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理论] 三界六道众生

[复制链接]
智慧谋略 发表于 2025-3-17 15:28: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凡夫的愚痴,没有智慧。凡夫愚痴没有智慧,只忆念著生殖和觅食两件事。
比喻凡夫不分辨世间法与修行,只是一味放任贪、嗔、痴等三毒,贪著色、声、香、味、触等五欲。
昏昧之人
比喻那些不识佛法的昏昧之人,他们不分辨世间法与修行,只知一味放任“贪、嗔、痴”三毒,贪恋“色、声、香、味、触”五欲。

----------三界六道----------

  欲界包括人道、阿修罗道、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和天道中的一部分——六欲天:四天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
  色界和无色界都在天道。
  三界和六道所指的范围是相同的,三界是按照境界的不同区分的,六道是按照众生种类或者说叫业力或者叫果报的不同区分的。
  佛教对于世界的看法,除了关于时间和空间的论述外,还可以概括为有情世间和器世间两大类。所谓有情世间,指世间一切有情众生,按佛教所说是由业力招感,五蕴和合而成的有情生命个体。佛教的有情众生,除了我们人类之外,还包括畜生、饿鬼以及诸天界。所谓器世间,则指有情众生赖以生存的客观环境,包括山河大地,草木稼禾,国土宫室等。

  众生世间的生灭流转变化,按其欲念和色欲存在的程度而分为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种,统称为三界。界有轨持、差别之义,此三界为处于生死流转中的有情众生生存的场所。由于此三界都是沉溺于生死轮回的迷妄众生的生存处,故又称为苦界,或苦海。
欲界欲界是指具有情欲、色欲、食欲、淫欲等各种欲念强烈的有情众生所生存栖居的地方,以其欲念强盛,故称为欲界。 居住在欲界的众生,从下往上,又可分为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天六种,称为“六道”。
地狱
地狱,梵文音译为“奈罗迦”,旧译为“泥犁耶”、“泥犁”等,意为恶者。因其为六道之一,因此又叫地狱道、地狱趣。依佛教轮回报应说,作恶者必受恶报,命终后,将堕于痛苦环境中,遭受种种罪苦,因此地狱的意思就是不可乐、苦具、苦器或受罪处。 在佛教中,所谓地狱,它既指遭受恶报的众生所生活场所,又指受此恶报的众生本身因此对地狱有多种不同的解释。据《长阿含经》中说,地狱有大小之分,大地狱有八种,称为八大地狱,它们分别是:
一、想地狱,又作等活地狱。据说此中众生互相残杀,各怀残害他人的念头。手执刀剑,互相斫刺,剥皮割肉,身碎在地,冷风吹来,死而复活,重受诸苦。
二、黑绳地狱。此中狱卒,以火热的铁绳,捆绑罪人,烧皮彻肉,焦骨沸髓,苦毒万端。
三、埠压地狱。此狱中以大山石,挤压罪人之身,使骨肉糜碎。
四、叫唤地狱。此中狱卒捉人,以热汤沸水,反复煎熬,令受苦者痛苦号叫。
五、大叫唤地狱。如前将罪人置沸水中反复煎熬,反受痛苦较前更重,号叫之声也更大,故名大叫唤。
六、烧灸地狱。此中狱卒将罪人放在铁器中用火烧灸,皮肉焦烂。
七、大烧灸地狱。以铁城、火炕烧灸罪人,比前更酷。
八、无间地狱(阿鼻地狱)。
此种种酷刑,使生此者轮番受诸罪苦,无有间息。八大地狱中,每一个又各有十六小地狱,合为一百二十八小地狱。按佛教所说,生前犯下种种罪行,行种种邪见,死后必堕此地狱受苦。 在诸地狱中,以阿鼻地狱受苦为最。所谓“阿鼻”,就是“无间”之意,是说此地狱中受苦不停,没有间息。又据《观佛三昧海经》记,阿鼻地狱有十八小地狱,各小地狱中又有十八寒冰地狱,十八黑暗地狱,十八小热地狱,十八刀轮地狱,十八剑轮地狱,十八火车地狱等等,据说众生在世犯四重禁,毁十方佛,不孝父母,邪漫无道,命终之后,必将生于阿鼻地狱,受种种苦。
饿鬼
欲界六道众生中的第二道为饿鬼,即鬼道。因为此道众生中以饿鬼为最多,所以旧译多作饿鬼。但佛教所说的鬼类中,也有如药叉、罗刹等有大威力者,所以新译不作饿鬼而单作鬼道。梵名音译为薜多,或闭多等。据《大毗婆沙论》说:鬼者,畏之意。是说此鬼趣中众生虚怯多畏,故称为鬼。又说鬼是希求之意。此道中饿鬼常从他人,希求饮食,以活性命,所以称为鬼。按佛教说,此道众生,因前世之恶业,堕鬼道中,常受饥馑,长年得不到食物和水,身子赢瘦,丑陋不堪,见者望而生畏。其中有的饿鬼腹大如山,但咽如针孔,虽遇饮食而不得进食。
据《大毗婆沙论》、《善生优婆塞经》等说,鬼道住处有二,一为此阎浮提世界下方五百由旬处,是饿鬼界,此界中诸鬼由阎罗王统领。另一类住处不定,其中有威德者或住山谷,或住空中,或住海边,都有宫殿,衣食甘美,果报胜于人处。其无威德者,则住于草木坟墓等污秽不净处。 依《正法念处经》说,饿鬼大数有三十六种,如食吐鬼、食血鬼、疾行鬼、罗刹鬼、旷野鬼等,各因生前所作不同,故所受之报各别。《顺正理论》则将诸鬼道分为三类:其一为无财鬼,包括炬口鬼、针门鬼。此类鬼或口吐烈焰,或咽如针孔,见食物无法下咽,等等。二为少财鬼,包括针毛鬼、臭毛鬼和瘿鬼。三为多财鬼,也包括三种,即希祠鬼、希弃鬼和大势鬼,此类鬼者,得享祠人们所祭之物,或可得人所弃之残物。此外,《瑜伽师地论》中,分鬼趣为三,一外障鬼,二内障鬼,三无障鬼。据《大智度论》、《善恶业报经》等说,众生若行十种恶业,或因贪欲、嫉妒、悭财、欺诳等命终后将投生于饿鬼道中。
畜生
畜生,新译作傍生,为傍行之生类之意。据新译《婆沙论》中说,诸有情因造作种种愚痴业,或因身语意各种恶行,堕于畜生道中。《业报差别经》中说,具造十业,得畜生报。一身行恶,二口行恶,三意行恶,四从贪而起诸恶,五从嗔起诸恶行,六从痴起诸恶行,七毁骂众生,八恼害众生,九施不净物,十行于邪淫。畜生道种类繁多,差别不等,《正法念处经》说有四十亿种,《楼炭经》说畜生道各各不同,大约有三类,一鱼,二鸟,三兽。此三类中各有无数种。
阿修罗
阿修罗又作阿须伦、阿素洛等。其含意有三:一是非天,指阿修罗有天人之福而无天人之德。据《婆沙论》等解释,素洛是梵文音译,即“天”的意思,“阿”是“非”的意思,合起来即为非天。二为无端正,是说阿修罗容貌丑陋。但佛经中又说阿修罗男容貌丑陋,阿修罗女却美貌非凡。三是无酒,指阿修罗不饮酒。说是阿修罗在过去世持不饮酒戒。或说阿修罗过去好酒,曾酿酒而不得,无酒得饮,便断了酒。
在佛教中,阿修罗是六道之一,又是佛教护法八部众之一。据说阿修罗生性好斗,又多疑善嫉,争强好胜,常与诸天斗战。众生若犯嗔疑等,死后就会堕入修罗道中。 据《长阿含经》中说,有阿修罗王,名罗呵者,住须弥山北大海中,因见诸天从其头上经过,即愤从心起,怒斥诸天对他无礼,于是发兵,与帝释天为首的诸天发生大战。他们之间的大战经历了很长时间,互有胜负,后来帝释天等得到佛法相助,才终于战胜了阿修罗。而阿修罗也最终皈依了佛法,还成了护持佛法在世的八部众之一。

人指人道,是佛教所说的六道轮回之一,众生生命表现形式的一种。梵文音译为摩兔沙、或末奴沙。据佛教解释,人由色、受、想、行、识等五种物质及精神因素和合而成。据《立世阿毗昙论》说,在六道中,人具有八种性质,一是聪明,二是为胜,三是意细微,四是正觉,五是智慧增上,六是能别虚实,七是圣道正器,八是聪慧业所生,由此八种性质,故称为人。
另据《婆沙论》中说,所谓人,意即止息,在六道之中,唯有人能止息烦恼恶乱。又说人即忍之意,是指唯有人能在世间安忍。在有情众生轮回的六道中,人有思惟之功能,如新译《婆沙论》中说:“何故此趣,名末奴沙。答昔有转轮王,名曼吠多,告诸人曰:汝等欲有所作,应先思惟,称量观察。尔时人即如王教,欲有所作,皆先思惟,称量观察。便于种种工巧业处而得善巧,以能用意,思惟观察所作事,故名末奴沙。”
在此世间,人所居处,为四大洲,即东胜神洲,南赡部洲,西牛贺洲,北俱卢洲。佛教所有学说,都是以人为中心展开的。佛教认为,人生在世,唯苦非乐;愚者认为是乐,识者唯见为苦。佛教所说的教法,就是教导众生如何才能离苦得乐,所得的乐,就是佛家所说的涅盘境界。

天,梵语音译“提婆”。在佛教中,所谓“天”,主要是指有情众生因各自所行之善业而感得的殊胜果报,为六道轮回中的一种,称为天道,或天趣,而不是人们通常理解的自然界的天。佛教认为,天是有情众生轮回转生的六道中最妙、最善,也是最快乐的趣处,只有修习“十善业道”者才能轮回投生于天界。依《大毗婆沙论》说,天为光明照耀之意,因生于天趣中诸众生身有光明照耀,自然光亮,故名为天。又说天是显的意思,以万物之中,唯以天高显在上。又据《立世阿毗昙论》说:“天名提婆,谓行善因,于此道生,故名提婆。”在六道中,以“天”一道,最胜最乐、最善最高。《立世阿毗昙论》中说诸天报身之相:“所谓诸天,皆无骨肉,亦无大小便利不净。身放光明,无别昼夜。报得五通,形无障碍。” 然而,佛教中的“天”虽然是诸有情众生中最优越的趣处,能得到种种享受,但仍未脱离轮回,一旦前业享尽,则将重新转入轮回中。
所谓的天人五衰,意指天人寿命将尽时,所出现的种种异象。五衰又有大五衰、小五衰两种。大五衰之一是衣服垢秽,本来天人的衣服光洁曼妙,但命终时,就会开始生出脏垢。二是头上华萎,天众平日总是顶著明媚的华冠,但命终之际,这些华冠都会慢慢凋萎。第三是腋下流汗,照说天人平日身体是非常洁净的,但临命终时,两腋就会开始流汗。第四是身体臭秽,香洁的身体不再,而发出难闻的气味。第五则是不乐本座,本来天人过的是最安乐的生活,但是到了命终,却不安于座,甚至感到厌倦不耐。
小五衰则包括曼妙的天乐不再扬起、身上自然散发的光芒逐渐褪散、洗浴的水居然会沾在天人滑腻的凝脂之上,同时对妙欲之境起了恋恋不舍的心,以及原本无碍的天眼也受了影响,无法像以前一样普照大千世界。
天人五衰是最终的悲哀也因为天人平日过着极为享乐的生活,平均寿命又极长,以最短的四大王天为例,是以人间五十岁为其一昼夜,估计可享寿五百岁;而在这种寿命长、生活享乐的状况下,天界众生很容易产生“常、乐、我、净”的颠倒想,所以一旦临到天人五衰的境界,很少不起嗔心的,也就很难不堕入恶道了。
因此在六道当中,天道诚然只有乐没有苦,但是乐尽之后的苦,却也是没有修行的天人难以承受的,较诸人道的有苦有乐,也有修行助道的因缘,长远来看,天道众生反而有其不幸。
色界
色界位于欲界之上。相传生于此界之诸天,远离食、色之欲,但还未脱离质碍之身。所谓色即有质碍之意。由于此界众生没有食色之欲,所以也没有男女之别,生于此界之众生都由化生,依各自修习禅定之力而分为四层,分别是初禅天、二禅天、三禅天、四禅天。

初禅诸天
初禅天中,又有梵众天、梵辅天、大梵天三重。 梵众天又称梵身天,是色界初禅诸天中的第一层。居于此处诸天众,相传为大梵天所领,因此称梵众天。梵辅天又称富楼天,是色界初禅天中第二层。此天诸众生均为大梵天王之辅佐,当大梵天王出行时,此诸天必侍卫左右。
大梵天又称梵天、梵王等,是色界初禅天中的第三天。他是初禅三天之主,又是此娑婆世界之主。在佛教经典中,大梵天往往是佛法的护持者,经常为佛法而向佛陀请教。在古代印度,对于梵天的信仰很早就出现了在印度教中,梵天与湿婆、毗湿奴一起成为印度教的三大主神之一。佛教吸收了古代印度信仰中的这一神祇,将梵天作为佛教的护法神之一,并列于色界初禅天之中,作为初禅诸天之首。
在初禅三天中,大梵天是主,梵辅天是大梵天的辅臣,而梵众天就如同大梵天之臣民。另外,在佛教有些经典,如《长阿含经》等中,将色界初禅分为四天,即梵众天、梵身天、梵辅天、大梵天。而佛教有些部派则仅分梵辅、梵众二天,以大梵天归于梵辅天中。

二禅诸天
二禅天中,也可分为三天。一少光天,指在二禅诸天之中,以此天光明最少,因此称少光。二无量光天,是说自少光而上,此天中诸众生光明渐增,其量无限,难以测定,所以称无量光。第三是极光净天,又作光音天。是说此天中诸众生光明遍照,较之以前更盛,而且此天众言语时,口出净光,以光明为语。
二禅诸天,远离初禅的寻、伺等心理活动,故内心明净,具有净、喜、乐、心一境性四特性,住于喜乐等情感之中,所以其境界称为“定生喜乐”。

三禅诸天
三禅天分为少净、无量净、遍净三重。所谓净,是说此三禅天中诸天已离喜乐之情,唯受自地之妙乐,所以称为“净”。其中少净天是三禅诸天中受自地之乐最少的,故称为“少净”。第二无量净天,指此天众所受之乐渐增,其净难以衡量,故称“无量净”。第三遍净是说此中诸天众所受之乐遍满,故称“遍净”。
三禅诸天,已离二禅所有的喜乐等情感,唯具行舍、正念、正知、受乐和专心一境等五种特性,其所获的境界称为“离喜妙乐”,并以正念正知,精进修行,以求得更高的境界。

四禅诸天
色界位于欲界之上。相传生于此界之诸天,远离食、色之欲,但还未脱离质碍之身。所谓色即有质碍之意。由于此界众生没有食色之欲,所以也没有男女之别,生于此界之众生都由化生,依各自修习禅定之力而分为四层,分别是初禅天、二禅天、三禅天、四禅天。
初禅诸天
初禅天中,又有梵众天、梵辅天、大梵天三重。 梵众天又称梵身天,是色界初禅诸天中的第一层。居于此处诸天众,相传为大梵天所领,因此称梵众天。梵辅天又称富楼天,是色界初禅天中第二层。此天诸众生均为大梵天王之辅佐,当大梵天王出行时,此诸天必侍卫左右。
大梵天又称梵天、梵王等,是色界初禅天中的第三天。他是初禅三天之主,又是此娑婆世界之主。在佛教经典中,大梵天往往是佛法的护持者,经常为佛法而向佛陀请教。在古代印度,对于梵天的信仰很早就出现了在印度教中,梵天与湿婆、毗湿奴一起成为印度教的三大主神之一。佛教吸收了古代印度信仰中的这一神祇,将梵天作为佛教的护法神之一,并列于色界初禅天之中,作为初禅诸天之首。
在初禅三天中,大梵天是主,梵辅天是大梵天的辅臣,而梵众天就如同大梵天之臣民。另外,在佛教有些经典,如《长阿含经》等中,将色界初禅分为四天,即梵众天、梵身天、梵辅天、大梵天。而佛教有些部派则仅分梵辅、梵众二天,以大梵天归于梵辅天中。
二禅诸天
二禅天中,也可分为三天。一少光天,指在二禅诸天之中,以此天光明最少,因此称少光。二无量光天,是说自少光而上,此天中诸众生光明渐增,其量无限,难以测定,所以称无量光。第三是极光净天,又作光音天。是说此天中诸众生光明遍照,较之以前更盛,而且此天众言语时,口出净光,以光明为语。
二禅诸天,远离初禅的寻、伺等心理活动,故内心明净,具有净、喜、乐、心一境性四特性,住于喜乐等情感之中,所以其境界称为“定生喜乐”
三禅诸天
三禅天分为少净、无量净、遍净三重。所谓净,是说此三禅天中诸天已离喜乐之情,唯受自地之妙乐,所以称为“”。其中少净天是三禅诸天中受自地之乐最少的,故称为“少净”。第二无量净天,指此天众所受之乐渐增,其净难以衡量,故称“无量净”。第三遍净是说此中诸天众所受之乐遍满,故称“遍净”。
三禅诸天,已离二禅所有的喜乐等情感,唯具行舍、正念、正知、受乐和专心一境等五种特性,其所获的境界称为“离喜妙乐”,并以正念正知,精进修行,以求得更高的境界
四禅诸天
四禅天是色界诸天中第四重。其中可分为八层:一无云天,这是相对于以前诸天所居之处而说的。按佛教所说,色界三禅之前诸天虽为空居天,但其所所居之处如云层密合。自四禅以上诸天所居之处,则在此云层密合处之上,其云轻散如虚无,故将此四禅中第一层天称为“无云天”。二福生天,指生于此天之众生福力最为殊胜,故称。
三广果天,指色界诸天中以生于此天之众生果所最胜,所以称广果。四无烦天,此天中诸众生没有纷乱繁杂的各种烦恼。五无热天,意思是说生于此天诸众生已经完全降伏了诸烦恼热障,故称无热。六善现天,此天中诸众生修行之果德已现,故名善现。七善见天,此天中诸众生修行已到极细微之境界,其所见均极清澈。八色究竟天,已修行到达色界的最高境界,如超越此界,即到无色界。
四禅诸天,通过修行已经离开了三禅诸天还有的妙乐情感,一心忆念清净之修养功德,具有舍清净、念清净、不苦不乐受和心注一境等特性。四禅八天中,自第四无烦天起以上五天,已到达圣者的境地,为阿罗汉四果中的不还果(即不再进入轮回转生),因此称为五净居天,或五不还天。
另有色界十八天的说法,分别是:
梵辅天,大梵天,梵众天,无量光天,光音天,少光天,徧净天,无量净天,无想天,少净天,广果天,福生天,无云天,无烦天,无热天,善现天,善见天,色究竟天。

佛教认为世界概分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欲界包含人类、欲界天人等众生;色界谓脱离了欲念但仍存在色身(物质身体)的天人居地;无色界则是连色身亦超越了的天人的居地。
无色界分为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四空处,故又称“四无色”、“四无色天”、“四无色处”、“四空天”、“四空”、“无色界诸天”;若三界分为九地,则此四界相当于后半之四地,而一一附加“地”字称呼,例如“空无边处地”等(佛教经典中所谓“地”是指“境界”、“状态”的意思,例如《瑜伽师地论》、《十地经》等,皆属此意)。复以其属于天界,故有时亦一一附加“天”字,如称为“空无边处天”等。
“无色界”众生        无有物质形色,唯存意识身并住于四种无量广大空处境界,其寿命极长乃至八万大劫,一念常住于四种意识境界中之一种,不于外法起心动念,犹如熟睡。长劫寿命终了时,因为极大的福报已享尽故,唯余恶报未偿,往往下堕三恶道中。“无色界”众生,因住于没有五根五尘五识而唯有心识之境界中,故无所作为,无法超越只有心识的境界,也无法得到解脱,故此其不离三界六道生死轮回之苦。

四空天解释
无色界中,也因修行的深浅而分四种差别即无色界四空天:空无边处天、识无边处天、无所有处天、非想非非想处天。在此非想非非想处天就是天之尽头处。
  • 空无边处 (梵语:आकाशानन्त्यायतन,Ākāśānantyāyatana),为四无色处之最初阶段。初修无色定,必厌弃物质世界,一心思惟无边无际之空观,使心识与无边之虚空相应,这就是空无边处。
  • 识无边处 (梵语:विज्ञानानन्त्यायतन,Vijñānānantyāyatana),从厌弃外界物质世界所带来的质碍,并且进一步修习意识和以阿陀那识作无边无际之观,由此产生飒迦耶见,其认为此无边之意识身为自我,此即为识无边处。
  • 无所有处 (梵语:आकिंचन्यायतना,Ākiṃcanyāyatana),既厌弃外界物质之质碍,又厌弃心识,唯思内外一切无所有,仅留下末那识,其认为思量背后的思考者为自我。修行者以修习此无所有观此举得生天之果报,即进入无所有处。
  • 非想非非想处 (梵语:नैवसंज्ञानासंज्ञायतन,Naivasaṃjñānāsaṃjñāyatana),又称非有想非无想处。指此天之修行已到极静极妙之境界,已无各种粗想而称非想,又因为其想未绝,尚有一切种子识,我执仍然在发挥作用,所以为非非想,长时间之后其想可能会浮起而使其出定。
----------------------------
非想非非想天旧曰非有想非无想。无色界有四天,此为其中之第四天,三界之最顶也,因而亦曰有顶天。非想非非想者就此天之禅定而名之。此天之定心。至极静妙,无如下地之粗想,故曰非想,尚非无细想,故曰非非想。俱舍颂疏世间品三曰:‘非想非非想天,谓此定体非前七地粗想,名为非想。若想全无便同痴闇,有细想故,名非非想。

法中的“九地”是什么
  依三界施设九地,欲界一地,色界四禅分为四地,无色界四空分为四地,共为九地。
  (一)五趣杂居地:同为散地故合而为一。
  (二)离生喜乐地:色界初禅,离欲界之欲及恶不善法,生喜乐之受。
  (三)定生喜乐地:即二禅天,离初掸寻饲,禅定转胜,由定所生之喜乐。
  (四)离喜妙乐地:即三禅天。离二禅欲,又离二禅粗动有分别之喜,住静妙无分别之乐受,离喜之乐。
  (五)舍念清净地:即四禅天,离三禅之欲,有乐故有动转,离乐及寻们心平等正直,心无动转而能安住名舍念清净,虽离喜乐寻伺而心不忘失,了了分明舍念清受名舍念清净。
  (六)空无边处地:厌患身体质碍,尽灭一切色想,一心缘空,与空相应。
  (七)识无边处地:厌患虚空,混除空相,转心线内识。
  (八)无所有处地:觉住识仍有所依,厌患心识,依无所有寂然而住。
  光想定与灭尽定的区别。无想定是外道为了获得无想天的果报而修混灭一切心想的禅定,能于定中心想不起,尚未断惑证真,此定是属色界摄;灭受想定是灭受想之心,断见思烦恼而证圣果。火灭尽定者,则息诸想念断除贫爱之心,求出世功德;入无想定,则妄计优心想以为解脱,求世间乐界。灭尽定是无漏业,不感三界生死果报;无想定是有漏业,感界内无想天果报。一灭尽定,既灭第六识兼灭第七识染分,无想定但灭第六识分另之见,不能灭第七识执我染分,并未断清邪见。故有此世间与出世间、感果不感果等胜劣不同。
 楼主| 智慧谋略 发表于 2025-3-17 15:54:21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修行者不再贪爱物质,对一切色身不再有兴趣,那么修习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和非想非非想处定。

前面的空无边处定,它的修行特点叫作厌色依空,

缘内心那一念明了寂静的心识,就是识无边处定。这个时候把虚空的相状舍掉了,转而依止那个明了寂静的心识,因为心也无相。向内攀缘,是内心这种无相的寂静的心。
这个时候“空色双亡,识心都灭”,

无所有处定
如果继续修下去,修行者会发现心识还在那边产生作用。因此想舍弃它,他他一心念无所有。在定中,他或认为他没有想了,但实际上并非如此,而是他的心念非常细微,意识中的法尘就是无所有的法尘。在无所有处定中,其他的想不生起,没有种种的心想的相,不分别所有的东西,只是分别无所有,一心定在无所有的法尘中。

非想非非想处定
当进入非想非非想处定后,
空无边处天。修此定前。于加行位。厌有色身。思无边空。作空无边解。名空无边处。二识无边处。厌先外空。复思内识。作识无边解。名识无边处。三无所有处。次厌无边识。思无所有。作无所有解。名无所有处。四非想非非想天。谓此定体。非前七地粗想。名为非想。无明执我故。名非非想。
---
云何净惑所缘谓观下地上地静性。如欲界对初静虑,乃至无所有处对非想非非想处。
“所缘”的内容分为四个部分,一是遍满所缘,二是净行所缘,三是善巧所缘,这三部分内容已经讲完。现在讲第四部分内容,“净惑所缘”。“净惑”指的是除掉烦恼、疑惑,使内心清净。所缘的境界,也就是所观察的是“下地粗性,上地静性”。“下地”和“上地”是相对而言的,比如相对于初静虑来讲,欲界就是下地,初静虑就是上地。乃至于相对于非想非非想处,无所有处就是下地,非想非非想处就是上地。

云何性?谓性有二性,二性。体性者谓欲界望初静虑,虽皆具五蕴而欲界中过患深重苦住增上最为鄙劣,甚可厌恶。是故说彼为体性。初静虑中则不如是极静、极妙。是故说彼为体静性。

“粗性”有两种,一是“体粗性”,二是“数粗性”。“体粗性”是指比如欲界相对于初静虑,虽然二者都具足五蕴,但欲界的五蕴自体有很深的过患,会使苦恼不断的增多,是鄙下、粗劣、可厌的,所以说欲界的五蕴自体是粗性。初静虑的五蕴自体相对于欲界,就是寂静、美妙的,所以说初静虑的五蕴自体是静性。

性者谓欲界色蕴有多品类应知应断,如是乃至识蕴亦尔。是故说彼为数性。

“数粗性”是指欲界的色蕴有很多的品类差别,欲界众生的色蕴都不完全一样,这些品类的差别就产生了很多不如意的地方,不同的苦恼,这些都是应该明了,应该断除的。同样的道理,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也都是如此。所以说欲界是粗性。

如是上地辗转相望,若体若数性,随其所应当知亦尔。如是性,于诸上地辗转相望,乃至极于无所有处一切下地苦恼增多寿量减少;一切上地苦恼减少寿量增多。非想非非想处唯静、唯妙,更无上地胜过此故。

这样相对于上地的体粗性和数粗性,依次辗转,随其所应。比如初静虑相对于第二静虑,初静虑是粗性,第二静虑是静性。乃至无所有处相对于非想非非想处,无所有处是粗性,非想非非想处是静性。一切的下地,都是苦恼逐渐地增多,寿量逐渐减少。一切的上地,都是苦恼逐渐地减少,寿量逐渐地增多。非想非非想处唯有寂静、微妙的境界,再没有上地能胜过这里。

以要言之,有过患义是粗性义。若彼彼地中过患增多,即由如是过患增多性故,名为性。若彼彼地中过患减少,即由如是过患减少性故,名为静性。

概要地讲,会产生过患,产生苦恼,就是粗性的含义。如果在这些下地中,过患逐渐地增多,由此原因,就叫作“粗性”。如果在这些上地中,过患逐渐地减少,由此原因,就叫作“静性”。

此是世间由世俗道净惑所缘。何以故彼观下地多诸过患,如病如痈犹如毒箭,不安隐性以为性;观于上地与彼相违,以为静性。断除下地所有烦恼,始从欲界乃至上极无所有处。此是暂断非究竟断,以于后时更相续故。

前面所讲的这些,是世间以世俗的方法除灭苦恼的所缘。为什么这么说呢?修行人思维观察下地,有很多像是病、痈、毒箭的过患,而且逐渐地增多,这些过患就是”粗性“的显现。又思维观察上地,和这样的过患是相反的情形,就叫作”静性“。用这样的方法修习止观,开始从欲界断除烦恼,直至断除无所有处的烦恼。这样的方法只是暂时地断除了现行的烦恼,并不是究竟断除了烦恼种子,之后烦恼还会相续产生。
---

“痴暗”就是指的无明。“如来智慧无边际,一切世间莫能测,永灭众生痴暗心。

佛陀认为人生一切皆苦,归根到底是由于无明执我和业力而生。人生生死轮回流转之因都是业力的积集,众生因无明(我执)而造业,因造业而受苦,这惑、业、苦三者就形成了恶性循环。
道谛的“道”,指道路、途径、方法。道谛就是为解脱痛苦达到涅槃的道路、途径和方法。证得涅槃的途径共有七类三十七道品,中最重要的是八正道,八正道又被归结为戒定慧三学。八正道可以归结为戒定慧三学,其中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属于戒;正念、正定属于定;正见、正思维属于慧。戒定惫三学,又称三无漏学,通常被认为是学佛者修行的全部内容。
 楼主| 智慧谋略 发表于 2025-4-24 09:11:17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四禅八定
“四禅八定”是指“色界四禅定”和“无色界四空定”,佛陀在证道和涅槃时都用过它,是小乘佛法禅定的基础。
佛法中“四禅八定”的境界包括:初禅、二禅、三禅、四禅、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非想非非想处定。
在佛法中,把世界分为欲界、色界、无色界。 色界有十七处天,其中梵众天、梵辅天、大梵天,此三层天的天人生来就有初禅的定力。(欲界有二十处众生,但因为有对身的执着和种种欲求,所以,连初禅的定力也没有) 少光天、无量光天、光音天此三天的天人生来就有二禅的定力; 少净天、无量净天、遍净天此三天的天人生来就有三禅的定力; 无云天、福生天、广果天、无烦天、无想天、无热天、善现天、色究竟天,
此八层天的天人有四禅的定力。 无色界有四处天,分别有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非想非非想处定。
我们把色界天人与无色界天人具有的这些定境合称为“四禅八定”。“四禅八定”虽属色界天人与无色界天人的定力,但我们人道可以通过修证获得这些定力。在人道,证得“四禅八定”之力的行者可以在某种状态下自由出
入每一层禅定境界,心神不散乱,对此世界的种种烦恼、苦痛的承受力和回避力常人不可测知,而且具有一定的神通。
但只靠“四禅八定”之力还不能出轮回,因行者还未证得时空的虚幻,仍有三界时空的束缚和困惑。这个禅定也不是佛教独有,佛陀在世时,印度的其它门派也修持。佛陀之所以重视它,是因为当时他的弟子有很多来自印度的其它宗派,他们已有修证“四禅八定”的体验。佛陀只能在他们已有的体验和觉受上,进行佛法“正知见”的指导,让他们放弃色界和无色界的种种乐受和体验。先证入“寂灭为乐”的境界,后再晓以大乘,证入“无生无灭”的如来之境。行者在欲界修证“四禅八定”,因为身心的历程要经过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境界的超越,行者与这三界众生的种种因缘都要呈现,这些因缘会通过行者的身心转化示现出来。小乘行者靠“戒”来避开这些“缘”的障碍。如:我们在人道时,众生的“喜悦”是靠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的分别以及欲望的满足来获得。
它的“喜悦”是短暂而且浮浅的,像昙花一现。因无定力,依恋的环境一变,我们的快乐就消失了。而行者修禅定进入色界后,会体验到色界天的众生在定力下持久的欢娱。因色界天众生还有微细的“身执”,故修行者并未完全忘身,但已无欲求,以禅悦为乐,他的身心可以体验到“微细的快乐”,这是欲界众生无法体验到的。它从行者的气脉所发,因气脉的能量转化为色界之光。这种“乐”使行者感到绵、软、喜悦、轻安从他的每个细胞中透出,行者可以“沉醉”在这种“禅乐”中,生不起任何清明的觉知和行动力。这种乐使人失去人身的粗重感或暂时忘身。如行者能从此乐中走出来,进入“无色界,脉之光明如如不动”,行者可气住脉停,一切自然沉寂,很久生不出一念,久久住于定中,已超越身心的喜乐觉受。如果行者常在此定中不出,就无法出“无色界”天了。而阿罗汉在佛 陀“人无我”见地的指导下,整个修证过程中,彻底放弃自我的种种觉受和对体 验的执着,完全舍弃身心的欲求,直入“寂灭定”。如他不出定,就可以不在三界轮回,叫“请长假”。但他总有出定的缘,那时又入三界轮回。
“四禅八定”之力是色界、无色界众生具备的定力。我们人类与他们不同之处,即是人有种种欲求和对身心的执着。如果想具有他们的能力,则离情去欲,舍弃身心的觉受,避开红尘外缘的干扰是最好的修证途径。又想要满足身心的欲望,又想获得四禅八定之力是不可能的。除极个别特殊根器或上师、佛菩萨加持者另当别论,修证者各有各的因缘。
二、四果阿罗汉和寂灭定
阿罗汉根据其修证解脱境界分为四个层次:初果、二果、三果与四果。
初果阿罗汉又叫须陀洹果,是罗汉的初步。证得初果的罗汉,生死还未了, 故叫见道位。须陀洹是梵语,译为“入流”,入圣人的法性流,逆凡夫的六尘流。
初果阿罗汉达到不被六尘(色、声、香、味、触、法)所转的境界,但还要受七番生死轮回。
二果阿罗汉又叫斯陀含果,斯陀含是梵语,译为“一来”。假如不再向前修行,则还要一生天上,二来人间,故二果是一来果。
三果阿罗汉叫阿那含果,阿那含也是梵语,译为“不来”,即不再来欲界受生死了。

懒得打字嘛,点击右侧快捷回复 【右侧内容,后台自定义】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GMT+8, 2025-5-5 23:08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