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研究] 知觉的种类

[复制链接]
智慧谋略 发表于 2022-4-27 18:11: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知觉的种类


  (一)空间知觉
  对物体的大小、形状、距离、方位等空间特性的知觉叫空间知觉。判断远近距离靠的是距离知觉,这种知觉又叫深度知觉。对距离的判断可以根据对象的重叠(被挡的物体离我们远),线条或空气的透视作用(近的物体大且清晰,远的物体小且模糊),明暗、阴影(根据阳光的照射判断方向),以及运动时形成的视差(在做相对运动的时候,离我们近的物体看起来移动得快,远的物体则移动得慢)来进行。如果没有这些条件供我们利用的话,我们是怎么判断远近的呢?一百多年前就有人提出来,我们判断远近主要靠的是双眼视差。
  所谓双眼视差,是说我们的两只眼睛相距大约70毫米的距离,当我们用两只眼睛同时看一个物体的时候,这个物体在两个视网膜上的呈像是有差别的,即左眼看物体的左边多一些;右眼看物体的右边多一些。两眼视网膜上形成的两个略有差异的视像叫做双眼视差。双眼视差是我们判断远近的主要依据。立体摄影、立体电影都是应用双眼视差的原理制作出来的,它们都能让人获得鲜明的立体知觉感。
  (二)时间知觉
  时间知觉是对物质现象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人们对时间的知觉可以以计时器提供的信息为依据,也可以根据自然界昼夜、四季周期性的变化;还可以根据人体生理、心理活动周期性的变化来估计时间。生物钟是机体内部生理节律性的变化所引起的机体外部行为节律性的变化。消化系统的周期变化调节着人的进食行为;体力和精力的充沛与疲乏调节着人的起居。机体生理活动节律性的变化像一个时钟,调节着人的活动,也给人们估计时间提供了依据。
  (三)运动知觉
  对物体在空间中的位移产生的知觉叫运动知觉。物体位移的速度太快或太慢人们都不能知觉到运动。但是,有时物体在空间中并没有发生位移,却被知觉为运动,这种现象叫做似动现象,又叫动景现象、中现象。电影就是依据似动现象的原理制作出来的,霓虹灯给人造成的动感,路牌广告制作中画面的变化也都是应用的似动知觉的原理。
  (四)错觉
  错觉是在特定条件下产生的对客观事物的歪曲知觉,这种歪曲往往带有固定的倾向。只要产生错觉的条件存在,通过主观努力是无法克服错觉的。错觉的种类很多,有线条长短、线条方向的错觉,有面积大小的错觉,甚至不同感觉道之间的相互作用也会产生错觉,如形重错觉(大小不等、重量相等的木盒,掂起来觉得小的重,大的轻)、视听错觉(眼睛看着台上做报告的人,觉得声音是从台上传过来的;低下头来不看报告人时,又觉得声音是从旁边扩音器里传过来的)等。图1—9是一组线条长短、方向和面积大小的错觉图形。

感觉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一个物体有它的光线、声音、温度、气味等属性,我们的每个感觉器官只能反映物体的一个属性,眼睛看到光线,耳朵听到声音,鼻子闻到气味,舌头尝到滋味,皮肤摸到温度和光滑的程度,等等。每个感觉器官对直接作用于它的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就是一种感觉。
  按照刺激的来源可把感觉分为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
  外部感觉是由外部刺激作用于感觉器官所引起的感觉,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皮肤感觉(皮肤感觉又包括触觉、温觉、冷觉和痛觉)。内部感觉是由身体内部来的刺激所引起的感觉,包括运动觉、平衡觉和机体觉(机体觉又叫内脏感觉,它包括饿、胀、渴、窒息、恶心、便意、性和疼痛等感觉)。
 颜色视觉  在较强的光线下,人眼靠锥体细胞的作用能分辨颜色。本来颜色包括彩色和非彩色,彩色有色调、明度和饱和度的特性;非彩色只有明度一种特性(它是一个由黑到白,其间有各种不同明度的灰组成的系列)。但是,人们常常说的颜色只指彩色。光波的波长决定颜色的色调,从长波的红到短波的蓝紫色,中间有橙、黄、绿、蓝等色彩。明度取决于光波的物理强度;饱和度取决于彩色中灰色所占的比例,灰的比例越大
  二、感受性及感觉阈限
  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叫感受性。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叫感觉阈限。感受性是用感觉阈限的大小来度量的,二者成反比,阈限值低感受性高,阈限值高感受性低。
  客观事物对感觉器官所发生的作用叫刺激,发生作用的事物叫刺激物。我们经常只用刺激这个概念,某种场合下它指的是对感觉器官发生的作用,另一种场合下它又指的是发生作用的物体,大家很容易分辨得出来。
  有的感觉器官可以反映几种刺激,例如眼睛可以看到光线,用手按压眼球也可以引起光感。但是,一种感觉器官只对一种刺激最敏感,例如眼睛对光最敏感,按压只能引起模糊的光感而不能清楚地看见物体。某种感觉器官感觉最敏锐的那种刺激,就是这种感觉器官的适宜刺激,其他的刺激对这种感觉器官来说是非适宜刺激。
  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叫感觉阈限,又称绝对阈限。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的最小变化量叫差别感觉阈限,或叫差别阈限,又称最小可觉差。德国生理学家韦伯1840年发现,差别阈限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它随着原来刺激强度的变化而变化,但是,差别阈限和原来刺激强度的比例却是一个常数。这就是韦伯定律,用公式表示就是AVl二K。厶I是差别阈限;I是原来的刺激强度;K是一个常数,这个常数叫
  韦伯常数,或者叫韦伯分数。德国心理学家费希纳1860年在韦伯定律的基础上,研究刺激的物理量和它所引起的心理量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心理量和刺激的物理量的对数成正比,即刺激的强度按对数级数增长,它所引起的心理的强度却只按算术级数在增长,这就是费希纳定律。用公式表达即S:Klo少。S是心理量;R是物理量;K是一个常数。S和R的关系是对数的关系。

 感觉现象


  (一)感觉适应
  在外界刺激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适应。例如,从亮的环境到暗的环境,开始看不到东西,后来逐渐看到了东西,这叫对暗适应;从暗的环境到亮的环境,开始觉得光线刺得眼睛睁不开,很快就习惯了,叫对光适应;“人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人暴肆之室久而不闻其臭”,这是嗅觉的适应;手放在温水里,开始觉得热,慢慢就不觉得热了,这是温度觉的适应。各种感觉都能发生适应的现象,痛觉则难于适应,因为痛觉具有保护性的作用。在各种感觉适应的现象中,暗适应是感受性提高的过程,其他适应过程一般都表现为感受性的降低。
  在光的作用下,视网膜上的视紫红质分解;在暗环境中视紫红质又重新合成。不过,视紫红质分解得快,合成得慢。所以,对光适应快,一两分钟即能完成;对暗适应慢,一般要30---40分钟才能完成。很多工作是在暗环境中进行的,如在X光室内的工作,冲洗胶卷和相片的工作,都需要较高水平的暗适应。在对暗适应后,只要见到光线暗适应很快就遭到了破坏,再对暗适应又需要很长的时间,所以保护对暗适应是很重要的。现在发现,在波长620纳米以上的红光作用下视紫红质不会分解,所以,戴上620纳米以上的红色眼镜,就能保护对暗适应。
  (二)感觉后象
  外界刺激停止作用后,暂时保留的感觉印象叫感觉后象。例如电灯灭了,你眼睛里还会看到亮着的灯泡的形状,这就是视觉的后象;声音停止以后,你耳朵里还有这个声音的余音在萦绕,这是听觉的后象。
  与刺激物性质相同的后象叫正后象,如看到白光以后眼睛里仍保留着白光的感觉;与刺激物性质相反的后象叫负后象,如看到灯灭了,眼睛里却留下了一个黑色灯泡的形象。彩色的负后象是刺激色的补色,如红色的负后象是蓝绿色;黄色的负后象是蓝色。正负后象可以相互转换,后象持续的时间与刺激的强度成正比。
  (三)感觉对比
  不同刺激作用于同一感觉器官,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对比。两种感觉同时发生所形成的对比叫同时对比,如明暗相邻的边界上,看起来亮处更亮,暗处更暗了(即马赫带现象),这是明度的对比;又如,绿叶陪衬下的红花看起来更红了,这是彩色对比现象,彩色对比的效果是产生它的补色。
  两种感觉先后发生所形成的对比叫相继对比,如吃完苦药以后再吃糖觉得糖更甜了;从冷水里出来再到稍热一点的水里觉得热水更热了。
  (四)联觉
  一个刺激不仅引起一种感觉,同时还引起另一种感觉的现象叫联觉。如红色看起来觉得温暖,蓝色看起来觉得清凉;听节奏鲜明的音乐的时候觉得灯光也和音乐节奏一样在闪动,这些现象都叫做联觉。

概念的形成


  1.概念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特性的反映,是以词来标示和记载的。概念是思维活动的结果和产物,同时又是思维活动借以进行的单元。每一个概念都有它的内涵和外延。概念的内涵是指概念所包含的事物的本质属性,外延是指属于这个概念的个体,即概念所包含的范围。概念的内涵越深,它所包含的个体越少;概念的内涵越浅,它的外延便越广。
什么是想象
  想象是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新形象的思维过程。想象不同于表象,表象是过去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在头脑中的再现,它并没有创造出新的形象,因此它属于记忆的范畴;想象是新形象的创造,所以属于思维的范畴。

记忆过程

  记忆从识记开始。识记是学习和取得知识经验的过程;知识经验在大脑中储存和巩固的过程叫保持;从大脑中提取知识经验的过程叫回忆;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回忆,但在它重现时却能有一种熟悉感,并能确认是自己接触过的材料,这个过程叫再认。识记是记忆的开始,是保持和回忆的前提;保持是识记和回忆之间的中间环节;回忆是识记和保持的结果,通过回忆也是对识记和保持的检验,而且有助于巩固所学的知识。
  对识记过的材料既不能回忆也不能再认的现象叫遗忘。
记忆按其内容可分为形象记忆(对感知过的事物形象的记忆)、情景记忆(对亲身经历过的事件的记忆)、情绪记忆(对自己体验过的情绪和情感的记忆)、语义记忆(又叫语词—逻辑记忆,即对语词概括的各种有组织的知识的记忆)、动作记忆(对身体的运动状态和动作技能的记忆)。

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
  1.问题解决就是按照一定的目标,应用各种认知活动,经过一系列的思维操作,使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用认知心理学的术语来说,问题解决就是在问题空间中进行搜索,以便从问题的初始状态达到目标状态的思维过程。所谓问题空间,是指问题解决者对所要解决的问题的初始状态和目标状态,以及如何从初始状态过渡到目标状态的认识;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采用的策略与创造性思维,以及影响问题解决的各种因素。

思维的定义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它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和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思维的间接性表现在,它能以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为媒介,对没有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早起看到雪,判断出昨天晚上下雪了),甚至是根本不能直接感知到的客观事物(如原子核内部的结构)进行反映。还表现在人能对没有发生的事件作出预见
  (如天气预报)。
  思维的概括性表现在它可以把一类事物的共同属性抽取出来,形成概括性的认识。例如,从众多物体中抽取出它们的数量形成数的概念;把各种树的共同特点抽象出来加以概括,形成树的概念。等等。    ,
  (二)思维的智力操作过程
  1.分析与综合:分析是在头脑中将事物分解为各个部分或各个属性的过程;综合是在头脑中将事物的各个部分、各种属性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整体的过程。分析和综合是思维的基本过程,又是思维过程的两个不可分割、相互联系的方面。
  2.抽象与概括:抽象是在思想上把事物的共同属性和本质特征抽取出来,并舍弃其非本质的属性和特征的过程;概括就是把抽取出来的共同属性和特征结合在一起的过程,概括得出概念。
  3.比较与分类:比较是对事物进行对比,确定它们之间的共同点和不同点,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的过程;分类是把具有共同点的事物归为一类的过程。
  (三)思维的种类
  1.根据思维的形态,可以把思维分作为动作思维(以实际动作为支柱的思维过程)、形象思维(以直观形象和表象为支柱的思维过程)、抽象思维(用词进行判断、推理得出结论的思维过程)。
  2.按照探索问题答案的方向的不同,可将思维分为辐合思维(按照已知的信息和熟悉的规则进行的思维)、发散思维(沿着不同的方向探索问题答案的思维)。

  3.按照思维是否具有创造性可把思维分为再造性思维(用已知的方法去解决问题的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用独创的方法去解决问题的思维)。

心理现象




(一)认知
  认知是指人认识外界事物的过程,或者说是对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的外界事物进行信息加工的过程他包括感觉、知觉、记忆、表象、言语、思维和想象等心理现象。
  (二)需要和动机
  需要是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是对维持和发展其生命所必须的客观条件的反映;动机是推动人从事某种活动,并朝向一定目标前进的内部动力。当人意识到自己的需要时,这种需要就变成了人的活动动机。
  (三)情绪、情感和意志
  情绪和情感是伴随认识和意志过程而产生的对外界事物的态度和内心的体验,是对客观事物与主体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意志是人的思维决策见之于行动的心理过程。
  (四)能力和人格
  能力是顺利、有效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条件;人格也称个性,是指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在不同环境中一贯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影响人的外显和内隐行为模式的心理特征的总和。能力、气质和性格都是人格的组成部分,气质是心理活动动力特征的总和,即表现在心理活动的速度、强度和稳定性方面的人格特征;性格是表现在对事物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上的人格特征。
  上述心理现象又可分为两大类,即心理过程和人格。认知、情绪情感和意志是以过程的形式存在的,它们都要经历发生、发展和结束的不同阶段,所以属于心理过程。需要、动机是人的心理活动的动力,表现了人格的倾向性;能力、气质和性格是人格的特征,它们都是人格的组成部分。人格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通过心理过程表现出来的。在人的发展过程中,先有心理过程,而后逐渐形成了人格。人格形成以后,又会对心理过程具有制约的作用。



 楼主| 智慧谋略 发表于 2022-6-2 00:20:13 | 显示全部楼层
意识的本质就是注意。注意是心理学的一个概念,心理学的研究显示,人类是唯一具备有意识注意能力的动物。实际上正是因为有了语言,人才能够有效长时地聚焦自身的注意力。语音概念填补了连贯思维和表达所必须的许多关键性空白,建立了连续思维所必须的连接点。正是由于有了这些连接点,思维与表达才能连贯起来,变成了人类可持续意识到的持续注意,持续的注意就是人的意识。自我意识就是注意或觉察




一、意识的本质

从客体感知层面去描述,意识的本质是“信息的分类处理”。

从主体能动层面去描述,意识的本质是“将更新后的已知信息与行为目的相结合进行综合分析、重新权衡要素权重、重新定位信息含义,继而更新行为策略、观点或立场”。

二、意识的能动性

意识的能动性,即主观能动性。主观能动性是一个哲学概念,亦称“自觉能动性”,它指人的主观意识和实践活动对于客观世界的能动作用。主观能动性有两方面的含义:人们能动地认识客观世界;在认识的指导下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在实践的基础上使二者统一起来,即表现出人区别于物的主观能动性。

三、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1、物质对意识具有决定作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若不承认物质对立于意识之外则无客观实践坐标,意识是对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

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首先表现在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还突出地表现在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正确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扩展资料:

一、意识能动性意义

1、事物的本质与规律隐藏于现象之中,人们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运用抽象思维能力,才能透过事物的现象揭示事物的本质与规律,从而正确地指导人们的行动。

2、事物不会自动满足人的需要,人们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实实在在的行动,利用规律和条件,才能改造世界,创造美好的生活。

3、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种种困难、挫折,甚至暂时的失败,这就需要坚强的意志和十足的干劲,需要充满活力的精神状态。

二、意识产生前提

意识是思维主体对信息进行处理后的产物。没有思维主体及思维活动就不可能产生意识。思维主体是可对信息进行能动操作(如采集、传递、存储、提取、删除、对比、筛选、判别、排列、分类、变相、转形、整合、表达等等作业)的物质。思维主体既有自然进化而形成的动物(比如人类),也(会)有逐渐发展完善的人工智能产品。

信息是能被思维主体识别的事物现象及表象,是思维活动的操作对象。思维活动所产生的意识以信息的形式储存、表现和传递输出,意识传播的实质是信息传播。意识往往又会成为思维主体进行下一步思维的基础。

懒得打字嘛,点击右侧快捷回复 【右侧内容,后台自定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GMT+8, 2025-5-5 23:22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