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修行] 禅修之道:禅修指引 —— 西亚多乌德加尼亚

[复制链接]
智慧谋略 发表于 2022-7-21 14:26: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甚么是「正念」?
怎样才算正确的修习态度?
如何看待禅坐中涌现的胡思乱想?
如何看待禅坐中出现的疼痛?
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修行?
智慧是怎样呈现的?
精进力不用很用力?
如何观察「心」?



西亚多乌德加尼亚(Sayadaw U Tejaniya) 是缅甸禅师Shwe Oo Min Sayadaw弟子。以下是西亚多乌德加尼亚在香港首次开示的记录,可以为你提供初步的指引。可能是聪明人才可以修的方法啊!

                                                             缅文翻译:吗爹 英文翻译:心田  记录:心田



大家好!预备好了吗?

禅师首先对禅修会作出介绍,给大家一些正确的资料。开始禅修之前,要先听到有关的正确资讯。惟有得到正确的禅修资讯之后,我们才可以想得正确,修行才可踏在正轨之上。所以,不是先有禅修,而是在禅修以前,先对禅修有正确的了解,之后才修习。

首先要知道何谓禅修。禅修的本质是甚么?闭上双眼坐定定,开始专注於某目标了,仍未算是禅修。禅修乃是从心中抽取出美好的素质,学习令它变得更美好。修行是培育我们心中美好素质。


如果有人禅修,修了很久;如果以正法修行,性情理应会转变,会变得更成熟。但若果他修了很久,却没有变得更成熟;那么,他的修行中肯定是有些欠缺了。现在,禅师会先界定正确的修习及错误的修习。

禅师想以答问的方式进行今次禅修入门的开示。大家可要踊跃发问啊!

禅师问道:
「如果人在修习时带著贪,很想得到好多东西,有很多期望;这是否正确的修习呢?」
又或者换个角度问:
「如果人在修习时,不满现时的修习,未达到预期的效果;又是否正确的修习?」
「有否试过在修行中遇到困难,不知怎修下去、不知怎做才好?之后就随自己心意,想要怎样做便怎样做。这算是正确的修习吗?」

重点就在这里了。如果我们带著贪嗔痴去修习,那便不是正确的修习了。
正确的修习是无贪无嗔无痴的。要令贪嗔痴不在场,必然要有智慧坐阵才行。那么,智慧从何而来?


有三种智慧。在佛教中,第一是指知识,可从书本中获得的资讯(information);第二是指聪明、逻辑、思考的能力,心中原本就有的(intelligence);第三种是禅修的智慧,须通过修习之后才有(insight)。


第一种智慧是知识,是资讯性的,非常重要。它以客观的形式普遍地呈现,可以听得到,或从书本中看得到。要能听到正确的资讯,这一点很重要。因为只有当我掌握到正确资讯之后,我们才可以正确地思考,那么行事为人才可以正确。

把第一、二种智慧加起来,就是资料加上思考,是可以应用到修习上面的。禅修时,我们可以运用这两种智慧。当我们这样做的时候,可带动第三种内观智慧展现。


禅师再问:「当我们禅修时,应否思想?」大家呆了,不敢回答。
禅师笑道:「我们不要想无谓的事,但可以想一些令禅修进步的事,作正思维。」

禅师问:「在我们一生中,有没有试过做事之前是想也没想的呢?」
大家显得有点犹疑。禅师又笑了。又问:
「做生意时可不可不加思索?」
当然罗,如果不用脑去想,那么一定会蚀本。


禅师的意思是:我们是要用我们的聪明智慧的。因为内观的修习,即是指智慧。
禅师现在所说的每件事情,都是有关禅修的资讯;大家要能运用聪明智慧,把这些知识应用在修行之上。这是我们现在要做的事。

现在禅师要给大家的资讯,就是止禅和观禅的分别。止禅修三摩地,为要达至定;而观禅是修习智慧。止禅的目的是要人达到定境、禅那;修法是把心专注地放在单一的目标之上。而观禅的目的是智慧。心自己已有一定的智慧,修观是要把智慧培育得更深。我们想从禅修中得到甚么呢?我们修行,一定要问自己这个问题。究竟是想要一些定境呢?还是智慧?

「两者都要?」禅师又笑了,大家都笑了。

如果我们想要定境,可修止禅。如果我们想要智慧,便修内观。两种方法背后的理念是不一样的。两者目的地不同,所走的路也不同。

如修止禅,可得定,很平静。就这样,不能得更多,不会对自己明了更多。


如果修内观,心也可以平安,同时心会了解越来越多的智慧,会成长。

那么,你会选哪一样?

故此,我们要了解两种修法的分别。看看在自己的修习中,做了甚么?领悟到甚么?


在止禅中,心只专注於一个目标;但在观禅中,心觉察所有目标。修止时,心专注於一个目标;修内观时,心愿意联系所有目标。修止时,心留驻在单一目标之上;修内观时,心会有兴趣去辨析眼前心中正在发生的现象。因为,在内观的修习中,可以检视出贪嗔痴究竟在不在,所以会有兴趣去观看心,而不是单单专注在目标之上。来到这里,可回应禅师最初所问的问题:正确的禅修中是否有贪嗔痴的呢?禅修的目的是甚么?修行是为了培育心中美善的素质。故此,禅修有关於修心的事,是心的工作。

不论修止或修习内观,也是有两个部份的。一个是目标,另一个就是觉察著目标的心。好,现在大家一同做练习,把手合什。感觉到双手正在接触吗?为甚么我们会感觉到手的接触?接触的感受是一个目标,另一个部份是正在觉察的心。哪一个部份较重要?目标?还是那个觉察的心?


目标总是在的,我们有眼、耳、鼻、舌、身体;景物、声音、思想...总有事情可供观察;但若果心一旦迷失了,还可以觉察到这一切吗?故此,目标是次要的,心的运作则比较重要了;心是否能觉察,这更是要紧。

禅师问道:「当心能够注意到一个目标了,这是否就是禅修呢?」
心单纯在注意,并未算是禅修。在那颗注意的心的背後,是否有正确的理念、正见,及正确的态度?

别匆匆地禅修去。不用赶忙。听闻了正确的禅修资讯,对修行有正确的理解,消化了,再应用在禅修之上。

在止禅中,心安注在目标之上;修内观时,心注意在心之上。止禅中,心系著一个目标;在观禅中,心联系著众多的目标。为甚呢?因为在观禅中,我们的目的是培育智慧。要能获得智慧,首先要对众多事物有更多知识,才能有全盘的认知,才能有更多了解。看到众多的目标,得到一幅宏观的图画;了解的事物多了,智慧也更增多。

在止禅中,心常常倾向专注一个目标,这要花很大力气,才可聚焦。修习观禅时,心不会留在某一目标之上;心会学习放开执著,会学习怎样才不致黏著在目标之上;心学习去研究目标,去明白那目标。我们不需用很大的气力去专注在目标之上,精进力用在去了解眼前的目标,令智慧生起。在观禅中,无需用很多精进力,因为我们需修习一整天;用太多力的话,会累;累了,智慧便不会来了。现在不是在跑一百米,我们在跑马拉松,要留力。有同修以为来短短几天的禅营,便想出尽全力修,好修到一些成绩。但来此间的真正意义,是要得到有关禅修的正确资讯,学习怎去修习;其实出了营回到家里回到工作岗位的应用,才是真正的修行。所以现在不用出尽所有气力来禅修,回到家中教孩子时才发力修行吧!禅师在此更是乐意与大家讨论禅修方法及态度,让大家明白怎去修习。所以,在小组讨论时,告诉禅师你生活中的种种体验、你的感受,怎样与人接触,因为这些正正就是修行。尤其当你禅修时,心中升起的感受或现象,更要提起。

在止禅中,有一定的操控,是在制造,把心锁定在一个目标之上,以致能达到定境。操控意味著有某种想要达致的效果。但在内观的修习上,却没有操控,而是在学习,不是控制。当有任何现象出现的时候,只会静静在一旁观察,不作干扰或控制。例如,当心觉得烦躁,止禅的进路会去调息心,以令它回复平静。在观禅中,则不会这样做,不会要它消失,而是会观察著烦躁,并从中学习。所以修内观的人,不致於疲倦,因为不用出力控制以达致某种效果,只需轻轻松松地去观察便够了。禅师在多个国家教过禅修,发现很多禅修者虽在修观,却像修止似的。禅修者大部份时间都会很平静安祥,但之後就不知道做甚么好了。大家可以看到两者的分别:止禅会花很大精进力以达致平静;而修内观则只需闲闲地轻轻松松地觉察。


接下来,禅师又提供修行的资讯给我们了,就是修行时心中会出现的五种元素。第一种是正念,亦即是觉察。第二是精进力、第三是专注力、第四是信心,第五是智慧。

我们首先要知道这些字眼的定义。名词只不过是名词罢了,要弄明白字词的真正意思。


第一个是正念,巴利文是Sati,意思是不忘失。正念觉察并不等如聚焦。不忘失并不是常用的那个显浅的、那种别忘了做这个带那个意思,不是这种意思。不忘失是指不会忘记正确的目标。正确的目标就是这个身心了。察看你自己,便可轻轻松松地以正念觉察。怎样才可以做到不忘失自己呢?当你在意自己,常常这样做,便可形成习惯。除了要注意自己之外,更要想想有关自己的事,例如现在我觉察著些甚么?我有甚么感受?便可培育出正念。


心常常像一个雷达,大部份时间都在探视四周的世界。其实只需把这部雷达往内掉转,探视自己,这便是正念。
当你一想到有关自己身心的事,便有正念了。


当要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要观察这点、那点,有时也花很多气力。而禅师所讲的那种对自己的注意力,并不是很出力的,而是轻柔的,轻松的,自自然然的就好了。

第二个令心可运作的就是定力。巴利文是三摩地,英文翻译成专注力,包含了一种要用功专注聚焦的意味。但三么地真正的意思并非如此,而是使心稳定,就是这样罢了。
试想想英文字「集中力」(concentration)的意思:单单把心聚焦在某一点之上,就可得到定了吗?不是的。有些人只得头痛,心却不得安定。可见,单单靠专注,不能使心得到静止或安定。


有两种定:一种由止禅而得,另一种由内观而得。


修止禅的,把心不住集中在一个目标上,从而得到定。心无暇思考,因它很忙,要不停落在目标上。这时,心不会想无谓的事,但也不可以想有智慧的事。故此,由止禅而得的定,并不能修到智慧,难以令人成长。


而修内观时的定是怎发生的呢?心先有正确的知识,明白了,有正确的态度、正确的思想。因为有了正思维,便可以有正确的行为;心不会对贪嗔作反应,没有执著,心很稳定。在这种定之下,智慧可以出现。

第三种素质是正精进力。在巴利文的意思并不解作很用力,而是能安忍、持久、坚持。一般人对於精进力有两种理解:一种是不断加油加油,不住给予力量支持;另一种是永不放弃。

第四种素质──信心,到底有甚么本质?当然,对佛、法、僧有信心是一般的理解,然而这却是太高远了。谈到禅修的信心时,让我们返回基本的信心:对自己有信心、对修习的方法有信心。


当对我们所做的事有信心时,意味著抱持了兴趣去修习。我们渐渐会发现以觉察去生活,或是没有觉察地生活,这两者之间的分别。我们的信心增长了,因为我们尝到了正念的利益。


当你禅修时,身心会累吗?

佛陀给予了保证,就是修习正念可达至身心平安、脱离忧愁哀伤失望,获得智慧,最终达至湼盘。假如禅修中身心疲累的话,便是禅修中有些欠缺。

第五种令你能修行的元素是智慧。我们并不是说很高远的内观智慧或开悟的智慧。当修习时,所需要的是基本的聪明智慧,这是一种能令人明白怎样去修习的聪明智慧。如果不能明白如何正确地修习,智慧怎能来?只有当人明白正确的修法,才可正确地善巧地修习。

好,问大家一个问题:「哪一个部份在修习?身还是心?」


我们以心去修习,但如果我们不了解这心,不知它需要多少能量,不知它抱持甚么意念及态度,而心却在进行禅修了......那又怎可令心变得善巧呢?禅师再一次提醒我们,别只顾看著目标,记著要检视心。修习内观时,心与目标都是同时兼顾得到的;把对心的觉察收纳在修行之中。当看到心怎运作之时,就可以有所学习。


有时修习得很好,有时修得不好;不禁会问:为甚么呢?我们不知道。其实这很视乎心的状态。心情好时便修得好;心情不好时便修得不好了。我们并不知道这节会修得好或不好。

好,现在给予最後三点指引。我们已得到太多资料,肯定记不了。第一点,很重要的,就是要保持持续不断的觉察。修习的时间是由醒来一刻开始至到入睡前的一刹。禅师想大家由朝到晚不停地修习。大家只需要持续平稳地轻松地用功,即可做到。只要按你能力所及的去做即可,别逼自己。轻轻松松自自然然的力度便够了,渐渐,会发展出一种动力。


姿势并不等於禅修。禅修不等於去到禅堂坐下,而是心的觉察才是修行。随时随地,常常保持觉察,看看心是否清明、儆醒、保持著兴趣。人在坐禅时不停想东想西,这是禅修吗?可知,姿势并不重要,心的状态才更重要。正念的修习,是心的工作,由心去往内观,是在心中观察所发生的现象,不在乎目标。

第二点,禅师会进一步解释何谓放松、守候及观察。不需要很用力地深入地聚焦於一点。对当下的现象,不操控、不抗拒。禅师问:
「为甚么有人会出很多力去修行?」
当我们想要某些东西时,会出很多气力。当我们不想要某些东西时,也会出很多气力去避过。当不知怎样做才好,不知所措之时,也会花很多能量。
智慧知道怎样才是刚刚好的力度。

现在,大家可以觉察下自己,随意就好,不用刻意观察呼吸肚皮或任何一点。手触摸著某些东西时的感觉?感觉到手吗?感受到坐在地板上的感觉吧?感觉到自己坐的姿势?听到?感受到现在的温度?要感受到这些,需要多少气力?累吗?就是这样,全日保持这种觉察。


禅修其实是很容易的。只有一点很困难,就是别要忘失。要觉察到自己的身体是容易的,即使是小孩子也可告诉你当下的感受。难是难在要一整天都保持著觉察,不至忘记自己,因为我们未有这种习惯。


另一重要事项是要放松。如果我们回到家修行了,专注力只集中在一点上,便会变得很困难。故此我们要放下过去专注於一点的修行习惯。当聚焦於一点时,心便难以思考;那么怎去照料孩子呢?怎去策划家务呢?禅师要求大家这几天在禅营中不要专注於一点。例如当你的手拿著一件东西的时候,觉察到触觉;如果只聚焦在接触的一点,太专注了,便会略过其他感受:冷或热、粗或幼、软或硬,都不了了之。心意识在很细微的地方,太狭窄了。狭窄的心成不了开明宽阔的心,接收的资讯太少,智慧便不能增长。

如觉得心未能安定,可先观察一个目标,让心安顿下来。心一旦得到安顿,便不要守著一个目标,让心扩大觉察到的范围。大家可以用问问题的方式帮自己扩阔心的觉察范围:「心单单在觉察著这个吗?」一问这个问题,心便会立即醒觉到正在觉察到其他事情。禅师问道:
「当人专注於呼吸,手心感到温暖,觉察力就转移到手心了。那么,应该把注意力带回呼吸呢?还是继续观察手?」
有一男同修答:「继续观察手。」

禅师说答对了。就是当观察手是较容易较轻松的话,观察手。

有两种精进力。一种是自己的力量,另一种是法的力量。自己的力量是指由自己决定心的去向;而心自自然然已觉察到某些事情这种自然的力量,是法的力量,心自然地做自己的事,自行去觉察,是自然的精进力。
有同修问:「这是不是七觉支之中的择法觉知?」
「不是。」禅师答。

如今,大家对於觉察力已有了多一点的认识。

最後一点很重要的是正见。如今,我们觉察到一些事情了,之後,对於所观察到的,可抱持怎样的想法呢?
觉察著自己的时候,只有三种可能性:感受到身体的感觉、心的感觉,以及心的各种活动,例如思考、觉察到觉察本身。

反思一下:身体有各种感觉,例如热、冷;心有感受:愉悦的或不愉悦的;心有活动:思考、觉察;是否只有自己的一颗心感受到这些感觉?是否只是自己的身体才这样的感受到热、冷、硬、悲伤?是否只有自己一个感受到这一切?
人人都有这些感受,人人都有这些特质,这是普世性的。

大家都试过愤怒。当想到:「唏!我真的生气了。」这样想时,会越想越气。为甚么呢?因为错误的见解。愤怒是一种普世性的情绪,但却认同它,把它当为我的愤怒,这样便会越想越气。
任何一种杂染,加上了「这是我的」这个邪见,便会使它增长。

我们修行是为了增长智慧,便必须抱持正见。错误的见解是很容易出现的。记住要以正见去了解当下所发生的事,那么,智慧会呈现。故此在觉察之时,先要有正见。先有正见,再有觉察,然後才有正确的了解。正见是:把所觉察到的各种身心现象,视为自然现象。嗯,这个,心本来就是这样子的了;这是身体的特质。那么,便没有甚么可作出干扰的了。心还可以干扰吗?声音呢?当一切的思绪、声音只是自然的现象,便不能再干扰到心的宁定了。我们便可长久地安住於平静中。事实是:是我们的思想在干扰自己,当心认为是声音在干扰自己,那声音便真的能干扰到了。但如果想:这是声音,只是自然的现象,那么它便不会干扰到心的平静。心在想东想西了,别投入了当中的故事;追下去,那便会迷失了;而是去觉察心正在思想。

刚开始禅修的时候不应持续地觉察思想,因为有迷失在思绪中的危险。要意识到心正在思考,之後返回来,看其他目标。

要记住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思想并不干扰修行。胡思乱想本身是很自然的现象。当心觉察到想东想西,游走开去了,这觉察本身也是修行。

禅师问:「你来禅堂坐,坐了很久了,脚感到很累,你会怎么办呢?」
「放松。」「做运动。」「吃午饭去。」大家都笑了。

禅师想教大家,这是很好的机会,藉此学习去认识这颗心。未起身去吃饭之前,先觉察一下身心;正在心发生的,是自然现象;在身体中所出现的也是。这一刻你可能会有些感受,也许会觉得恐惧,又或者会抗拒,又或者觉得痛;尝试去看这一切只是自然的现象,能看到多久便看多久。之後如由於不舒服的感觉持续增长,可以转换姿,不用勉强自己忍痛坐下去。不用直接观察痛。如果有痛,不如观察心,看看它有何感受。这是有原困的。当心喜欢或抗拒某一目标的时候,背後抱持了贪爱或嗔恨的态度。这个目标不是属於法的目标,不是自然的,而是已经染污了的。

故此在此刻,不去观察这目标,因心有偏颇。这时可反观自心,看看心到底发生甚么事呢?
当你很嬲某人,心中又常常看著他,会是甚么感觉呢?想打他?(大家都笑了。)疼痛就像一个你恨的人,如你一直看著痛,愤怒会越积越多;这不叫禅修,而是叫滚存你的愤怒。

总会有两个层次的:一是目标,另一个是心。心就如另一对眼睛,它可配带各式各样的眼镜;透过红色镜片,看出来的世界便处处通红;带了蓝色眼镜,世界也会一片冰蓝。这眼镜就是各式各样的信念、想法、观点。所以我们要常常检视心中带了一副怎样的眼镜。所以禅师叫我们不要太黏著於所观察的目标。因为心不太可信,不可过於相信心。

除了进餐及面谈之外,这里没有规定的时间表。禅师不会规定何时行、坐、行、坐;而是让禅修者自行为自己决定。看著心,看看此刻为心来说,怎样才最合适。如心适合禅坐,那便坐吧!如心不适合坐,适合行,那便行吧!心适合去做其他事情,便去做其他事。不用操控。这样,心便不会迷失在做这做那之中。心喜欢要有程序,做完一件事之後又做另一件,像个机械人似的。那么,心便不能安住在现在。


最後一点要提出的是尊贵的静默(noble silence),禁语安静。英文 “noble”包含了智慧的意思,会懂得分辨甚么才是需要讲的说话;并不代表把咀巴关上,完全静默。大家想修习谈话禅吗?(大家笑了。有同修强烈表示想修。)

在经典中,佛陀提到要以正念及智慧说话。

但是,有不同程度的禅修。对於初学者来说,谈天很容易令他们忘失。即使如此,如果你想让觉察成为习惯,必须把它带入生活的每一环节之中不断练习,包括对话,令觉察的技巧越来越好。
今天的开示到此已足够。

大家同诵三声沙嘟沙嘟沙嘟,意思是善哉善哉善哉。
 楼主| 智慧谋略 发表于 2022-7-21 14:26:51 | 显示全部楼层
中道在哪里——隆波帕默尊者在2014年4月26日的法谈
翻译:瑞阳居士  文字整理:偲程、胡健、阿紫

助教们的感觉如何?有没有学员黏着在专注里面?心很散乱的有吗?

以下两种人的修行是非常难的。第一种是黏着在专注之中,一味的追求宁静而未觉知身或心,认为只要一心专注,某天就能抵达道、果、涅槃。但这完全是两回事,是极其严重的误解!

佛陀出世以前的修行者们,其紧盯与专注的能力非常好,但并未因此见法/开悟。有些人依靠长期的紧盯与专注而得到舒适与宁静,不受冷与热的干扰。如果让他们开发智慧,他们是会拒绝的。因为开发智慧一定会见到苦、看到危险,心不会喜欢那些状况。这就像有人过河,农村有用一根竹子铺地,用另一根竹子做扶手的桥,有谁见过吗?那些粘着在专注的人就像是紧抓扶手不放的人,始终无法向前迈步,几年都处在那个状态——黏着在专注里。

另一种修行无法进步的,是一直不停思维的人。真正的老师提醒我们觉知身或心、照见三法印。而那些人只是不停思考着如何觉知,思维着何谓三法印。

黏着于专注的人,完全没有思维与念头;另一种人则迷失在念头里,造作、演绎、推理、思维,这两种人都无法修行,因为他们走上两个极端。

黏着于专注者,他们打压身、打压心,追求所谓宁静,这属于苦行;另一类人则是不停的思维,跟着念头与烦恼习气四处游荡,跑到纵容的极端里,始终无法走上中道。

修行者最难的就是如何走上中道!一旦走上中道,接下来需要耐住寂寞,一而再、再而三的重复观身、观心,并不需要学习更多。这不像世间的学习,每一天或每一年都是不同的;对法而言,并无限制必须几年结束。每一天、每一年所学都是同样的,所以需要超强的忍耐精神。若无忍耐力,是无法修行的。有人今天修习不净观,明天修习这个、后天修习那个,固定不下来,全因缺乏忍耐。

但是忍耐之前先要训练心走上中道!这很难,因为世间人都是追随烦恼习气。早晨一睁眼就想着其他人与事,只注意外界。

他们留意色(能看得见的物体)而不关心眼睛,留意声音而不关心耳朵,留意气味而不关心鼻子,留意味道而不关心舌头,留意和身体接触之物而不关心自己身体;留意所想的事,而未回观自心。这是所有众生最大的障碍与瓶颈——不愿回观自己,因此无法走上佛陀为我们铺好的路。

大家读过早晚课诵之中“法的功德”吗?那真是无比殊胜的!

“法”是由世尊所清楚表述的,每个人都能亲自体会和照见,不只限于佛陀本人,没有时间与空间限制。法是请人来品尝的,而非劝人来相信!佛陀并未让大家来相信,而是邀请大家来尝试!比如你们跟随隆波学习,隆波告诉大家去听法谈的CD,试着回观自心,训练让心安住,试着分别名与色……当你接受邀请且接受挑战,回头反观自己,在自身与自心学习之后,真正的有缘者会亲证到“法”: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佛法不是依靠某人的教导与传播,佛法惟有亲证才会知晓!

由于一般人不愿回到自身回观自己,一直迷失在外,所以隆布敦再三强调,教导的首要基础就是“别把心往外送”。别把心往外送并不代表不听、不说,不想任何事,而是要回来及时了知与认识自身。

普通人只留意色(能看得见的物体),不愿留意眼睛;留意声音,不愿留意耳朵。留意耳朵也是留意别人的耳朵,留意眼睛也是留意别人的眼睛。自己的眼睛和耳朵从不关心。鼻子怎样也不知道。知道味道,却不留意自己的舌头,吃饭时有谁注意自己的舌头吗?有觉知到舌头吗?咬到舌头才知道有舌头。我们留意的只是味道,意识到了吗?吃饭时很容易观察到。谁比较喜欢吃?(笑)人贪吃的时候很容易观察到隆波所讲的情形,留意味道而未留意舌头。看电影的时候,留意所看的事物而未留意自己的眼睛,如果仔细观察,眼睛接触到色(能看得见的物体),其实已经接触到苦,我们没有洞悉到这一点。

我们留意所想的内容,却未留意自心。心是苦是乐、是好是坏,我们并不知道。我们只知所想的内容有时有趣、有时痛苦,想的时候完全陷入其中,这是弱点与缺陷!不修行者一直心向外驰,只留意别人别物,完全忘记自身自心。想的时候,只留意所想的内容,想及某人感到生气,不知道正在生气,只知道导致生气的对象,不停想着那人。又或者想到所爱,不停想着爱人,却不知道心正在爱。开车时,别人超车,心生气了,我们不留意自己的心生气,而留意让我们生气的人去了哪里,因为想要讨回公道。这是所有众生的致命弱点,几乎百分之百。有机会聆听法义的人才会回观自己,心变成知者、觉醒者、喜悦者。除此之外,大家的心百分之百一直留意外面、留意别人。

从不关心自身与自心的人根本没有机会见法/开悟,因为没有学习自己,想要放下自我是不可能的。他们从未觉知自己,只是看着别人,以为“我”真的存在,误以为自己是世界的或宇宙的中心,想的任何事全从自我角度出发。所以我们要提升自己,回看自己,寻找自己的身与心。不要一直迷失在外,迷失在色、声、香、味、触、法,以及那些添油加醋的故事里。

隆波观察发现,世间真正不再迷失而醒来的人还不到百分之一!一万人里能否找到一个都不确定呢!真的太稀少了,所以导致体证道、果、涅槃的人非常难得。这并不是说透过修行而体证道、果、涅槃很难,而是真正的修行者太稀缺了。

我们不相信依靠自己可以体证,不回观自己,只是一直迷失在外。绝大部分没有学习法的人,一直迷失在外,导致想要修行的人会强迫自己不往外跑,不停打压和改造身与心,那同样是掉到另一极端。

一般人错在彻底迷失于世间,迷失在色、声、香、味、触、法,迷失在烦恼习气里。等到修行时,又错到另一极端:打压身与心。一想到修行,就摆好姿势再开始,觉得那才是修行。

隆布蒲曾经教导,倒立同样可以练习禅定,因为姿势和禅定没有关系。不修行的人会走上纵容或纵欲之行,追随烦恼习气而迷失。着手于修行的人则容易苦行,改造身心,打压身心,这就是为何极少人体证道、果、涅槃的原因。某些地方有成百上千人在打坐与经行,可是要找到一个真正走上中道的人都很难。

几十年前,隆波曾经拜访很多东北部的大师,在寺庙看到来修行的人特别多,一晚可能几百人。通常隆波在寺庙时,那些师父都让隆波去出家师专用的地方修行,但有时隆波还是偶尔参加大型活动,然后看到……哦,人真多,里里外外都是人。有人打坐、有人经行,然后隆波观察到说:“哦…没有看到一个人在修行!”

没错,他们是在不停的经行和打坐,可是为什么隆波认为他们没在修行呢?因为一类人是散心杂乱,跟着念头在奔波,随着烦恼习气走到纵欲的极端;而另一部分人则是在打坐和经行的时候,打压身心,掉入苦行的极端,没有人走上中道,找不到一个人走上正确的路的!于是心说,没有人在修行,没有人走上中道。当然这些话并未说出口,只是想:“唉,我独自去修行更舒服些!”

第二日早上起来时,去顶礼长老,长老看着我的脸,笑着说道:“这个寺庙没有一个人在修行啊!”这句话是我心里想的,结果第二天长老就说出来,让我觉得很惭愧。看到没有?我也随着自己的烦恼习气去看别人的心,迷失在外。他们打压身心,我也是,把心送到外面去看别人,一样很蠢、很惭愧,还以为没有人知道。

旁人觉得奇怪,为何长老说没有一个人在修行呢?因为一晚上有几百人在打坐与经行啊!其实,没有修行是因为心没有走上中道,要么在打压身心而自我感觉良好,要么绝大部分时间则完全是迷失的。

某次,一位天神拜见佛陀,自认为已经成就阿罗汉果,想找佛陀切磋,他问世尊:“您超越了贪、嗔、痴,是怎么做到的呢?”佛陀回答:“天神,是这样的,世尊之所以能够超越贪、嗔、痴,是因为既不精进也不放任!”

天神很惊讶!因为“不放任”还好理解:就是不懈怠嘛。但是“不精进”……为何世尊这么说呢?天神的心开始怀疑自己可能不是阿罗汉,因为无法理解世尊在说什么。于是,天神放下成见,虚心请问:“世尊,请您继续解释。您超越了贪嗔痴是由于既不精进也不放任,这是什么意思?”

佛陀说:“如果我们放任,生命就会下堕;如果我们精进,生命就会上升!不精进也不放任,才能够超越贪嗔痴。”

天神听到此话,体证了初果。现在,我们与天神听到同样的回复,可是天神证悟初果,我们却没有任何体证,这是因为我们与天神的波罗蜜不同,所以需要进一步的阐释。

所谓放任,就是放任自心,追随烦恼习气而成天浑浑噩噩,白白浪费呼吸,行住坐卧也都白白扔掉了,没有发展觉性与开发智慧,这叫做放任。精进则代表修习苦行,在打坐与经行的时候打压自己的身心,做什么都在打压身心。

放任就是放任自心,追随烦恼习气,生命是下堕四恶道的。精进则是打压身心,会上升至天界,但不会抵达涅槃。因为,涅槃既没有下堕也没有上升。涅槃就在眼前!没有升降也没有起伏!圆满无缺!

我们要训练自心走上中道。走上中道是指——心不迷失于外,同时心是安住的,但没有强迫自己安住。这就是以前上座部法师们讲的——心成为知者!以前去到哪个寺庙都讲到心成为知者,这个寺庙是,那个寺庙也是,现在这个词已经完全消失,教的都是训练禅定、追求禅相,没有任何实质意义!真正具有意义的是——心成为知者、觉者、喜悦者。

麦张迪(阿姜摩诃布瓦的妹妹)问隆波:“您是怎么修行的?为什么我们的心会来到同样境地?”隆波回答:“开始时,观呼吸,呼吸后,心获得宁静,呼吸越来越微细,最后在鼻下变成光。隆波有在觉知,但没有觉知那个光,而是心一跑掉,就知道;一跑掉,就知道。然后心安住,继续开发智慧”。

她回应说:“哦!这就是一样的了!”但她不是观呼吸,她的哥哥阿姜摩诃布瓦教她念佛陀,当她念佛陀时,心放在鼻子下面,“佛陀,佛陀”,心跑掉了,知道;“佛陀,佛陀”,心跑掉了,知道。念佛陀不是为了让心不跑,念佛陀或观呼吸的目的是为了观察到心跑掉了。如果透过念佛陀或观呼吸不让心跑掉,那就是苦行,强迫自己;如果称念佛陀,心却一直迷失在念头里,就走上纵欲之行。称念佛陀时,知道心跑掉了。知道,心就会安住,此即没有刻意之心自然安住的修行。

隆波不称念佛陀是因为不太喜欢,心原本就喜欢想,称念佛陀又是去想佛陀,心不喜欢。隆波七岁开始修行就是观呼吸、念佛陀的同时数一二三,吸的时候念佛,呼的时候念陀,数一,然后二、三。后来觉得太多,一二三就不要了。慢慢的,心获得宁静,佛陀也消失了,只剩呼吸。呼吸不是为了让心宁静,而是为了知道心跑掉。心跑掉了,知道。

每个人都需要一个禅法!当然,如果一个人觉得世间还很有味道,就不需要做隆波所教的,只是持戒就可以很好的活在世间。但如果觉得世间没什么值得留恋,全都是苦,不想死了又死,苦了又苦,就来训练心走上中道吧!

修习任何禅法,让心走上这条路。佛陀,佛陀,心跑掉了,知道;佛陀,佛陀,心专注了,知道;觉知呼吸也行,吸气,觉知自己,呼气,觉知自己;最重要的是觉知,但别强迫去觉知(不刻意做这或做那),否则这样就又掉进苦行。如果放任自心追随烦恼习气,是走上另一极端。修行就是为了不走上两个极端,不跟着烦恼习气迷失在色、声、香、味、触等五欲里。

我们需要有个禅法,但不要走上两极。选择一个禅法是为了及时知道心,而不是强迫让心宁静、快乐、正面积极!如果强迫自心宁静、快乐、正面积极,就是掉入苦行,永远无法走上中道。无论打压的功夫多厉害,也不能走上中道!那样虽然也是觉知自己,可是心是硬的、不自然!我们并不是让心宁静、快乐,因为宁静与快乐都是无常的,我们不追求那些变化的东西,只是觉知自己,心和自己一起!选择任何禅法作为参照点,然后及时知道心逃离自己。

在固定模式的练习里,心绝大部分是跑去想了。有时跑去觉知身体,有时跑去想,不太有看、听、嗅、尝的机会,所以修行没有任何固定方式。

我们可以选择任何禅法及时知道自心。念佛陀也行,观呼吸也可以,观腹部起伏也可以。观腹部,但不要让心跑到腹部,要知道心而不是知道腹部;观呼吸不是为了知道呼吸,而是为了及时知道心。心跑去想了,知道,心和呼吸在一起了,知道。观腹部不是为了观腹部,而是为了及时知道心,心跑去想了,知道,心和腹部在一起,也知道。经行时,有人把心放在脚上,有人越过脚和大地在一起,这个地方冷,那个地方热,这个地方硬,那个地方软。没有人认为大地是“我”,不用去看,太绕远了!这样是心向外驰。无须跑到身心之外!经行时,如果只是不停的觉知那个接触,专注在触,也是走上极端与苦行,是让自己受苦。经行时,看到身体在走,之后心跑掉,知道;心跑到脚上,也知道;(刚好寺庙钟声响起)请大家听钟声,心跑到钟那里,知道;害怕心跑掉,然后努力控制,也要知道。

谁看到心跑到钟那里了,请举手!有控制心不让跑到钟那里的,请举手!心跑到钟那里时,没有意识到,称为欲贪行;强迫心,故意调控,不让心跑到钟那里,叫作苦行;心跑到钟那里,知道心跑钟那里了,此谓中道。中道在这里!如其本来的看待它,如心本来的看待心;心就会没有任何人为刻意的安住。如果人为的控制,看起来有在觉知自己,但心是紧的、硬的。控制让心不外送,就是走上苦行。

难就难在此处,心走上中道是很难的!一般众生都是顺着欲贪而行,一旦修行又习惯于控制、改造,也就是苦行,打压身心,所以现在要训练及时知道我们的心。及时知道心,叫做心学(佛教三学的戒学、心学和慧学),这是开发智慧之前必须做好准备的阶段。

有人说隆波的教导是错的,应该先观身才观心,这其实是误解佛陀的教导!观心有两部分。第一阶段是为产生正定,让心成为知者,让心走上中道。一旦心走上中道,观身、观受、观心、观法——都可以。四念住的修行是为产生智慧,并不是起步先要观身,最后才能观心,这是自己想像的,佛陀从未如此教导。

有些老师这么修也就这么教,老师们这么教,大家就这么理解与相信。有人认为开启智慧之前,一定要修习禅定,但这是想象,佛陀并未如此教导。佛经记载,阿难尊者说,佛陀教导到达解脱的三种途径:先定而后慧,先慧而后定,定慧同步,三者都会抵达目的地。我们不能狭隘的理解,要去了解佛陀教导过什么。

如何让心走上中道?适合每个人的禅法是不同的!有人观呼吸,有人观腹部,有人观行住坐卧,没有什么是不可以的,能让心走上中道就行!及时地知道心,叫作心学;这个会让心产生正确的定,正定是心走上中道的起点!

隆波田是以手部动作为“锚”,及时知道心跑去想了。譬如,做手部动作时,要知道心跑去想了。隆波田说,当人能够及时知道心跑去想了,那是走上真正修行的起点!其实这就是让心成为观者,做好了准备以开发智慧。

隆波甘恬在不久前,于住院期间写道:“绝大部分法师根本不知道何谓毗婆舍那,虽然他们号称在学习隆波田。”为什么呢?因为他们专注或紧盯在手上,根本没有走上毗婆舍那的路。

上座部很多修行者在称念“佛陀、佛陀”获得宁静之后,开始思维身体,但是那并非是毗婆舍那,那只是不让心静如死水的对治技巧罢了。毗婆舍那与思维无关!当你观照腹部的起伏,心若跑到腹部,就不是毗婆舍那而是专注或紧盯。假如修对了,哪个禅法都可以,没有更好或更坏。如果原则错了,同样都错,因此没有哪个法门更好。

最重要的是符合原则:训练心成为观者,以习惯和喜好的禅法作为开端。任何法门都行!观腹部也可以,观腹部不是让心盯着腹部,而是及时知道心跑来跑去;以前观呼吸的人,就继续观呼吸,不是为了让心宁静,而是为了及时知道心跑到了想;心专注呼吸了,也要知道;做什么都行,只要及时知道心。这是开发智慧之前的“心学”,让心准备好。

世间之人难以记数,真正在开发智慧之前把心准备好的,可谓少之又少!真正在开发智慧之前把心准备好的人,其实只是凤毛麟角。

尚未让心准备好的人,一旦着手于修行实践,就会开始打压与改造身心。只有少之又少的人能够在开发智慧之前让心准备好,导致体证道、果与涅槃;这样的人非常罕见!如果让心真正准备好成为知者、觉醒者、喜悦者,如此观身、观心,照见三法印,那么七天、七月或七年,一定可以见法/开悟。

如果心未准备好,七十年或七辈子都无法体证道、果与涅槃,仅仅只是在紧盯与专注!当然,紧盯与专注总好过心不在焉,因为心不在焉只会堕入四恶道;而紧盯与专注,则会上升至天堂成为天神或梵天,但是不会达至涅槃。

惟有心成为知者、觉醒者、喜悦者,才会看见四大、五蕴、六入所展现的三法印,并且由此走向涅槃!

真正的中道正在于此!请务必清楚理解,否则就会修错。如果修错了,那是白白努力一场,不会有任何收获!
懒得打字嘛,点击右侧快捷回复 【右侧内容,后台自定义】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GMT+8, 2025-5-6 00:02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