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觉(perception)是个体对事物整体的直接反映。知觉是个体选择、组织并解释感觉信息的过程。这个过程不仅和某一种感觉相联系,而且往往是多种感觉协同活动的结果。在知觉过程中,人脑将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激化为整体经验,知觉是个体对客观事物和身体状态整体的反映。它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人的主观态度和过去的知识经验。人的态度和需要使知觉具有一定的倾向性,知识经验的积累使知觉更丰富、更精确和更富有理解性。
知觉与感觉一样,都是对当前客观事物的直接反映。知觉是由不同类感觉有机结合而成的对事物的各种属性、各个部分及其相互关系的综合整体反映。故知觉的产生必须以各种形式的感觉存在为前提,没有反映事物个别属性的感觉,就不可能有反映事物整体的知觉,在现实生活中,人一般是以知觉的形式直接反映事物,感觉作为知觉组成成份,存在于知觉之中,很少有孤立的感觉存在。客观事物通常只有部分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受器,要认识事物的整体或联系,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直接的、间接的)加以补充,同时是否产生知觉也要受人的兴趣、需要、动机、情绪、个性等各种心理因素的制约。感觉、知觉都是分析器活动的结果,但感觉只与单一分析器的活动有关,而知觉是多种分析器对复杂刺激物或多种刺激物之间关系进行分析综合的结果。人对于自身生命活动的状态也可以产生知觉,在临床上,它是病人主诉和医生问诊的重要内容。
知觉的概念
感觉是人们对事物个别属性的认识,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单纯的感觉是不存在的。人们在对一定对象产生感觉后,就会自然产生对该对象的知觉。
知觉是个体将感觉信息组织成有意义的整体的过程。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形成的,但知觉不是感觉信息的简单结合。感觉信息是简单而具体的,它主要由刺激物的物理特性所决定。知觉则较为复杂,它要利用已有的经验,对所获得的感觉信息进行组织,同时解释这些信息,使之成为有意义的整体。例如,我们听到身后的熟悉的脚步声,就知道是谁来了。“听到脚步声”是感觉,“熟悉的”是指已有经验,感觉信息与已有经验的相互作用,使我们产生了“谁来了”这种知觉。
认知—cognition指心理活动、如形成概念、知觉、判断或想象。习惯上将认知与情感、意志相对应。
是指人们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或信息加工的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和语言等。人脑接受外界输入的信息,,转换成内在的心理活动,再进而支配人的行为,这个过程就是信息加工的过程,也就是认知过程。
自我认知(self-cognition- ability )是对自己的洞察和理解的强弱。自我观察是指对自己的感知、思维和意向等方面的觉察;自我评价是指对自己的想法、期望、行为及人格特征的判断与评估,这是自我调节的重要条件。
如果一个人不能正确的认识自我,看不到自我的不足,觉得处处不如别人,就会产生自卑,丧失信心,做事畏缩不前……相反,如果一个人过高地估计自己,也会骄傲自大、盲目乐观,导致工作的失误。因此,恰当地认识自我,实事求是地评价自己,是自我调节和人格完善的重要前提。
(一)感受性和感觉阈限
对刺激的感觉能力叫感受性。感受性的大小是用感觉阈限的大小来度量的。每种感觉都有两种感受性和感觉阈限:绝对感受性与绝对阈限,差别感受性与差别阈限
( 1 )绝对感受性与绝对阈限:刺激只有达到定的强度才能被人觉察到,象空气中的尘埃等过弱的刺激落在人的皮肤上,人是觉察不到的。我们把那种刚刚能够觉察到的最小刺激量称为绝对阈限,刚刚能够觉察出最小刺激量的能力称为绝对感受性。
绝对阈限不是一个单一的强度值,而是个统计学上的概念。按照惯例,心理学家把有50 %的次数被觉察到的刺激值定为绝对阈限。
绝对感受性与绝对阈限在数量上成反比关系。如果用E 代表绝对感受性,R 代表绝对感觉阈限,则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下列公式表示:
E = 1/R
各种感觉的绝对阈限是不同的。在适当的条件下,人的感觉阈限是很低的。不同个体的绝对阈限有相当大的差异,即使是同一个体也会因机体状况和动机水平而发生变化。一般情况下,生理的刺激阈限低于意识到的感觉阈限,因为一个人说出“我感受到它”之前,早有一定的生理过程发生了。
( 2 )差别感受性与差别阈限:在刺激物能引起感觉的基础上,如果变化刺激,并不是量的任何变化都能被我们觉察出来的。只有刺激增加或减少到一定的数量,才能引起一个差别感觉。我们把刚刚能够引起感觉变化的事物属性的的最小差异量叫做差别感觉阈限,相应的人能够觉察到事物属性的最小差异量的能力叫差别感受性。差别阈限和差别感受性也是成反比关系。
1834 年,德国生理学家韦伯(E. H. Weber)在研究感觉的差别阈限时发现,如果以I 表示原初刺激的强度,以I +ΔI表示刚刚觉察出较原初刺激强些的刺激强度,那么在一定的范围内,每一种感觉的差别阈限都是一个相对常数,他的公式如下:
K =ΔI/I
韦伯公式也叫韦伯定律。韦伯定律表明,当I 的大小不同时,I的大小也会不同,但 是一个常数。所以上述K值又称为韦伯常数。又由于这个常数值均小于1,故K值亦称韦伯分数。例如,举重的K为1/30,这意味着对一个30g重的物体的重量来说,至少31g的重量才能被我们感到它略重一些,这里的差别阈限是1g。如果原来物体的重量是60g,那么至少是62g重物的重量才被我们觉得比60g重物略重一些,这里的差别阈限是2g,如此等等。
可见,差别阈限值是相对的。因而,我们可以把韦伯分数称为相对差别阈限。不同感觉的韦伯分数是不同的。例如,重量感觉的韦伯分数为1/30,听觉为1 / 10 ,视觉为1 / 10 。不过,韦伯分数只有在中等刺激强度的范围内才是正确的,在接近绝对阈限或刺激过分强烈时,相对差别阈限会有明显的变化。费希纳(C . T.Fechner , 1861--1887 )确定了接近绝对阈限时韦伯分数所发生的变化,进一步假设一个绝对差别阈限为一个感觉单位,并在韦伯定律的基础上推导出下列公式:
S = K㏒R + C
这里,S 是感觉强度,R 是刺激强度,K 和C 是常数,即是说,刺激强度按几何级数增加,而感觉强度只按算术级数增加。这就是费希纳定律。后来的研究表明,费希纳定律也只具有近似的意义。
(二)感觉的适应
这是相同的刺激物持续地作用于某一特定感受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在生活中,感觉的适应是很普通的,俗话说:“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就是这个道理。
适应可以引起感受性的提高,也可以引起感受性的降低。这在视觉的适应中表现得特别明显。如一个人由亮处到暗处,开始什么也看不清,过一会儿之后,才能逐渐分辨身边的物体,这是对暗的适应过程,称作暗适应。相反的过程是对光的适应,称作明适应。
此外,各种感觉的适应速度和程度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
知觉的选择性
人所处的环境复杂多样。在某一瞬间,人不可能对众多事物进行感知,而总是有选择地把某一事物作为知觉对象,与此同时把其他事物作为知觉背景,这就是选择性。分化对象和背景的选择性是知觉最基本的特性,背景往往衬托着、弥漫着、扩展着,对象往往轮廓分明、结构完整。
知觉的对象从背景中分离,与注意的选择性有关。当注意指向某种事物的时候,这种事物便成为知觉的对象,而其他事物便成为知觉的背景。当注意从一个对象转向另一个对象时,原来的知觉对象就成为背景,而原来的背景转化为知觉的对象。因此,注意选择性的规律同时也就是知觉对象从背景中分离的规律。
有时人可以依据自身目的进行调整,使对象和背景互换,例如双关图(如图5-4)中的少女与老妪、花瓶与人脸。选择这一部分作为对象时,图片的内容是少女、花瓶;选择另一部分作为对象时,图片的内容是老妪、人脸。
二、知觉的理解性
知觉的理解性表现为人在感知事物时,总是根据过去的知识经验来解释它、判断它,把它归入一定的事物系统之中,从而能够更深刻地感知它。这就是知觉的理解性。
从事不同职业和有不同经验的人,在知觉上是有差异的。如工程师检查机器时能比一般人看到、听到更多的细节;成人的图画知觉与儿童相比,能更深刻地了解图画的内容和意义,知觉到儿童所看不到的细节。
影响知觉理解性的条件有三个。
1.言语的指导作用
言语是语言在交际过程中的应用。人的知觉是在两种信号系统的协同活动中实现的,词的作用有助于对知觉对象的理解,使知觉更迅速、更完整。例如,天空中的云彩,自然景色中的巨石形状,在感知时加以词和言语的指导,很快就能知觉到。
2.实践活动的任务
当有明确的活动任务时,知觉服从于当前的活动任务,所知觉的对象比较清晰、深刻,任务不同对同一对象可以产生不同的知觉效果。比如,对天安门的素描和用文字的描写,任务不同,感知效果就不同。
3.对知觉对象的态度
如果对知觉对象抱着消极的态度,就不能深刻地感知客观事物;只有对知觉对象发生兴趣,抱积极的态度才能加深对它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