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四禅八定 “四禅八定”是指“色界四禅定”和“无色界四空定”,佛陀在证道和涅槃时都用过它,是小乘佛法禅定的基础。 佛法中“四禅八定”的境界包括:初禅、二禅、三禅、四禅、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非想非非想处定。 在佛法中,把世界分为欲界、色界、无色界。 色界有十七处天,其中梵众天、梵辅天、大梵天,此三层天的天人生来就有初禅的定力。(欲界有二十处众生,但因为有对身的执着和种种欲求,所以,连初禅的定力也没有) 少光天、无量光天、光音天此三天的天人生来就有二禅的定力; 少净天、无量净天、遍净天此三天的天人生来就有三禅的定力; 无云天、福生天、广果天、无烦天、无想天、无热天、善现天、色究竟天, 此八层天的天人有四禅的定力。 无色界有四处天,分别有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非想非非想处定。 我们把色界天人与无色界天人具有的这些定境合称为“四禅八定”。“四禅八定”虽属色界天人与无色界天人的定力,但我们人道可以通过修证获得这些定力。在人道,证得“四禅八定”之力的行者可以在某种状态下自由出 入每一层禅定境界,心神不散乱,对此世界的种种烦恼、苦痛的承受力和回避力常人不可测知,而且具有一定的神通。 但只靠“四禅八定”之力还不能出轮回,因行者还未证得时空的虚幻,仍有三界时空的束缚和困惑。这个禅定也不是佛教独有,佛陀在世时,印度的其它门派也修持。佛陀之所以重视它,是因为当时他的弟子有很多来自印度的其它宗派,他们已有修证“四禅八定”的体验。佛陀只能在他们已有的体验和觉受上,进行佛法“正知见”的指导,让他们放弃色界和无色界的种种乐受和体验。先证入“寂灭为乐”的境界,后再晓以大乘,证入“无生无灭”的如来之境。行者在欲界修证“四禅八定”,因为身心的历程要经过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境界的超越,行者与这三界众生的种种因缘都要呈现,这些因缘会通过行者的身心转化示现出来。小乘行者靠“戒”来避开这些“缘”的障碍。如:我们在人道时,众生的“喜悦”是靠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的分别以及欲望的满足来获得。 它的“喜悦”是短暂而且浮浅的,像昙花一现。因无定力,依恋的环境一变,我们的快乐就消失了。而行者修禅定进入色界后,会体验到色界天的众生在定力下持久的欢娱。因色界天众生还有微细的“身执”,故修行者并未完全忘身,但已无欲求,以禅悦为乐,他的身心可以体验到“微细的快乐”,这是欲界众生无法体验到的。它从行者的气脉所发,因气脉的能量转化为色界之光。这种“乐”使行者感到绵、软、喜悦、轻安从他的每个细胞中透出,行者可以“沉醉”在这种“禅乐”中,生不起任何清明的觉知和行动力。这种乐使人失去人身的粗重感或暂时忘身。如行者能从此乐中走出来,进入“无色界,脉之光明如如不动”,行者可气住脉停,一切自然沉寂,很久生不出一念,久久住于定中,已超越身心的喜乐觉受。如果行者常在此定中不出,就无法出“无色界”天了。而阿罗汉在佛 陀“人无我”见地的指导下,整个修证过程中,彻底放弃自我的种种觉受和对体 验的执着,完全舍弃身心的欲求,直入“寂灭定”。如他不出定,就可以不在三界轮回,叫“请长假”。但他总有出定的缘,那时又入三界轮回。 “四禅八定”之力是色界、无色界众生具备的定力。我们人类与他们不同之处,即是人有种种欲求和对身心的执着。如果想具有他们的能力,则离情去欲,舍弃身心的觉受,避开红尘外缘的干扰是最好的修证途径。又想要满足身心的欲望,又想获得四禅八定之力是不可能的。除极个别特殊根器或上师、佛菩萨加持者另当别论,修证者各有各的因缘。 二、四果阿罗汉和寂灭定 阿罗汉根据其修证解脱境界分为四个层次:初果、二果、三果与四果。 初果阿罗汉又叫须陀洹果,是罗汉的初步。证得初果的罗汉,生死还未了, 故叫见道位。须陀洹是梵语,译为“入流”,入圣人的法性流,逆凡夫的六尘流。 初果阿罗汉达到不被六尘(色、声、香、味、触、法)所转的境界,但还要受七番生死轮回。 二果阿罗汉又叫斯陀含果,斯陀含是梵语,译为“一来”。假如不再向前修行,则还要一生天上,二来人间,故二果是一来果。 三果阿罗汉叫阿那含果,阿那含也是梵语,译为“不来”,即不再来欲界受生死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