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的宇宙观
混沌古代传说中指世界开辟前元气未分、模糊一团的状态。
《天壳》:“浑天之说:天地如鸡卵,卵中之黄白未分,是混沌也。卵中之黄白既分,是开辟也。”
果壳宇宙
“果壳中的宇宙”典出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哈姆雷特在剧中吟唱道:即便把他关在果壳中,他仍然是无限空间之王。艺术和科学是息息相通的,莎翁和霍金本就是他们各自领域中的无限空间之王。宇宙学家霍金认为,整个宇宙是由一个高维果壳状的泡泡演化而来的,果壳上的皱纹(即量子扰动)在演化中产生了今天宇宙的所有结构。
首先从这两点中可以看出,这两个理论从根本上都是人为宇宙由一个类似于球体的物质,卵形,或泡泡组成,当然有点科普知识的人都会知道其实卵也不就只有鸡蛋那一种形状,例如青蛙卵就跟泡泡差不多。
接下来继续讨论混沌,在中国人的印象当中有两种混沌的理解,一个便是凶兽混沌,另外一个便是关于宇宙的混沌,而我所要说的便是这个关于宇宙的混沌。
盘古开天的传说在中国妇孺皆知的,“盘古开天”最早见于三国时徐整著的《三五历纪》其要比比“宇宙大爆炸”的学说要早很多很多,更要早于《果壳中的宇宙》这本书,在后面的一篇当中我将会具体的论述宇宙大爆炸在中国文化中的体现,再次暂不赘述。
道家《太上老君开天经》当中就有对混沌的描述:
盖闻未有天地之间,太清之外,不可称计,虚无之里,寂寞无表,无天无地,无阴无阳,无日无月,无晶无光,无东无西,无青无黄,无南无北,无柔无刚,无覆无载,无坏无藏,无贤无圣,无忠无良,无去无来,无生无亡,无前无后,无圆无方,百亿变化,浩浩荡荡,无形无象,自然空玄,穷之难极,无量无边,无高无下,无等无徧,无左无右,高下自然。唯吾老君犹处空玄寂寥之外,玄虚之中,视之不见,听之不闻,若言有,不见其形,若言无,万物从之而生,八表之外,渐渐始分,下成微妙,以为世界,而有洪元。洪元之时,亦未有天地,虚空未分,清浊未判,玄虚寂寥之里。洪元一治,至于万劫,洪元即判,而有混元。混元一治万劫,至于百成,百成亦八十一万年,而有太初。
而在宇宙大爆炸学说的描述当中宇宙大爆炸之前的宇宙初始状态也是没有各种各样的物质的,物质都是在宇宙大爆炸之后慢慢的演化而来的,新的宇宙学说中有一种爆炸循环 的学说也正与“洪元一治,至于万劫,洪元即判,而有混元。混元一治万劫,至于百成,百成亦八十一万年,而有太初。”相印证。
爆炸循环:我们这幅图画所提出的是大爆炸并非时间的开端,而只是连串爆炸循环当中的最新一次而已。在这些循环当中,宇宙经历加热、膨胀、冷却、停滞、空虚,然后再度膨胀。” 根据这个理论,宇宙将会继续膨胀大约一万亿年。这时,公式推算出,神秘的反重力力量的特性改变,在宇宙某个角落发生另一次大爆炸,一切重新开始。
在了解我们这方宇宙九界初诞的太古和上古时代,究竟哪几位古神才是真正的大拿之前,我们先来了解,太古和上古时代,究竟指的是那个时代。
按照历史时代来划分,我们依次从现在算起:当代(1949年到现在)、现代(1911年到1949年)、古代(公元前1046年大周王朝建立到1910年大清王朝结束)、远古(三皇五帝黄帝炎帝蚩尤时期约公元前10万年到商朝结束公元前1045年),这四个时期,可以说,基本上是人的历史时代,或者说是人神仙魔佛妖怪精鬼混杂的时代,但起码是,有了人这一界这一种族了。
可再往前,是还没有人这一种族给出现呢,至少说是,人这一种族,非常稀少,最多只有一个远祖罢了。远古再往前,就是上古(龙族大战凤族和麒麟族的约公元前2亿年到三皇五帝黄帝炎帝蚩尤时期约公元前10万年)、太古(公元前140亿年,混沌诞生形如鸡子无边无际宇宙,鸡子吸收宇宙混沌交合之气,诞生出三千魔神三千大道三千灵宝,经历盘古开天辟地,到龙凤双劫公元前2亿年为止)。
https://pics6.baidu.com/feed/1e30e924b899a9019197ac09d384ba7d0208f50c.jpeg?token=cff2c2f7d8bdb5354d32f600f8550709
按照中国神话世界来讲,我们这方宇宙为混沌诞生的第一个宇宙,宇宙之外,就是无边的混沌,混沌不时的诞生出强大的生灵和新的宇宙,当然,这个诞生的时间是以亿万年计的,诞生的尺度,对我们人类来讲,就是无边无际,没有尽头的。讲上古乃至太古的古神,兼顾民间神话传说的中国二元神话体系中来讲,在这个体系中,可就不是上古四大古神了,而是至少有六大古神。而且,你不能死扣着书本,而是要从书本中人物的蛛丝马迹来合理推算。第一次天劫,是开天大劫,那是天开辟地,创立新宇宙的环境,这事儿,谁干的。盘古领着一群人干的,鸿钧支持,罗睺反对。
于是,前三大古神,出来了。
第一位是鸿钧道祖,三千魔神中的修道派代表,拥有最强战力,排名三千魔神第三。第二位是盘古大神,三千魔神中的力道派代表,三千魔神中最强,没有之一。第三位是罗睺大魔神,杀道派代表,仅次于盘古的第二强战力。
由于罗睺拖后腿,支持他的人,也不少,因此,盘古和绝大多数魔神,为了开天辟地,身死道消了,天开大劫后,活下来的魔神,极其罕见。而只有魔神们的后代,活下来了。
https://pics1.baidu.com/feed/21a4462309f79052d8a5f3cec0e267cc7acbd5a4.jpeg?token=634a2d6d9bd70981b8c45018b800e217
第二次天劫,是龙凤双劫。这次天劫,其实是为了争夺这方宇宙的控制权,就是争哪个种族是老大。
显然,争这个控制权的是强大的三族,祖龙一族,元凤一族和麒麟一族。祖龙一族最强,以一打二。
于是,后三大古神,也出来了。
第四位古神是祖龙,防御最强,是开天大劫后幸存的强大魔神的代表,统治着天庭和所有水域。第五位古神是元凤,攻击力相当强悍,统领着天空。第六位古神是麒麟,走兽一族之长,统治着大地。这个统治的范围,大家千万不要以现在我们生活的场景来推算。而要以宇宙九界的尺度来推算。三大古神,不可能为了争夺一颗地球,就搞第二次天劫的,而是为了争夺整个宇宙。
https://pics1.baidu.com/feed/6a600c338744ebf868670c3115e8672c6059a746.jpeg?token=4c9cb93390cd1e6d44c7f779c644d161
鸿钧、盘古、罗睺、祖龙、元凤和麒麟这六大古魔神,也是太古宇宙刚刚诞生之时,最为强大的六位古神。其他魔神实力,均在这六大古神之下。
但实际上,除鸿钧道祖外,剩下的五大古神,全部在第二次天劫龙凤双劫结束时,陨落了。祖龙、元凤和麒麟三位力拼而死,盘古早就开天辟地而死,罗睺作为开天大劫、搞破坏的罪人,同时,也是挑起龙凤双劫的第一元凶,被鸿钧等数位幸存的太古大魔神,群击而死了,但太古大魔神,也几乎全部陨落。不得不说,罗睺作为战力仅次于盘古的大魔神,确实很强大。
https://pics6.baidu.com/feed/908fa0ec08fa513dec9bb25ff17ce5fdb2fbd913.jpeg?token=86f934cfc88dd74d28bb5d1bf42063f9
所以,到了巫妖大战时,太古宇宙初诞生时的三千魔神,只剩下了鸿钧道祖、杨眉大仙、镇元大仙三位硕果仅存,其余九界众生灵,都只有三千魔神的后人,没有其本魔神了。只是,秉承着宇宙混沌交合之气诞生的三千魔神留下的九界众生灵,那真正是千奇百怪,无所不有,这才最终造成了我们这方如此多姿多彩的宇宙空间。看过书籍《西游记》的读者都知道,孙悟空在一块仙石中诞生,但是这块仙石落在花果山之上,雕刻着九宫八卦,就像一个封印。这一块不平凡的仙石,让很多读者都在思考孙悟空的身世,甚至孙悟空他的前世。记得书中说花果山之上有一块仙石,后来吸收天地灵气,最终孕育一个石猴,他就是孙悟空。
http://image109.360doc.com/DownloadImg/2019/09/1414/170895839_1_20190914020442485
在第一回中说孙悟空的前身是先天灵根,也就是说孙悟空在混沌宇宙中就诞生了,比天地出现还要早,所以书中说在盘古开天辟地的时候,孕育孙悟空的那块仙石就已经存在混沌宇宙中了。在第七回中也说孙悟空是混元大罗金仙,在混沌宇宙中修炼元神,说明孙悟空是一个先天圣人。
http://image109.360doc.com/DownloadImg/2019/09/1414/170895839_2_20190914020442672
既然是先天圣人,孙悟空为何在天地出现以后变化成一块仙石?参考一些神话书籍以后洪荒流小说,我们会发现在混沌未分的时候,宇宙中就存在很多先天圣人,孙悟空就是其中一个。然而从《西游记》中的内容来看,我们发现孙悟空的前世应该就是盘古大神的心。
http://image109.360doc.com/DownloadImg/2019/09/1414/170895839_3_20190914020442797
当盘古开天辟地以后,他耗尽了毕生修为,最终身归混沌,也就是死了。盘古死后,他的身体变化成世间万物,元神变化成三清尊神,但是盘古的心变化成先天灵根,据说吃了可以长生不老,跟天地同寿,比唐僧肉还管用。第一回中说“灵根孕育源流出,心性修持大道生。”所以说孙悟空的前世应该就是盘古的心。
http://image109.360doc.com/DownloadImg/2019/09/1414/170895839_4_20190914020442922
当盘古死后,他的心在洪荒中飘荡,那时候神魔出现,他们都在争夺盘古大神的心,得到就能主宰天地万物。为了不让盘古的心落入魔界的手里,神界和魔界大战,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龙汉初劫,也是上古三大天劫之一。经过龙汉初劫,魔界打败,被玉皇大帝封印在不周山之下的万魔窟之中。
http://image109.360doc.com/DownloadImg/2019/09/1414/170895839_5_2019091402044332
但是盘古的心拥有强大的力量,神仙也无法控制它,最终众神合力,使用九宫八卦的法术,将它封印在一块仙石中。所以孙悟空诞生的时候,释放了一股惊天动地泣鬼神的力量,就连三界主宰的玉皇大帝都害怕。孙悟空在短短几年就修炼成不死不灭的先天圣人,不是说菩提祖师有多厉害,而是孙悟空的元神就是先天圣人。在书中提到先天灵根有三次,它们分别是王母娘娘的蟠桃、镇元子的人参果以及孙悟空的肉身。书中说蟠桃和人参果吃了都可以长生不老,那么吃了孙悟空应该也能长生不老了,所以在《西游记》的路上,很多神仙以及妖怪都想要吃掉孙悟空,太上老君甚至想把孙悟空变成仙丹来吃。
道教与其他宗教一样,作为一种神学的思想体系,必须对宇宙的本原、人生的真谛、彼岸世界的存在和达到彼岸世界的途径等一系列问题,作出明确地回答。 道教认为,宇宙是由“道”演化而形成的。道教《常清静经》中说:“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这就是道教宇宙生成论的最简明的概括。 道教所言的“道”:为阴阳未判之前的混沌无极,道家用无极图表示“道”。它无形无象,无色无声,无所不在,无所不备,充塞宇宙,遍满十方,不增不减,永恒常存。它是“生生之本,化化之根”,是生天生地的始祖,是众生之父母,是万物之根蒂。它本无形而不可名,但却真实存在。因此,按道教的说法:勉强把它叫做“道”。概言之,“道”是先天地而生的宇宙本原与主宰者,是宇宙一切的开始与万事万物的演化者。 道教对“道”的解释,除是“生育天地”的本原外,还解释“道”是“散则为气,聚则成形”的太上老君。“道”,先天之元气;元气即存于自然运化中,元气中有精,精极而灵,灵极而神。“道”为“灵而有性”的“神异之物”,就是神灵。认为“大道玄寂”无所不在,无时不存,无所不包,为“虚无之体,造化之根,神明之本”,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与主宰者。
“道”是怎么生化宇宙及万物? 道教认为,宇宙的形成过程经历了洪元、太初、太始三个不同的大的世纪,其理论依据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道教认为,在未有天地时,无天无地,无阴无阳,…无形无象,自然空玄。…唯吾老君,犹处空玄寂寥之处,玄虚之中。视之不见,听之不闻。若言有,不见其形;若言无,万物从之生。而后,渐渐始分。下成微妙以为世界,而有洪元。“洪元”是道教创世纪的第一大世纪。 “洪元”即是“道”,也是“一”,“洪元”经过万劫而有“混元”,又经过万劫而成“百成”,“百成”81万年后而有“太初”。“太初”是道教创世纪的第二大世纪。是时,太上老君从虚空而下,为“太初”之师,“口吐开天经一部”,48万卷,一卷有48万字,一字辟方一百里,以教“太初”。这时才分别天地,创造了日、月、人。道家用太极图或用“二”,象征混沌初判、阴阳分明的第二大世纪。 “太初”后,便进入了道教创世纪的第三大世纪—“太始”“太始者,万物之始也”。“太始”既没,以后便有“太素”世纪。
“太素巳来,天生甘露,地生醴泉,人民食之,乃得长生。死不知葬埋,弃尸于远野”。此前历史为“上古”。 中古始于“混沌”之时,经历“九宫”、“元皇”、“太上皇”、“地皇”、“人皇”、“尊卢”、“句娄”、“赫胥”而至“太连”。太连之时,“天生五气,地生五昧,人民食之,乃得延年”。 在“太连”之后,进入下古。首有“伏羲”,老君下凡为师,名无化子,又名郁华子,教示伏羲,推旧法、演阴阳、正八方、定八卦。这时的人民有名无姓,世上没有五谷杂粮,“皆衣毛茹血,腥躁臭秽,男女无别,不相嫉妒,冬有穴处,夏有巢居”。伏羲后而有“女娲”,女娲后而有“神农”。 神农之时,老君下凡为师,曰大成子。“作《太微经》教神农尝百草,得五谷,与人民播植,遂食之以代禽兽之命也。” 神农没后而有“燧人”。燧人时,老君下凡为师,“教示燧人钻木取火,续日之光,变生为熟,以除腥躁”。 燧人没后而有“祝融”,老君下凡为师,号广寿子,“教修三纲、齐七政。三皇修道,人皆不病,作《按摩通精经》。”次有“高原”、“'高阳”、“高辛”、“仓颉”、“轩辕黄帝”。 黄帝之时,老君下降为师,号广成子(或力牧子)。“黄帝以来,始有君臣父子,尊卑以别,贵贱有殊”。黄帝曾至崆峒山问道于广成子,因而开万世治世之道。后来黄帝修道成功,于鼎湖乘龙升天,是为道家始祖。 黄帝以后,次有“少吴”、“帝颛顼”、“帝喾”“帝尧”、“帝舜”、“夏禹”…。太上老君历劫化生度人,至殷时又化为老子,迨周时传道德五千言,成《道德经》,阐扬“道”之精义。汉时,下降授天师张陵正一盟威之道,道教因而正式形成。后世道教在追溯其渊源时,谓:道教宗承于黄帝,始源于老子,成教于张陵。 综上所述,“大道”生成宇宙及万物,太上老君是创世主,这是道教创世纪的根本内容,也是道教宇宙观的基本内涵。因此,道教奉太上老君为至尊天神,太上老君无时不存,常分身降世,后天的老子即先天的太上老君之化身,并把太上老君所说的“道”作为最高的、最根本的、最核心的信仰。 道教之所以以“道”名教,就是因为信仰太上(老子)之道的缘故。太上(老子)所说的“道”,是道教的最高教理,道教的一切教义都从它引申而来。
道教认为,宇宙之间,上有三十六天,下有三十六地。三十六天之最上一层为大罗天;其次三天为三清境,分别是清微天、禹余天、大赤天。其次四天为四种民天,又称四梵天,分别为贾奕天、梵度天、玉隆天和常融天。再次为三界二十八天,包括无色界四天、色界十八天和欲界六天。大罗天为三清尊神所居,三清境为九圣、九真、九仙所居。
道教的宇宙世界观,四种民天以上为圣境,“三灾,刀兵、疾疫、饥馑为小三灾,水灾、火灾、风灾为大三灾所不及,劫会,即宇宙周期性的毁灭所不干”。无色界以下,寿命依次减少,本领依次减弱,苦难依次增多。三十六地则为人死之后鬼魂所入之处,俗称阴间。 道教认为,人死之后在阴间要受到十殿阎王的审判,有善行者则能转生,作恶多端者则打入地狱受惩罚。修道证果者直接依修行层次进入到相应的天界,而不用接受十殿阎王的审判。也就是鬼与神的对待。他们认为宇宙的形成过程经历了洪元、太初、太始三个不同的大的世纪,其理论依据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道教认为,在未有天地时,“无天无地,无阴无阳,无形无象,自然空玄,唯吾老君,犹处空玄寂寥之处,玄虚之中。视之不见,听之不闻。若言有,不见其形;若言无,万物从之生。而后,渐渐始分。下成微妙以为世界,而有洪元”。 洪元是道教创世纪的第一大世纪。洪元即是“道”,也是“一”,洪元经过万劫而有混元,又经过万劫而成百成,百成后而有太初。 太初是道教创世纪的第二大世纪。太上老君从虚空而下,为太初之师,“口吐开天经一部”,四十八万卷,一卷有四十八万字,一字辟方一百里,以教太初。这时才分别天地,创造了日、月、人。道家用太极图或用“二”,象征混沌初判、阴阳分明的第二大世纪。太初后,便进入了道教创世纪的第三大世纪,即太始。“太始者,万物之始也”。太始既没,以后便有太素世纪。“太素巳来,天生甘露,地生醴泉,人民食之,乃得长生。死不知葬埋,弃尸于远野”。此前历史为“上古”。中古始于混沌之时,经历九宫、元皇、太上皇、地皇、人皇、尊卢、句娄、赫胥而至太连。太连之时,“天生五气,地生五昧,人民食之,乃得延年”。在太连之后,进入下古。首有“伏羲”,推旧法、演阴阳、正八方、定八卦。 这时的人民有名无姓,世上没有五谷杂粮,“皆衣毛茹血,腥躁臭秽,男女无别,不相嫉妒,冬有穴处,夏有巢居”。伏羲后而有女娲,女娲后而有神农。 神农之时,作《太微经》教神农尝百草,得五谷,与人民播植,遂食之以代禽兽之命也。”神农没后而有燧人。燧人时,“教示燧人钻木取火,续日之光,变生为熟,以除腥躁”。据道经记载:道教起于渺渺浩劫之先,天地未分之时。宇宙混沌,日月未光。盘古,经过五太,即太一、太初、太素、太始、太极,轻清上浮、重浊下凝而开天辟地;又由玄元始三炁,化生三天。老君以双眼化为日月、毫毛化为星辰、肌肉化为丰沃的土壤,骨骼化为坚硬的岩石、呼吸之气化为风称、声音及眼中的神光化为雷电,身中的血脉化为江河湖泊、头发化为草木。由此,阴气上升、阳气下降,万物生成、人伦兴远。
老君曰: 天地媾精,阴阳布化,万物以生。承其宿业,分灵道一。父母和合,人受其生。始,一月为胞,精血凝也。二月成胎,形兆胚也。三月阳神为三魂,动而生也。四月阴灵为七魄,静镇形也。五月,五行分藏以安神也。六月,六律定腑用滋灵也。七月,七精开窍,通光明也。八月,八景神具,降真灵也。九月,宫室罗布,以定精也。十月气足,万象成也。元和哺食,时不停也。 从道受分,谓之命;自一禀形,谓之性。所以任物,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出,谓之志。事无不知,谓之智。智周万物,谓之慧。动而营身,谓之魂。静而镇形,谓之魄。流行骨肉,谓之血。保神养气,谓之精。气清而驶,谓之荣。气浊而迟,谓之卫。总括百神,谓之身。万象备见,谓之形。块然有阂,谓之质。状貌可则谓之体,大小有分谓之躯。众思不测,谓之神。邈然应化,谓之灵。气来入身,谓之生。神去于身,谓之死。所以通生,谓之道。道者,有而无形,无而有情,变化不测,通神群生。在人之身,则为神明,所谓心也。所以教人修道,则修心也。教人修心,则修道也。道不可见,因生而明之。生不可常,用道以守之。若生亡则道废,道废则生亡。生道合一,则长生不死,羽化神仙。人不能长保者,以其不能内观于心故也。内观不遗,生道长存。
内观之道,静神定心。乱想不起,邪妄不侵。固身及物,闭目思寻。表里虚寂,神道微深。外藏万境,内察一心。了然明静,静乱俱息。念念相系,深根宁极。湛然常住,杳冥难测。忧患永消,是非莫识。
老君曰: “ 吾非圣人,学而得之。故我求道,无不受持。千经万术,惟在心也。 ”
道教说人有三魂七魄。一个有生命的人,他的魂魄是团聚的,这就是生命的实相。当然有时,也会出现魂魄分离的情形,比如婴儿受到惊吓,他的魂魄不是很坚固的,就会哭闹或者抽风,严重的还会造成精神疾患,因为他的魂魄还没有完全磨合。民间一般说是吓掉魂了,道家有一些经咒方法,可以帮他把魂叫回来,中医这方面的内容来源于道家。
也有的人长大之后,出现魂魄分离的情形,象是精神分裂症;也有的炼一些意念方面的气功,出现一些奇怪的症状,术语说就是“走火入魔”了;也有一些人,魂魄自身不坚固,就会受到一些负能量的进入,自身受到这些负能量的控制,这样的人多半缺乏自信。
正常人,他的魂魄是团聚的,才会拥有生命。人为什么会死,就是三魂七魄聚不住了,因此就散掉了,散掉了之后,这个人的生命就失去了。道教有一些修炼的方法,就是让人的魂魄不会分离。《老子》说:“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黄庭内景经》说:“垂绝念神死复生,摄魂还魄永无倾。”这样就可以通过修炼的功夫,把生命保持下去,做到长生。
魂魄分散之后,一个人的生命,就往生了,这时的魂魄分离之后,生命已经不是原来的模样了。这时的生命,民间说是喝了孟婆汤,你将没有原来的记忆了。三魂七魄分散之后,不会再回到从前。就象一颗草上的露珠,太阳出来就会烟消云散,无法复原了。那么三魂七魄散失之后,也就各奔东西了,生命如何再度出现?
因为生命是由魂魄组成的,所以新的生命,还是需要魂魄的结合。一个人的魂魄分散了,会通过天地的生命通道,与其他分散的魂魄重新组合,成为新的魂魄团聚体,即是一个新的生命体,这就是道教的轮回观。不是百分百的生命转世,那是高真大德才能做到的,高道甚至是乘愿再来者,或者他的生命可以百分百转世,这是不受造物主约束的。但是一般人的魂魄,他只能分离,然后遇到机会,与其他分离的魂魄重新组合,成为新的魂魄的一个部分,营养新的魂魄,或者说是生命的一部分。
因此每个人下生之后,都不是单传的,人类的生命是一个延续体,很复杂。《庄子》说“薪尽火传”(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火是一直存在的,就象生命的存在,但是柴烧完了,生命就会在其他的木柴上面继续延续。一个木柴烧成了灰烬,它会成为其他木柴的营养,因而新的木柴上面,也有原来木柴的成分。
所以道教有“物化”之说,归根结蒂都是“道化”。认为宇宙生物,都是一体的,不光是生命与宇宙是一体的,而且所有的生命,都是一体的,《庄子》里面说“化蝶”,是说庄子与蝴蝶的互化。
道经《云笈七签》载:“夫人身有三魂。一名胎光,太清阳和之气也;一名爽灵,阴气之变也;一名幽精,阴气之杂也。”此三魂,胎光为太清阳和之气,又名天魂。
《云笈七签》载:“夫人受生於天魂,结成於元灵。天魂生之根,元灵生之胎。”简单的说就是,人可以轮回的灵魂,只有天魂。如人上身为神,则爽灵,幽静变为纯阳之体,随之上天,不入轮回。但对于普通人来说,轮回的只有天魂。故胎光为生命之光,对成年人来说胎光失则命死,而对于幼子来说胎光失则命危。
主宰人性格和智慧记忆的爽灵,幽静等魂魄,在并不会参与轮回。
道教还有一本经典,叫做《化书》,里面说不同物种成份可以互化,有生命的与无生命的也可以互化。人的生命丧失之后,即魂魄分散之后,不一定会变成另外一个人的生命成分,也许转化成为其他动物魂魄的成分,也许转化成为土木金石的魂魄成份,所以有的土木金石也通人性。
《化书》上面说:“是故土木金石,皆有情性精魄。虚无所不至,神无所不通,气无所不同,形无所不类。孰为彼,孰为我?孰为有识,孰为无识?万物,一物也;万神,一神也,斯道之至矣。”这与佛教所说的“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有所类同。
道教说能够勘破于此,就能够掌握其中的玄机,通过真修实证,达到“神可以不化,形可以不生。”也就是破除生死、长生久视的得道境界。也就是张三丰祖师所说的“顺则凡,逆则仙,只在其间颠倒颠。”
因此一个人的生命,一定存在其他人的生命成分。这就是生命的奥秘,一个人的复杂性也在于此。所以一个人,会有各种各样的特点,有些不是后天形成的,而是先天过往生命的某种特性,会这样延续下来。因此每个人会有其他生命的投影,这也是人本身,能够成为一个共同体的宇宙特性。许多人问道教如何看轮回,讲不出来,这是我的观点,道教的看法。
我们说有的人,生下来之后,他有豺狼一样的心肠,有的人是人面兽心,因为他的生命,有动物生命转化的成份。这就象是道教的太极图,阴中有阳,阳中有阴,不一定是同时的啊,存在生命转化的成份在内,这才是生命的本质。
所以说来世,是靠不住的。因为来世你已经不是自己完整的生命了,当然今世你的生命也不是你自己一个人形成的,除非修证到相当境界的高真大德,他们是完全生命的百分百转化。一般人和其他人相处,应当珍惜今生啊,来世你们就不再如此相识,珍惜今生缘,热爱生命,这是道教的观念。
我们不是看破红尘,我们不说四大皆空,我们说四大有情。如此,来世是靠不住的,最靠谱的是什么?是今世,我们需要把握好,把握好什么?今生今世。
今生今世,我们需要把握自己的生命。生命只有今生自主,这是属于你自己的生命。
生命需要把握,才是在你自己手里。问题是我们怎么把握人生的每一分每一秒?每一个时间每一个空间?我们怎么样能够跟这个道合而为一?怎么样能够把这条路走通?包括你工作之中,你家庭之中,你生活之中,遇到什么困难,遇到什么障碍,你怎么样能够克服它?
我们道家讲“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待何时度此身”,你要修,要修道。修道是内在的,不是一个形式化的东西,不是外表的形式。
道教讲究的是如何面对人生,如何认知人生,道教不否认轮回,只是更注重今生。任何时候,不要害怕,不要因为这些事情而让自己忧虑,无论你担心什么,总要发生。你哭你笑都是一天,该来的都会来,该走的也会走,不是让你没有情感,而是学会坦然面对。
人生在世当明智明心,逃避今生妄求来生是懦弱的做法,唯有善待今生,才能寄希望于未来,正确的看待因果,才是正信正念,生也罢,死也罢,都是命运,都需要认知,都需要承受。人应该先有承受的勇气,不仅仅要承受生的繁杂,也要承受死的清静,随缘,随心,做自己,不求轰轰烈烈,但求真我无悔。
世界上每個宗教均在探討「人從那裡來,又往那裡去?」的問題,而每個宗教說法各有不同。在道教思想,認為道是宇宙的本體,萬物皆源於道,人自然是其中之一。一個生命的組成,來自三方面:第一他的肉體,也就是形和質,是父母精血的一部份,也是屬於地的陰氣。在母體內一月稱之為「胞」,二月為「胎」,三月為「魂」,四月為「魄」,在他受生之中,均靠三元之炁養育結形,至九月而神布,氣滿而能聲。第二是直至十月時因氣的積聚而降生出世,在母體的時候,他需要的氣,是經由母體所供給的,降生之後則由他自身吸收自然三元之氣而繼續成長,故經過生、壯、老,因氣散而死。第三,他的本命元神則降自北斗,亦即是來自於天的陽氣,子年生人來自貪狼星座;丑、亥年是巨門星座;寅、戌年是祿存星座;卯、酉年是文曲星座;辰、申是廉貞星座;巳、未年是武曲星座;午年生人屬破軍星座。由於本命元辰來自北斗各星座,因此道教在儀式上就「朝拜禮斗」為最重要的科儀之一,希望藉禮斗的舉行而卻除生命路途上的厄難和障礙,而使來之不易的生命,多一些保存在世間的機會。道教因此就將組成生命的精氣神中的神,分為陽神和陰神。而陽神即來自於天的陽氣,稱之為「魂」;陰神就是來自於地的陰氣,稱之為「魄」,魂魄都寄居在我們體內的五臟六腑之內,分別主宰人的七情六慾和是非善惡,而成為人體的司過之神,當一個生命因氣而亡故之後,每七日即散去一魄,四十九日七魄散盡,魂魄分離,這時魂的氣盛者上天為神,魄的氣盛者,則留在地上為鬼。由於道教的宇宙觀、生命觀與人生觀,有其獨特的觀點,與道教的本土文化背景有所相關,因此道教就有了以下五大特性:第一特性:認為氣才是萬物的本源;道經指出,約在一百四十億年前,宇宙尚未形成,那時無象、無氣、無形、無質,而第一個產生的就是氣,稱做「元始祖炁」;其後經過龍漢、延康、上皇、赤明、開皇五刧開圖,五個時期的滅生變化,方始陰陽判分,萬物肇始,且無不蘊氣而生,無不秉氣而存。所以人在修道過程之中,內修就是煉氣,因此氣就是道的本體之源,而道教的基本概念,就講「天、地、人,三者合一」,也要求修者做到「精、氣、神三者合一」,以與道合德,也就天人合一。在這個前提指導之下,道教的生命觀就有「我命在我,不在於天。」的重生貴命觀念,並且產生了長生不死的理念,也是道教徒唯一以自力克服自然的出世靈修功夫為基本要求,以道教而言有許多長生的內煉方法。但煉氣雖然可以延生,但是,如果沒有外德的補助,還是不行的;外德就是功德,若是有功德,固然可以增紀,有罪當然就要奪算了。換句話說,道教是不允許,也不姑息做壞事的人的。老子在道德經中說:「死而不亡者壽」,而死而不亡,卻是精神和道德的延伸,祂對生命的價值觀,早就做了肯定。第二特性,就是確認「萬物有靈」。一切的事物,各有主宰,舉凡天地、斗極、五方、八位、山川、社稷皆各有神,尤其對人類的言行,更有各類的司過神,如值年有值年的太歲,值月、值日、值時各有功曹,而且還有過往的巡察之神,和隨著人體的三尸神,隨時監視和紀錄著各人的一切言行功過,中國人普遍存有「擧頭三尺有神明」的觀念,即是基於對道教的這種認知,並且對我國的社會秩序,發生過長時期的安定作用,迄今亦然。第三特性,就是「崇德報本,祭拜祖宗。」道教認為,我們生活所需的條件和物質,無不來自天地,淵於自然,天地給了萬物生存的空間,和繼續生存的條件,因此,天地是生之本;我們的領袖和師長,是領導教化、推行進步的樞紐,是發展生存的動力,因此,君師是治之本;我們傳宗接代、繁衍族類、保存生存的根源,就是祖先,因此,宗祖是類之本;若無以上的三本,我們如何繼續生存,如何保存生存,如何發展生存,為了報此三本,所以道教就規定教徒要設大道真像和祖先神位,同時的敬神和拜祖,所以中國家庭之中,大部份都設神龕和祖宗的木主,也有家庭則立「天地君親師」的牌位,充份的表現了崇德報本的精神,成為中華文化之最大的優良特色之一。第四個特性就是道教講究飄逸自由,世間就是洞天福地。凡屬宗教,都是尋求解決人生未可知的問題,引導猩??合蛏疲?鸾桃?藬[脫人生道路上諸般苦趣,而到達極樂世界。基督教要人懺悔除去原罪,而去天堂回到主的身邊。道教則是在現實世界上,建立一個極大而沒有罪惡、沒有災害、公平、和諧的常樂世界,人人都可以在這個虛靜自由的世界中。在道教的理念,超脫自在,不為物累的安居樂業,甚至長生久視與天同壽,所以人活在世間是快樂的事。道教所指的仙境,並不完全在天上,而是人間仙境的十大洞天,三十六洞天和七十二福地,都是國內十分秀麗的山川勝地。人在修道的過程中,就是活神仙,任何人都可以生活在一起,一同當神仙,因此道祖老了,就要求道者能「同塵和光」,不要離開人群,不要製造階級。第五個特性就是感應和承受(負)。感應即是凡人為善為惡,只要一有念頭,上天立即就會知道,並不是俟你有了行為,才逃不過上天的法眼,而是有感即應的,俗諺:「為人不做虧心事,未曾擧意神先知,善惡到頭終有報,只爭來早與來遲」,亦是導因於道教感應承受(負)的道理。當然,任何宗教的教徒或是信徒,他所追求的無非是現世的安定,和未來的果報,其他宗教認為,人生在世的一切功過善惡,最後的禍福報應,都由各人自己擔負,好人固然可以得到福報,罪大惡極的就會永刧不復淪為異類。而以道教而言:人之為善為惡,若果報不及己身,則由子孫承受(負)其禍福。河上公註說:「修道於家,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信妻正,其德如是,乃有餘慶及於來世子孫也。」想爾注亦說:「傷殺不應度,其殃禍反還人身及子孫。」其意是說:傷害別人者,如果不能得到度世,將會得到惡報,而且還可能禍延子孫;抱朴子亦云:「但有惡心而無惡迹者奪算,惡事而捐於人者奪紀,若算紀未盡自死者,皆殃及子孫。」而正一法文師教戒科經中說:「人能修行、執守教戒、善行積者,功德自輔,身與天通,福流子孫。」惡事的報應可在己身和子孫,善事的報應同樣的及於自己和子孫;所以養生延命錄又說:「人修善積德,而遇其凶禍者,受先天之餘殃也;犯禁為惡,而遇其福,蒙先人之餘慶也。」基於以上的立論,道教普遍有了「善有善報,不是不報,祖有餘殃,殃盡必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祖有餘福,福盡必報。」的流諺,以詮釋道教的承受(負)論點。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