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物质宇宙中能量的来源及其本质的探索
几乎所有物理现象的产生都离不开“能量(energy)”的作用。简单地说,能量是某一个物理系统对其他物理系统做功的能力。人们根据需要把能量分成了动能、势能、电能、核能和光能等等很多种类。然而,至今为止,能量的本质是什么、这些不同能量之间的内在联系是什么,以及这些能量是如何形成的等问题还并不清楚。人们只知道能量与物质有关,但不知道能量与物质之间是什么关系。随着质量场的发现,我们对物质有了全面的理解,因而对物质的本质有了正确的认识。因此就可以清楚的认识能量与物质之间的关系了。与此同时,能量的本质是什么和它是如何产生的问题自然也就有答案了。1.什么是“物质”?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却一直没有一个令人满意的答案。这是因为人们一直对物质的认识还不全面导致的。我们知道,质量是物质的一个属性,但是,我们却不能说质量就是物质。随着质量场的发现,我们又知道,质量场也是物质的一个属性。但是,我们也同样不能说质量场就是物质。其实质量和质量场是物质的两个方面。质量是物质的内在属性,质量场是物质的外在属性。具有这两个不可分割属性的统一体就是物质。只要是物质,就一定同时具有质量和质量场这两个属性。这样,我们就可以给物质下这样的一个定义:物质就是质量与质量场的统一体。质量是物质的内在属性,质量场是物质的外在属性。二者不可分割。因此,把质量作为物质的唯一属性所进行的研究(例如经典力物理学),和把场与物质的质量属性分割开来所进行的研究(例如现代物理学),都是片面的。
2.什么是“场”?能量与各种物理场有关。那“场”又是什么呢?有人说场也是一种物质,但也有人说场不是物质。两种观点的对错难辨。为什么?从质量场与物质之间的关系不难看出,场是物质的一个外在属性。它是物质在它周围的空间范围内对外表现物质内在质量属性的一个功能空间。显然,把场说成是物质的观点来自对物质的片面理解,但把场说成是与物质无关的独立空间的观点也是来对物质的片面理解。场与物质之间的关系,就像我们既不能把质量说成是物质,也不能说质量与物质无关是一样的。物质具有“阴阳”两面,对人类而言,场是物质的阴面,质量是物质的阳面。人可以看见由质量构成的物体,却看不见物体外围存在的由质量场构成的空间。所以,我们不能把物质的其中一面叫做物质,也不能否定其中的每一个面都是物质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此,我们不能片面地用物质的质量所表现出来的质点(粒子等)特性去理解场。否则的话,就不可避免地会用理解物质质点性(粒子结构)的思维方式去想象场的结构而导致思路步入歧途。物理场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属性场,另一类是波动场。属性场是静态的,它是物质的某种自然属性在空间的外延所形成的功能空间。属性场包括了质量场和静电场等。而波动场则是动态的,它是物质振动所产生的波构成的功能空间。波动场包括了机械波和电磁波。
3.什么是波动场?波动场是物质通过所有有规律的重复振动形式所产生的波在介质中构成的功能范围或空间。这些波以机械波和电磁波的形式表现出来。机械波是非粒子物体的振动作为波源产生出来的,例如水波和声波等。而电磁波是由微观粒子的振动作为波源产生出来的。粒子包括分子、原子和比原子更基本的粒子。无论是机械波还是电磁波,它们的传递都需要介质。机械波的传播介质是物质的质点,电磁波的传播介质是物质的属性场。不管是什么波,波的传播速度都是由介质的性质决定的,与波的能量大小无关。通常所说的“真空”实际指的是“没有物质质点存在的环境”,但是在这个环境中却仍然“有物质的属性场存在”。所以,在真空环境中不存在机械波的传播介质,却存在电磁波的传播介质。因此,在真空环境中机械波是不能传播的,但电磁波却可以。物理波(机械波和电磁波)在介质中形成的功能范围就是一个波动场。电磁波的场因为是一个空间范围,因此,理想状态下的电磁波场一定是一个完美的球形场。所以,电磁波的强度与到达波源的距离平方成反比。这个平方反比定律起源于球形面积的计算公式:A=4πr2。
4.物质运动的本质什么是?既然物质是质量和质量场这两个属性的统一体,那么物质运动就一定与这两个属性有关。从对质量场的研究结果中知道,当物体静止时,物体的质量场与质心呈现出完全对称状态。反过来讲,完全对称状态反映在力学上就是一种完全平衡的力学关系。因此物体是静止的。但是,当物体的质量场与质心之间处于不对称状态时,在力学上也就是不平衡了。于是物体就会在不平衡的方向上产生运动。其实,可以说“运动是物体以动态的方式来平衡静态不对称的一种自然现象”。所以,只要在质量场与质心之间有不对称性出现,就会有相应的运动形式出现。物体的运动形式由场与质心之间的不对称状态和程度决定。所以,运动的本质就是物体针对物质的属性场与质心之间的不对称性所自然产生出来的一种动态平衡机制。
5.能量是如何产生的?虽然能量与场之间有密切联系,但是,场的存在并不是孤立的。任何场的中心都必定有一个可以用质点(质心)来表示的实体存在。质点与场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这个质点可以是微观粒子,也可以是宏观物体或是宇观天体。质点与场的统一体就是物质。所以能量最终是从具有质点属性和场属性的物质中产生出来的。但是,具体的产生过程如何呢?
a.重力势能的产生过程。通过对重力起源的研究发现,重力势能来自于两个物体彼此之间的质量场与质心之间的不对称性。A、B两个物体各自具有自己的质量和质量场。在静止条件下,它们“各自的质量场与自己的质心之间成完全对称状态”。但是,“物体A的质量场与物体B的质心之间却是不对称的”。反之也是如此。这种不对称性所产生的不平衡导致物体质心产生了与场之间向着对称过渡的趋势,这个趋势就是通常说的重力势能。所以,重力势能来自两个物体之间物质的两个属性,而不是来自任何能量的转换。重力势能与弹性势能之间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弹性势能是事先由外力改变一个弹性物体的形状所“储存”的一种做功能力。它属于“转化能量”,而不是“属性能量”。而重力势能属于不需要能量转化的属性能量。
b.动能的产生过程。当一个物体受到外力作用而产生运动,这个运动的物体就具有了动能。这个动能与场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如上述“运动的本质”中所提到的,一个静止的物体,它自身的质量场与质心之间是完全对称的。在它受到外力作用开始运动的同时,它的质量场与质心之间的对称性就受到了破坏,从原来的对称状态变成了不对称状态(这个过程可以用对多普勒效应的解释来理解)。一个物体自身质量场与质心之间的不对称性通过物体的行为所表现出来的现象就是运动。只要有这种属性的不对称性存在,物体就一定表现为运动。而动能与运动不同的地方是,运动反映的是物体外在行为的状态,而动能隐含的是物体系统内部的状态。所以,动能也是以场与质心的不对称性形成的。这种不对称性越大,动能就越大。所以,与重力势能一样,动能也是由质量场与质心之间的不对称性产生的。唯一不同的是,重力势能是两个物体彼此之间质量场与质心的不对称性,而动能是一个物体自身内部质量场与质心之间的不对称性产生的。自由落体运动虽然不受外力作用,但是,物体在下落过程中因为也同样存在质量场与质心的不对称性,所以也同样具备动能。这个动能不是来自外力,而是来自质量场与质心的不对称性(即“重力势能”)。
c.波能的产生过程。无论是机械波还是电磁波,它们都可以传递能量。所以,我们可以把波的能量统称为“波能”。上面已经讲过,机械波和电磁波分别是非粒子的宏观物体振动和微观的粒子振动所产生出来的。机械波的本质与动能有密切联系。它是波源质点的振动影响相邻的质点,后者再影响相邻质点,以这样一种“接力式”的一系列质点原地运动(振动)所形成的波。所以,机械波的传播介质是质点。机械波的能量也是靠质点与质点的相互作用来传递的。所以,机械波的能量是动能的一种特殊形式。而电磁波则与机械波不同。电磁波是以物质的场为介质向外传播的,它在传播过程中与质点没有直接关系。电磁波的能量来自大量波源粒子同时并连续的振动。因为作为电磁波介质的物质属性场没有质量,所以,相同能量的电磁波可以比机械波传播更远。电磁波的能量和作用是通过介质以场与场之间的相互作用方式(例如共振等)传递的。因此,不同种类的波之间可以互不相干。归根结底,波能的产生是来自物质的运动(振动)。而物质具有质点性和场性。以物质的质点属性为介质传递的波就是机械波,以物质的场属性为介质传播的波就是电磁波。
6.物质结构与能量的关系。宇宙中的物质结构千变万化。一个独立的物质结构就是一个可以用单一质心来代表的物体。它们小到原子以及更小的粒子结构,大到宇宙规模的天体结构,所有这些都是物质结构。从能量的起源可以知道,物质的存在完全不需要任何结构,更不需要复杂的物质结构。那么,这些结构与能量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很明显,物质结构是在转化能量的基础之上形成。物质的存在可以没有转化能量,但是物质结构离不开转化能量。而宇宙原始的转化能量则是在物质的属性从不对称性向对称性过渡的过程中产生出来的。所以可以认为,物质结构的形成过程就是一个储备转化能量的过程。就像煤炭和石油在形成过程中储存了大量的热能的道理一样。原子以原子结构独特的方式储存了从原始的动能转化来的能量,分子以分子的结构、人以人体的结构、地球以地球的结构,太阳系以太阳系的结构,各自以其独特的方式储存着由原始的动能转化来的能量。人类今天在开发能源方面所做的一切努力就是在把宇宙物质结构演化过程中所储存的转化能量按照人类的意愿释放出来加以利用。
综上所述,能量分为转化能量和属性能量。属性能量是来自物质某种自然属性的不对称性所具备的做功能力。例如重力势能等。转化能量则是通过能量的转化而具备的做功能力。除了属性能量以外的所有能量都是转化能量。例如动能和光能等。虽然物理场与能量都是客观存在的物理现象,但它们都不能被说成是物质。然而它们又都是物质对外显示功能的一个组成部分,不能独立存在于物质之外。总而言之,物质宇宙中能量的最终来源是物质属性之间的不对称性。
客观宇宙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分散地存在于宇宙空间中的。物质具有内在的质量属性和外在的质量场属性。这两个属性对任意两个物体来讲都是相互不对称的。这种不对称性反映在能量上就是重力势能。由于这种不对称所导致的运动就是自由落体运动。自由落体运动是物质宇宙中最原始的运动。在自由落体运动过程中产生出了动能。这个动能是物质宇宙中最原始的能量。动能导致物体之间产生碰撞。剧烈的碰撞产生了能量的进一步转化。与此同时形成了从微观粒子到宇宙天体系统的不同结构。能量不是物质。而物质结构其实就是一种储存能量的形式。所以,物质量的多少通常与能量的大小成正比。当物质结构中的能量储存到一定程度后就可能再以某种形式释放能量,同时让物质结构解体,使物质重新以较小物体的形式分散开来。或许是因为物质的这种聚集和分散(结构形成和解体)之间不断重复的缘故而形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这个宇宙。
外星人的宇宙生命论
首先需要解决的是‘意识是什么,精神是什么’这个重大问题。WXR告诉人类:意识和精神是一种力。宇宙中存在四种最基本的力,精神力是四种基本力中的一种。意识本质上就是力。其‘能够思维的’力的作用介质便是能质粒子。宇宙的四种基本力都是以能质粒子为作用介质。也可以这么说,意识就是‘以太’上带有‘ 意识信息’的振动力。
宇宙刚诞生的时候,意识就已经存在了,最初的宇宙只有一种意识--宇宙意识。宇宙意识是一种超意识,其意识是永恒的,即永远不灭,永远存在。宇宙的诞生可以视为超意识体的觉醒。宇宙诞生之前是原始的能质团,在能质团内部,精神力就已经存在,也就是说宇宙意识就已经存在了。宇宙意识试图探索‘宇宙’试图探索自己,了解自己。宇宙意识对自身探索的渴望激发了原始宇宙能质团内部的精神力,能质团内部压力发生了变化,能质团‘爆发’了,宇宙诞生了,随后便开始了造物运动。
像地球人类一样有血有肉的智能生命是‘遥远’的宇宙后时代的产物。地球人认为宇宙是诞生在150亿年前,这只是这个维度下的宇宙诞生的时间,并不是说其他维态的宇宙也是在这个时间点上诞生的。实际的大宇宙诞生的时间更为久远,是在大约2万亿年前。宇宙诞生的时候,开始了造物运动,各种原子产生了,恒星产生量,接着行星产生了。由宇宙原始能质团膨胀裂变衍生出来的多维宇宙不断地开拓新的天地。多维宇宙自内而外的扩张膨胀,其能量系统不断的衰减。由原始能质团做为中心宇宙,向外辐射不同能量级别的多维态宇宙,维态宇宙的能量系统在衰减的过程中产生了物质,所以说物质是能量衰减的产物。宇宙意识自身的精神振动力并不适合直接深入到低能量系统上的维态宇宙中。所以宇宙意识自身分裂出来众多次级意识体,这些次级意识体也是‘非物质的’精神振动力,但其能量级别较低,适合到能量系统较低的维态宇宙中去探索。这些‘非物质的’次级意识体是宇宙意识的微缩版,他们是宇宙最早的生命(光体生命),是宇宙其他生命的总设计师。
在每一个维态下的宇宙中都有生命的存在,有些是物质的生命,比如地球上的植物、动物、人,这些都是阳性生命。有些是非物质的生命,这些生命只是‘以太’上的精神振动力,没有具体的有形的物质可以寄托,这些是阴性生命。不管是有物质实体的阳性生命还是没有物质实体的阴性生命,都属于能质生命,其精神振动力永生不灭。即人的意识是永生不灭的,虽然肉体可以衰败,但其精神永存。但人的意识从何而来?宇宙刚诞生的时候,产生了许许多多层层叠叠的物质宇宙,宇宙意识渴望了解自己,就有必要去了解自己的物质身体,就有必要去深入那些层层叠叠的物质宇宙中去探索,于是宇宙超意识体分化出来自己的微缩版--宇宙最早的生命,让这些微缩版的自我去深入那些物质宇宙去探索,当那些微缩版的自我从物质宇宙探索归来后,带着从物质宇宙上的体验从新回归到宇宙意识中,与宇宙意识再次合一,再次融合为一体,宇宙意识便更进一步地了解了自己。
这些次级意识生命是宇宙意识的微缩版,也是宇宙超意识的助手,帮助其去探索低能量系统的物质宇宙。但是并不是所有维态的物质宇宙,这些生命都可以去探索的,于是,这些非物质的次级意识生命再次分化出若干多个更微缩版的自我,就像宇宙意识创造出他们一样,他们也创造出若干多个自己的微缩版本,让这些更微小的自己去深入能量系统更低的维态宇宙中去探索,这些更微小的意识从更低能量的维态宇宙中探索归来后,重新与次级意识合一,次级意识再‘上报’这些更低能量系统上的体验给宇宙意识。实际上这些更微小的自我意识可以再分化出许许多多更更微小的微缩版自我......
当某一个微缩版本的次级意识来到我们所在的这个宇宙的时候,仍然是非物质的,但是问题随之而来,一个非物质形态的意识无法正确和完整地体察和研究这个物质的宇宙,除非这些意识寄托在物质上。于是这些意识(精神振动力)寄托在石头上、山川、河流、云彩、各种各样的物质上,意识想要把自己变成物质来形成作为物质的体验。所以说,万物皆有意识存在,哪怕石头上也有意识存在。但是这些做法只能完成对物质宇宙低层次的探索,还是不能正确和完整的探索这个物质宇宙。宇宙最早的生命--宇宙意识的助手感知到了这一点,他们试图在低能量系统的物质宇宙上创造一种更高级的物质,能让更高能量的自我意识寄托在这个高级的物质上,完成对物质宇宙更高级的探索。于是DNA产生了,他们在不同的宇宙,在不同维态的空间中,依据不同的环境特点,创造出来了很多不同版本的DNA。但是所有这些不同版本的DNA都源自一个宇宙原始DNA。这些DNA造就出来了植物、动物、人类等这些比石头更高级的物质。来到我们宇宙的微缩意识就可以寄托在这些拥有DNA的高级物质上了,微缩意识完成了在石头上的学习过程后,开始了在植物、动物上的学习过程,最后到了像人类一样的智能生物上开始了更高级的学习过程。当然,不同维态宇宙的能量系统不一样,其上的智慧生命的意识能量等级也是不一样的,比如在某个高维度空间下存在一个物质的高智慧生命,其上寄托的精神振动力的频率是和他所在的维度宇宙的能量等级是相适应的,高维度的智慧生命的精神振动频率更高,如果他想要寄托到一个低维度的物质DNA上,那么他就需要将自己分化出一部分能量,用这部分能量而不是全部自己的能量来寄托到低维度宇宙的DNA上,让这部分分化出来的能量与低维度宇宙相适应。如果强制将某个高维度上的高频振动的意识寄托到一个低维度上的个体上,那么这个个体物质会无法承载住那强烈的能量,造成个体物质无法维持稳定,而‘光化’,湮灭,消失。
所以光体生命是无法将自己的全部能量寄托在任何物质上的,这也是为什么宇宙超意识不能直接去探索物质宇宙的原因,因为宇宙意识的精神力的能量和振动频率都高到无法想象,他所到之处任何物质都将湮灭消失。当一个人过完了一生之后,肉体死亡了,其残留的意识脱离了肉体,也就是他的灵魂脱离了他的肉体游荡到空间里面去了。这个灵魂是半物质半能质的生命,还不完全是纯粹的非物质能质生命,因为他死亡的时候还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死亡,一些从肉体脱离出来的自由电子会跟随他的意识一起飘荡在空间之中,是残留的意识信息,是个微缩意识。这个游荡在空间里面的微缩意识(灵魂)仍然处在我们的维度里面,直到有一天,这个微缩意识明白了自己的死亡的时候,产生了回归感,这个维度下的微缩意识归往了处在高维度上的高我意识中,这个微缩意识(灵魂)将自己的一生‘上报’给了高我,如果有必要,高我会将体验信息上报给更高维度上的更高的自我,这样一直上报直到上报给宇宙意识。如果高我觉得学习得还不够,那么他会再分化出能量到低维宇宙中去学习,这就是‘转世’的过程,但转世有可能会去另外的星球上的另外的文明中,转世也不一定是再生到一个‘类人’生命上。如果高我觉得在一个低维度宇宙的学习课程已经足够了,那么这个高我就不再分化能量去低维度宇宙去‘转世’和学习,而在一个相对高的维度宇宙里‘转世’为‘高级人类’去继续学习。如果这个高我也同样完成了所有的学习课程,那么他的更高级的自我就决定在更高的维度里继续学习。这样依次类推,当生命进化到一个相当高的高度时,也就是某个量级上高我完成了所学的所有课程之后,这个量级上的高我(某个量级上的微缩意识)就不会再‘转世’为物质去学习,成为纯粹的高级能质生命。宇宙中有很多古老的文明,尤其在黑洞附近的文明,整个文明部分或整体都进化到‘伟大的以太’中去了。他们不再以任何物质的形态存在于某些物质宇宙中,以纯粹精神的形似穿越层层叠叠的物质宇宙游弋在精神宇宙中。物质宇宙有很多很多个,层层叠叠,但精神宇宙中有一个,贯穿于所有的物质宇宙。在他们进化的伟大征程中,最后回归到宇宙的本源--宇宙超意识之中,与宇宙超意识合一,成为一体,将全部的亿万年来的学习过程中体验信息共享给伟大的造物主,让宇宙意识更深刻地完成了一次自我的学习和探索。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