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资讯] 宗教冲突

[复制链接]
智慧谋略 发表于 2022-6-5 00:42: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现在的所谓“伊斯兰国”,那些人真的是因为宗教文化,而发动的战争吗?作为一个没有宗教信仰的家伙,我总有一种:那一小撮宗教领袖,忽悠一群被洗脑的教徒,来帮他们打天下的感觉。个人感觉说到底还是那些领袖们的私利而已,所谓的信仰只不过是他们用了驱赶教徒的鞭子、用来约束教徒的绳套。


, 人类最大的甩锅技能,就是用宗教这种模糊的东西来掩盖战争行为中隐藏的真实动机
为了金钱和物质,为了给自己抢劫别人制造一些由头甚至是心里安慰,人们发明了一个冠冕堂皇的词汇——宗教文化差异。
为了小亚细亚上的财富,希腊人污蔑其他地中海文明是宙斯的叛徒,是撒坦的子民。
为了整个地中海的财富,罗马人污蔑其他文明是诸神的弃子。
为了耶稣撒冷和东方的财富,基督教污蔑穆斯林玷污了圣地,发起十字军东征。
为了屠杀和掠夺美洲的财富,教会给殖民者颁布赎罪卷,让他们举起屠刀宣扬上帝的福音,讨伐异教徒。
……所以,什么宗教和文化都是遮羞布而已,内核就是为了财富和权力,就是欲望二字。


由宗教信仰、宗教歧视、宗教迫害或宗教战争引起的世界性社会问题。
  世界各大宗教在政治上都有重大的影响,但对它们的社会作用,应根据其在某一历史进程中的情况作出评价。历史上统治阶级总利用宗教作为维护其反动统治的精神支柱,但宗教在促进人类文明和历史发展上又起过不同程度的积极作用,成为维系民族统一和政治自主的旗帜和纽带,是维护世界和平、增强各国人民相互了解和友谊的桥梁。
  公元 4世纪,罗马帝国开始把基督教作为对内控制和对外扩张的工具,此后的宗教歧视和宗教迫害曾在欧洲造成长达12个世纪的黑暗时代。伊斯兰教于 7世纪兴起,在地中海沿岸与基督教势力发生过严重冲突。11世纪末,罗马帝国发动了基督教徒对穆斯林的宗教战争,延续了400余年。15世纪后,西方殖民主义者企图以基督教占领东方,遭到东南亚东亚诸国佛教势力的抗拒。
  基督教内部斗争也始终未停,13世纪初,罗马天主教东正教君士坦丁堡发生武装冲突;16世纪宗教改革运动在欧洲兴起,新教与天主教爆发了长期战争。伊斯兰教中什叶派逊尼派的对立相当尖锐。
  当今世界上仍有一些极右的宗教组织视共产主义为异端邪说,在信教者与不信教者之间进行挑拨;国际帝国主义和扩张主义也往往以宗教为借口,插手他国事务。第二次世界大战阿拉伯国家同以色列的冲突也有一定的宗教背景。70年代末出现的“伊斯兰化”和国际伊斯兰原教旨主义运动,更令世人瞩目。80年代的局部宗教事件屡屡发生,印度锡克教徒与印度教徒的流血斗争,印度总理I.甘地被刺是突出的例证。基督教力量与穆斯林武装间的对抗也是黎巴嫩战火不息的原因之一。1989年《撒旦诗篇》一书的出版和处死作者的命令,引起英国伊朗关系的紧张。
  导致宗教问题的基本原因,是不同的国家民族、团体和政治力量在利用宗教作为巩固统治、加强团结、一致对抗外部力量,实现各自的国家、民族利益的过程中发生的利益冲突。当一种政治力量处于某种困境时,往往通过宗教的形式寻求解决的途径,使宗教的意志成为对外扩张的借口或争夺势力范围的动力,也可以成为促进国家、民族统一、争取民族独立解放的重要力量。

提起宗教,我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不管是手捧圣经的基督教,还是信奉真主阿拉的伊斯兰教,又或者是一心求仙得道的道教和以普渡众生为己任的佛教。虽然信奉的神不同,但基本上宗旨都差不多,都是劝人向善、少做恶事,很少有宗教的教义是教人为祸世间的(邪教除外),可即便如此,为什么自古至今还经常会发生宗教冲突呢?劝人向善与挑起战争这难道不是和教义冲突的么?




关于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来看一下宗教是怎么产生的?宗教的产生可以说是人类意识形态发展的一个必然结果,由于人类对未知的探索,以及对超自然神秘力量的敬畏及崇拜,从而引申出了对不同神秘力量的信仰及追求,进而相互串联形成了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而这些拥有共同信仰的人集合在一起形成的团体就是宗教。




这样看来就简单明了了。简单的说,宗教就是一个拥有一群有共同思想的人的聚合体。而中国有句俗话“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是江湖就会有争斗”,虽然形成宗教的是一群有共同信仰的人,但人终归是人,是人就有欲望,是人就会牵涉到利益,而有利益也就会有争斗、冲突。


民族的冲突以及宗教的冲突


本是一母同胞的亲兄弟,各自成家后自然分化成若干小家庭。同理,人类繁衍了几千年,已自然分化出了很多个民族。


在人类文明的历史上,民族的冲突是常见的,冲突的主要原因大多可归纳为扩张野心、利益争夺和宗教冲突三大方面。



中东地区则冲突了几千年,其中兼有扩张野心、利益争夺和宗教冲突等多方面因素。


从地理上讲,中东是指亚洲西部、非洲东北部和土耳其的欧洲部分等地区,居“两洋三洲五海”之间,即印度洋与大西洋,亚洲、非洲、欧洲和阿拉伯海、地中海、红海、黑海、里海之间的广大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东西方交通枢纽,战略位置十分重要。


近代以来又发现石油资源巨大,为利益各方所觊觎,因此几千年来民族冲突从未中断。

中东古代民族最早的冲突是源于对淡水资源的争夺,后来的冲突一直是由各帝国扩张的野心所造成。


1947年以色列恢复建国后,中东冲突的核心转向了阿拉伯人和犹太人之间的宗教冲突。美国一直插手中东事务,重在确保自己的石油利益;俄罗斯一直插手中东事务,表面是维护边关稳定,实际上是确保黑海出海口伊斯坦布尔海峡的畅通无阻;其他欧洲列强一直插手中东事务,更关注苏伊士运河畅通无阻并和平化解伊核问题。



宗教以自己不同于其他宗教的教义和不同的方式进行传教就必然引起不同价值观的宗教组织进行冲突,既或是一个宗教,内部也会因为见解和利害的不同而发生内部教派的冲突。这种冲突,即宗教冲突。
主要是两种方式:一是和平的竞争,二是强制性的斗争,包括武力械斗和进行战争。世界上的宗教冲突,在三大宗教中,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冲突,表现得最为长久,最为激烈。
宗教冲突的原因很复杂,往往和民族斗争、国家斗争结合在一起。究其主要原因:
1. 教义的不同、价值观的不同,引起意识形态的对立。
2. 代表的经济、政治利益不同,引起利益的冲突。
3. 为了生存和发展引起与外部其它宗教势力的冲突。
4. 与所处的地理环境、周边民族的情况有关。
5. 宗教组织被权力统治者利用,当作政治、经济利益的工具引起的冲突。


宗教差异导致的国家冲突 导致冲突的原因有很多,有因经济利益而产生的冲突,也有政治因素导致的国家冲突,然而大家很容易忽略另外的一个因素那就是文化因素,切确的来说是宗教因素。宗教是文化的一部分,由宗教因素导致的国家间的冲突不光表现在意识形态方面,还会上升到行为层面,


战争的本质就是侵略,利益和资源的争夺,看看以前的十字军东征的历史,哪次是真的因为宗教文化而起冲突的,都是因为贫富差距导致资源争夺


战争背后是赤裸裸的利益追求

 楼主| 智慧谋略 发表于 2022-6-5 00:42:29 | 显示全部楼层
民族宗教冲突原因探析可以从3个方面去探析内部冲突的原因,即根本原因、直接原因、国内精英在冲突中所起的作用。

  内部冲突的根本原因

  内部冲突的根本原因由结构性因素、政治因素、经济和社会因素、文化和认知因素构成。

  结构性因素包括弱势政府、对族群安全的关注以及族群地缘因素。 
 政治因素包含歧视性政治制度、排他性国家意识形态、族际政治和精英政治几个方面。


  经济和社会因素被看成是内部冲突的潜在原因,包括经济问题、歧视性经济体系、经济发展与现代化过程的挑战与困境。

  文化和认知因素,包含对少数民族的文化歧视,对历史的错误认知。





在人类历史上,大多数宗教冲突都是打着宗教旗号,但本质上属于政治、经济利益的冲突。


暴力的看法、评价、运用的矛盾性是世界各大宗教所固有的特征,宗教与冲突不具有因果关联性。


对世界历史进程和当今国际政治产生重要影响的宗教冲突是伊斯兰教和基督教长达1400多年的对撞。公元7世纪,伊斯兰教兴起,开始了扩张和西征,在北非、伊比利亚半岛、中东、波斯和北印度建立了穆斯林统治。1096年,罗马教皇英诺森二世号召欧洲教徒进攻伊斯兰异教徒,夺回在巴勒斯坦的圣地,到公元1291年止,欧洲基督徒共组织了8次“十字军”东侵,尽管在军事意义上失败了,但客观上促进了贸易的发展、技术的进步和文化的传播,其扩张主义传统被近代西欧国家继承了下来。此后,便是皈依伊斯兰教的奥斯曼帝国的兴起,在1453年攻占君士坦丁堡,灭掉了拜占庭帝国。欧亚两大宗教集团打着“上帝”、“真主”的旗号进行的所谓“圣战”掩盖不了其侵城掠地的罪恶目的。纯粹的宗教冲突是不存在的,宗教冲突总是与人类的经济活动、政治生活紧密相连。有意味的是,宗教的原罪概念给了关于冲突和战争的重要解释,宣称这些行为出自人性中不可避免的恶与缺陷。神学家奥古斯丁并不从原则上否定战争,认为某种类型的战争是正义的,如防御性战争、反异教徒战争等。恩格斯指出,“历史是这样创造的:最终的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这样就有无数互相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由此就产生出一个合力,即历史结果,而这个结果又可以看作一个作为整体的、不自觉地和不自主地起着作用的力量的产物。”[6]697在世界历史进程中,宗教冲突就是这样的一种“力”,由于宗教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因而宗教冲突能爆发出巨大的社会能量。


总而言之,当今世界舞台上的国际冲突,大多是新、老殖民主义的产物,或曰“殖民遗产”。这些矛盾和冲突都是一战后和二战后老殖民主义退潮、新殖民主义跟进造成的。本质上是国际政治、经济不平等造成的冲突,结果却得到了宗教外衣的掩盖或庇护,表现为赤裸裸的不同宗教(或同一宗教不同教派)之间的冲突。宗教被作为工具而被霸权主义和各种极端政治势力所利用。殖民遗产和霸权追求交互作用的产物便是当今世界“热点问题”的产生。


结论:宗教与冲突的矛盾关系
宗教独特的社会政治作用就在于,它在引导、组织、动员群众参与有关活动方面,具有独特的有效性,是其他手段难以替代的。因而宗教常常被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社会的、民族的冲突当作外衣或工具。但是,认为当今社会发生的所有冲突都归于宗教的影响或有宗教的背景是有失偏颇的,把宗教的作用无限扩大化的观点是错误的,是别有用心的。考察当今宗教与冲突的关系及其互动,有这几个方面需要特别关注:其一,宗教是社会冲突的导火线。宗教是一种十分复杂的社会现象,它既是一种意识形态,又是一种社会实践。宗教往往与社会发生着错综复杂的关系,涉及到群众关系、阶级关系、民族关系、国家关系等诸多方面。
其二,宗教冲突与民族冲突的交织日趋紧密。宗教总是以民族为载体、以各个民族的信仰者为其活动主体的。宗教冲突、教派纷争是信仰、意识形态的冲突,但在实质上,这类冲突和纷争仍然是民族的,甚而是同一民族内部因政治经济利益的差异所导致的。而民族冲突一旦掺入宗教狂热,会给社会造成巨大灾难和战乱,后果相当严重。宗教极端主义即源于宗教狂热,成为民族分裂主义的强大精神支柱。一些国际势力出于分裂别国的目的,或明或暗地支持这个国家的宗教极端组织挑起事端。
其三,国内的宗教问题、宗教冲突很容易引起国际势力的介入,成为国际势力干涉别国内政的借口。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出于霸权主义的目的,往往利用宗教问题对第三世界的内政外交指手画脚,横加干涉。冷战结束以来,国际斗争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人权问题。信仰自由作为人们的一项基本权利,是人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宗教问题往往成为国际有关人权问题斗争的一个重要方面。一些西方国家和组织,借口所谓“宗教信仰”和“人权”问题,干涉别国内政。
其四,国际冲突被贴上宗教的标论”甚嚣尘上,国际团结与合作面临不利的舆论环境。当前,国际冲突突出的表现为伊斯兰极端主义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矛盾和斗争,在西方一些人看来,伊斯兰和西方的“准战争”已经开始了。实际上,伊斯兰极端势力的恐怖活动并不代表穆斯林世界的主流意志,更没有获得整个伊斯兰世界的普遍支持。9.11恐怖袭击事件发生后,美国抓住这一机遇,发动了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加快建立美国领导下的世界秩序。事实证明,美国以暴易暴的反“恐”越反越恐。“文明冲突论”的始作俑者塞缪尔・亨廷顿毫不隐瞒地说:“伊斯兰面临的问题不是美国中央情报局和国防部,而是一个不同的文明———西方,它的人民确信自身文化的普遍性,而且确信,尽管他们的优势正在下降,但这一优势仍然使他们有义务把他们的文化扩展到全世界。”这就表明伊斯兰世界并不是施动者,而是受动者,一语道出了造成伊斯兰和西方冲突的根本原因。
宗教和冲突的种种问题与迹象表明,我们的星球是一个时有动荡的星球,我们所处的世界还远不是一个和谐的世界。建设和谐世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期望,世界各大宗教力量本着积极入世和关怀生命的态度,高举反对霸权主义和恐怖主义的旗帜,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自20世纪90年代初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美苏两大阵营之间的冷战结束后,世界并没迎来和平,主要的变化只是各种冲突由以两种意识形态为旗帜改为以民族和宗教为旗帜。于是,学界中多数人和各国媒体都宣称不同民族和宗教之间的差异,或者说是不同人群的民族意识与宗教信仰的差异是造成各种冲突的主要原因。

德国马普研究院是全球极具实力的科研圣殿
在我自己多年的研究实践中,特别是在对中国边疆地区一些民族关系问题的实地调查中,常感这样的观点过于简单表面,对问题的实质并没有足够的解释力。因为我多年接触并熟悉的那些不同民族的人群和不同宗教的信徒,在日常生活的调查中细致地观察他们的言行,可以窥见他们对民族与宗教的真实态度,与外来者对其的述说有明显落差。也就是说,在现实的社会生活和矛盾冲突中,民族意识与宗教信仰并不如书生们在自己的论文和著作中所描述的那么重要,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力。
那么,在当今世界,是什么造成了不同民族与宗教信仰的群体之间持续的矛盾与冲突呢?多年的实地调查使我认识到,对于矛盾甚至冲突双方影响更大的是各种实际的利益,如经济利益、政治权利、(个人和群体)社会发展的机会等。
今很多民族学、人类学和政治学界的学者都在围绕民族认同的强化、宗教信仰的对立、国家意识与民族意识之间的矛盾等问题来探讨分裂思想的来源、社会动荡的起因。

 民族宗教问题已经成为当今国际政治生活中最引人注目的现象之一。民族宗教冲突席卷全球,民族宗教矛盾成为国际政治冲突的一个重要诱因。冷战结束后,苏联的解体使世界格局由两级向多级转变,这种转变导致政治真空地带的出现。这些真空地带在失去超级大国的控制之后,民族矛盾迅速突现。各种国际政治力量出于各自目的对此采取了旁观、怂恿甚至操纵的态度,使一些地区的冲突进一步恶化。西方强势民族与其他弱势民族之间的矛盾,是短期内无法解决的矛盾,但在现阶段却是相对温和的。地区性的民族矛盾和冲突都有很深的历史积怨,矛盾双方以国家为依托,出于实际利益的冲突,始终处于互不信任的危险状态,在现阶段最容易导致尖锐对抗。国家内部的民族或种族之间的矛盾属于内政,在没有外来干涉的情况下相对容易解决。还有一种新的民族矛盾需要注意,这就是跨国民族分裂主义,它给世界带来了新的不稳定因素。

他认为,在当今世界,族群与宗教层面的差异并非冲突发生的主要原因。这是他在30年田野调查的基础上,从理论上对冲突的动力机制及其各种复杂关联进行的提炼和总结。在《何故为敌》这本书中,作者反驳了一系列成见,尤其是人们通常设想的“族群和宗教上的差异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战争与危机的主要原因”。作者提出一种“决策理论”,其目的在于解释哪些类型的身份认同在何种条件下才更容易成为优选对象,也就是说,包括民族认同与宗教认同在内的各种认同都不是绝对的,都是人们在不同场景下生活的一种策略和方式。认同的目标是适应环境,更好地保护和争取自己的利益。
李峻石先生在非洲有30余年的实地调研经验
当前,各国媒体的报道经常说是族群和宗教的因素导致了国家的崩溃、内战的爆发和血腥的屠杀。而该书指出,族群是一种社会性建构,民族并非自然而然发生的实体,宗教的边界可宽可窄,宗教本身并非冲突的原因,只是政治斗争的工具。作者指出,纵观历史,很少有历史学家会认为,宗教战争是为神学观点而战。与之类似,族群性也不是族群冲突的原因。
审视资源在冲突中饰演的角色
那么,原因是什么呢?作者认为,从最宽泛的意义上说,每一个冲突都是争夺资源的战斗。

 楼主| 智慧谋略 发表于 2022-6-5 00:42:48 | 显示全部楼层
文化是某个社会或社会群体特有的精神、物质、智力与情感等方面一系列特质之总和;除了艺术和文学之外,还包括生活方式、共同生活准则、价值观体系、传统和信仰。文化,从广义上理解,“文化”是指人类所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文化是一种源于历史生活的结构体系,这种体系往往为集团的成员所共有。”(英国《大百科全书》)它包括这一集团的“语言、传统、习惯和制度,包括有激励作用的思想,信仰和价值,以及它们在物质工具和制造物中的体现。”而狭义的文化,是指代表一定民族特点的,反映其理论水平的精神风貌、心理状态、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等精神成果的总和。
世界主要宗教简介
从伏尔泰到马克思,几乎所有的启蒙思想家都认为宗教将在20世纪趋于消失。因为他们都认为宗教是一种拜物教和泛神灵的迷信。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进入21世纪了,宗教仍没有消失,却极大的发展了。据国外宗教机构统计,到2000年,全世界的宗教徒约51.37亿,占当时总人口60.55亿的84.8%。其中,基督教信徒(包括天主教、新教、东正教)约19.99亿,穆斯林约11.88亿,印度教徒约8.11亿,佛教徒约3.59亿,这四大宗教的信徒就占当时世界信徒总人数的88%以上。据称,目前世界新兴宗教的数量仍在以较大的幅度增多。纵观当今世界的各个冲突热点,从中东巴以冲突、印巴克什米尔冲突、阿富汗的塔列班势力的发展及许多国家和地区存在的分裂势力与政府间的冲突,几乎无一不和宗教因素相关。
佛教
佛教起源于公元前6世纪的古印度。其创始人为悉达多·乔达摩。释迦牟尼是佛教徒对他的尊称,其意是"释迦族的圣人"。
   
小乘佛教流行于斯里兰卡,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等国家。因其是由印度向南传播的佛教,亦称南传佛教。在我国西藏、青海、内蒙古等地区成为喇嘛教的形式,属于中国佛教的一支,称藏传佛教。它于7世纪吐蕃占普松赞干布开始信奉佛教,至13世纪初,经宗喀巴改革而逐渐强大。藏传佛教有其独具的许多教派,严密的寺院组织和学习制度。
教义:“四谛”也称“四圣谛”,意思是“四条真理”,即苦谛、集谛、灭谛和道谛。四谛概括了佛教对人生和现实世界的认识和价值判断,列举了苦的表现形式,分析了产生苦的原因,还有“五蕴”、十二因缘、三法印、因果报应和生死轮回.指出了消除苦的方法和途径,描述了达到解脱的境界。
中国的儒教,只能是半个宗教,或者称为泛宗教。主要强调几个字:仁、忠、孝、义、礼、和等。
家和道教
近代中国学者多数认为:道家与道教是两个既相互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习惯上有时也称道教为道家、黄老。严格来说,二者不完全是一回事。“道家”一词,始见于西汉司马谈的《论六家要旨》,是指先秦诸子百家中以老庄思想为代表的学派,或者指战国秦汉之际盛行的黄老之学。他们在思想理论上都以“道”为最高范畴,主张尊道贵德,效法自然,以清净无为法则治国修身和处理鬼神信仰,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因此被称作道家。至于“道教”,则是一种宗教实体。顾名思义,“道教”的意思即“道”的教化或说教,或者说就是信奉“道”,通过精神形体的修炼而“成仙得道”的宗教。作为一种宗教实体,道教不仅有其独特的经典教义、神仙信仰和仪式活动,而且还有其宗教传承、教团组织、科戒制度、宗教活动场所。这样的宗教社团,与早期道家学派显然有所不同,但是道家是“道教”的上游,道家、道教的要本信仰都是“道”,我们绝不能将之妄加分割。

道教的产生、形成和发展
东汉至魏晋南北朝,是道教形成和确立的时期。东汉后期黄老道形成实体,太平道、天师道等民间原始教团相继成立。后经魏晋南北朝数百年的改造发展,道教的经典教义、修持方术、科戒仪范渐趋完备,新兴道派滋生繁衍,并得到统治者的承认,演变为成熟的正统宗教。
隋唐至北宋时期,由于统治阶级的尊崇,道教极为兴盛,社会影响极大,道教的哲学、养生术、符咒法、科仪规章也更为完善。晚唐北宋以后,道教内部出现一些新的变化,主要表现为儒释道三教合一思想的出现及以修持内丹术为主的金丹道派开始兴起。到了南宋金元时期,道教发生变革。在华北出现了全真道、太一道、真大道等新道派,南方出现了金丹派南宗、天心、神霄、清微、净明等新道派,早期的天师道、上清派、灵宝派在教义和道法上也有革新。宣传三教合一,注重内丹修炼,是这一时期道教的主要特点。
明清两代,随着中国封建社会进入晚期,道教发展陷入停滞僵化。近代中国道教承明清余绪,除个别时期,一直处于低谷。
道教的主要教义教规
道教继承和发展了先秦道家思想,将“道”作为最高信仰,从中演化出最高经典,最上道术及最高的神灵,构建了庞大的经典道术神仙体系。道教认为道可以修得,修炼的目的是得道成仙,最终目标是形神俱妙,与道合真。
道教尊老子为道祖,奉老子的著作《道德经》为主要经典。
1.尊道贵德,“道”是道教信仰的核心
道教以道为最高信仰,把《道德经》奉为经典,尊道贵德。认为道是产生天地万物的本源,宇宙、阴阳和万象万物都是由道化生的。德即“得”,道体现在人和万物中即是德。人和万物都是由道生由德育,所以应尊道贵德。
2.仙道贵生,长生成仙是道教修行的目标
道教认为道可以修得,得道就可成仙。道教把生命看得极为重要,修道就是要长生不死,主张通过修炼来延长生命的长度,提高生命存在的质量,以达到生命的永恒。道教主张以清净无为、不争寡欲的态度对待世俗生活,以“我命在我不在天”的精神进行修炼,通过各种道术修炼,与道合一,成为长生不死的神仙。
道教的神灵系统
道教的神仙谱系复杂庞大,主要有三清、四御、星神与四方之神等。

1.三清
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太上老君),是道教崇奉的最高神。元始天尊的地位最高,一般供奉在三清殿的中央;灵宝天尊居于第二位,供奉在元始天尊左边;太上老君供奉在元始天尊右边。

2.四御
辅佐三清的四位天帝:玉皇大帝,位列四御之首,总管天道;中天紫微北极大帝,协助玉皇执掌天经地纬、日月星辰、四时气候;勾陈上宫天皇大帝,协助玉皇执掌天地人和世间刀兵,统御诸星;后土皇地祇,掌管阴阳生育、大地山河,与玉皇大帝分别称为天公地母。玉皇大帝是民间最受崇拜的天神。

3.星神与四方之神
道教把诸星视为星君,认为北斗七星掌管人间生死祸福。斗姆元君是北斗七星之母,又称斗姥,最受尊崇。道教称,斗姆元君是周御王之妃紫光夫人,生有九子,初生二子为天皇大帝、紫微大帝,后七子即北斗七星君。
四方之神即青龙、朱雀、白虎、玄武。北宋时改称玄武为真武,最受崇拜。

道教的主要仪轨

1.斋戒
道教崇敬神仙,注重祭祀祈祷。为表示郑重虔诚,祭祷者须清洁身心,遵守一定的行为规范,此谓斋戒。斋有供养斋、节食斋、心斋,以心斋为重。道教戒律有上品、中品、下品之分,有“三戒”“五戒”“八戒”等。

2.坛醮
道教做道场,总是将斋戒与坛醮联在一起,故常斋醮连称。醮即设坛祭祷,主要内容为上供祭神、谢罪忏悔、上章祈祷,伴以念经、礼拜、奏乐。坛醮可分两类:一类为清醮,如祈雨消灾、却病延年、传戒受戒、护国安民、庆祝圣诞等;一类为幽醮,如摄召亡魂、破狱破湖、炼度施食等。大醮有普天大醮、周天大醮、罗天大醮等。

3.礼仪功课
道士对常人行拱手礼或作揖礼,对神仙行叩拜礼。
诵经是祭祷的重要内容,念诵经文或神仙圣号,歌赞诸神真仙的功德。
日常功课一为诵经,二为修行打坐。每天早课诵《清净经》《心印经》等,晚课诵《救苦经》《无始天尊说天得道经》等。

道教的主要道术

1.外丹
用丹砂、铅、汞、云母等矿物石药为原料,在炉鼎中烧炼,最后得到可以长生不死的金丹。药物原料也可以是动植物药材。

2.内丹
内丹术的兴起晚于外丹术,所以借用外丹的术语。以身体为鼎炉,以精气神为药物,以意念为火候,在体内炼成神丹,凝结于丹田,从而使人长生成仙。修炼过程主要有筑基、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炼虚分道等几个阶段。

3.符箓
符又称神符,是一种特殊的宗教符号,似字非字、似画非画、传达神意,遣召鬼神、驱除邪魔、治病护身。只有道教法师才能制作神符,故秘而不宣,只在师徒间私相传承。箓是天神的名册,又指奉道人的名册。人如能登仙箓,则神仙可期。

道教的名山宫观
道教名山称为洞天福地,有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和七十二福地之说。
1983年国务院确定了21座道教重点宫观:北京白云观,辽宁太清宫、千山无量观,江苏茅山道院,浙江抱朴道院,江西龙虎山天师府、山东崂山太清宫、泰山碧霞祠,河南嵩山中岳庙,湖北紫霄宫、太和宫、长春观,广东冲虚古观,四川青羊宫、常道观(包括天师洞)和祖师殿,陕西玉泉院、镇岳宫、东道院、八仙宫、楼观台。

道教的主要人物
道教历史上的知名人物有:张道陵、魏伯阳、葛洪、寇谦之、陆修静、陶弘景、孙思邈、王重阳、丘处机、张三丰等。
近当代道教界的代表人士主要有:岳崇岱、陈撄宁、黎遇航、傅元天、陈莲笙、闵智亭、任法融、李光富等。

道教的主要节日
道教以与其信仰关系重大的日子和所奉神灵、祖师之诞辰日为节日。主要节日有:正月十五日,上元节、天师张道陵诞辰;二月十五日,太上老君诞辰;三月二十八日,东岳大帝诞辰;四月十四日,吕纯阳祖师诞辰;五月十三日,关圣帝君诞辰;夏至日,灵宝天尊诞辰;七月十五日,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下元节;冬至日,元始天尊圣诞。

道教的主要禁忌
1.道教认为醮坛是神灵降至之所,神圣庄严,不允许轻慢、不允许污秽的物和人进入。亲临醮坛的道士,要遵守勿饮酒,勿食五辛等诸多禁忌。
2.“戊不朝真”的禁忌。逢阴历天干为“戊”之日,不能焚香、朝神、诵经,也不能鸣钟鼓、做斋醮。宫观在“戊”日前天傍晚,主殿外都会悬挂“戊”牌,以告示道众。
3.“道不言寿”的禁忌。道教悦生恶死,追求长生成仙,所以道教徒不相互问生辰年龄。4.在饮食上,道教认为牛有功,犬有义,雁有序,乌鱼有孝心,所以不得食用。全真道士则是完全不食荤腥。



结论
宗教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它对人类历史和社会文明以及现实生活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不了解宗教就不能很好地理解人类历史。纵观人类历史,可以这样说,人类的交往史其实就是一场宗教扩张、冲突和融合史。
跨文化交往。交往中谁都把自己当做上帝的选民,谁都觉得高别的教民一等,都把自己的宗教信仰当做至上信条,自己是绝对的尊奉,要求别人也如此,于是不可调和的矛盾产生了。

懒得打字嘛,点击右侧快捷回复 【右侧内容,后台自定义】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GMT+8, 2025-5-5 20:32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