起句义。
复言世尊。惟有此生相续缘起。为更别有所余缘起。世尊告曰。我说缘起。略有八门。一者说有受用世俗境界缘起。谓缘眼色生于眼识。三事和合便有其触。触为缘受。如是广说。二者说有任持缘起。谓缘四食诸根大种安住增长。三者说有食因缘起谓求诸谷田种水缘发生牙等。四者说有一切生身相续缘起。谓由能引能生。诸分别生一切所引所生。五者说有一切生身依持缘起。谓诸世界由诸因缘施设成坏。六者说有一切生身差别缘起。谓由不善善有漏业。施设三恶人天趣别。七者说有清净缘起。谓依他音。及依自内如理作意。发生正见能灭无明。无明灭故诸行随灭。广说乃至。由生灭故老死随灭。
复言世尊。如无明等次第为缘。能生行等。为即如是次第灭耶。佛言不尔。复言世尊。何缘次第而说彼灭。世尊告曰。为欲显示由先诸分不生功能。令后诸分得不生法。故次第说。然非不为生相灭法有次第转。八者说有自在缘起。谓善修治静虑为缘。诸修定者随所愿乐。如是皆成终无别异。如是名为我所略说八门缘起。
复言世尊。如佛所说。因业故生。因爱故转。依何密意作如是说。世尊告曰。无明为缘。先于诸有。造作增长种种福行。或非福行。或不动行。引发摄受种种生身种子差别。于此有中若爱未断。由此爱故能令行等转成其有。有起后有自体功能。如是功能不离于爱。依此密意故说是言。因业故生。因爱故转。
复言世尊。若世尊说爱是转因。何缘但说取为有缘。非爱缘有。世尊告曰。若离于取。有爱不能为缘转变非福行等。令成有支生诸恶趣。又若离取。诸无有爱。不能为缘转变福行不动行等。令成有支于不定地及于定地生诸善趣。是故非唯爱为有缘。然彼有支定缘于取。
复言世尊。如大因缘法门经说。汝阿难陀。若于彼彼有情类中。无有生者应无如是如是类生。若一切生都无有者。应不施设生缘老死。依何密意作如是说。世尊告曰。依所引生及所生生。二种密意。作如是说。又依老死远增上缘。及依老死近增上缘。二种密意。作如是说。
复言世尊。先为略说缘起句义。其缘起义犹未为说。云何应知。世尊告曰。诸缘起义。略有十一。如是应知。谓无作者义是缘起义。有因生义是缘起义。离有情义是缘起义。依他起义是缘起义。无动作义是缘起义。性无常义是缘起义。刹那灭义是缘起义。因果相续无间绝义是缘起义。种种因果品类别义是缘起义。因果更互相符顺义是缘起义。因果决定无杂乱义是缘起义。如是应知缘起略义。
复言世尊。如余经说。缘起甚深。云何应知如是缘起甚深之相。世尊告曰。即依十一缘起略义。应知缘起五甚深相。何等为五。一因甚深。二相甚深。三生甚深。四差别甚深。五流转甚深。应知缘起甚深之相。复有五种。何等为五。谓相甚深。引发因果诸分甚深。生起因果诸分甚深。差别甚深。对治甚深。应知缘起复有五种甚深之相。何等为五。谓摄甚深。顺次甚深。逆次甚深。执取甚深。所行甚深。是名无明等起殊胜。
复言世尊。云何无明转异殊胜。世尊告曰。略有四种转异无明。何等为四。一者随眠转异无明。二者缠缚转异无明。三者相应转异无明。四者不共转异无明。复言世尊。谁有何等转异无明。而说无明为缘生行。世尊告曰。外法异生非理作意所引四种转异无明。由此为缘。生福非福及不动行。如是所说外法异生所有福行及不动行相应善心。一切皆是非理作意所引等流。内法异生若放逸者。彼除一种不共无明。所余无明引发放逸。为缘生行内法异生。若不放逸勤修学者。及圣有学三种无明。引发妄念为非福缘。然此非福。不能为缘招三恶趣。故此非福。我不说为无明缘行。如是所说不共无明。内法异生虽不放逸。而修学者亦未能断。诸圣有学应知永断。又不放逸内法异生。若造福行及不动行。彼是正法如理作意。相应善心之所引发。解脱为依回向解脱。而引发故。虽于善趣感殊胜生。而非无明起增上缘。然能作彼四种无明。断增上缘诸圣有学。不共无明已永断故。不造新业。所有故业由随眠力未永断灭。暂触还吐。如是所有无明缘行。生生渐灭不复增长。由此道理。应知内法诸有学者。不缘无明更造诸行。是故惟依外法异生。我说顺次杂染缘起。最极圆满。非住内法。是名无明转异殊胜。
复言世尊。云何无明邪行殊胜。世尊告曰。彼四无明。于诸谛中。皆能发起增益损减二种邪行。复言世尊。如何名为增益损减二种邪行。世尊告曰。由四颠倒。谓于非法见为是法。或于是法见为非法。或于生天解脱道中。非方便者见是方便。是方便者见非方便。如是名为增益邪行。诸有诽谤一切邪见。如是名为损减邪行。是名无明邪行殊胜。
复言世尊。云何无明相状殊胜。世尊告曰。应知无明有二种相。一者微细自相殊胜。二者遍于可爱非爱俱非境界共相殊胜。所以者何。缠缚无明。尚为微细难知难了。况彼所有随眠无明。相应无明。尚为微细难知难了。况彼所有不共无明。遍于一切可爱非爱。俱非境界。覆真实相显虚妄相。共相而转非余烦恼有如是相。是故殊胜。余身见等共相烦恼。亦用无明为依而转。是名无明相状殊胜。
复言世尊。云何无明作业殊胜。世尊告曰。应知无明略有二种所作事业。一者无明普能造作一切流转所依事业。二者无明普能造作一切寂止能障事业。复言世尊。何等名为一切流转。世尊告曰。若是处转。若是事转。若如是转。我总说为一切流转。复言世尊。是何处转。世尊告曰。于三世处由我分别。复言世尊。是何事转。世尊告曰。内外六处由我取执。复言世尊。云何而转。世尊告曰。诸业异熟相续流转。由我分别由邪分别。复言世尊。云何名为一切寂止。世尊告曰。一切寂止略有四种。一者寂止所依。二者寂止所缘。三者寂止作意。四者寂止果成。是名无明作业殊胜。
复言世尊。云何无明障碍殊胜。世尊告曰。应知无明障碍胜法。障碍广法。复言世尊。如何无明障碍胜法。世尊告曰。言胜法者。能摄五根令其和合。所谓慧根障碍。此者即是无明。是故说名障碍胜法。复言世尊。如何无明障碍广法。世尊告曰。言广法者。闻所成智。思所成智。修所成智。障碍此者即是无明。是故说名障碍广法。复言世尊。如说无智名为无明。此唯智无名无明耶。世尊告曰。非唯智无名为无明。复言世尊。若唯智无名为无明。斯有何过。世尊告曰。若尔无明应不可立决定体相。所以者何。闻所成智体上。无有思所成智。思所成智体上。无有修所成智。一切世间修所成智体上。无有一切出世修所成智。出世有学智上。无有诸无学智。无学声闻智上。无有如来等智。若如是者。应即是智即是无智。如是无明应不可立决定体相。又我于彼三善根中。说有无痴。应但痴无说名无痴。然非痴无说名无痴。故非明无说名无明。而别有一心所有法。不知真实说名无明。如别有一心所有法。了知真实说名为智。又唯明无名无明者。应无如是一切无明十一殊胜。是故应知。非唯明无说名无明。是名无明障碍殊胜。
复言世尊。云何无明随缚殊胜。世尊告曰。乃至有顶三界有情。于诸谛中所有无智随眠随缚未缺未减。由彼有情说名具缚。又此无智。善趣恶趣因果差别。无色有情有其下品。色界有情有其中品。欲界有情有其上品。如是成就三品无明。诸有情类当来可生。一一法尔三品随缚。此说异生。若诸圣者渐次永断。若具上中定有中下。或有中下而无上中。又阿罗汉。虽尽诸漏脱烦恼障。应知尚有所知障。摄无明随缚。如是无明。应知极远随逐有情。唯除诸佛余皆随缚。是名无明随缚殊胜。复言世尊。云何无明对治殊胜。世尊告曰。有二妙智对治无明。何等为二。一依他音。或不依止少分有量法界妙智。二依他音全分无量法界妙智。
复言世尊。少分有量法界妙智。为何所缘。有何行相。作何事业。世尊告曰。少分有量法界妙智。缘四圣谛十六行相。作无明等烦恼业。生一切杂染离系事业。
复言世尊。云何应知生苦之相。世尊告曰。是内缘苦所依性故。是外缘苦所依性故。是俱缘苦所依性故。复言世尊。内缘苦者其相云何。世尊告曰。所谓病苦老苦死苦。复言世尊。外缘苦者其相云何。世尊告曰。非爱和合。所爱别离。求不得苦。复言世尊。俱缘苦者其相云何。世尊告曰。所谓略说五取蕴苦。
复言世尊。云何名爱。世尊告曰。谓于现在自体贪着。复言世尊。后有爱者其相云何。世尊告曰。谓于未来自体希求。复言世尊。云何喜贪俱行爱耶。世尊告曰。谓于已得摄受资财现前境界。深生味着。复言世尊。云何名为彼彼喜爱。世尊告曰。谓于未得摄受资财非现境界。种种追求。
复言世尊。云何此爱永断无余。世尊告曰。见修所断烦恼断故。下分上分诸结断故。毕竟断故。未来苦果诸爱断故。现在苦果诸爱断故。是名此爱无余永断。复言世尊。云何弃舍。世尊告曰。诸见所断烦恼断故。复言世尊。云何变吐。世尊告曰。诸修所断烦恼断故。复言世尊。云何永尽。世尊告曰。诸下分结已永断故。复言世尊。云何远离。世尊告曰。诸上分结已永断故。复言世尊。云何永灭。世尊告曰。毕竟断故。复言世尊。云何寂静。世尊告曰。未来苦果爱永断故。复言世尊。云何隐没。世尊告曰。现在苦果爱永断故。
复言世尊。云何正见。世尊告曰。所谓现观前方便慧。正现观慧。及与现观后所得慧。超越所知方便圣教诸邪解行。复言世尊。云何正思。世尊告曰。谓于三宝已得证净。为所依止。于彼功德随念思惟。超越归依外道师等。复言世尊。云何正语。世尊告曰。谓圣所爱无漏戒摄。无漏作意同时而转。于四语业能正远离。超越一切诸险恶趣。复言世尊。云何正业。世尊告曰。谓圣所爱无漏戒摄。无漏作意同时而转。于三身业能正远离。超越一切诸险恶趣。复言世尊。云何正命。世尊告曰。谓圣所爱无漏戒摄。无漏作意同时而转。于邪命趣身语二业能正远离。超越一切诸险恶趣。复言世尊。云何正勤。世尊告曰。于上解脱欲乐为依。发勤精进远离障碍。圆满对治。复言世尊。云何正念。世尊告曰。勤修止观。诸瑜伽师依止三相。时时于彼三种相中及不放逸。俱行境界心现明记。超越远离修道加行。复言世尊。云何正定。世尊告曰。谓由如是七种定具。资助莹饰心一境性。乃至能作如是七支胜进依止。及与引发殊胜功德。作所依止。复言世尊。所有一切四念住等菩提分法。皆圣道摄。何缘唯说八圣道支以为道谛。世尊告曰。如是所言八圣道支。普摄一切菩提分法。复言世尊。于苦谛中有四行相。云何初名无常行相。谓于苦谛生灭法性。正观行相。云何第二名苦行相。谓于苦谛即以生灭法性为依。于三种苦随逐法性正观行相。云何第三名空行相。谓于苦谛离实我性。正观行相。云何第四无我行相。谓于苦谛非我相性。正观行相。
复言世尊。于集谛中有四行相。云何第一名因行相。谓于能植众苦种子因缘爱中。正观行相。云何第二名集行相。谓于续起因缘爱中。正观行相。云何第三名生行相。谓于五趣差别生起因缘爱中。正观行相。云何第四名缘行相。谓于能作余缘引发因缘爱中。正观行相。
复言世尊。于灭谛中有四行相。云何第一名灭行相。谓于永断烦恼灭中。正观行相。云何第二名静行相。谓于永断众苦静中。正观行相。云何第三名妙行相。谓于永断无罪清净安乐性中。正观行相。云何第四名离行相。谓于永断常住性中。正观行相。
复言世尊。于道谛中有四行相。云何第一名道行相。谓于圣道与境相应无颠倒性。正观行相。云何第二名如行相。谓于圣道永出世间离诸漏性。正观行相。云何第三名行行相。谓于圣道先圣后圣同所游履。正观行相。云何第四名出行相。谓于圣道无上性中。正观行相。
复言世尊。何缘圣谛唯有四种。世尊告曰。如是四谛。普摄一切染净因果差别性故。
复言世尊。何缘四谛如是先后次第说耶。世尊告曰。由是世间诸病病因病灭良药相似法故。
复言世尊。入见道时。于此四谛为顿现观为渐现观。世尊告曰。有别道理名顿现观。有别道理名渐现观。何别道理名顿现观。谓自内证真谛圣智。于真智境非安立义。总相缘故名顿现观。何别道理名渐现观。谓初业智及后得智。观察自相及因果相。由作行相别相缘故。名渐现观。
复言世尊。若有如是四圣谛者。何缘世尊复说二谛。谓世俗谛及胜义谛。世尊告曰。即于如是四圣谛中。若法住智所行境界。是世俗谛。若自内证最胜义智所行境界。非安立智所行境界。名胜义谛。
复言世尊。如是四谛。于圣非圣皆悉是谛。何缘如来唯说圣谛。世尊告曰。如是四谛。于非圣者。唯由法尔说名为谛。不由正智决定信故说名为谛。于诸圣者。亦由法尔说名为谛。亦由正智决定信故。说名为谛。是故如来唯说四种名为圣谛。
复言世尊。全分无量法界妙智。为何所缘。有何行相。作何事业。世尊告曰。此智亦以如是四谛。为其所缘。除谛相想清净行相。入一切种诸谛行相。于作有情一切义利。趣向行相。少分有量法界妙智。若诸声闻。于作有情一切义利。无有弃背趣向行相。若诸独觉。于作有情一切义利。弃背行相全分无量法界妙智。能作一切烦恼所知二障离系所依事业。又作证得一切种智极净法界所依事业。又作救济一切有情一切灾患所依事业。是名无明对治殊胜。时薄伽梵说是经已。诸苾刍众默然领悟。深心随喜叹未曾有。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非想非非想处
(巴利语:nevasaññānāsaññāyatana)因不能说其有想或无想而得是名。在这种心里,其想心所(saññā)已变得极其微细,而无法执行其想的作用,因此不能切实地说此心有想。但该想并非不存在,而保留了其残余之状,因此亦不能说它无想。[1]非想非非想处既表示非想非非想处禅那,也表示非想非非想天。
介绍
非想非非想处禅那:是第四无色禅,在该禅那心里,想心所及其余名法(译按:除想之外还有一心廿九心所)也都是极其微细,而无法贴切地说它们是存在还是不存在。其直接缘取的目标是无所有处禅心,所超越的目标是不存在的概念。[1]
非想非非想处天:对于已证得非想非非想处禅的人,只要他到死时都还没有因为懈怠或其他障碍而失去该禅,他就会投生到非想非非想处禅天。生于非想非非想处的梵天的寿元是八万四千劫。[2]
ps:其实世尊在和外道修行时也达到非想非非想定。不过那只是定,细微执着于有我而修的禅定(虽然说在那一个境界时确确实实没有了我这个概念,但是其“行”依旧幽微细潜的在发动,所以,在非想非非想定中,随着不同人的念妄动生发的不定,处于非想非非想的“有命”终究会在非常非常遥远的时间后重新从定中出来,且由于在非想非非想定中不执于有我,而“行"却也依旧发动,故从定中出来时,同分妄见与别业妄见重新边计执为我之凡人(主要是细微的无始来积累的别业妄见,同分妄见比较少)),所以当出来后又循流生死,反反复复。世尊察觉到非想非非想并不是终极的解脱之道,故而另寻正道。在菩提树下,不断反“观”一切,而不是像最初外道那样不执着于一切而入定,而是“观”一切如如不动而入定,故而在定中不会循流幽微的“行”,故而能进一步破执“识”(色,受,想,行,识,其中粗相主要在色,受,想,包括一些行,幽微的细相主要在行和无明所生的识)。因为外道的定实际上是依旧随流着幽微的行,和识在哪里反反复复的,而世尊“观”而入定,便能在定中察觉一切,不为一切所动,故而最终解脱。

ps~个人体悟:此乃无意识中的想,因为此处舍弃自主感:也就是白天清醒意识中的主动自我感;无意识的想(就如同梦中主动性和自我感慢慢变微弱、意识没有那么清醒,但是还在那里妄想!)无意识既潜在心习气、心田累积无始以来的习气之业相里想(这就是心的习气,在白天可以觉察得到,例如你大脑发呆,什么都不想,放任下去;你会发现心非我自动的冒出念头、想法)。
★深入内观心,就会发现当你舍弃意识中自主后,会升起很多想;此想非自主想思,简称非想,但会无意识的想,所以不能说是没有想,古代把这名叫非想非非想。
无所有处:既舍弃意识中的自主感 舍弃意识里的一切,什么都没有了,但潜在的种子业相还在、无法明白还会因缘生行。

经藏记载
《长部经典一·一·梵网经》[3]
      “诸比库!有某断灭论者之沙门、婆罗门,彼等由七种之根据,说[现生]有情断灭、消失、无有。彼等断灭论者之沙门、婆罗门,依何、根据何,由七种之根据,说现生有情断灭、消失、无有耶?……
……(7)对此,更其他者说:“汝!汝说“我”确实不存在。我不说我确实不存在。然,汝!此我尚未全断灭。汝!犹有其他超越无所有处,到达有“此寂静、此美妙”之非想非非想处我。汝不知此、不见此,我知此、见此。卿!此我,身之坏灭时,断灭、消失,死后不存在故,卿!如此之我完全断灭。”如是说现生有情之断灭、消失、无有。

注释与引用
↑ 1.0 1.1 寻法比库中译《阿毗达摩概要精解》第一章·心之概要
↑ 《阿毗达摩概要精解》第五章·离心路过程之概要
↑ 元亨寺《汉译南传大藏经》


灭尽定

梵语nirodha-sama^patti。又作灭受想定,于其中,心与心所之流暂时中断。虽然其时一切名法活动已停止,但依然拥有保命之温的身体还活着。

详细解释
在证入灭尽定时:已证得四色禅及四无色禅的阿那含与阿罗汉能够证入灭尽定,于其中,心与心所之流暂时中断。虽然其时一切名法活动已停止,但依然拥有保命之温的身体还活着。
命根有两种,其一是维持相应名法之命的名命根,另一者是维持色法之命的命根色只有名命根才是心所。其特相是维持相应名法;作用是令它们发生(于生、住、灭);现起是维持它们存在;近因是应受维持的名法。
那么,入灭尽定与死亡又有什么不同?这在《杂阿含经》与《中阿含经》〈法乐比丘尼经〉、〈大拘稀罗经〉里都有谈到,今举〈法乐比丘尼经〉中所言如下:
  复问:“尊者,若死若入灭尽正受有差别不”?答:“舍于寿暖,诸根败坏,身命分离,是名为死。灭尽定者身口意行灭,不舍寿命,不离于暖,诸根不坏,身命相属,此则命终入灭正受差别之相。
入灭尽定者亦然,于定中六根(sense-organs)对外境的反应虽已停止,但它们本身具有的功能还是不灭的,一旦行者出定时,它们即随时恢复作用。[4]在《中阿含经》〈法乐比丘尼经〉也是这样说:“我从灭尽定起,然因此身及六处缘命根,是故从定起。
和有漏的无想定不同: [1] 有些凡夫认为心与想是厄难的根源,因此其心对想怀著极强厌离感地培育第五禅。由于其第五禅心受到希望想止息之愿感染,但并不就是所谓的解脱境界,非此能断诸烦恼,他们死后即投生到无想有情天。在其地的一生里,他们纯粹只是有生命的色身,即由命根九法聚组成(见第六章、节廿八)。
一般上:这形容词是专指无想有情死后投生至他处,因为在色界天的无想梵天完全没有心识(见第五章、节卅一),所以下一世的离门心根本不能缘取前一世(生为无想梵天时)所缘取的目标。对于这类有情,依靠在生为无想梵天之前的过去业,目标会自动呈现于结生、有分与死亡心为业等等。
无想有情天是否也没结生心和死亡心?答:对,他们没有。他们的结生称为色结生。而他们的投生就是,当他们寿尽之后,他们往往会投生到欲界。
《杂阿含经》说灭尽定是顺趣于解脱,如《杂阿含经》质多罗长者回答伽摩尊者,言:入灭正受者[8],顺趣于离,流注于离,浚输于离,顺趣于出,流注于出,浚输于出,顺趣涅槃,流注涅槃,浚输涅槃。[9] 此说灭尽定是趣于离、出、涅槃,也即是说此定能得解脱涅槃,属无漏摄。
在《中阿含经》卷5〈舍梨子相应品成就戒经〉中,舍利弗告诸大众说,若于戒定慧成就,便能出入灭尽定,若未得无漏智而入灭尽定,又如果于定中丧命,必生欲界以上的天,如其说:“若比丘成就戒,成就定,成就慧者,便于现法出入想知灭定,必有此处。若于现法不得究竟智,身坏命终过搏食天。”依舍利弗所言:若在现法中没有证到无漏智,死后(除无想有情天外)转生到色界天中,于彼出入想知灭定,必有此处=五净居天;于此经中,说到世尊是肯定舍利弗的立场。
ps:灭尽定是对有漏而修的定,对无明已了解清楚,心和身都再不造作。与无想定修的出发点不同;
  无想定当想出来时,又会按照无明的习气而(造作)行。

相关经文
尔时薄伽梵语诸比丘说:「诸比丘,现我劝告汝等:诸因缘法含固有毁坏。大家应自精勤,证取道果!」此为如来的最后遗教 [2] 。
於是薄伽梵即入初禅。从初禅起入第二禅。从第二禅起入第三禅。从第三禅起入第四禅。从第四禅起入空处定,从空处定起入识处定,从识处定起入无所有处定,从无所有处定起入非想非非想定。尔时尊者阿难语尊者阿□楼驮说:「大德阿□楼驮,薄伽梵已入圆寂!」「朋友阿难,如来尚未圆寂,他是入于(无想受处 [3] (想与受的止息处)灭想定
于是薄伽梵从灭想定起入非想非非想处定,从非想非非想处定起入无所有处定,从无所有处定起入识处定,从识处定起入第四禅,从第四禅起入第三禅,从第三禅起入第二禅,从第二禅起入初禅,从初禅起入第二禅,从第二禅起入第三禅,从第三禅起入第四禅,从第四禅起如来立即入于涅盘。(即刻彻底解脱)
ps:在《大般涅盘经》 佛入灭尽定和入涅盘比较,也可以看得出来:涅盘才是最后的解脱

心路过程
在证入灭尽定时,第四无色速行只生起两次,之后即证得灭尽。在从灭尽定出来时,根据情况是阿那含或阿罗汉果心生起一次。当它灭时即会沉入有分。
若要证入灭尽定,禅修者必须依次进入每一种禅那,出定后观照它的名法为无常、苦、无我。在达到无所有处及从其中出来之后,禅修者实行某些准备工作,然后决意入灭尽定。其时有两个第四无色禅心生灭,之后心流即被切断。
入定的时间长短是由禅修者先前早已决定,而通过修习,它能够延长至七天之久。在出定之后有一刹那的果心生起,于阿那含它是阿那含果心;于阿罗汉则是阿罗汉果心。过后心即沉入有分。
心路过程之概要助读说明:“这是指对于禅那定与果定,通过不断的修习即能够延长安止的时间。初证得的安止只有一个速行刹那。但通过修习即能把它延长至二、三、四速行刹那等等。对于已掌握禅那五自在的禅修者,安止能够持续不断一段长久的时间,甚至是好几天。”

灭尽定
于此 [4] ,他从初禅起始次第地证入广大定。出定后,他以观智观照每一定里的行法。
  如此修习直至无所有处之后,他再实行事先的任务,如决意等,然后证入非想非非想处。在两个安止速行生灭之后,心之相续流即被中断。其时他即已证入了灭尽定。
在灭尽定里,心与心所之流完全暂时被中止。只有已证得一切色禅与无色禅(即八定)的阿那含与阿罗汉才能证得灭尽定。而且只有在欲生存地与色生存地里才能证得该定。在无色地里并不能证得该定,因为在其地并不可能证得属于证入灭尽定的先决条件的四色禅。
于(灭尽定)出定时,于阿那含,阿那含果心生灭一次;于阿罗汉,阿罗汉果心生灭一次,随后即沉入有分。在这之后生起了省察智。
参考资料
译自《长部》第22经。这部经目前在上座部佛教流传的国家仍然非常流行,人们经常读诵。无论是住在森林、村落,还是住在城市中的大长老、禅师们,都依这部经典来教导四念处。

懒得打字嘛,点击右侧快捷回复 【右侧内容,后台自定义】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GMT+8, 2025-5-5 21:18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