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理论] 阿毗达摩讲要(下) 第二十三讲业的运作

[复制链接]
智慧谋略 发表于 2025-3-16 12:50: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三、依成熟的时间  业依成熟的时间顺序来分也有四种,分别是:
  1. 现 法 受 业 (diññhadhammavedanãya kamma) : 巴 利 语diññhadhamma,直译为“现法”,意为现世、今生;vedanãya是 vedeti 的未来式,意为将要感受的、将会体验到的。今生造作,就在今生即能成熟而体验到的业,称为“现法受业”,也作现世受业、今生受业。
  2.次生受业(upapajjavedanãya kamma):巴利语 upapajja是再生、下一生。今生造作,在下一生成熟而体验到的业。
  3. 后 后 受 业 (aparà pariyavedanãya kamma) : 巴 利 语aparà pariya (apara(后来的,其他的)+ apariya),直译为“后后”,意为始终跟随的、连续的。除了今生和下一生之外,在以后的轮回当中都有可能成熟而体验的业。
  4.无效业(ahosi kamma):巴利语 ahosi 是 hoti(有,存在)的过去式。对于现法受业来说,若在今生没有机会获得因缘成熟,就成为无效业;对于次生受业来说,在下一生没有机会获得因缘成熟,就成为无效业;一位阿拉汉般涅槃后,所有以前造作的业都成为无效业。
  速行与业果成熟时间的关系
  为什么有些业会在今生成熟?有些业要在下一生才能成熟?而有些业却要在久远以后的生命中才能成熟呢?
  让我们来复习上一期讲到的六种心路:眼门心路、耳门心路、鼻门心路、舌门心路、身门心路和意门心路。其中的眼、耳、鼻、舌、身五门的心路合称为“五门心路”,现在则以意门心路为例子来讨论如何造业。
201303071148113115.jpg
  当所缘呈现时,生起一个意门转向心,使心流从有分转向于所缘。意门转向心灭去后,即生起七个速行心(javana),执行认知对象的作用。意门速行能完成很多工作,包括认知对象、识别对象、赋予概念、给它名称,还有思考、判断、推理、分析、归纳、联想、想象、创造等。同时,布施、持戒、恭敬、禅修,贪婪、邪见、自私、傲慢、瞋怒、焦虑、妒嫉、悔恨、猜疑等善或不善业,也全都是由意门速行完成的。当七个速行心灭去后,如果对象是清晰所缘且是究竟法,将有两个彼所缘生灭,彼所缘灭去后又落入有分流。
  业即是由七个速行心当中的思心所造下的。因为有分心是果报心,意门转向心是唯作心,两个彼所缘也是果报心,它们都不会造业,唯有速行心才会造业。在七个速行心里都有思心所,思心所负责造业。认知对象是心路的作用,而实际执行这些作用的是心路中的速行心,在速行心里的思心所能够根据意门转向或五门转向里的作意心所,造下善或不善的业。如果是不如理作意,速行心造的是不善业;如果是如理作意,速行心造的则是善业。
  佛陀等漏尽者的世间速行心只是唯作心,不会造任何或善或不善的业。
  第一,现法受业(diññhadhammavedanãya kamma)
  在七个速行心当中,第一个速行心所造的业是最弱的。
  因为它是一个心路里的第一个速行心,前面没有与它相同性质的心。由于没有获得重复缘(à sevanapaccaya)的支助,它所造的业也是最弱,所以它只能在今生带来果报,假如因缘不具足则成为无效业。

在现法受业、次生受业、后后受业三种业中,现法受业是受报最轻的业。我们现在经常造作善业,虽然可能会在中年或者晚年,甚至青年时代就可以受到果报,但是,善业在今生成熟所带来的果报,往往和到下一生才成熟的果报是不能相提并论的。
 第二,次生受业(upapajjavedanãya kamma)
  在七个速行心中,第七个速行心中的思心所造的业是第二弱的,因为它即将要落入有分流。它能够在下一生带来果报,因缘不具足则成为无效业。
  不过,也有些大长老认为,第七个速行心所造的业是七个速行心中最强的。因为第七个速行心得到了前面六个速行心的重复缘的支助,所以造的业也最强。他们认为,在临终时成熟并造成下一世结生的业就是次生受业,只有比较强的业,才有可能在临终时成熟并成为令生业。的确,临终时有许多业会争着成熟,只有强力的业才能成为“胜者”而带来结生。然而,能够成为令生业的毕竟只有一种业,而在一生当中有数不清的心路,每个心路几乎都有第七个速行心,这些数不清的第七速行心所造的业都无机会成为令生业,只能在第二生(下一世)的生命期间成熟。
  如果它们在下一生没有获得因缘成熟,则都将成为无效业,没有力量延续到未来第三生。所以有大长老譬喻说:犹如抛上空中的石块,虽然到了最顶端,但由于即将落下,所以力量不能算是最强的。同样地,第七速行心虽然获得前面六个速行的重复缘的支助,但由于处在心路之末,其所造的业力也不能算最强。
  那么,第七个速行所造的业如何成为下一生的令生业和支持业呢?例如,一个人在今生经常做布施,这些布施善业在他临终时成熟的话,可能使他投生为天人。由于作为令生业使他投生为天人的只是一种业而已,但是他在今生所做的那么多布施善业并不会消失,还会在他的下一生中不断成熟,从而使他在十个方面的福报要比其他没经常做布施的天人更加殊胜。哪十种呢?天寿命、天容颜、天快乐、天名闻、天权威、天色、天声、天香、天味、天触。今生经常造作的、没有机会成为令生业的布施善业,将能成为下一生乃至以后无数生中的善的支持业。
  如果布施善业中的一种成为令生业而使有情投生为人,其馀的布施善业可支助他下一辈子衣食无忧、资财丰盈、生活富足,这是布施所带来的果报。当然,持戒的善业会比布施更殊胜,禅修的善业又比持戒更殊胜。
  第三,后后受业(aparà pariyavedanãya kamma)
  这种业称为后后受业,意即从造业的第二世以后(未来第二世开始)都能产生效用。在七个速行心中,中间五个速行心的思心所造下的业是最强的,只要因缘具足,能够在它被造下的第二世以后的任何一世中成熟。只要还在生死轮回中,这种业永远不会成为无效,没有任何有情能逃脱这种业的果报,即使连佛陀也不例外!
  第四,无效业(ahosi kamma)
  无效业是没有获得足够因缘成熟的现法受业和次生受业。心路中的第一个速行所造下的业是最弱的,这种业能在今生就带来果报,故称“现法受业”。虽然人的生命很有限,但是每一个心路都有第一个速行,因此所造下的这种业也不计其数。这些业若在这一期生命中没有足够的因缘成熟,那么在这期生命结束后皆成为无效业。因为它的业力相对来说是最弱,所以无力延续到下一生。
  同样,几乎每一个心路都有第七个速行,第七个速行所造下的业能够在下一生成熟,故称“次生受业”。若这种业在下一生没有获得因缘成熟,随着第二世生命的结束,所有这些业也成为无效业。
  还有一类无效业是佛陀等诸阿拉汉般涅槃后,过去所造作的所有善或不善的业都成为无效,因为已不再有承受果报的五蕴(身心)。
根据业果法则,有情只要还没有断除邪见,他就有可能堕落到恶趣。已入圣流的圣者不会再堕落到四恶道,正是因为他们在证悟初道时即断除了邪见。入流圣者虽然还有贪瞋痴,但是由于已断尽了邪见,以前所造的不善业得不到邪见的支助,所以不能带来恶趣的投生。他们只会因为善业而投生到人天善趣。业力只有获得无明的支助,才能成熟而带来结生的果报。阿拉汉圣者已经断尽无明,所以不再有未来的结生。
  所谓的因果业报,依究竟谛来说都只是五蕴,只是名色法。造业为因,造业的只是一堆五蕴、名色法,这堆名色法造业之后即刻灭去了,留下的只是业力。所造的业成熟时,体验苦乐果报的也只是一堆五蕴、名色法而已。换言之,体验果报的是果报心,而由业力所产生的色法则是业生色,果报心和业生色都是过去所造之业的果报。业生色是色法,果报心(异熟心)是名法,如果五蕴离散了,名色灭尽了,所谓的果报也就无从安立。佛陀等一切漏尽圣者已经断尽了作为再有(未来轮回)之因的烦恼,在他们般涅槃后,由于五蕴的完全灭尽(蕴般涅槃),所有还未来得及产生果报的业也随之皆成无效。
  “蕴般涅槃”(khandha parinibbà na)是指此身体死后,命根断绝、五蕴灭尽后,不会再有未来的结生。佛陀等诸阿拉汉在证悟阿拉汉道果时所描述的:“生已尽,梵行已立,应作已作,再无后有。 (Khãõ à jà ti, vusitaü brahmacariyaü ,”kataükaraõ ãyaü , nà paraüitthattà ya.)意思是由于断尽了烦恼,即使存在有业也不会在未来导致结生,圆满的梵行已经确立,应该完成的任务皆已圆满完成了,后世再也没有像现在这种继续流转的诸蕴相续了,就像被挖了根的树一样,它们在最后之心灭去后,犹如油尽火灭一样达到涅槃。佛陀在他般涅槃时五蕴即灭尽无馀,勿需再继续轮回。
  没有生死轮回,也就没有了种种苦。那么,佛陀等阿拉汉圣者还会不会遭受由过去所造之业带来的果报呢?只要在他们的生命期间,只要还有身心,就还要承受由过去造下之业所带来的果报。佛陀还会不会受苦?佛陀也还会遭受身体之苦。例如迭瓦达答多次想谋杀佛陀,有一次,佛陀的脚就被迭瓦达答推下来的石块划破并流血。佛陀也经常遭人毁谤,例如遭金佳马那维咖(Ci¤ camà õ avikà )、马甘迪亚(Mà gandiyà )等人的毁谤。佛陀也还是要遭受这些由过去造下的不善业所带来的苦报。
  佛陀临近般涅槃那年,他在韦鲁瓦村(Veëuvagà maka)度过了其最后一个雨安居。在雨安居期间,佛陀得了一场很严重的疾病,这场疾病所带来的剧烈苦受一直要延续到死亡才能停止,称为“至死方终的苦受”(mà raõ antika vedanà )。佛陀必须通过建立念与正知忍受着,并通过修行七色法观(rå pasattaka vipassanà )和七非色法观(arå pasattaka vipassanà )进入阿拉汉果定来镇伏苦受,从果定出定之后,决意此后直到般涅槃的十个月期间不再产生。
  为什么佛陀也会遭受这样的果报呢?据说很久以前,我们的菩萨是一个摔跤手,他遭到对手的欺骗,对手让菩萨假装输给他,然后给菩萨钱,但是对手总是赖帐,赖了一次、两次,到了第三次,菩萨不再相信他,把对手的脊椎骨像折甘蔗一样折断了。由于这种后后受业,哪怕是到了最后一生,佛陀也还是要承受其果报。不过佛陀般涅槃后,以前所有的业都成为无效业。
三明阿拉汉。  哪三明?宿住随念明、有情死生明和漏尽明。宿住随念明是有能力看到自己的过去世,清楚过去世的许多细节。有情死生明指可以看到自己和他人的死亡与投生是依照业果法则运作的。漏尽明是断尽一切烦恼。由于她已经证得宿住随念明,能够看清自己的过去世,当她一直追溯到前七世时,终于真相大白了!
四、依成熟之地
  业依成熟之地来分也有四种:
  1.不善业(akusala kamma);
  2.欲界善业(kà mà vacarakusala kamma);
  3.色界善业(rå pà vacarakusala kamma);
  4.无色界善业(arå pà vacarakusala kamma)。
  第一,不善业
  不善业依身、语、意三门可分为十种,即:
  身不善业——通过身体行为所造作的不善业,或者通过身表表达的不善思。
  身不善业有三种:
  1.杀生(pà õ à tipà tà ):故意夺取有息者的生命。
  2.不与取(adinnà dà nà ):凡属于他人所有之物,未经物主允许而取为己有者。又作偷盗。
  3.欲邪行(kà mesu micchà cà rà ):对欲望、性欲方面的不正当行为。即不正当的性行为,或称邪淫。
  语不善业——通过语言造作的不善业,或通过语表表达出来的不善思。
  语不善业有四种:
  1.虚妄语(musà và dà ):指心口相违,说虚妄不实的言语。
  包括不见谓见,不闻谓闻,不觉谓觉,不知谓知;见谓不见,闻谓不闻,觉谓不觉,知谓不知。又作虚诳语。
  2.离间语(pisuõ à và cà ):搬弄是非,向 A 传 B 的是非,向 B 传 A 的是非,离间亲友。
  3.粗恶语(pharusà và cà ):骂詈咒诅,使他人难堪。
  4.杂秽语(samphappalàpa):毫无意义的世俗浮辞,能增长放逸、忘失正念的话题。
  意不善业——纯粹在意门造作的不善业。
  意不善业有三种:
  1.贪婪(abhijjhà):看到别人的东西时,产生企图拥有它的心。如果自己已经拥有了,还想要得到非份的、更多的、更好的,这也是贪婪。
  2.瞋怒(vyàpàda):想毁灭他人的恶意。如果只是对他人生气、瞋怒,只要还没有产生希望对方死、被杀等的恶毒之心,就还不算是足道之业。
  3.邪见(micchàdiññhi):特指三种断灭见。
  (1)虚无见(natthikadiññhi):不相信因果,认为没有过去世、未来世,没有因、没有果,人死后什么都没有了。
  (2)无因见(ahetukadiññhi):认为人的贫富贵贱没有原因,纯粹只是偶然,不相信现在的境遇是过去所造之业的结果。
  (3)无作用见(akiriyadiññhi):认为杀生、偷抢、淫乱等恶业不会带来恶报,也不相信布施、持戒、禅修、行善积德等善业会带来善报。
  这三类理论、见解都属于邪见。
  杀生、不与取、欲邪行、虚妄语、离间语、粗恶语、杂秽语、贪婪、瞋怒与邪见这十种合称为“十不善业道”(dasaakusala-kammapatha)。
  第二,欲界善业
  与十种不善业相对应的是十种欲界善业,它们依身、语、意三门也可分为十种,即:
  身善业——通过身体行为造作的善业,或者通过身表而表达的善思。
  有三种身善业:
  1.离杀生(pà õ à tipà tà veramaõ ã):远离杀害、伤害生命。
  2.离不与取(adinnà dà nà veramaõ ã):远离偷盗,不用非法手段占有不属于自己的物品。
  3.离欲邪行(kà mesu micchà cà rà veramaõ ã):远离一切不正当的性行为。
  语善业——透过语言说出来的善业,或通过语表表达的善思。
  有四种语善业:
  1.离虚妄语:不说虚妄不实、欺骗他人的话,只说真实、诚实的话。
  2.离离间语:不说挑拨离间的话。
  3.离粗恶语:不骂人,不说难听的话,不说使人难堪的话。
  4.离杂秽语:不说废话,不说毫无意义的话。
  意善业——纯粹在意门造作的善业。
  意善业有三种:
  1.不贪婪:知足。
  2.不瞋怒:不发怒,性格好,脾气好,心量大。
  3.正见。
  这十种善业称为“十善业道”(dasa kusala-kammapathà )。
  十福业
  欲界善业还有另外一种分法,称为“十种作福德之事”
  (dasa pu¤ ¤ akiriyavatthu)。这十种作福德事分别是:
  1.布施(dà na):特指物品的布施、施舍。布施依不同的角度可分为很多种,例如内物施、外物施,亲手施、非亲手施,有罪施、无罪施,如法施、不如法施,欢喜施、中舍施,智相应施、智不相应施,轮转依止施、非轮转依止施,个人施、僧团施,饮食施、衣物施、住所施、医药施等。
  2.持戒(sãla):远离身语的恶行,培养善行、戒德。在家弟子最基本的是五戒,即(1)离杀生;(2)离不与取;(3)离欲邪行;(4)离虚妄语;(5)离放逸之因的诸酒类。有机会还应该持守八戒,即(1)离杀生;(2)离不与取;(3)离非梵行(一切性关系);(4)离虚妄语;(5)离放逸之因的诸酒类;(6)离非时食;(7)离观听跳舞、唱歌、音乐、表演;妆饰、装扮之因的穿戴花鬘、芳香、涂香。(8)离高、大床座。如果在八戒的基础上再培养慈心,称为慈心九戒。出家众的戒则有沙马内拉戒、比库戒、比库尼戒等。
  3.禅修(bhà vanà ):可分为修止(samatha bhà vanà )与修观(vipassanà bhà vanà )两大类。修止是致力于让内心平静的修行方法。共有四十种止业处,目的是使内心止息称为敌对法的诸盖,使心平静、专注。修观是通过观照究竟色法、究竟名法及其因的自相,以及无常、苦、无我的共相,来培育智慧的修行方法。
  4.恭敬(apacà yana):恭敬值得恭敬的对象。哪些对象值得恭敬?佛陀值得恭敬、法值得恭敬、僧值得恭敬、母亲值得恭敬、父亲值得恭敬,老师值得恭敬,说法者值得恭敬,有德行者值得恭敬,恩人值得恭敬,这些是应当恭敬的对象。
  我们不仅从身体行为上表示恭敬,例如礼拜佛、法、僧等,更重要的是应从内心培养恭敬。
  5.服务(veyyà vacca):帮忙做事,奉献劳力、体力,比如在寺院清洁卫生、煮饭做菜、搬抬东西等。对于社会公益或福利事业,出钱为捐款,出力为服务。
  6.回向功德(pattidà na):又作分享功德。做了功德善业后,指定与某些人乃至一切众生分享。
  7.随喜功德(pattà numodana):对他人所做的功德善业感到欢喜。能够亲自参与当然最好,不能参与,内心也要感到欢喜。说 ß Sà dhu! Sà dhu! Sà dhu!û 是随喜功德最简单、最好的方法。培育随喜可以对治妒忌,同时也能获得他人所分享的功德。
  8.听闻佛法(dhammasavana)。有四入流支:(1)亲近善友;(2)听闻正法;(3)如理作意;(4)法随法行。听闻佛法能树立正见、增长智慧,是证悟圣道圣果的四个条件其中一个。通过听闻佛法,能够分别善恶、明辨是非;通过听闻佛法,能够培养信心,对佛、法、僧产生信心;通过听闻佛法,能够学习律、经、论,研究佛语;通过听闻佛法,能够把取业处,明白如何修持戒、定、慧。作为佛弟子,主要是通过听闻佛法来树立正见、增长智慧、修习止观、朝向解脱的。
  9.弘扬佛法(dhammadesanà )。佛陀在《法句》中说:ß Sabbadà naü dhammadà naü jinà ti.û 意思是“法施胜一切施”,法布施是最殊胜的布施。然而,并非一切人都能弘扬佛法,只有通达经论、堪为人师的比库才有资格登法座、宣说佛法。那么,其他人想做法布施应该怎么办呢?可以介绍、宣传、传播佛法。现代社会可以利用书籍、图片、视频、音频、网络等各种媒介来传播佛法。助印、促成佛法的传播,也是法布施。
  10.正直己见(diññhijjukamma):有几种正直己见。首先是皈依三宝。皈依三宝,以佛法僧为自己的庇护所,有了信仰,就会用佛陀的教导来正直自己的见地。其次,通过听闻佛法、阅读佛书、学习教理也能正直己见。再次,保持正念正知也是正直己见。另外,应通过禅修来正直己见。最崇高、最殊胜的正见是圣道心中的正见,是对出世间四圣谛的如实知见。
  这十种都是培植福德的善业,绝大多数是以欲界心来完成的。除了禅修证得色界或无色界禅那生起的是色界心或无色界心,以及圣道正见属于出世间心之外,其他全都是由欲界善心来完成的。所以可以把这十种作福德事归于欲界善业。
  这十种欲界善业是由八种欲界善心完成的:
  1.悦俱智相应无行心,
  2.悦俱智相应有行心;
  3.悦俱智不相应无行心,
  4.悦俱智不相应有行心。
  5.舍俱智相应无行心,
  6.舍俱智相应有行心;
  7.舍俱智不相应无行心,
  8.舍俱智不相应有行心。
  影响善业功德的三项要素
  有三项要素能影响这些善业功德的大小程度,它们是:
  一、悦俱或舍俱——欢喜地做还是中舍地做。悦俱即欢喜地做,舍俱即内心感受平平地做。
  二、智相应或智不相应——做时是否拥有智慧。对佛法僧三宝有信心、对业果法则有信心,此时的信心拥有业果智,也称“自业正见”(kammassaka sammà diññhi)。只要相信这是善业,能带来善报,这就是对业果法则的信心与智慧。如果不相信、不思考业果法则而做善事,则是智不相应。
  三、无行或有行——主动还是被动。无行是不需他人鼓励,自己主动做。有行是经过他人鼓励、催促,或者按指令、按任务完成,被动地做。
  在这八种欲界善心当中,最殊胜的是第一种心。做善业功德时欢喜地、有智慧地、主动地做是最好的,这种心最接近初禅心。虽然初禅心属于色界心,而这种心还是欲界心,但是它们的心所数目完全相同。同样是做一件善事,若通过如理作意来培养这种心,则能事半功倍,造作更殊胜的三因善业。
  我们以后还会讨论到殊胜的善业能带来殊胜的结生,低劣的善业只能带来低劣的结生,也是和现在所讨论的有密切关系。
  第三,色界善业
  色界善业分别依禅支而分为五种:
  1.寻、伺、喜、乐、一境性俱的初禅善心;
  2.伺、喜、乐、一境性俱的第二禅善心;
  3.喜、乐、一境性俱的第三禅善心;
  4.乐、一境性俱的第四禅善心;
  5.舍、一境性俱的第五禅善心。
  这里的“俱”是伴随或拥有。这五种色界禅那心是依所拥有的禅支来区别的,而且是依五分法来分的。如果培育禅那时逐个舍去禅支,舍“寻”进入第二禅,舍“伺”进入第三禅,则有五种色界禅那。不过在实际教学中多数是“寻”和“伺”同时舍,于是色界禅那就有四种。
  因此,喜、乐、一境性俱的第三禅善心相当于四分法的第二禅, 一境性俱的第四禅善心相当于四分法的第三禅,乐、舍、一境性俱的第五禅善心则相当于第四禅。换言之,当禅修者进入初禅时,其安止速行即是初禅善心;进入第二禅时,其安止速行是第三禅善心,进入第三禅是第四禅善心,进入第四禅是第五禅善心。
  这五种色界善业只会发生于意门,不会出现在身门与语门。欲界善业可表现于身、语、意三门,但是色界善业纯粹只发生在意门,只是意业。
  第四,无色界善业
  无色界善业有四种,分别是:
  1.空无边处善心;
  2.识无边处善心;
  3.无所有处善心;
  4.非想非非想处善心。
  在这些善心中的思心所造下的业就是善业。禅修者证得色界禅那之后,可以进一步培育无色定,通过修习十遍中的前面九遍来成就空无边处定,即:地遍、水遍、火遍、风遍、青遍、黄遍、红遍、白遍、光明遍。他成就空无边处定之后,再专注空无边处定心而成就识无边处,再专注空无边处禅心的没有而成就无所有处定,再取无所有处定心的寂静、殊胜而成就非想非非想处定。当一个人有能力成就无色定的时候,其安止速行心就和这些心相应,所造的业即是这四种无色界善业。
  若以三门来分,欲界善业、不善业可以通过身、语、意三门来造作,意门则通于欲界、色界、无色界。或者说,色界和无色界善业唯发生于意门,不会出现于身门和语门。
  我们已经讨论了依成熟之地的四种业。不善业只属于欲界,色界和无色界没有不善业。造作不善业能导致投生到恶趣地,有四种恶趣地:地狱、畜生、鬼和阿苏罗。造作欲界善业能导致投生到欲界善趣的人或六欲天,造作色界善业可以投生到色界梵天,造作无色界善业可以投生到无色界梵天。这是依成熟之地来分的。
 楼主| 智慧谋略 发表于 2025-3-16 13:04:23 | 显示全部楼层
业力如何产生?佛陀对因果法则的详细解释
业力是佛教最基本也最重要的教义之一,它解释了为什么每个人的际遇不同,也揭示了改变命运的方法。佛陀说:"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这揭示了业力的基本原理。

业力的本质
业,梵语karma,原意是"行为"或"造作"。一切有意识的行为都会产生业力


身口意三业是产生业力的途径。身业指身体的行为,口业指语言的表达,意业指内心的思想。其中意业最为根本,因为一切行为都始于念头。佛陀在《法句经》中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特别强调了净化内心的重要性。
业力有其特定的规律:业力不会无缘无故消失,必须等待因缘成熟才会显现果报;业力也不会错乱,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业力会增长,如滴水能满瓶,点滴的善恶之业都会积累成就大果。

业力的种类
业力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分类。从时间来看,有顺现业(现世就报)、生报业(来世报)和后报业(未来世报)。从轻重来看,有重业轻业重业先报,轻业后报。从功能来看,有引业(决定投生方向)和满业(决定具体际遇)。

业力也可分为共业和别业。共业是群体共同造作而感得的果报,如生在同一时代、同一地区的人会共同经历某些事情。别业则是个人特有的业力,决定了个人的特殊遭遇。

佛陀详尽地阐述了业法。
  ◎长寿短命报
  有些人喜欢杀害其它生命,养成了杀生的习惯,这些人死后将投生到四恶道〈畜生道、饿鬼道、阿修罗道、地狱道〉,如果他们投生为人,生命将会是短暂的。那些不喜欢杀生,对众生富有同情心的人,可能会投生到天道〈天人〉,假使他们重新投生到人道,则享有长寿。
  ◎多病健康报
  接着,佛陀解释多病与健康的业报关系。有些人伤害其它生命,喜欢损害他人,就是因为这样,这些人会轮回到四恶道中,假如他们重新投生做人,他们将会多病且容易生病。而不伤害其它众生的人会投生到天界,假使他们投生到人道,也会是天生健康的人。
◎美丽丑陋报
  为何有些人生得丑陋,而有些人生得美丽呢?佛陀解释说,有些人很容易生气,这些瞋念使他们投生到四恶道,要是投生为人,会得相貌丑陋报〈生气使人丑陋,所以下次生气时,看看镜子中的自己,是丑陋还是美丽〉。但有些人没有怒气,也不容易生气,以仁慈和善的心对人,这些人就会投生到天界,或生为相貌庄严的人。所以要是你想要长得庄严美丽,至少下辈子想成为一个庄严的人,要觉察自己的愤怒 ──千万不要生气!
  ◎多友少朋报
  为何有些人没有朋友而其它人却拥有许多朋友呢?因为有些人内怀嫉妒,嫉妒心会使其投生到四恶道中,倘若投生到人道,也不会拥有很多朋友。而那些不会嫉妒别人的人则会投生到天界,或投生成为一个有许多好朋友的人。根据业的法则,我们可以说,那些不能交到朋友的人,在过去生中是善嫉之人。
  ◎富有贫穷报
  为什么有些人富有而有些人贫穷呢?因为有些人非常小气,吝于捐赠东西。不慷慨、吝啬的人会堕于四恶道中,投生至人道时会成为贫穷的人,而那些慷慨布施的人会变成富有的人。

  ◎聪颖愚钝报

  为什么有些人资质驽钝而有人天资聪颖呢?佛陀解释说,有些人没有求知欲,没有发问的意念,也不想了解万物本质,没有正知正解,这些无知的人会投生到四恶道中,要是投生人道也会是驽钝之人。另外那些有求知欲、对万物有兴趣的人会投生到天界或成为聪慧的人。

什么是业
  ﹝业是思心所﹞
  什么是业?佛陀说:「噢,比库(bhikkhu)啊!我把业称之为『思心所』。」业,最广为人知的解释是行动与造作,但在专门的术语中,业解释为思心所或意志力。当你做某事时,会有意志力在背后〈推动〉,这个心理上造作的意志力就称之为业。佛陀解释,因为具有意愿,一个人才能藉由身体、言语及心发动他的行为。不管你做什么,都会形成某一种业 ──心理的造作、意志力和思。思是与心同时生起的五十二种心所之一。
  当你做一件事情,如供养佛陀,「思心所 ──意志力」会促使你去付出,这个「思心所」就称之为业。所以,业是因,不是果。有些人认为业意指「因」、「行为」和「果」。但在南传上座部佛教的说法中,业从不代表效应或结果,业只具有「因」的意思。
  业属于行蕴。五蕴是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思属于行蕴。行蕴是属于心理的,就像其它的心所一样,「思心所」生起来,稍作停留,然后消失,只停留非常短暂的瞬间;但「思心所」跟其它心所不同,它有能力留下一些潜能在其它心所,当心念消失时,潜能并不会一起消失。它会留下某些东西 ──一种能带来后果的力量或潜能,当因缘条件适合时,那些结果就会现起。一个人在此时此地造业,但果报或许会在这一生、下一世或累世之后才会现起。
  ◎随缘现起的潜能
  业或思都有带来后果的潜能,而这些潜能都具有强大的力量。业不会随着此生生命的终了而结束,它会一直持续下去。但我们不能说业是存在我们体内或意识的某一个地方,因为每一件事都不是恒常的,且随时随地都在改变。业也不是恒常的,它会消失,但当它离开时,却在持续的生命流中,留下了当因缘和合相应时,果报就会自然出现的潜能。再次强调,业不储存于某个地方,但当它消失时,留下了让果报现起的潜能。
  ◎业因与业果皆是空性
  佛教指出业和果报都是空性的,虽然没有业因,果报是不可能存在,果报是完全依业而存在,但并不存在于业之中,业也不存留在果报之中。业和果属于不同的时期,果报完全是因为过去所造的业而现起,当环境、条件,符合果报就产生,就像太阳,牛粪和放大镜同时放在一起时,果报自然就会现起。
  ◎业果
  业所形成的果报,专门术语叫做「异熟识」〈vipAka〉,也称为业的果。过去所造的业或思会留下形成现在的果报或异熟的潜能,但过去的业不会影响当下的思。一个人对过去果报的反应,会对将来产生善的或恶的结果,是取决于当下的思心所。如果以一个所谓的「如理作意」,即智慧观照〈yoniso manasikAra〉的方式来反应,未来将会是一个好的果报。但假如以一个「不如理作意」,即不智慧观照〈ayoniso manasikAra〉的方式来反应,未来,这个思的果报将会是恶的。所以你无法改变过去的果报,但你可以用智慧观照来面对,并且替未来结下一个好的果报。「如理作意」能帮助你造作好的业报,而「不如理作意」则会给你带来恶果。未来的结果或是果报会如何,乃是依于现在的思〈业〉如何造作。
  然而,不是每一件事都是因为业的关系,有时我们会认为每一件事都是因为业,而说:「这就是你造的业,你必须承受它的果报。」虽然业是支配宇宙万物的一条法则,但它也只是其一罢了。其它自然和心灵的法则也统驭着万物的生命。
 而且,我们还必须辨识过去业和现在业的果报的不同。现在的业并不是过去业的结果,「过去业的果报」是「异熟识」。异熟识是过去业报的果,但异熟识并不会影响现在善或不善行为的表现。在此生中善或不善的业并不是过去业的果报;反而,你正在累积新的现世业,而这些业将会在未来产生新的果报。
  善业与恶业
  ﹝十善业﹞
  业可分为不同的群组和种类。其中一种分法是将它分为善业或恶业。我们有十善业,十个好的决断力或行为,它们是良善的,因为它们起因于好的心理状况、好的心理要素,而且它们会产生好的果报。
  ◎ 布施
  第一个善业是慷慨或布施。我们必须练习慷慨,因为当付出我们所拥有时,我们会得到福德,也就是功德,这个善业将会在未来产生好的果报。慷慨也让我们练习超脱,举例来说,我或许非常喜爱这台收音机,假如我把它送人,我不只放弃这台机器,也放弃了对它的依恋。我去除了恋着,也就是去除贪〈lobna〉心,当你的心不再有任何的依恋,就是自由、清净和平稳。所以,我鼓励人们尽其所能地付出。
  ◎ 持戒、禅定
  第二个善业是持戒。持戒指的是认知和遵守戒律。在家学佛者有五个道德规范,这是基本的要求: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和不饮酒。闭关时,我们加入了其它三项,总共是八戒。增加的三项分别是过午不食、不歌舞倡妓与不坐卧高广大床,戒,即sila,是定或禅修的基础。第三个善业是禅定,内心的修养,这辈子中最应该培养的业:练习毗钵舍那观。
  ◎ 恭敬
  第四个善业是恭敬、尊重他人,特别是年长者。在东方,尊敬年长者是理所当然的,如此,亲子、师生间的关系才能以恭敬来管理。
  ◎ 服务
  第五个善业是服务,帮他人做一些好事,例如帮助一名妇人过马路或帮她提重物。另一个服务的方式是在佛、法、僧中培福。帮助寺院清扫或翻新,都是很好的培福方式。
  ◎ 回向
  第六个善业是回向。当你获得一些功德,必须跟其它人分享。回向本身就是一项功德,而我们跟所有的众生分享功德。回向并不是将我们所得的功德分一部分给其它众生,而是表示我们让其它众生也有机会培养功德。曾经有个人问辟支佛,将功德分享给他人会不会有损福报,辟支佛告诉他说:「假如你有一根蜡烛,要是你从其它已燃的蜡烛点燃这根蜡烛,第一根蜡烛的光芒并不会因为点燃其它蜡烛而减弱。事实上,借着帮助点燃其它蜡烛,它本身的亮度将变得更加明亮。同样地,当你分享功德,你的功德不会减少,反而会因此得到新的功德。」
  ◎ 随喜
  第七个善业是随喜。这就是当其它人做了有功德的事情时,我们会说:「善哉!善哉!善哉!」也就是做得很好的意思。当其它人跟你分享功德时,你说:「善哉!善哉!善哉!」就代表你赞叹他们的功德,而当你赞叹他人功德时,你本身也得到功德。
  ◎闻法、说法
  第八个善业是听经闻法,这是好的功德也是好的行为。听经就会了解经文的道理,当你了解经文,就能避免做有害身心的行为。而和第八善业有关的是第九善业,讲解佛法,也就是讲解、演说经文,所以我们现在彼此都在做善业。
  ◎ 正见
  第十,即最后一个善业叫做正确的知见,是指一个人了解业是个人所有的资产,所以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自己业的主人,没有人必须对我们的行为或业负责。
  所以,总共有这十个善业,事实上它可被分为三类:布施、持戒和修定。恭敬和服务可包含在持戒中;功德回向和随喜可归类在慷慨或布施中;而听经、解经和正见则可归于修定或内心的涵养中。
  ﹝十恶业﹞
  接下来谈恶业。恶业就是那些在不健全的心理况状所做出会带来不好的结果的种种行为。
  ◎ 什么是十恶业
  第一个恶业是杀生,也就是杀害其它生命。第二个是偷窃,拿了人家没有给予的东西。第三是邪淫。第四是妄语。第五是诽谤、中伤他人。第六是恶口,即使用严厉的言语与词句对人,这些都是恶业。第七是讲轻佻的言语,无意义和无价值的话语。第八是贪念,贪图他人的财物,巴利语中,我们称之为visama lobha,也就是变质的贪婪。这不是指你对自有财物的贪爱,而是贪求他人的财产,这是非常不好的贪念。第九个恶业是瞋,也叫dosa,就是你想侵害他人或指使人,造成他人的伤害。最后第十个恶业是不正见,不正见就是持有一个万物都是恒常不变、维持现况的「我」和执着于灵魂。
  ◎ 业是自身的责任
  这十个恶业都会给我们带来极恶的果报,如果不想拥有这些果报,我们就必须避免这些行为,戒除这些恶业就是造善业,戒除杀生、偷盗和其它不好的业就是善业。我们必须了解业的法则,也必须了解业完全是自身的责任,责无旁贷。这一点在佛教中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善业中正知正见的一部分。
  认知业果法则的利益
  ﹝思考业能导致平稳﹞
  对业果法则的认识能导致平稳,它是开悟的七要素之一。为了体验轻安,我们必须做许多事,思考自己的业是其中之一。有时我们会非常激动或焦躁,因为得不到想要的东西,或获得自己不想要的东西。在这种情况下,思考业果会帮助你去除焦躁而获得平静,因为你不能做任何事来改变过去世所造作的业,你必须忍受因过去「思」或业所产生的后果。
  ﹝反省业能去除怨怼﹞
  反省业也是去除怨恨的好方法之一。有时修习慈心观时,开始可能会感到愤恨,因为很讽刺地,你必须对一个你所怨恨的人传达友善的好意。一个去除怨怼想法的方法,就是反省自身的业。你反省到:「我会投生到这里,是因为我过去生的业所使然,其它的人也是相同的,我并不能做任何的改变。但若是对于这样一个人生起了愤恨的心,我将会得到新的恶报,这将会使我投生到四恶道。」经由反省自己的业,可以摆脱怨恨。
  ﹝了解业能增进自信自力﹞
  了解业也可以增进自信自力。因为业既然是自己的,你就是自己人生的建构者,你必须依靠自己来获得善果而非他人,你必须替自己造作善业。每一个众生都会得到自身所造业所带来的果报,无人能够替代他人来承受果报。
  ﹝了解业报能教导自我负责﹞
  业除了教导我们自信自力,了解业报也教导我们自我负责的重要性。我们要对自己负责,不管今生拥有什么或做了什么,都是自己要去承担。如果我们有一个很好的环境,也是因为过去世造作的善业使然;同样的,如果生长在一个不顺利的环境也要自己去承担。
  所以要是你想得到好的果报,你在此生就要造善业。如此,了解业才能给我们带来抚慰和希望,因为我们得靠自己在此生做善业,方能雕塑我们的来生。所以,业不是宿命,因为我们可以借着在此生做善业,来避免恶业所造成的果报。我们不需担心会有审判者坐在那儿评断,或有个执法者送我们入地狱。
  了解和相信业的法则,一个人会做出良好的行为,如果他能秉持着对业果关系的了解去行善,这些行为将会是最好的。假如你在做善行时,仍保有业的观念,那么你的善行就有三种有益的根性,即无贪、无瞋与无痴。这三种有益的根性伴随着你善良的行为,它们会在将来结果,当你重新投生时,就会成为天生拥有此三种特质的人。那些天生具有这三种特质的人,就能够在此生中得到禅那或涅槃。所以我们在做值得称赞的行为当下,仍要在心中秉持着对业的理解,这是非常重要的。

  〈编者按: 本文摘译自一九九○年由*轮禅修中心出版喜戒尊者〈 Sayadaw U Silananda〉开示业果法则〈 An introduction to the law of kamma 〉中的部分内容。


懒得打字嘛,点击右侧快捷回复 【右侧内容,后台自定义】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GMT+8, 2025-5-6 00:03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