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什么是能量? 首先 让我们来了解什么是能量的秘诀 再来弄清楚究竟什么是能量吧! 现代量子力学的研究成果,为我们提示了这样一个事实: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由能量构成的。我们眼睛所能见到的物质都是由小到几乎等同于无的粒子组成的,它们以各种不同的频率高速振动而形成的能量场,各种物质其实都是不同振动频率的能量。
完整描述一个物质应包括三个面向:物质、能量、信息。物质是我们在三度空间可见的实际显现,能量是物质间可见或不可见的交互作用效应,信息则是潜藏在这两种现象背后的隐藏秩序。他将这种看不到但可感受的隐藏秩序称为量子势(quantum potential)或隐秩序。量子势的「势」,就是一个事件发生与否的倾向,就好像是事件发生的形成因,因此物质的量子势也就可以解释为物质的信息场。物质的量子势愈高,对外放送的信息场愈强,事件发生的几率也愈大。波姆的量子势理论解巧妙解释了薛定谔物质几率波函数的物理内涵。依据波姆的量子势就可推论:物质的本质隐含看不见的信息场,每种物质就有每种物质特有的信息场,透过波的干涉作用,个别物质可向周围的信息场(其它物质或环境所形成)汲取信息,同时物质也会不断地向周遭信息场释放自身的信息。波姆的理论可简化为:物质粒子倘佯在一望无际的信息海中,这一片信息海,是宇宙间所有物质所共享与共同营造的,所以宇宙万物共享全体物质共同释放的信息场,也就是说,宇宙就是一个全息体。
DNA的奥秘(信息/能量场)
在本文中探讨的DNA的秘密,通过几个有关DNA的科学实验,更新一下旧的认知,或许会改变你的生命观和物质观。 星系双螺旋 生命的模板来自宇宙。 目录
1、DNA科学实验
实验1 生物场导实验
实验2 细胞死亡紫外传递实验 (The Kaznacheyev Experiments)
实验3 DNA幻影效应实验 (phantom DNA experiment)
实验4 人类情绪改变DNA形状的实验
实验5 情绪对远距离DNA的影响实验
2、DNA波遗传学
实验6 DNA语言波调制实验
3、DNA认知(生命观)的发展
4、光子认知(物质观)的发展
5、小结
正文 1、DNA科学实验 1953年,沃森(Watson)与克里克(Crick)这二位杰出的分子生物学家,发现了DNA双螺旋结构[因而同时荣获诺贝尔奖(1962年)],开启了现代分子生物学的大门。 实验1 生物场导实验
1955-1957年,姜堪政(Цзян Каньчжен;Tszyan Kanchzhen)提出了“场导论”,认为“既然生物体有电磁场的交换,那么该电磁场必然会有一部分传递到有机体之外。如果被另外的有机体所接受,作为生物信息,必然会定向控制该生物体的生命活动过程。”DNA 只是一个生物电磁信号(生物信息场)的“磁带记录”材料。换句话说,遗传物质存在两种形式:被动- DNA和主动-电磁场。DNA提供了稳定的有机体遗传物质,而电磁场立场可以去改变它,足以影响这些生物电磁信号。”为了验证自己的理论,姜堪政进行了一系列实验。 1961-1963年,姜堪政进行了“鸡变鸭”的场导实验。发现鸭子的生物场微波作用到孵化中的鸡蛋,由此鸡蛋所发育出来的鸡雏具有鸭子特征,比如足趾间有蹼,经过中国医科大学阎德润教授、大连医学院吴襄教授、复旦大学谈家桢教授审查,认定发生了遗传变异。统计记录是这样的:实验组里把鸭(施主)放进接受仓,鸡蛋(受主)500只放进处理仓,孵出鸡雏480只,发生的变化是鸡雏具有鸭的特征。具体来说,鸡爪间长蹼的占25%,头形扁平的占80%,颈变长的占70%,眼睛中部开宽的占90%。对照组中,600只鸡蛋也放进处理仓里,但接受仓里什么也没有放,孵出了510只鸡雏,完全没有鸭子的上述特征。实验组的鸡雏长大之后,体重超过对照组的50%,而且更为重要的是所获得的实验特征一代一代地传了下去。 1978-1993年,在从事植物场导实验时,发现了小麦的生物微波作用促使玉米分蔟生长,而且在雄性花絮结特殊的穗,穗上结有籽粒,有玉米,有小麦,并且增产,所获变异传给下一代。观察十代仍如此。 姜堪政的动物、植物场导实验,以惊人的结果证明了自己的场导论,无可辩驳地说明了遗传信息可以通过电磁场远距离传递。这是一项改变遗传基因的重大发现,更是对传统遗传学的重大挑战[注:以姜“场导论”的开创性及实验证明的惊人结果,足以让他问鼎诺贝尔奖了]。 [01] 实验2 细胞死亡紫外传递实验 (The Kaznacheyev Experiments)
1974年,Kaznacheyev(Казначеева,卡兹纳切耶夫)相信他已经通过一系列实验证明了“死亡可能由来自远方的紫外线引起”[02][03]。在实验中,两个密封的容器并排放置,中间用薄薄的光学窗口分开。这两个容器在环境方面完全屏蔽以避免光耦合(optical coupling)。一个细胞组织被分成两个相同的样本,分别放置在两个容器内。使其中一个细胞样本遭受有害媒介,如选定的病毒、细菌感染、化学毒物、核辐射、致命的紫外线辐射等,这导致暴露的/受感染的(exposed/infected)细胞样本生病和死亡。然后观察第二个细胞样本,以确定是否有任何来自第一个细胞样本的传播效应。 当窗口是普通玻璃(ordinary window glass)时,无论第一个细胞样本[注:受感染的样本]出现什么样的症状,第二个细胞样本[注:未受感染的样本]完好无损,并保持健康。以正统医学观点来看,这是理所当然的事。
当窗口是石英玻璃(quartz)时,最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第一个细胞样本出现疾病的一段时间后,第二个细胞样本中竟然出现了同样的疾病症状。Kaznacheyev和他的同事做了5,000多次实验,发现这种惊人的“通过光学耦合发生的感染(infection by optical coupling)”出现的几率相当高,有70%-80%;而且遵循一个合理的时间,例如在第一个细胞样本生病和死亡后的2-4个小时。从正统的医学观点来看,这些结果出人意料,闻所未闻。[04][05] 20世纪20年代,A.G. Gurvitsch的研究表明,细胞能释放出可导致有丝分裂的辐射(光子),从而影响到其它细胞。20世纪60年代,Popp(波普)等人证明了这通常被称作“生物光子(biophotons)”的超微弱光发射[06]。遵循这些发现,Kaznacheyev研究小组通过寻找受感染细胞发出的光子(photons)来探求答案。他们发现,受感染的细胞在死亡时释放出近紫外光子(photons in the near ultraviolet)。 石英玻璃和普通玻璃的相同点是都可以传播可见光(visible light),主要区别是,石英的紫外线(ultraviolet)和红外线(infrared)传播都很好[注:石英对紫外线各波段都有很高的透过率,达80%-90%],而玻璃对紫外线和红外线而言几乎是不透明的[注:普通玻璃只能透过约1%的紫外线]。因为普通玻璃对这些近紫外线光子(near-UV photons)是不透明的并且吸收它们。所以,在窗口另一面的未受感染的细胞(第二个细胞样本) 没有受到来自死亡细胞(dying cells)的紫外线死亡光子(the UV "death" photons)的影响,因而它们仍然安详健康。然而,石英窗口对紫外线死亡光子是透明的,未感染的细胞吸收了死亡光子而生病和死亡,并出现相同的疾病症状。[04][05] 卡兹纳切耶夫实验(Kaznacheyev experiments)证明细胞的死亡和疾病模式(death and disease patterns)能被传播(be transmitted)和电磁诱导(be induced electromagnetically) [04]。类似效应的复现实验还有:德国马尔堡大学(University of Marburg)研究者使用病变细胞发出的红外线照射测试细胞。悉尼大学(University of Sydney)研究者使用可被称作是“标量电磁辐射(scalar EM radiation)”的东西,在超过100尺(feet)的距离实现了此效应[07]。事实上,前苏联将卡兹纳切耶夫机制(Kaznacheyev mechanisms)作为诱导疾病的武器,进行扩展和武器化,并秘密地用在了美国驻莫斯科大使馆人员身上造成疾病[08][09]。 实验3 DNA幻影效应实验 (phantom DNA experiment)
DNA幻影效应,最初是俄罗斯科学院使用激光光子相关光谱仪(laser photon correlation spectrometer, LPCS)测量溶液中DNA的振动模式时发现的。伽利耶夫(Peter Gariaev)和琶普宁(Vladimir Poponin)对此进行了分析和解释。1995年,Poponin发表了关于此实验的研究论文。实验中用到的激光光子相关光谱仪装置原理:用激光器(Laser)作为光源,照射到盛有DNA的样品池(Temperature controlled chamber or Scatter chamber)内;光电倍增管(Photomutiplier)作为光探测器用以测量散射光信号,数字相关器(Photon counting & Correlation)对光电倍增管输出的脉冲信号进行计数,并计算自相关函数送入计算机。 DNA物质未放入散射室时,没有任何幻影DNA场(phantom DNA fields)呈现,散射光的自相关函数如图a所示,表明背景噪声的强度非常小而且分布是随机的。 DNA物质放置在散射室时,散射光显示了一个典型的时间自相关函数如图b所示,是一个振荡的、慢慢地呈指数衰减的函数。
DNA物质从散射室取出时,预计自相关函数会和DNA物质放入散射室之前时的相同,即如图a那样。令人惊讶的,DNA物质放入前和取出后的自相关函数明显不同,如图c所示。DNA物质从散射室取出时,预计自相关函数会和DNA物质放入散射室之前时的相同,即如图a那样。令人惊讶的,DNA物质放入前和取出后的自相关函数明显不同,如图c所示。
在重复了许多次实验并且在每一处可想到的地方检查了设备之后,结果仍然如此。研究者们被迫接受假设:从物理真空(physical vacuum)中激发了一些新的场。研究者称其为DNA幻影(DNA phantom)场,以强调它的起源是与DNA物质相关的。另外,没有观测到其它物质能有这种现象。因此这种现象被称为体外DNA幻影效应(DNA Phantom Effect in Vitro),简称DNA幻影效应。DNA幻影效应发现后,研究者进行了更严格更持久的研究,发现只要散射室不受干扰,就能长时间测量到这种效应,有几次竟持续了一个月。这些实验最重要的意义是,提供了一个机会,可以用严格科学的和定量的方式研究真空结构,由于DNA幻影场(phantom field)的固有能力,它可以与激光辐射的电磁场(electromagnetic field)耦合。它们之间的耦合常数(the coupling constant)值可以从散射光强度估计出来。[10-14] 这个实验造成的冲击相当真实,它清楚呈现出DNA与组成世界的能量有直接关系,并且以图像方式呈现了这种关系。实验结果影响深远,并导出许多结论,其中两项尤其不容置疑:1. 过去我们忽视了某种能量的存在。2. DNA能透过上述能量形式(DNA幻影场)影响物质(电磁场)。 实验4 人类情绪改变DNA形状的实验
1991年,心数研究所(Institute of HeartMath) [15]成立,主要关注情绪与感觉在身体上的发源地——人类的心,目的是探索人类情感对身体的影响力,以及情绪在世间扮演的角色。一个重要发现是,Ralph Wilson博士描述了一个环绕在心脏并向人体外围扩张的电磁能量场,具有环形圆纹曲面,半径约1.5米-2.4米[16]。 知道这个能量场存在后,研究人员又自问,是否有另一种不为人知的能量存在于这个已知的能量场中?为了验证此想法,他们决定测试人类情绪对DNA的影响。
1992-1995年,Glen Rein及Rollin McCraty展开了实验,他们首先将人类DNA分离出来,放在玻璃烧杯中然后暴露在一种强烈情绪之中,也就是所谓的协调情绪(coherent emotion)。透过“运用特殊设计的自我心神及情绪管理技术,刻意使心神安静下来,将注意力移转到心脏部位,专注于正面情绪”,就能创造出这个生理状态。他们进行了一系列测试,最多有5位受过协调情绪训练者参与,还运用特殊技术分析DNA的化学及视觉变化,侦测任何改变的产生。测试结果显示:不同的意图能对DNA分子创造出不同效果,导致DNA扭转或松开,也就是说人类情绪改变了DNA的形状!参与测试者除了在体内创造出精准的感觉之外,并没有实质接触或外力介入下,就能影响烧杯中的DNA分子。[17] 实验所指涉的涵义显然已经超越现有正统科学理论所能接受的范围。长久以来,我们一直认为体内的DNA是种既有状态。出生时我们“拿到什么就是什么”,除了药物、化学药品、电流之外,DNA无法随着我们对生命中的事物产生反应而发生变化。然而实验告诉我们,事实绝非如此。 实验5 情绪对远距离DNA的影响实验 1993年,巴克斯特博士(Dr. Cleve Backster),在基于他先前植物感知(又名巴克斯特效应) [18]的研究基础上,为美国陆军设计了一个实验,看看DNA从人体取出后,人的情绪是否还会对其有影响。研究人员首先在受试者的口中采取DNA和组织样本,经分离后被送到同一栋楼的另一个房间,并放在特殊装置中,通过测量其电流来检测它是否对受试者的情绪有反应,而受试者就在100米外的另一个房间。受试者在房间里观看一系列影片,内容包括战争影像、色情片、喜剧等,藉此引发他体内的本能情绪状态。也就是说,实验目的是让受试者在短时间内经历各种真正的情绪。受试者看影片时,研究人员则在另一个房间内测量DNA的反应。当受试者经历情绪“高潮”及“低潮”,他的DNA也在同一瞬间呈现出强烈的电流反应。尽管受试者与其提供的样本相距100米远,DNA却表现出仿佛仍处在与身体实质连接的状态中。 在此初步实验之后,军队停止了拨款,巴克斯特博士则继续探讨更远距的效果。某一回,受试者和细胞甚至相隔480公里远。受试者和细胞反应之间的时间差,由科罗拉多州一座原子钟负责测量。每一次实验,情绪变化与DNA反应的时间差都是零,此效应是同步发生的,即,当DNA主人经历情绪经验时,DNA的表现仿佛仍以某种方式与人体相连。问题是,为什么会这样?[19][20] 不论细胞是在同一房间或相隔几百里远,人的情绪都可以对自身DNA产生影响,而且这种效应是同步发生,这太令人惊讶了,意义非同凡响。比如器官移植,这是否表示器官若成功移植到另一人身上时,两个个体将会彼此维持某种相连状态? 2、DNA波遗传学 1953年,沃森(Watson)与克里克(Crick)这二位杰出的分子生物学家,发现了DNA双螺旋结构,奠定了现代分子生物学的基础。长期以来普遍认为只有占2%的“编码DNA(coding DNA) ” 有遗传功能,而剩余的占98%的“垃圾DNA(junk DNA)”不含遗传信息,因而被视为垃圾(junk)。但彼得·伽利耶夫[21]的研究发现,被西方主流科学完全忽视和遗忘了的垃圾DNA,根本不是进化的多余残留物。语言学研究表明,对非编码DNA的密码子排列遵循一些基本的语法规则,有一个明确的结构和逻辑顺序,像某种生物语言。研究进一步显示,密码子实际上形成了像人类语言一样遵循着语法规则的文字和语句。 1984-2009年,彼得·伽利耶夫(Гаряев Петр Петрович;Peter Gariaev)以数十年的研究系统建立了波遗传学,专著有3本:《波基因组》(1994年);《波遗传密码》(1997年)和《语言学波基因组-理论与实践》(2009年)。波遗传学成功地对理论生物学和数理描述进行系统的公式化阐述,解释和证明了在波/场水平上遗传分子行使功能的基本原则,修正并完善了姜堪政的场导论。 波基因组(wave genome)理论的精华可用一句话来概括:高等生物的基因组可以看作是一台生物计算机,形成生物系统的时空栅格。epi-gene-matrix - wave fronts作为场的载体被使用,由基因全息图(gene-holograms)和DNA上的孤波(solitons on DNA)[不同于声场和电磁场(acoustic and electromagnetic fields)]来分配,由有机体/生物系统的生物发生装置(biogenetic apparatus)产生,成为细胞、组织、生物器官之间调控数据/信息交换的媒介。[21] 实验6 DNA语言波调制实验 伽利耶夫研究小组曾完成了一项惊人的实验,使用调制激光对DNA密码子序列重新编程。他们发现,DNA语言的语法句法能够调制激光相干光,甚至无线电波,并对载波添加语义(意义)。 这样,他们能够通过使用合适的DNA共振频率,对活生物体内DNA重新编程。迄今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发现是,口语(spoken language)能够以相同的重编程效应(reprogramming effect)调制到载波中,这是一个令人困惑和令人惊叹的科学发现!我们自己的DNA仅通过人类讲话( human speech)就能被重新编写,如果被调制的词语有合适的载波频率的话。西方科学使用复杂的生物化学过程在DNA分子中剪切粘贴DNA密码子,而俄罗斯科学家利用调制激光做着同样的事情,并且藉此非常成功地在体内修复受损的DNA物质。基于伽利耶夫研究结果的激光疗法已经应用在一些欧洲学术医院,治愈了各种皮肤癌,且没有任何剩余疤痕。 这科学地解释了为什么肯定(affirmations)、催眠(hypnosis)等能对人类和他们的身体有如此强烈的影响。这是完全正常和自然的,因为这是我们的DNA对语言做出的反应。也能科学地解释姜堪政的场导实验,施主的遗传信息在接收舱中调制电磁场,然后通过波导管把电磁场传递到发射仓,把携带的遗传信息调制到受主中,导致遗传变异。 长期以来通常认为DNA的唯一目的是作为控制生命复制的遗传信息的载体。但伽利耶夫在题为“DNA波生物计算机(DNA wave Biocomputer)”的文章中提出,DNA不仅仅是一台智能的生物计算机,还是一个生物互联网(biological internet)装置,能够存储和检索所有体内细胞的生物信息,把所有细胞的染色体连接成一个有机整体。DNA染色体从发生在每个细胞中的代谢机制中获得无限信息,并作为反馈产生调控电磁信号(regulative electromagnetic signals),组成身体的亿万细胞彼此瞬间沟通。用量子力学的术语来说就是,它们是非局域连接的(non-locally connected)。这意味着基因组信息并非只限于DNA分子本身。DNA的分子只是充当一个存储设备,它能够读写来自非局域分布场(non-local distributed field)的基因组信息。DNA的作用就像激光全息碎片那样存贮了相干激光的所有信息,这个基因全息图(genomic hologram)能通过电磁场或声场来读取。[22] 3、DNA认知(生命观)的发展 1953年,沃森(Watson)与克里克(Crick)这二位杰出的分子生物学家,发现了DNA双螺旋结构。 1955-1957年,姜堪政(Kanchzhen)提出“场导论”,认为DNA 只是一个生物电磁信号(生物信息场)的“磁带记录”材料,遗传物质存在两种形式:被动- DNA和主动-电磁场。随后以一系列场导实验证明了自己的理论。 20世纪60年代,波普(Popp)等人证明了生物体释放出的可导致有丝分裂的辐射,就是被称作“生物光子(biophotons)”的超微弱光发射,而且光子似乎是生物体之间的沟通系统。 1974年,卡兹纳切耶夫(Kaznacheyev)实验证明了细胞的死亡和疾病模式能通过紫外线光子被传播和电磁诱导。 1992-1995年,瑞恩(Glen Rein)和麦克拉迪(Rollin McCraty)的实验证明:人类情绪可改变DNA的形状。 1993年,巴克斯特博士(Cleve Backster)的实验证明:不论细胞是在同一房间或相隔几百里远,人的情绪都可以对自身DNA产生影响,而且这种效应是同步发生。 1995年,琶普宁(Poponin)的DNA幻影效应实验证明:存在一个新的能量场——DNA幻影(DNA phantom)场,它可以与电磁场(electromagnetic field)耦合。 1984-2009年,伽利耶夫经过几十年的研究,创立了波遗传学,修正并完善了姜堪政的场导论。在波/场水平上解释和证明了遗传装置行使功能的基本原则。其DNA调制实验,可以说是迄今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发现。 4、光子认知(物质观)的发展 1905年,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发现光电效应,他就将光视为“量子”。之后,光的量子即被称为“光子”。并提出他最著名的质量转换方程式:E=mc^2,亦即,物质与能量是同一回事,质量只是能量外显的形式之一。 1923年,德布罗意(Louis de Brolie)发现:电子在运行的时候,居然同时间伴随着一个波的产生。他在博士论文中提出一个假设:所有物质都可以用波来描述,他称之为“物质波”。这个理论暗示了物质不再只是粒子,物质亦将有波的性质,因此物质将会受到能量波动的影响而改变物化性质。 1925年,薛定谔(Erwin Schrodinger)根据德布罗意“物质波”的概念,提出了轰动 20 世纪物理史的薛定谔波动方程,利用波动的数学模式来描述物质。薛定谔肯定地说:“波,只有波才是唯一的实在。不管电子也好,光子也好,或者任何粒子也好,他们的本质都是波,也都可以用波动方程式来表达基本的运动方式。 ” 1926年,狄拉克(Paul Dirac)提出量子场论(Quantum Field Theory),认为粒子是一个连续波动场中浓缩聚集的现象,因此要描述一个物质必须同时包含位于场中间的浓缩体及往外无限扩展的量子场(quantum field)。 1940年代晚期,费曼(Richard Feynman)、施温格(Julian Schwinger)和朝永振一郎(Sinitiro Tomonaga)将狄拉克原来略显粗糙的量子场论进一步修正为量子电动力学 (Quantum Electrodynamics, QED)理论。透过QED理论,人们可以更精确描述光与物质交互作用时的场效应(field effect),而这种场效应就是隐藏在物质作用背后的真正影舞者。 1952年,物理学家波姆(David Bohm)在《物理评论》(Physical Review)期刊上发表了一篇「以隐藏变量尝试诠释量子论」的论文,将薛定谔波动方程解释为信息场的概念。他认为要完整描述一个物质应包括三个面向:物质、能量、信息。物质是我们在三度空间可见的实际显现,能量是物质间可见或不可见的交互作用效应,信息则是潜藏在这两种现象背后的隐藏秩序。他将这种看不到但可感受的隐藏秩序称为量子势(quantum potential)或隐秩序。量子势的「势」,就是一个事件发生与否的倾向,就好像是事件发生的形成因,因此物质的量子势也就可以解释为物质的信息场。物质的量子势愈高,对外放送的信息场愈强,事件发生的几率也愈大。波姆的量子势理论解巧妙解释了薛定谔物质几率波函数的物理内涵。依据波姆的量子势就可推论:物质的本质隐含看不见的信息场,每种物质就有每种物质特有的信息场,透过波的干涉作用,个别物质可向周围的信息场(其它物质或环境所形成)汲取信息,同时物质也会不断地向周遭信息场释放自身的信息。波姆的理论可简化为:物质粒子倘佯在一望无际的信息海中,这一片信息海,是宇宙间所有物质所共享与共同营造的,所以宇宙万物共享全体物质共同释放的信息场,也就是说,宇宙就是一个全息体。 3、DNA认知(生命观)的发展 1953年,沃森(Watson)与克里克(Crick)这二位杰出的分子生物学家,发现了DNA双螺旋结构。 1955-1957年,姜堪政(Kanchzhen)提出“场导论”,认为DNA 只是一个生物电磁信号(生物信息场)的“磁带记录”材料,遗传物质存在两种形式:被动- DNA和主动-电磁场。随后以一系列场导实验证明了自己的理论。 20世纪60年代,波普(Popp)等人证明了生物体释放出的可导致有丝分裂的辐射,就是被称作“生物光子(biophotons)”的超微弱光发射,而且光子似乎是生物体之间的沟通系统。 1974年,卡兹纳切耶夫(Kaznacheyev)实验证明了细胞的死亡和疾病模式能通过紫外线光子被传播和电磁诱导。 1992-1995年,瑞恩(Glen Rein)和麦克拉迪(Rollin McCraty)的实验证明:人类情绪可改变DNA的形状。 1993年,巴克斯特博士(Cleve Backster)的实验证明:不论细胞是在同一房间或相隔几百里远,人的情绪都可以对自身DNA产生影响,而且这种效应是同步发生。 1995年,琶普宁(Poponin)的DNA幻影效应实验证明:存在一个新的能量场——DNA幻影(DNA phantom)场,它可以与电磁场(electromagnetic field)耦合。 1984-2009年,伽利耶夫经过几十年的研究,创立了波遗传学,修正并完善了姜堪政的场导论。在波/场水平上解释和证明了遗传装置行使功能的基本原则。其DNA调制实验,可以说是迄今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发现。 4、光子认知(物质观)的发展 1905年,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发现光电效应,他就将光视为“量子”。之后,光的量子即被称为“光子”。并提出他最著名的质量转换方程式:E=mc^2,亦即,物质与能量是同一回事,质量只是能量外显的形式之一。 1923年,德布罗意(Louis de Brolie)发现:电子在运行的时候,居然同时间伴随着一个波的产生。他在博士论文中提出一个假设:所有物质都可以用波来描述,他称之为“物质波”。这个理论暗示了物质不再只是粒子,物质亦将有波的性质,因此物质将会受到能量波动的影响而改变物化性质。 1925年,薛定谔(Erwin Schrodinger)根据德布罗意“物质波”的概念,提出了轰动 20 世纪物理史的薛定谔波动方程,利用波动的数学模式来描述物质。薛定谔肯定地说:“波,只有波才是唯一的实在。不管电子也好,光子也好,或者任何粒子也好,他们的本质都是波,也都可以用波动方程式来表达基本的运动方式。 ” 1926年,狄拉克(Paul Dirac)提出量子场论(Quantum Field Theory),认为粒子是一个连续波动场中浓缩聚集的现象,因此要描述一个物质必须同时包含位于场中间的浓缩体及往外无限扩展的量子场(quantum field)。 1940年代晚期,费曼(Richard Feynman)、施温格(Julian Schwinger)和朝永振一郎(Sinitiro Tomonaga)将狄拉克原来略显粗糙的量子场论进一步修正为量子电动力学 (Quantum Electrodynamics, QED)理论。透过QED理论,人们可以更精确描述光与物质交互作用时的场效应(field effect),而这种场效应就是隐藏在物质作用背后的真正影舞者。 1952年,物理学家波姆(David Bohm)在《物理评论》(Physical Review)期刊上发表了一篇「以隐藏变量尝试诠释量子论」的论文,将薛定谔波动方程解释为信息场的概念。他认为要完整描述一个物质应包括三个面向:物质、能量、信息。物质是我们在三度空间可见的实际显现,能量是物质间可见或不可见的交互作用效应,信息则是潜藏在这两种现象背后的隐藏秩序。他将这种看不到但可感受的隐藏秩序称为量子势(quantum potential)或隐秩序。量子势的「势」,就是一个事件发生与否的倾向,就好像是事件发生的形成因,因此物质的量子势也就可以解释为物质的信息场。物质的量子势愈高,对外放送的信息场愈强,事件发生的几率也愈大。波姆的量子势理论解巧妙解释了薛定谔物质几率波函数的物理内涵。依据波姆的量子势就可推论:物质的本质隐含看不见的信息场,每种物质就有每种物质特有的信息场,透过波的干涉作用,个别物质可向周围的信息场(其它物质或环境所形成)汲取信息,同时物质也会不断地向周遭信息场释放自身的信息。波姆的理论可简化为:物质粒子倘佯在一望无际的信息海中,这一片信息海,是宇宙间所有物质所共享与共同营造的,所以宇宙万物共享全体物质共同释放的信息场,也就是说,宇宙就是一个全息体。  1975年,物理学家卡普拉(Fritjof Capra)在《物理之道》(The Dao of Physics)一书中提到:量子场是物理学的根本实存,一个连续的媒介遍布的空间,粒子不过是场的局部凝聚;是来、来、去、去的能量集中体。依据波姆的隐秩序理论,物质的内在隐藏着高维度的「能量海」或「信息海」。在这一望无垠的能量海中蕴含所有事件发生的可能态,而我们三维空间的物质现象,只不过是由隐秩序中特定量子态所投射或绽放出来的一种显像。波姆的能量海是由包含所有电磁波频谱的光所构成,海中的光振动频率最高,当振动频率变慢时,光就浓缩凝聚成三维空间的电磁波、声波或物质。在古典物理的眼中,组成物质的原子就像是一颗颗坚硬的撞球。在量子物理的眼中,原子结构就像是一座足球场中,有一颗棒球大小的原子核孤零零站在足球场的中央,围绕在外面的就是神出鬼没无以名状的电子云。整个足球场其实是空空荡荡的,在这近乎真空的空间里,就隐藏着看不见的量子场,而原子核与电子的电磁效应,就是来自于这个隐藏的能量场(信息场)交互作用的显现。由于物质背后是依赖信息场的运作,信息场是波所组成,场的作用其实就是波的作用。波具有共振的特性,可使低振频转换变成高振频。
############################# 能量的奥秘-人体能量体能量的奥秘-人体能量体
环绕在人体外围的能量场,就称為「人体能量场」。 人体能量场粗分,可分為七个,称之為「人体能量体」。 这七个人体能量体為:精神一体、精神二体、精神三体、星光体、理性体、情感体及以太体。 精神一、二、三体是属於精神的进化层面﹔理性、情感及以太体是属於生物演化的层面﹔而星光体则是生 物层面通往精神层面之间的桥樑。 围绕在人体外的第一层能量体就是以太体,以太体也可以说是经络体,因為它与经络有密切的关係。 经络现象是我国古代医学家,於二千一百五十年前,根据临床上的观察而发现到人的生理有一种特殊的「 循经感传现象」而发现的。所谓「循经感传」就是你刺激身体上的某个敏感点,在这个被刺激的点上,会 產生酸、麻、胀、肿的感觉,并将这种感觉,由这个点循著一定的路线,散发出去,比如说,你刺激臀部 的环跳穴,你会感觉一股酸胀沿大腿传达到足部,这条行经的路线就称為「经」,刺激的点就是「穴」, 而这种现象就是「循经感传现象」。
那麼是先有穴还是先有经呢?
答案是先有经才有穴,因為经行走的路线是由感传而得知的,所以并不需要沿著经逐一找寻穴位,如果是
由穴位的功能而测定的,那麼你就要选很多的穴位,才能连成一条经。
穴是人体能量聚集之处,这些能量沿著一定的路线移动著,这个路线就是「经」,经是一些大的纵行主干
,由经分出的支脉,就是「络」,「络」就是「连络」的意思,它是一些小的横行分支。
经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二经筋、十二经别、十二皮部﹔络包括十五络、络脉及无数的孙络。这些
经与络,纵横交错,形成一个立体的网状蜘蛛人,我将它称之為「经络体」。
经络体是发出蓝色之光的光体,它比人体大三?五公分,如果你的身高是一百七十公分,那麼你的经络体
则為一百七十四公分(比人体头部高三?五公分,比脚底长半公分)。其能量是以每分鐘十五至二十次在肉 体内外不断地循环脉动著。
由於经络体最接近肉体,所以我们每日所摄取的食物会影响到经络体。以我们每日所摄取的食物為例,酸
性食物属阳,硷性食物属阴,酸硷必须平衡,身体才不会出现问题,这就是营养学上所谓的「酸硷平衡」 ,由於人的肉体是属於弱硷性的,所以我们必须摄取较多硷性的食物,此类食物有蔬菜、水果等﹔少食酸 性的食物如肉类﹔食用一份的肉类,必须以四份的蔬菜水果来中和,才能保障身体的健康,以此来观看现 代人的饮食习惯,阴阳是不谐调的,当然医院门前要大摆长龙了。
硷性食物有:牛奶 (0.4)、豆腐 (0.1)、菠菜 (15.6)、萵苣 (7.2)、洋葱 (1.7)、香茹 (17.5)、海带
(40)、红箩卜 (6.4)、马铃薯 (5.4)、高丽菜 (4.9)、竹笋 (4.3)、茄子 (1.9)、苹果 (3.4)、柿子 (2.7)、梨子 (2.6)、葡萄 (2.3)。
数值愈高,表示硷性愈高。
酸性食物有:鰹鱼片(37.1)、蛋黄(19.2)、魷鱼(29.6)、小鱼干(24)、鮪鱼(15.3)、章鱼(12.8)、鲤鱼
(8.8)、牡蠣(8)、生鮭鱼(7.9)、鰻(7.5)、蛤蜊(7.5)、干贝(6.6)、乾紫菜(5.3)、米糠(85.2)、燕麦 (17.8)、胚芽米(15.5)、白米(4.3)、大麦(3.5)、麵粉(3)。
数值愈高,表示酸性愈高。
人难免会生病,生病并不是一件坏事,它祇是身体阴阳不谐调时,所发出的一项警讯而己,你只要改变你
的饮食习惯,很多病会自然而癒,因為身体本身有自癒的能力,人体本身不也是一个大自然吗?
围绕在人体外的第二层能量体就是「情感体」。
比经络体更细微的体就是情感体,这个体与我们的情感有关。它是呈液态状的,此液体是流动的,其顏色
是五顏八色的,如果一个人的情绪是愉悦的,那麼情感体的色泽就很明亮、清晰,并将它的彩色能量洒出 去。反之,则暗淡无光,深锁自己的能量场。情感体看起来像一个「彩色液态人」,它比人体大五公分。 以前例来算,现在你的情感体身高则為一百七十六公分。
围绕在人体外的第三层能量体就是「理性体」。
比情感体更细微的体,就是「理性体」,这个体与我们的信念有关。它是呈静止、纤细的黄顏色光。当一
个人专注在唸经时,或专心在思考时,此黄顏色的光体,就会更加地明亮并扩张。理性体比人体大十五公 分,现在你的理性体身高则為一百八十八公分。
以上这三个体,属於较低能量场的「物质体」。
围绕在人体外的第四层能量就是「星光体」,它是较低能量场的物质体,与较高能量场的精神体之间的桥
樑。
它比情感体更具有彩虹色彩,但有较多粉红色的色彩,粉红色的色彩就是「爱」,当一个人陷入情网时,
他的星光体就会变得像粉红般的光体,所谓「红粉佳人」是有几分道理的。星光体比人体大三公分。所以 你的星光体為一百七十四公分。
围绕在人体外的第五层能量就是「精神三体」,从这一层以上的体就属於精神体的部份了,精神体就是可
以以意识去创造物质的东西,在经络体,我们曾提起它是一种能量场,一种气,此能量场可维持人体的正 常运作,人体藉著经络的能量来存活,可是当经络的能量因人体不断地消耗之后,就產生了衰弱的现象, 而无法防御外来不调合的病气,因而疾病就乘虚而入,疾病进入之后,如不加以补充人体能量,病气就破 坏了整个经络体。
虽然经络体被破坏,但精神三体却可以再复製一个经络体,这就是精神三体的功用。精神三体比人体大六
十公分,现在你的精神三体身高则為二百四十公分。
我们常常看到一位己被医生诊断无法医治的病患,却奇蹟式的康復,就是精神三体所產生的效应,其实天
下没有什麼是奇蹟的,如果我们了解这个运作,那麼我们就能创造奇蹟了。
由於精神体不是属於三度空间的產物,所以也就不太容易去瞭解。
围绕在人体外的第六层能量就是「精神二体」,此体比人体大七十五公分,现在你的精神二体则為二百六
十公分,是一个相当庞大的体,它是由金白色的柔和色彩的光所组成的。
凡是生命中的狂喜、顿悟之后的喜悦,或我们常说的「天人合一」的状态,都与这个体有密切的关係。它
使我们感觉到我们是与全宇宙相连接的。它使我们了解到什麼是无私的爱。
围绕在人体外的第七层能量就是「精神一体」,此体比人体大一百公分,现在你的精神一体则為二百八十
公分,是一个极大的体,它是由金银色的光丝所组成的,它将以上我们所说的六个体连接起来,而形成一 个强韧的气罩。
气罩可以保护一个人不受外在其它灵体的侵入。
气轮
气轮在很多书上,都有提到过,读者可以自行阅书参考,现在我们仅将人体能量体,与气轮的关係作一说
明,这种说法是一般书所未曾提到的,所以我们才要将它介绍给读者。
人体共有十二个气轮,气轮是一个能量的聚集处,也是能量流进、流出的开口,亦是意识流进、流出的开
口,它呈漏斗漩涡状,在这个漏斗漩涡状的气轮裡,有六个小漏斗漩涡状气轮。气轮的直径大约七?五公 分,离肉体大约二?五公分。
第一个气轮在会阴穴,一般人称它為「海底轮」,海底轮只有一个。这个气轮的能量是由经络体所供应的
,它具有调整地球能量的功能,它的被创造是為了人类能繁衍、生殖下去,也使得人有机会再转世到这个 地球来,它是肉体形成的產生地,它也是精神创造肉体蓝图的地方。
第二个气轮在气海穴,一般人称它為「腹轮」,前后各有一个。这个气轮的能量是由情感体所供应的,它
具有调整痛苦与恐惧的功能,使我们免於痛苦与恐惧。
第三个气轮在巨闕穴,一般人称它為「太阳轮」,前后各有一个。这个气轮的能量是由理性体所供应的。
当一个人以思想、态度、行為来奴役他人,在肉体死亡后,他的精神就停留在此处。喜欢被奴役的人,也 是相同的,因為他允许自己被他人奴役。
第四个气轮在膻中穴,一般人称它為「胸轮」,前后各有一个。这个气轮的能量是由星光体所供应的。对
爱有感觉的人,但无法表达内在的爱的人,在肉体死亡后,他的精神就停留在此处。
第五个气轮在廉泉穴与天突穴的中间,就是喉咙的部位,所以称它為「喉轮」,前后各有一个。这个气轮
的能量是由精神三体所供应的。一个内在有爱,也懂得如何去表达他的爱,并认知到他内在神的人,在肉 体死亡后,他的精神就停留在此处。
第六个气轮在第三眼的位置,一般人称它為「眉心轮」,前后各有一个。这个气轮的能量是由精神二体所
供应的。看每一种东西皆是神的人,在肉体死亡后,他的精神就停留在此处。
第七个气轮在百会穴,一般人称它為「顶轮」,顶轮祇有一个。这个气轮的能量是由精神一体所供应的。
活在当下、活在「是」、活在「一」的人,在肉体死亡后,他的精神就不再回到肉体了。
气轮与光索
在我们瞭解了人体能量体,以及人体能量体与气轮的关係之后,现在我们就更进一层地来探讨气轮与光索
之间的关係。一般书上很少提到光索,而光索的重量性,绝不亚於气轮的重要性,所以我们有必要花一点 时间来研究它。
每一个气轮都有一条光索,而每一条光索又可分為五大类。即:
一、精神光索:这个光索是来自於最源头的精神能量,精神能量是所有能量的源头。一个人能成佛或与上
帝相遇都是透过这个光索来进行的。
二、前世光索:这个光索是来自於一个人在前世所生存过的地方,这个地方也许是地球,也许是火星,也
许是一个不知名的星球。有些人一谈到「前世」就侷限於地球上的生命,而谈及到其它的星球,就觉得这 是不可思议的,其实佛经就记载了很多外星世界的存在,只不过佛经不用「外星」两字,而以「世界」两 字来代替,实质上是一样的。
有时候你与某一个你从未谋面的人谈话,你会觉得跟他很投缘,好像在那裡见过他,离开的时候就会很想
念他,对他有一种特别的情感,这有可能是前世光索的关係,也就是说你的前世光索与他的前世光索是连 接的。 三、基因光索:这个光索是来自於一个人的父母。
四、父母关係光索:与父母之间所產生的光索。父母与我们是最有直接关係的,现在大家都很注重亲子之 间的关係,亲子关係是一切关係的基础,这个地基打不好,再高的大楼也是没有用的。 不管你是否与父母住在一起,基因光索都是一直存在的,如果小孩被别的父母领养,而子女也视领养父母 為亲生父母地话,那麼新的基因光索也会建立起来。 *************************************************
经过量子物理学的验证以及各类灵学宗派的发展,有非常多有关人类潜能的灵性开发相关课程与知识,陆续被提出或验证,这篇是最完整系统化的一篇,如果你对这方面有兴趣的人,一定不能错过这篇完整的介绍及实践操作的叙述。只要你用心去试,一定会有超乎你想象的成果。
1
宇宙能量是一切的根源
宇宙能量遍及宇宙,无所不在,它连结着银河、地球、人类和分子,它是众生万物之间的空间,它是使整个宇宙井然有序的连结键,宇宙能量就是生命的势能,宇宙能量是维持生命秩序和扩展意识的要素,宇宙能量是所有行动和生理功能的基础,而我们在深睡和完全的静默中会自动接收到一部份的宇宙能量,以持续按宇宙规律自然运作。
我们在接受这些宇宙能量后,再运用这个能量从事日常的心灵活动,例如,观看、说话、聆听、思考和所有的身体活动,但在睡眠中获得的有限能量,并不能满足这些活动的需要,这就是我们会感到疲惫、倦怠和紧张不安的原因,这些现象导致了身、心的压力和各种疾病。克服这些压力和疾病的唯一之道,就是获得更多的宇宙能量。
宇宙能量是维持生命秩序,活出健康和快乐的要素,它让我们全心地专注在当下的情境,它让我们获得知识,让我们扩展意识,目前人类暂时只有透过静坐,我们才能汲取到充沛的宇宙能量。
2
静坐,睡眠是无意识的静坐
静坐是有意识的睡眠。睡眠是无意识的静坐,但是,在睡眠中,我们只能获得有限的能量!在静坐中,我们获得了源源不绝的能量!
这种能量可以提升身体、心灵和智能的力量,它开启了第六感之门,进入超感官的领域,在静坐中获得的能量带给我们松弛、健康和快乐。它也能让体能迈入一个更高的境界,其实,静坐就是意识回归自性的旅程,在静坐中,我们有意识地由身体开始,进行穿越心灵、智能、自性和更高境界的旅行。
不过,我们要先停止一切的身、心的功能,才能达到真正静坐的目的,也就是说,停止肢体的活动、观看、说话和思考,达到放空入定的状态。
现在让我们来谈谈静坐的方法,静坐的第一步就是姿势,你可以选择任何一种坐姿,选择一个让你感到很舒服、很稳定的姿势,坐在地板上或者椅子上都可以,或者在任何一个我们感觉舒服的地方,舒服地坐下来,并不需要一定要盘腿打坐。要放松,完全地放松下来,单纯地放松就好。
当我们稳坐好或盘好腿和双手交叉好的时候,身体形成的能量回路会让身体更加稳定,眼睛是心灵之窗,所以应该把眼睛闭上,持咒或内、外在的对话都是心灵的活动,所以也应该停止身体放松之后,意识就会进入心灵和智能所在的第二个区域。
心灵只不过是一堆念头而已,纷杂的念头会不断地浮到心灵的表层,念头会带来各种已知或未知的问题!这是静坐的关键,也是唯一的法门,不要追究你的念头,不要执着在各种妄念…问题或念头上!断绝念头!停留在眉心的位置上,这是一个没有呼吸也没有念头的状态,你所有的念头都止息了,我们称为无念的状态,这是一个静心的状态,在这个状态下,我们开始接收源源不绝的宇宙能量,坐的时间越久,我们接受的宇宙能量就越多,宇宙能量在我们的身体内流动,这个能量体也叫做乙太体。
3
能量体(乙太体)
能量体(乙太体)是由七万二千个气脉或能量管所组成的,每一个能量管都由头顶的部位出发,这个部位叫做梵穴,这些气脉像植物的根和枝桠一样,伸展到全身的每一个部位,能量体是生命的基本设计,这个能量体是所有活动甚至存在的主要源头,能量体会在我们深睡和静坐的时候自动接收宇宙能量,我们使用接收到的宇宙能量进行观看、说话、倾听、思考等身、心活动这些功能都靠着我们接收来的宇宙能量才能运作,我们的念头决定了宇宙能量的流通,念头会阻碍宇宙能量的畅通,换言之,念头是阻挡宇宙能量进入身体的绊脚石,进入身体的宇宙能量变少,能量管里的能量就会耗尽,然后,能量体就会出现乙太破洞,乙太破洞逐渐导致身体的疾病,换言之,所有疾病的肇因是因为以乙体缺乏能量。
静坐的时候,我们可以获得充沛的宇宙能量,宇宙能量在能量体内的所有能量管内流通,宇宙能量强大的流势可以清洗所有的乙太破洞,乙太破洞清洗干净以后,我们就摆脱了疾病,能量开始在梵穴流动的时候,我们的头部或全身会有沉重的感觉,某一特定区域的能量管清洗干净的时候,身体会有刺痒或疼痛的感觉,有时候,身体的不同部位都会感到疼痛,这种疼痛不须要吃药,多做一些静坐之后,所有的疼痛感会自然消失。透过静坐获得越来越多的能量,可以让我们摆脱所有的身、心疾病。在金字塔里静坐,它的效果比一般的静坐快三倍,现在为各位介绍金字塔和金字塔的威力。
4
金字塔的威力
金字塔是地球上最稳固的结构,也是接收最高宇宙能量的地方,金字塔以52度51分的角度形成,这个角度让金字塔接收到最高的宇宙能量,金字塔可以用任何建材制造,金字塔的建材不会影响宇宙能量的接收,金字塔的四个端角必须与东、西、南、北四大方向对位,宇宙能量累积在金字塔1/3的高度,这个位置就叫做国王的密室,宇宙能量在最强的国王密室里向整个金字塔扩散,在金字塔顶端安置一个水晶,可以把接收的宇宙能量强化后再扩散到其它的部位,在金字塔里静坐,我们达到无念状态的速度比其它地方快三倍。金字塔可以与高层的频率沟通。在金字塔里静坐有治疗的效果,也可以提升静坐的体验。
5
第三眼
第三眼是灵魂用来观看、感觉和倾听高频率实相的利器,我们把这三种灵魂的功能称为第三眼,静坐中可以获得更多的能量,更多的能量可以开启我们的第三眼,这是一个非常殊胜的经验,第三眼开启的时候,前额会产生刺痒或拉扯的感觉,我们开始瞥见各种色光在身边回绕旋转,也能听见喃喃的低语声和走路声,有一种彷佛在漆黑的隧道里旅行的感觉,乙太体由静坐中获得足够的宇宙能量后,第三眼的视力越来越精纯,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世间和其它存在界的景象,精纯的第三眼让我们拥有比肉眼更透彻的视觉,我们可以看到其它频率的实相,我们可以看到五官无法感知的事物,我们也会有许多无法用言语表达出来的感受,我们会听到内在的声音或其它频率传来的乐器声,我们可以看见已经不在世的大师示现,我们可以看见大师以我们熟悉的形体示现静坐的工夫深入之后,我们开始看到以明光示现的大师,我们甚至可以在明光中认出大师的身份,佛教一般教开天眼。
我们会听到大师的给我们的讯息,我们有一种在隧道中摸索后终于与光合一的感觉,透过第三眼的体验、透过大师的讯息,透过看到或感觉到其它频率的实相,我们解开了所有生命的答案,透过它,我们有了新的选择,我们的信念改变了!我们的知解改变了!有了第三眼的经验之后,我们对物质界的感知改变了,现在让我们来认识自性的另一个工具—星光体。
6
星光体出游
星光体出游,星光体是自性用来感知其它频率实相的工具,星光体就像我们的肉体一样,它是意识的另一个形相,在正常状态下,意识遍布在身体的每一个部位,我们接收了足够的能量后,开始感知到其它频率的实相。意识开始以星光体的形相活动,在睡梦中,我们无意识地感知到星光体的经验。在静坐中,我们是有意识地感知到星光体的存在,星光体可以穿越时间和空间,在意识到星光体的存在之后,我们开始感知到新的次元。
在静坐中接收充沛的宇宙能量后,遍布在身体内的意识开始朝着一个点移动,意识移动的时候,身体会微微地颤动,我们会有身体在飘浮的感觉,但却感觉不到手和脚的存在,这时候,身体有一股像羽毛般的轻安感,身体的不同部位可能会出现移动的感觉,有时候甚至会有整个身体都在旋转的感觉,这就是所谓的星光移动。
静坐的经验越多,我们获得的宇宙能量就越多,意识以星光体的形相快速地旋转,接着引发身体的移动,身体移动之后,星光体开始沿着一条银带离开身体,肉体和星光体靠着这一条由高振幅意识组成的银带彼此传递讯息。
星光体透过银带开始神游太虚。星光体出游就是意识离开身体,到一些已知的和未知的地方和频率去。透过星光体出游,我们获得了至高无上的知识和对自性的明白。星光体出游的时候,可以穿越一切有形的物质,例如,土、水、火、风和以太四大元素,星光体可以毫无阻碍地游访其它的频率,星光体出游的时候,静坐者看到了自己的肉身,他获得了卓越的洞见。他会明白身体只是他暂时的居所,他明白自己不只是身体和心灵而已。
这是一次了不起的明白,每一个人都应该有一次星光体出游的经验,经历过星光体出游之后,我们的局限感消失了,我们明白自己是无限的,有了这一番体验,让我们明白自己就是意识,明白自己是无限的,也明白了生命中许多崭新的次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