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心] 心脏藏有“元神”

[复制链接]
智慧谋略 发表于 2025-2-3 04:50: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整副身体的细胞都会被替换,那心到底是什么呢?  心无形 高维能量构成; 身体就是皮囊。 禅修观心中 ,能感受心就在心脏位置、 不能离开心脏位,如果强行离开心脏位,等于就离开了这身体,估计也就死了

当能量精力充沛时,觉知意全面活跃 。一天能量精力消耗完后,主动想思慢慢不在活跃,回到被动的觉,也就是心脏位,消耗最少的能量构建觉,如果连觉的能量都不够,便会成无觉的能量,慢慢恢复能量,再点亮启动觉知





 楼主| 智慧谋略 发表于 2025-2-3 04:52:49 | 显示全部楼层
心脏神经分布(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等)

心脏受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支配,并有内脏感觉神经分布。交感神经(sympathetic nerve)来自颈交感干的颈上、中、下神经节发出的颈上、中、下心神经和上胸交感神经节发出的胸心支,副交感神经(parasympathetic nerve)来自迷走神经发出的颈心支、迷走神经或右喉返神经发出的颈胸心支以及迷走神经胸部和左喉返神经发出的胸心支。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心支构成心丛(cardiac plexus),心丛位于主动脉弓下方和气管权前面,可分为:
  • 心浅丛(superficial cardiac plexus),位于主动脉弓下方和右肺动脉的前方,由颈上神经节发出的颈上心神经和迷走神经发出的颈上心支(下支)构成。
  • 心深丛(deep cardiac plexus),位于主动脉弓和气管权之间,由颈中神经节和颈下神经节分别发出的颈中心神经和颈下心神经、第2-5胸交感神经节发出的胸心支和迷走神经发出的颈上心支(上支)、颈下心支构成。心丛发出分支,沿左、右冠状动脉及其分支分布,支配心肌、心传导系统和血管。
18bb0731269835c59ca21c890e01b4e1.jpg
交感神经兴奋使心跳加快、心脏收缩力增强和冠状动脉扩张,副交感神经的作用则相反。感觉神经纤维经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传人,胞体位于第1~6对脊神经节。感觉神经纤维对于心绞痛时牵涉性痛的产生有着重要意义。
R-C.d0e55c7c4d87e8029c6557f6f7e622f6?rik=PtmLUNEXY7BfWA&riu=http%3a%2f%2fwww.drvoice.cn%2fuploadfile%2f2015%2f0725%2f20150725020612743.jpg
R-C.bc4fbb8ad0eb41d21225f21feb03ab12?rik=8cbiGV9R7VikXg&riu=http%3a%2f%2fwww.xjishu.com%2fimg%2fyytu%2frt%2f2533-121105140144.jpg
心的神经解剖示意图







一、窦房结
1. 位置和形态
窦房结(sinuatrial node)多呈长梭形,也可呈椭圆形和半月形,大小为14.1mmx3.6mm×1.1mm。与成人比较,婴幼儿的窦房结相对较大,位置略低。位于上腔静脉与右心房交界处,界沟上端的心外膜深面,约距心外膜1mm。窦房结长轴与界沟平行,头部朝向前上方,尾部伸向下腔静脉口。窦房结的位置与窦房结动脉的行程有关,窦房结动脉顺时针绕上腔静脉时,窦房结常靠近界沟上端;窦房结动脉逆时针绕上腔静脉时,窦房结偏右下方。窦房结是心脏的正常起搏点,产生的冲动经结间束传至心房肌和房室结。手术时应避开上腔静脉与右心房交界区,以免损伤窦房结和窦房结动脉。


2. 组织结构                     
窦房结表面由薄层心外膜下脂肪组织包绕,内侧与心房的心肌层相接。窦房结主要由起搏细胞、移行细胞和少量浦肯野纤维构成,这些细胞之间有胶原纤维构成的纤维支架。窦房结中央有窦房结动脉穿行。窦房结内有丰富的连续型毛细血管和无髓神经纤维。
3. 特殊分化细胞
在光镜下,窦房结的细胞分布由中心向边缘可分为动脉周围、中央和外周3区。
(1)动脉周围区:
由起搏细胞和少量移行细胞构成。起搏细胞围绕窦房结动脉呈环行排列,从头部延续到体部,进入尾部后消失。在窦房结头部,移行细胞与工作心肌相连。
(2)中央区:
此区范围最大,主要由起搏细胞构成。起搏细胞体积较小,成团分布。起搏细胞团之间有起搏细胞束相连。起搏细胞团被结缔组织和胶原纤维分隔成小团,每个小团由多个起搏细胞组成。在中央区的周围可见起搏细胞与移行细胞相延续,这些移行细胞对起搏细胞起保护作用,并可协助起搏细胞的功能活动。

(3)外周区:
主要由移行细胞组成,也可见少量浦肯野纤维。移行细胞呈放射状连接中央区的起搏细胞和周围的工作心肌,或与浦肯野纤维相连。移行细胞大小不一,形成小束或团,伸人工作心肌中。起搏细胞与窦房结动脉内膜下平滑肌接触,起搏细胞与起搏细胞、移行细胞与移行细胞、起搏细胞与移行细胞、移行细胞与浦肯野纤维相互连接。起搏细胞不直接与心房工作心肌接触,但移行细胞可直接与心房工作心肌连接。起搏细胞之间的连接属幼稚的未分化连接,主要有中间连接和桥粒连接。在移行细胞之间和移行细胞与工作心肌之间,偶尔可见到缝隙连接和发育较完善的闰盘结构。

窦房结表达连接蛋白40、连接蛋白43和连接蛋白45等缝隙连接蛋白,其中以连接蛋白43为主。缝隙连接蛋白主要表达于窦房结的外周区。窦房结中央区主要有起搏细胞,连接蛋白43表达呈阴性。在起搏细胞与起搏细胞、起搏细胞与移行细胞以及移行细胞之间无连接蛋白43表达,只在移行细胞与心房工作心肌之间有表达。这表明,移行细胞与心房工作心肌之间存在缝隙连接。

4. 致密纤维支架
窦房结内有丰富的胶原纤维和弹性纤维,构成致密的纤维支架。在动脉周围区,胶原纤维支架与动脉外膜的纤维组织相连。在中央区,大量较粗大的胶原纤维束与窦房结动脉的长轴平行排列,并发出许多细小的分支,相互吻合,形成丰富的胶原纤维网,包绕中央区的起搏细胞。在外周区,胶原纤维和中央区的胶原纤维相延续,呈放射状分隔移行细胞,并与工作心肌间分散的胶原纤维相连。除胶原纤维支架外,纵横交错的移行细胞也构成网架,起搏细胞位于这两种网架中,这是起搏细胞与移行细胞在生理功能上相互密切联系的组织细胞学基础。
胎儿窦房结内的胶原纤维略多于工作心肌间的胶原纤维,但明显少于成人窦房结内的胶原纤维。出生后,窦房结内的胶原纤维逐渐增多,这与窦房结细胞的分化发育成熟及生理起搏功能是密切相关的。胶原纤维的动态平衡是起搏细胞的起搏活动达到最佳稳定状态的基本条件,窦性心律失常的部分原因可能由于窦房结实质细胞失去了纤维支架与其联系和稳定作用。

5. 年龄变化
胚胎早期的窦房结是由排列紧密的细胞群和纤维性结缔组织构成,起搏细胞和移行细胞不易区分。胚胎发育至第12周后,窦房结的细胞在窦房结动脉周围大量增殖,同时出现大量胶原纤维,胶原纤维互相连接构成纤维支架。窦房结的细胞逐渐分化形成起搏细胞、移行细胞和工作心肌细胞。在新生儿,起搏细胞和移行细胞散在分布。出生后1~2周,窦房结内各组织成分开始发生较大变化,光镜下可明显区分各部分的特征。随着细胞的进一步分化,起搏细胞集中分布于窦房结动脉周围,移行细胞多分布于窦房结的外周。在窦房结边缘,移行细胞与少量心房肌混杂。
随着出生后的发育,起搏细胞的生理和生化代谢发生成熟性变化,在功能上发育成起搏细胞。起搏细胞形态无明显变化。起搏细胞周围有一些移行细胞网架围绕。移行细胞的变化主要表现为细胞变为长梭形,细胞内肌丝束比起搏细胞多,细胞间可出现缝隙连接等。从儿童期开始,起搏细胞数目逐渐减少。从10~20岁,细胞可减少60%,减少部位主要是在窦房结动脉周围。20岁以后起搏细胞继续缓慢减少。起搏细胞减少的同时,移行细胞明显增多。窦房结内间质的发育主要发生在出生后,1岁婴儿窦房结内间质很少,从儿童期开始成纤维细胞和胶原纤维形成的纤维支架开始迅速发育,支架随年龄增长而增粗,起搏细胞逐渐被包绕在纤维支架中。
18岁开始窦房结内间质逐渐增多。40岁后随年龄增长,窦房结细胞逐渐减少,间质相对增多,可开始出现间质纤维化。因此,40岁被认为是间质年龄变化的生理界限。窦房结的脂肪组织从18岁开始出现,脂肪从窦房结的心外膜侧或从窦房结动脉周围向窦房结内延伸,并侵入窦房结的内、外神经和神经节内。窦房结的脂肪浸润一般发生在40岁以后,并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多。

6. 血管和神经
血管:窦房结由窦房结动脉供应血液,很少见到较大的伴行静脉,有细小静脉和丰富的连续性毛细血管。窦房结的静脉注入上腔静脉或右心房。
神经:窦房结内有丰富的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交感神经主要支配特殊分化的心肌细胞,副交感神经主要分布于窦房结周围。在窦房结周围存在许多神经节细胞,窦房结内也可偶尔见到。按其含神经递质的不同,窦房结主要有肾上腺能神经纤维和胆碱能神经纤维分布,并有肽能神经纤维。肽能神经纤维主要分泌神经肽Y,并分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P物质、血管活性肠肽和神经营养肽等。窦房结区的神经纤维分布密度明显高于周围工作心肌区。

二、结间束
窦房结产生的兴奋如何传至房室结,长期存在着争论。研究资料表明,心房的一些心肌细胞具有不同的电生理特性,这些心肌细胞与窦房结和房室结联系,称为结间束(internodal tract)。也有学者认为,在窦房结和房室结之间存在着具有一定构造和功能的传导束。结间束中除含有心肌细胞外,也含有浦肯野纤维和少量混杂的移行细胞。窦房结产生的兴奋通过结间束到达心房肌和房室结。结间柬有以下3条。

1. 前结间束(anterior internodal tract)
又称Bachmann束(Bachmann's tract),起自窦房结前缘,向左分为上结间束(superior internodal tract)和降支(descending branch)。上结间束至左心房,降支经卵圆窝的前方下行至房室结上缘。

2. 中结间束(middle internodal tract)
又称Wenchebach束(Wenchebach's tract),起自窦房结的后缘,向右、向后绕上腔静脉,进入房间隔,经卵圆窝稍前方下降至房室结上缘。

3. 后结间束(posterior internodal tract)
又称Thorel束(Thorel's tract),起自窦房结的后缘,经界嵴和下腔静脉瓣下行,在冠状窦口稍上方至房室结后缘。

三、房室结
1. 位置和形态
房室结(atrioventricular node)为扁椭圆形结构,大小约6mmx3mm×1mm,呈矢状位,位于Koch三角的心内膜深面,右侧有薄层心房肌覆盖。房室结表面的心房肌内可含有James旁路束,大部分心肌止于三尖瓣隔侧尖的基底部。房室结距冠状窦口约5mm,距三尖瓣隔侧尖附着缘4mm,向上距Todaro腱附着点约1mm,向前距室间隔后缘约4mm,距右心房侧心内膜约0.5mm。房室结的左侧面与下缘紧贴右纤维三角,房室结形状与右纤维三角的形态有密切关系。房室结将来自窦房结的兴奋通过房室束及其分支传至心室肌,从而在心房收缩后引起心室收缩。



在Koch三角深面,房室结、结间束末端和房室束起始部构成房室交界区(atrioventricular junction region)。按结构分布,房室交界区可分为房区、结区和束区。房室交界区是窦房结的冲动从心房传向心室的必经之路,并且房室结是次级起搏点,故许多复杂心律失常发生在此区。作心脏瓣膜置换术时,须注意避免损伤此区。

2. 房室交界区的功能
(1)传导冲动。将来自心房的冲动传向心室,有时可将心室的冲动传向心房。
(2)延搁冲动传导。传导冲动缓慢,约延搁0.04s。这可能与细胞细小、排列不规则和缝隙连接较少有关。冲动的延搁传导保证心房肌和心室肌先后收缩,适应心内血液循环特点。
(3)减少异常冲动。心房颤动时,来自心房的冲动频率快且强弱不一。此区可使减少或消失,限制传向心室。这可能与细胞排列不规则和缝隙连接较少有关。
(4)起搏。此区为次级起搏点,主要位于房室结两端。

3. 组织结构
房室结的细胞比一般心肌细胞小,染色较淡,排列较紧密,主要由移行细胞、少量起搏细胞和浦肯野纤维组成。人房室结可分为浅部和深部。浅部位于房室结的右侧面,有数层细胞组成,主要为移行细胞和浦肯野纤维,肌纤维细长,排列松散,染色较浅。肌纤维柬之间有横向联系。浅部肌纤维起自房间隔肌,沿房室结右侧面垂直下行,止于房室结下缘。深部位于房室结的左侧深面,含有少量起搏细胞,常聚集成团,细胞团之间有移行细胞网和胶原纤维束分隔。深部肌纤维细而短,互相交织,排列较密集,着色较深。深部又分上部和下部,上部以斜形肌纤维为主,下部肌纤维呈纵行并互相交织。深部的特化心肌纤维向前延伸为房室束。在房室结深部有时可见卵圆形着色浅淡的细胞,细胞之间有少量结缔组织。在胚胎发育中,浅部和深部分别来源于两个不同的细胞原基。
在有的成年个体,房室结的细胞可伸入右纤维三角内形成结细胞岛。在婴儿,这种细胞岛比较多见。结细胞岛的细胞比工作心肌细胞小,染色浅淡,排列紧密。婴儿猝死可能与右纤维三角内结细胞岛的存在有关。

4. 血管和神经
房室结由房室结动脉供应血液,也可接受左室后支的分支供应。房室结区的静脉多汇合成1~2支,注入冠状窦或心中静脉。房室结有较丰富的神经纤维分布,但较窦房结少,多为胆碱能神经纤维。神经节细胞主要位于房室结的后端和浅层。

四、房室束
房室束(atrioventricular bundle)又称His束(bundle of His),起自房室结前端,先穿经右纤维三角,再经室间隔膜部后下缘前行,至肌部上缘分为左、右束支。新生儿房室束长为2.2~5.4mm。成人房室束长为5.7~7.9mm,直径为1.1~1.5mm。在横切面上,房室束穿经右纤维三角的部分呈圆形,近侧端和远侧端呈三角形。房室束位于主动脉右、后瓣和室间隔膜部稍下方,右侧有三尖瓣隔侧尖附着缘前上部并与其交叉,故三尖瓣和主动脉瓣置换术以及室间隔膜部修补术时应注意这些重要毗邻关系,以免损伤房室束而导致房室传导阻滞。在房室束穿经右纤维三角右下角处,右纤维三角内可见束细胞岛。部分束支传导阻滞可由右纤维三角硬化引起。
房室束近侧端的细胞与房室结的细胞相似,细胞染色浅淡,排列不规则。远侧端的细胞较粗大,胞质着色较淡,趋向平行排列。与房室束比较,左、右束支的细胞更具有浦肯野纤维的形态特点。房室柬及左、右束支主要由浦肯野纤维、少量移行细胞和普通心肌纤维组成。浦肯野纤维呈纵向排列,细胞间有桥粒和特大的缝隙连接。细胞连接多位于细胞两端,形成闰盘,也见于相邻纤维的侧面。

1. 右束支
右束支(right bundle branch)又称右脚(right crus),呈细长圆索状,先穿室间隔右侧部心肌,然后沿右侧心内膜深面行向前下方,穿经隔缘肉柱至前乳头肌根部,分支分布于右心室壁。右束支可出现两条,其中一条终止位置不定。右束支也可在行程中途分叉,再汇合成一条下降。右束支较长,易受局部病灶累及而发生传导阻滞。

右束支发出间隔、前、后3组分支:
(1)间隔组:在隔缘肉柱起始处发出,分布于室间隔右侧面下部。
(2)前组:在前乳头肌前上方和外侧发出,分布于右心室游离壁前部。
(3)后组:即右束支的终末支,自前乳头肌基底部行向后乳头肌、室间隔后部和右心室游离壁后部。

2. 左束支
左束支(left bundle branch)又称左脚(left crus),呈扁带状,有数条放射状分支,沿室间隔左侧心内膜深面行向左前下方,在室间隔肌部上、中1/3交界处发出前、后、间隔3组分支:
(1)前组:至前乳头肌中下部分支,分布于前乳头肌和附近室壁。
(2)后组:行向后下方,至后乳头肌下部分支,分布于后乳头肌和附近室壁。
(3)间隔组:分支分布于室间隔中、下部,并绕心尖分布于左心室游离壁。

左束支分支的形式包括:
(1)2分支型:约为32%,左束支分为前、后两支,间隔支由前、后支发出。
(2)3分支型:约为17%,左束支发出前支、后支和间隔支。
(3)网状型:约为51%,左束支的分支构成网,由该网发出前支、后支和间隔支。

五、浦肯野纤维
浦肯野纤维(Purkinje fiber)与左、右束支的分支相续,交织形成心内膜下浦肯野纤维网,主要分布于室间隔中、下部,心尖,乳头肌下部和心室游离壁下部。在室间隔上部、肺动脉口、主动脉口和左、右房室口处,心内膜下浦肯野纤维稀少或缺如。心内膜下浦肯野纤维网发出的纤维以直角或钝角进入心肌,形成肌内浦肯野纤维网,最终与工作心肌相连。心室肌内浦肯野纤维的穿人深度因动物不同而异,在猪和羊穿经心肌层达心外膜,在狗和猴穿人心肌约2mm,人的穿人深度较浅。

六、心传导系统的常见变异
异常传导束或纤维可将来自心房的冲动过早地传至心室,使局部提前收缩,引起预激综合征。常见的心传导系统变异如下。 1. Kent束(Kent's bundle)连接心房肌和心室肌。Kent束位于近二尖瓣环和三尖瓣环处或心间隔内,以二尖瓣环后外侧、三尖瓣环外侧和后间隔处多见。
2. James旁路束(James fiber):前、中结间束的小部分纤维和后结间束的大部分纤维可绕过房室结右侧面,止于房室结下部或房室束起始部,构成James旁路束。
3. Mahaim纤维(Mahaim fiber)可分为:
结室副束,房室结发出的纤维连于室间隔的心肌。
束室副束,房室束或左、右束支主干发出的纤维连于室间隔的心肌。
 楼主| 智慧谋略 发表于 2025-2-3 05:07:46 | 显示全部楼层
二千五百年前中国的战国时代,发生了一个奇妙“换心”的故事。神医扁鹊先给公扈与齐婴两人喝麻醉酒,两人昏死了三天;扁鹊将两人胸腔打开,互相交换两人心脏(换心术),再给两人服用神药;醒来后,跟原先一样完好,两人就告辞回家了。
《列子・汤问篇》接着说:但是,换心成功后,两人都走错了家门。公扈回到齐婴的家,认齐婴的妻子;齐婴回到公扈的家,认公扈的的妻子;但是,两人的妻子都不认识自己的丈夫;结果,引来两家的纷争,告到官府,后来扁鹊告诉其中的原委,官司才得以平息。
二千五百年前的扁鹊是享富盛名的神医,他的“换心术”古人是不会怀疑的,尤其是记载在道家的典籍《列子》。
中医认为心脏藏有“元神”
中医是五千年前黄帝传下来的,本质属于“神传医学”,根源于道家之神“上帝”。中医的一切医学论述都要根据中医圣经《黄帝内经》。所以,中医在本质与研究方法上与西医有天壤之别。
《黄帝内经》说:心脏藏有“元神”。“元神”类似于俗称的“灵魂”,属于“无形”,是肉眼看不见的,这是西方医学所完全不能触及与研究的;但是,“元神”却是成为一个完整的人所必须具备的,《黄帝内经》讲:“失神者死,得神者生也。”
有了中医心脏藏有“元神”的概念,就能够了解古代与现代换心故事其中的秘密。神医扁鹊为公扈与齐婴两个人施行换心术,换心脏的同时,因为心脏藏有元神,元神也跟着换过来;所以,公扈接受齐婴的心脏,此时身体虽然叫公扈,但是心脏与元神都是齐婴的,这也就为什么公扈换心后会回到齐婴的家,认齐婴的妻子;同样的道理,齐婴会回到公扈的家,认公扈的妻子。葛汉接受卡托心脏的同时,卡托的元神也一同移植过去,所以葛汉的外表虽然仍叫葛汉,但身体含有卡托的元神,所以葛汉很快就认识了卡托的遗孀,他们很快陷入热恋,很快就结婚了。同样的,谢里丹换心后,也有捐赠者元神的特质,所以具有绘画天才。西方基督教早有“灵魂”之说,这和东方道家“元神”的理论相类似,可见古代的“神传文化”都认为:人的生命不仅具有“有形”的身体,还蕴涵“无形”的成份。



很多人由于心脏衰竭,或其它不测事件,导致心脏无法医治,因此会选择一个合适的受体,重新更换一个健康的心脏,从而让自己躯体能健康的继续生活下云。然而,很多人却不知道,更换心脏,其实就更换灵魂,躯体被新心脏的灵魂给占了。被换下来的灵魂早已去了它方世界。这听起来有些耸人听闻。请慢慢看完你就明白了。表面上看,更换心脏与更换肾脏或肝脏,其实没有什么不同,只要费用跟上,有合适的受体,对高明的外科医生来说,并非难事。然而心脏与其它四大脏器完全不同。因为它是人类灵魂的藏身处。
除非你相信佛教里的轮回转世现象,否则你绝不相信,世上居然会有灵魂置换这种不可思议之事。如果你去观察一个受精卵如何发育成一个胎儿,也许能看出一些端倪。我们都以为肾脏对人体来说非常重要,应该最先发育,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受精卵最先发育成的,其实是胎儿的心脏。
中西医其实都无法解释这个现象。也只有佛教《入胎经》能给出解释。一个受精卵要发育成一个胎儿,必须三才和合:父精、母卵、灵魂入驻!少一个都不可能发育成胎儿。灵魂的第八识,在胎儿心脏一成形,就必须入驻,以便指挥完成这个婴儿躯体的”修建“工作。
样貌来自父母,但高矮胖瘦、聋残喑哑、相貌端庄、鳏寡孤独、贫贱富贵与否,则由入住的灵魂来决定的。这就是佛学中所称的业力种子。与前几世的修行有关。若坏事做尽,则会丑陋愚痴,反之,若修十善业道,则英俊美丽。大富大贵。
那为什么换了心脏以后,亲人朋友没有感受到换了灵魂呢?那是因为我们错将前五识、第六识当成了灵魂的第八识。我们判断一个人还是不是原来的那个人,其实是基于两个方面:一是记忆。我们能记忆,是因为大脑中的磁碳粒记忆体的缘故,就像磁盘一样。而心脏不是记忆体。
当更换了心脏,灵魂随心脏入驻了新的躯体,这时大脑记忆体就会与新灵魂相连结,原来记忆体存在于原来的大脑中。作一个形象比喻,记忆体就如硬盘上的数据,灵魂就如处理器。现在更换一个处理器。照样能工作。数据也没有丢失。所以换心脏不影响记忆,由于各种记忆都在,你怎么可能会怀疑灵魂被换了呢?
第二是躯体,换了心脏,身体短期内一般不会发生很大变化,要变化也是数月之后。因此不会很突然,就算有变化了,家人或朋友也认为是手术的副作用。因此不会认为是更换了灵魂的原因所致。
其实我们都没有见过灵魂本来的面目,修行人中,也只有阿罗汉、辟支佛及六地以上的菩萨,才能见到我们灵魂本来的面目。我们凡人所见到和感受到的,也只是我们的这副皮囊和记忆而已。
但是灵魂入驻新的躯体以后,灵魂的威力会慢慢的显现出来。十年前,某电视台一档专访节目上,有过这样一桩奇闻:两个相濡以沫的老年夫妇,原本相敬如宾、十分恩爱。但因男子年纪较大,有心衰现象,此时刚好有个小伙子出了车祸,但心脏完好,与该老人相匹配,于是做了心脏置换手术。
半年之后,该男子慢慢喜欢打扮,喜欢穿年青人衣服和年轻貌美女子,对老伴渐渐疏远。不再互敬互爱。最后导致二人不和。这便是灵魂被换后,第八识开始起作用的典型例子。
性格是由记忆和出生年份决定,就是我们常说的十二属相之不同所造成,不会因为换心脏有很大起伏波动。但是兴趣爱好、灵感、专长、财富、地位、美丑等会随第八识而有所改变。
《华严经》中的善财童子,第八识才一入驻母胎,父母家中的锅碗瓢盆、桌椅板凳,甚至米面都变成黄金的,就是这个缘故。因为心脏的心包经是藏识的地方。业力种子所会追随第八识而来。灵魂到那里,业力就会到那里。无论善业、恶业或无记业,都会在躯体上显现出来。
因此换了心脏,出现了贫穷、富有、灾祸、吉祥、长寿、变丑、变美,这些前后判若两人的改变,千万不要奇怪。因为这是新心脏所带来的改变。
换颗心脏,确实是对某个人的躯体及生命的拯救。但同时也是对这颗新心脏灵魂的拯救,新躯体中的那个灵魂,早已离开。因为我们只想要这个皮囊活着,还有未改变的记忆,除此以外,谁还会在乎这是谁的灵魂呢?


通过中医古典所述:人的心脏,在五行中为“火”,属大阳的属性。心的变化,表现在“脉”上,又与人的“神”有关。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人的心脏在人体中的主要表现就是,帮一个人在人的“阳世界”从小到大,从大再到老,直至死亡。一路成长,一起死亡。心脏的跳动情况,从人的脉搏上就可以号出来。并且人的心脏是与人的“神”有关的。这里的“神”不但指一个人由内而外所展现出来的精神,还有“神识”的意思。何为“神识”,就是对人,事,物,正常识別其特性的能力。心还具有对判断的事,作出是否需要执行下去的能力。比如说:我们中国人从古到今都爱说“心想事成”,为何不说“头想事成”或“脑想事成”呢?按照我们常规的认识就是所有的事都是用头或者说脑袋来想的啊,为什么反而被说成“心想事成”了呢?这是因为,我们的头脑里的那个“想”,古人不认为是“想”,而是“念”或叫“念头”。一个人头脑里可以闪现无数个“念”或说“念头”,但我们不可能每个“念头”都去做或执行它,因为很多的“念头”都是不成熟或不太成熟的“想法”。但一件事从一个人最初的“念头”,再经过更深层次的“想”就不一样了,那便是进入了一个重视、重新认识、完善、形成完整的逻辑性、最后便是决定是否执行的这样一个过程。所以所谓的“心想事成”而是一个“谋定而后动”的过程,有了“谋定”这个“心想”,而后的“后动”就具有了很大概率的“事成”。而与之类似的说法还有“心诚所至,金石为开”,说的同样是经过“心想”后,而后再带来的“事成”后的振憾。


的心脏在人体中所具有的这种“心想事成”的能力,我想也一定是古人在医书中所说的心脏所具有的“神识”,也是人为万物之“灵”,的这个“灵”所集中体现的所在。人的心脏有了这个“神识”和“灵”,再加上由它的搏动而维持着的一个生命存活的能力,我想这才应该是人的心脏在人体中所具备较为完整的功能。由上可得:人的心脏不但有着一般人所认为的维持一个生命存活的基本功能,还具有“神识”和“灵”的能力。
人体心脏的“神识”和“灵”的这二种能力虽不能如它维持生命存活的功能,那么让人看出来和理解,但它们却是的的确确而又实实在在的存在的。


懒得打字嘛,点击右侧快捷回复 【右侧内容,后台自定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GMT+8, 2025-5-5 22:24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