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力如何产生?佛陀对因果法则的详细解释 业力是佛教最基本也最重要的教义之一,它解释了为什么每个人的际遇不同,也揭示了改变命运的方法。佛陀说:"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这揭示了业力的基本原理。
业力的本质
业,梵语karma,原意是"行为"或"造作"。一切有意识的行为都会产生业力
身口意三业是产生业力的途径。身业指身体的行为,口业指语言的表达,意业指内心的思想。其中意业最为根本,因为一切行为都始于念头。佛陀在《法句经》中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特别强调了净化内心的重要性。
业力有其特定的规律:业力不会无缘无故消失,必须等待因缘成熟才会显现果报;业力也不会错乱,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业力会增长,如滴水能满瓶,点滴的善恶之业都会积累成就大果。
业力的种类
业力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分类。从时间来看,有顺现业(现世就报)、生报业(来世报)和后报业(未来世报)。从轻重来看,有重业和轻业,重业先报,轻业后报。从功能来看,有引业(决定投生方向)和满业(决定具体际遇)。
业力也可分为共业和别业。共业是群体共同造作而感得的果报,如生在同一时代、同一地区的人会共同经历某些事情。别业则是个人特有的业力,决定了个人的特殊遭遇。
佛陀详尽地阐述了业法。 ◎长寿短命报
有些人喜欢杀害其它生命,养成了杀生的习惯,这些人死后将投生到四恶道〈畜生道、饿鬼道、阿修罗道、地狱道〉,如果他们投生为人,生命将会是短暂的。那些不喜欢杀生,对众生富有同情心的人,可能会投生到天道〈天人〉,假使他们重新投生到人道,则享有长寿。
◎多病健康报
接着,佛陀解释多病与健康的业报关系。有些人伤害其它生命,喜欢损害他人,就是因为这样,这些人会轮回到四恶道中,假如他们重新投生做人,他们将会多病且容易生病。而不伤害其它众生的人会投生到天界,假使他们投生到人道,也会是天生健康的人。
◎美丽丑陋报
为何有些人生得丑陋,而有些人生得美丽呢?佛陀解释说,有些人很容易生气,这些瞋念使他们投生到四恶道,要是投生为人,会得相貌丑陋报〈生气使人丑陋,所以下次生气时,看看镜子中的自己,是丑陋还是美丽〉。但有些人没有怒气,也不容易生气,以仁慈和善的心对人,这些人就会投生到天界,或生为相貌庄严的人。所以要是你想要长得庄严美丽,至少下辈子想成为一个庄严的人,要觉察自己的愤怒 ──千万不要生气!
◎多友少朋报
为何有些人没有朋友而其它人却拥有许多朋友呢?因为有些人内怀嫉妒,嫉妒心会使其投生到四恶道中,倘若投生到人道,也不会拥有很多朋友。而那些不会嫉妒别人的人则会投生到天界,或投生成为一个有许多好朋友的人。根据业的法则,我们可以说,那些不能交到朋友的人,在过去生中是善嫉之人。
◎富有贫穷报
为什么有些人富有而有些人贫穷呢?因为有些人非常小气,吝于捐赠东西。不慷慨、吝啬的人会堕于四恶道中,投生至人道时会成为贫穷的人,而那些慷慨布施的人会变成富有的人。
◎聪颖愚钝报
为什么有些人资质驽钝而有人天资聪颖呢?佛陀解释说,有些人没有求知欲,没有发问的意念,也不想了解万物本质,没有正知正解,这些无知的人会投生到四恶道中,要是投生人道也会是驽钝之人。另外那些有求知欲、对万物有兴趣的人会投生到天界或成为聪慧的人。
什么是业
﹝业是思心所﹞
什么是业?佛陀说:「噢,比库(bhikkhu)啊!我把业称之为『思心所』。」业,最广为人知的解释是行动与造作,但在专门的术语中,业解释为思心所或意志力。当你做某事时,会有意志力在背后〈推动〉,这个心理上造作的意志力就称之为业。佛陀解释,因为具有意愿,一个人才能藉由身体、言语及心发动他的行为。不管你做什么,都会形成某一种业 ──心理的造作、意志力和思。思是与心同时生起的五十二种心所之一。
当你做一件事情,如供养佛陀,「思心所 ──意志力」会促使你去付出,这个「思心所」就称之为业。所以,业是因,不是果。有些人认为业意指「因」、「行为」和「果」。但在南传上座部佛教的说法中,业从不代表效应或结果,业只具有「因」的意思。
业属于行蕴。五蕴是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思属于行蕴。行蕴是属于心理的,就像其它的心所一样,「思心所」生起来,稍作停留,然后消失,只停留非常短暂的瞬间;但「思心所」跟其它心所不同,它有能力留下一些潜能在其它心所,当心念消失时,潜能并不会一起消失。它会留下某些东西 ──一种能带来后果的力量或潜能,当因缘条件适合时,那些结果就会现起。一个人在此时此地造业,但果报或许会在这一生、下一世或累世之后才会现起。
◎随缘现起的潜能
业或思都有带来后果的潜能,而这些潜能都具有强大的力量。业不会随着此生生命的终了而结束,它会一直持续下去。但我们不能说业是存在我们体内或意识的某一个地方,因为每一件事都不是恒常的,且随时随地都在改变。业也不是恒常的,它会消失,但当它离开时,却在持续的生命流中,留下了当因缘和合相应时,果报就会自然出现的潜能。再次强调,业不储存于某个地方,但当它消失时,留下了让果报现起的潜能。
◎业因与业果皆是空性
佛教指出业和果报都是空性的,虽然没有业因,果报是不可能存在,果报是完全依业而存在,但并不存在于业之中,业也不存留在果报之中。业和果属于不同的时期,果报完全是因为过去所造的业而现起,当环境、条件,符合果报就产生,就像太阳,牛粪和放大镜同时放在一起时,果报自然就会现起。
◎业果
业所形成的果报,专门术语叫做「异熟识」〈vipAka〉,也称为业的果。过去所造的业或思会留下形成现在的果报或异熟的潜能,但过去的业不会影响当下的思。一个人对过去果报的反应,会对将来产生善的或恶的结果,是取决于当下的思心所。如果以一个所谓的「如理作意」,即智慧观照〈yoniso manasikAra〉的方式来反应,未来将会是一个好的果报。但假如以一个「不如理作意」,即不智慧观照〈ayoniso manasikAra〉的方式来反应,未来,这个思的果报将会是恶的。所以你无法改变过去的果报,但你可以用智慧观照来面对,并且替未来结下一个好的果报。「如理作意」能帮助你造作好的业报,而「不如理作意」则会给你带来恶果。未来的结果或是果报会如何,乃是依于现在的思〈业〉如何造作。
然而,不是每一件事都是因为业的关系,有时我们会认为每一件事都是因为业,而说:「这就是你造的业,你必须承受它的果报。」虽然业是支配宇宙万物的一条法则,但它也只是其一罢了。其它自然和心灵的法则也统驭着万物的生命。
而且,我们还必须辨识过去业和现在业的果报的不同。现在的业并不是过去业的结果,「过去业的果报」是「异熟识」。异熟识是过去业报的果,但异熟识并不会影响现在善或不善行为的表现。在此生中善或不善的业并不是过去业的果报;反而,你正在累积新的现世业,而这些业将会在未来产生新的果报。
善业与恶业
﹝十善业﹞
业可分为不同的群组和种类。其中一种分法是将它分为善业或恶业。我们有十善业,十个好的决断力或行为,它们是良善的,因为它们起因于好的心理状况、好的心理要素,而且它们会产生好的果报。
◎ 布施
第一个善业是慷慨或布施。我们必须练习慷慨,因为当付出我们所拥有时,我们会得到福德,也就是功德,这个善业将会在未来产生好的果报。慷慨也让我们练习超脱,举例来说,我或许非常喜爱这台收音机,假如我把它送人,我不只放弃这台机器,也放弃了对它的依恋。我去除了恋着,也就是去除贪〈lobna〉心,当你的心不再有任何的依恋,就是自由、清净和平稳。所以,我鼓励人们尽其所能地付出。
◎ 持戒、禅定
第二个善业是持戒。持戒指的是认知和遵守戒律。在家学佛者有五个道德规范,这是基本的要求: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和不饮酒。闭关时,我们加入了其它三项,总共是八戒。增加的三项分别是过午不食、不歌舞倡妓与不坐卧高广大床,戒,即sila,是定或禅修的基础。第三个善业是禅定,内心的修养,这辈子中最应该培养的业:练习毗钵舍那观。
◎ 恭敬
第四个善业是恭敬、尊重他人,特别是年长者。在东方,尊敬年长者是理所当然的,如此,亲子、师生间的关系才能以恭敬来管理。
◎ 服务
第五个善业是服务,帮他人做一些好事,例如帮助一名妇人过马路或帮她提重物。另一个服务的方式是在佛、法、僧中培福。帮助寺院清扫或翻新,都是很好的培福方式。
◎ 回向
第六个善业是回向。当你获得一些功德,必须跟其它人分享。回向本身就是一项功德,而我们跟所有的众生分享功德。回向并不是将我们所得的功德分一部分给其它众生,而是表示我们让其它众生也有机会培养功德。曾经有个人问辟支佛,将功德分享给他人会不会有损福报,辟支佛告诉他说:「假如你有一根蜡烛,要是你从其它已燃的蜡烛点燃这根蜡烛,第一根蜡烛的光芒并不会因为点燃其它蜡烛而减弱。事实上,借着帮助点燃其它蜡烛,它本身的亮度将变得更加明亮。同样地,当你分享功德,你的功德不会减少,反而会因此得到新的功德。」
◎ 随喜
第七个善业是随喜。这就是当其它人做了有功德的事情时,我们会说:「善哉!善哉!善哉!」也就是做得很好的意思。当其它人跟你分享功德时,你说:「善哉!善哉!善哉!」就代表你赞叹他们的功德,而当你赞叹他人功德时,你本身也得到功德。
◎闻法、说法
第八个善业是听经闻法,这是好的功德也是好的行为。听经就会了解经文的道理,当你了解经文,就能避免做有害身心的行为。而和第八善业有关的是第九善业,讲解佛法,也就是讲解、演说经文,所以我们现在彼此都在做善业。
◎ 正见
第十,即最后一个善业叫做正确的知见,是指一个人了解业是个人所有的资产,所以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自己业的主人,没有人必须对我们的行为或业负责。
所以,总共有这十个善业,事实上它可被分为三类:布施、持戒和修定。恭敬和服务可包含在持戒中;功德回向和随喜可归类在慷慨或布施中;而听经、解经和正见则可归于修定或内心的涵养中。
﹝十恶业﹞
接下来谈恶业。恶业就是那些在不健全的心理况状所做出会带来不好的结果的种种行为。
◎ 什么是十恶业
第一个恶业是杀生,也就是杀害其它生命。第二个是偷窃,拿了人家没有给予的东西。第三是邪淫。第四是妄语。第五是诽谤、中伤他人。第六是恶口,即使用严厉的言语与词句对人,这些都是恶业。第七是讲轻佻的言语,无意义和无价值的话语。第八是贪念,贪图他人的财物,巴利语中,我们称之为visama lobha,也就是变质的贪婪。这不是指你对自有财物的贪爱,而是贪求他人的财产,这是非常不好的贪念。第九个恶业是瞋,也叫dosa,就是你想侵害他人或指使人,造成他人的伤害。最后第十个恶业是不正见,不正见就是持有一个万物都是恒常不变、维持现况的「我」和执着于灵魂。
◎ 业是自身的责任
这十个恶业都会给我们带来极恶的果报,如果不想拥有这些果报,我们就必须避免这些行为,戒除这些恶业就是造善业,戒除杀生、偷盗和其它不好的业就是善业。我们必须了解业的法则,也必须了解业完全是自身的责任,责无旁贷。这一点在佛教中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善业中正知正见的一部分。
认知业果法则的利益
﹝思考业能导致平稳﹞
对业果法则的认识能导致平稳,它是开悟的七要素之一。为了体验轻安,我们必须做许多事,思考自己的业是其中之一。有时我们会非常激动或焦躁,因为得不到想要的东西,或获得自己不想要的东西。在这种情况下,思考业果会帮助你去除焦躁而获得平静,因为你不能做任何事来改变过去世所造作的业,你必须忍受因过去「思」或业所产生的后果。
﹝反省业能去除怨怼﹞
反省业也是去除怨恨的好方法之一。有时修习慈心观时,开始可能会感到愤恨,因为很讽刺地,你必须对一个你所怨恨的人传达友善的好意。一个去除怨怼想法的方法,就是反省自身的业。你反省到:「我会投生到这里,是因为我过去生的业所使然,其它的人也是相同的,我并不能做任何的改变。但若是对于这样一个人生起了愤恨的心,我将会得到新的恶报,这将会使我投生到四恶道。」经由反省自己的业,可以摆脱怨恨。
﹝了解业能增进自信自力﹞
了解业也可以增进自信自力。因为业既然是自己的,你就是自己人生的建构者,你必须依靠自己来获得善果而非他人,你必须替自己造作善业。每一个众生都会得到自身所造业所带来的果报,无人能够替代他人来承受果报。
﹝了解业报能教导自我负责﹞
业除了教导我们自信自力,了解业报也教导我们自我负责的重要性。我们要对自己负责,不管今生拥有什么或做了什么,都是自己要去承担。如果我们有一个很好的环境,也是因为过去世造作的善业使然;同样的,如果生长在一个不顺利的环境也要自己去承担。
所以要是你想得到好的果报,你在此生就要造善业。如此,了解业才能给我们带来抚慰和希望,因为我们得靠自己在此生做善业,方能雕塑我们的来生。所以,业不是宿命,因为我们可以借着在此生做善业,来避免恶业所造成的果报。我们不需担心会有审判者坐在那儿评断,或有个执法者送我们入地狱。
了解和相信业的法则,一个人会做出良好的行为,如果他能秉持着对业果关系的了解去行善,这些行为将会是最好的。假如你在做善行时,仍保有业的观念,那么你的善行就有三种有益的根性,即无贪、无瞋与无痴。这三种有益的根性伴随着你善良的行为,它们会在将来结果,当你重新投生时,就会成为天生拥有此三种特质的人。那些天生具有这三种特质的人,就能够在此生中得到禅那或涅槃。所以我们在做值得称赞的行为当下,仍要在心中秉持着对业的理解,这是非常重要的。
〈编者按: 本文摘译自一九九○年由*轮禅修中心出版喜戒尊者〈 Sayadaw U Silananda〉开示业果法则〈 An introduction to the law of kamma 〉中的部分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