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心的運作就在當下
透過觀察即能覺知
行蘊是指一連串導致行為與行動的聚集要素
你如果經常觀察自己的身心
就能看到在一個行為的起與滅的過程中
有那些要素被持續展現
這些要素就是行蘊
首先的是要有行動的意念產生
這又有分觀察的程度
如果觀察意念觀察的比較細微
會先看到驅使動力產生的貪的存在
然後貪愛遇到某些因素的促發而產生行動力
接著行動力會驅使身心展現出某些行為
這些要素就稱為行蘊
當你認為是自己想要做什麼
那就是沒觀察到行蘊的真相
而誤以為是我在行(行為是由自我所主導驅策的)
識蘊則是導致識別認知的聚集要素
人類能夠識別認知分辨各種事物
自然也有相關的要素
以眼識來說
最初是眼睛感官的接觸外色
然後是我們的認知
透過不同的經驗認知的方式去形塑所看到的外色
這些要素構成了識蘊
並不是有一個自我在內部去分辨
分辨識別認知的產生只是一連串要素的聚集
識蘊就只是這個意思
阿含相應部經典雖然使用的文字很古老
但是那只是真實身心的現象的描述
你即身觀察就能自行覺知
如果行道者不就著身心來觀察
反而在文字上堆砌出許多的龐雜見解
那就是誤入歧途了
【雜阿含經】第752經
佛告迦摩。欲。謂五欲功德。何等為五。謂眼識明色。可愛.可意.可念。長養欲樂。如是耳.鼻.舌.身識觸。可愛.可意.可念。長養欲樂。是名為欲。然彼非欲。於彼貪著者。是名為欲
又特別強調,然彼非欲。於彼貪著者。是名為欲 .
“什么是五取蕴(pa¤cupādānakkhandhā)呢?
1) 凡任何色(Yau ki¤ci, bhikkhave,rapau),无论是过去、现在、未来、内、外、粗、细、劣、胜,还是远、近、有漏的(sasavau)、可执取的(upadaniyau),称为色取蕴。
2) 凡任何受(Ya kaci vedana),无论是过去、现在、未来、内、外、粗、细、劣、胜,还是远、近,是有漏的、可执取的,称为受取蕴。
3) 凡任何想(Ya kaci sa¤¤a),无论是过去、现在、未来、内、外、粗、细、劣、胜,还是远、近,是有漏的、可执取的,称为想取蕴。
4) 凡任何行(Ye keci saikhara),无论是过去、现在、未来、内、外、粗、细、劣、胜,还是远、近,是有漏的、可执取的,称为行取蕴。
5) 凡任何识(Yau ki¤ci vi¤¤aoau),无论是过去、现在、未来、内、外、粗、细、劣、胜,还是远、近,是有漏的、可执取的,称为识取蕴。
心念里(微细的痴、贪、嗔)欲望→ 情欲,宇宙世界(色)欲,无色欲
无闻凡夫,以见识中有我,彼以见为行、於无明触所生之所受触者,生渴爱,依此而生行。
诸比丘,如是彼行亦是无常、有为、缘无间尽诸起所生,彼渴爱亦是无常、有为、缘起所生。彼受……彼触亦是无常、有为、缘起所生。彼受……彼触亦是无常、有为、缘起所生。彼见亦是无常、有为、缘起所生。诸比丘,如是知,如是观者,於无间尽诸漏。
行支則有較深的意涵
行支是用來解釋隨眠層次的對五取蘊的貪愛
較為深邃難見。
先跳開行來討論"貪與愛"
隨眠層次的貪愛不在緣起十二支當中有所描述
是因為隨眠層次的貪愛只是一種潛勢
所以才說無明緣行
行支是用來描述這種對五蘊的貪愛的潛勢
行支透過識與六入處的互緣運作
緣生出具體有目標性的愛支
因為有目標性
所以才能取呀
不然你很貪愛但不知道愛什麼
那你怎麼伸手去取呢?
不過這樣的說明還不能算是具體的描述十二因緣
因為緣起甚深
十二因緣可以淺說略說
但是不能夠斷論說這樣的描述就是具體的說明了因緣法
看到大家的問題
我只能再強調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佛陀的教法是緣自覺知的
行道者必須要在學法的過程中不斷的觀察自己的身心
然後獲得自覺知來體證法義
然後調整自己的修行步調與修正對法義的看法與認知
這樣才是正確的學習方式
因為佛陀的教法本就有這樣的特性
以錯誤的方式學習只會導致錯誤的結果
不要拿經典中的A去攻擊經典中的B
然後又拿經典中的C去比較經典中的A
然後又拿DEFG加入這場堆砌文字的混戰中
其實這種作為是沒完沒了的自陷疑惑
佛陀在說法的場景與意義上本來就不是這樣
因為佛陀的教法有淺有深
不同的觀察觀點就會產生不同的描述現象
又針對不同對象也會有不同的說明方式
就好像緊獸喻一樣的情況
佛陀從來就沒有把法義以現代的學術性的方式去表達過
但是有許多法友拿著經典以現代科學學術性的方式在學習
結果當然是失敗收場
我都說了緣起甚深
本來就不要論斷什麼樣的解釋才是正確的完整的解釋緣起
我也強調所說的那些都還不算是緣起的完整正確的解釋
怕的就是法友以這種錯誤的學習方式來誤解與誤學
如果法友不能以正確的方式去學習
又如何期待能獲得正確的結果呢?
法友聽我這樣強調
可能會反問
那樣自己怎樣才能知道學的正不正確?
其實佛陀並沒有規定學習時一定要完全正確
因為那是不可能的
眾生之所以飄泊於生死之苦海
就是因為無知而犯了許許多多大大小小的錯誤
在一個漫長改善的學習與改正錯誤的過程
又如何強迫自己
能在每個改錯的階段都完美的確認是完全沒有偏移的呢?
所以只要能掌握正確方向就夠了
其他的就是靠自己的反省與自覺去逐步修正
這樣自然能夠朝著大致正確的方向前進
文字在這條路上能夠產生的作用是有限的
法友似乎把文字的能力給無限上綱了
我是可以把上一篇說的"行"在經典何處貼出來
但這真的沒意義
雖然經典說的當然就要相信
但是你要如何去相信?
佛陀又不是對你說的
怎麼肯定這經典中的描述正好可以解開你的疑惑
在阿含經當中
行就有很多解釋
像我說的是屬於比較細的
而不是粗略的大項目
我細細的解釋都還聽不懂不相信
那就算貼出經文又能如何?
難道就轉而相信了嗎?
還是再陷入互相質疑與文字的攻防當中?
法義不是這樣學的
如果連學法的基礎觀念都沒掌握
那掌握再多的文字
也無法獲得解脫的
雜阿含經 卷2 103(五七)經
....愚癡無聞凡夫於色見是我。若見我者。是名為行。彼行何因。何集。何生。何轉。無明觸生愛。緣愛起彼行。彼愛何因。何集。何生。何轉。彼愛受因.受集.受生.受轉。彼受何因。何集。何生。何轉。彼受觸因.觸集.觸生.觸轉。彼觸何因。何集。何生。何轉。謂彼觸六入處因.六入處集.六入處生.六入處轉。彼六入處無常有為。心緣起法。彼觸受.行受。亦無常有為。心緣起法。.....
世尊所说:“凡见缘起者则见法;凡见法者则见缘起。”而这五取蕴即是缘所生的。凡对于这五取蕴的欲、依住、随从、取着,那是苦集;凡对于这五取蕴的欲贪的调伏、欲贪的舍断,那是苦灭。’
ps: 之所以强调这些,是为了明确关于苦和涅槃的一个认识
1、所有的生灭现象都是苦的。凡夫由于不知所以贪爱 (五蘊是可以被執取的蘊 五取蘊還有一個意思是於五蘊有貪 )
没有贪嗔痴只是涅槃的一个特性 2.对苦要树立的正见,必须得是任何生灭的现象都是苦!
色经
起源于舍卫城。
“比丘们!凡色的生起、存续、再生、显现,即苦的生起、病的存续、老死的显现。
凡声的生起、存续、……(中略)凡气味的生起、存续、……(中略)凡味道的生起、存续、……(中略)凡所触的生起、存续、……(中略)凡法的生起、存续、再生、显现,即苦的生起,病的存续,老死的显现。
而,比丘们!凡色的灭、平息、灭没,即苦的灭、病的平息、老死的灭没。
凡声的……(中略)凡气味的……(中略)凡味道的……(中略)凡所触的……(中略)凡法的灭、平息、灭没,即苦的灭、病的平息、老死的灭没。” —— 相应部3-蕴篇 佛告比丘。此五受陰。欲為根。欲集.欲生.欲觸
佛告比丘。非五陰即受。亦非五陰異受。能於彼有欲貪者。是五受陰
3.不能认识到任何生灭的现象都是取蕴,都是苦;不能认识到佛法最终是为了实现生灭现象的终止;
而不知道只有认识到生灭现象本身是苦,才能实现真正的断除贪嗔痴,并最终生灭灭尽,也就是无余涅盘。
SN.22. 48
蘊經:“比丘們!我將教導五蘊與五取蘊,你們要聽!
“而,比丘們!什麼是五蘊?
“比丘們!凡任何色,不論過去、未來、現在,或內、或外,或粗、或細,或下劣、或勝妙,或遠、或近,這被稱為色蘊。
……
“而,比丘們!什麼是五取蘊?
“比丘們!凡任何色,不論過去、未來、現在,或內、或外,或粗、或細,或下劣、或勝妙,或遠、或近,有煩惱的、會被執取的,這被稱為色取蘊。……”
來看SN.22. 48經的這一段,“比丘們!(1) 凡任何色,不論過去、未來、現在,或內、或外,或粗、或細,或下劣、或勝妙,或遠、或近,(2) 有煩惱的、會被執取的,(3) 這被稱為色取蘊。”(1) 這一小段說“色蘊”(可以對照前文“五蘊”里的“色蘊”解說),(2) 這一小段說“執取”,(3) 這樣稱為“色取蘊”。
“色取蘊”首先是“色蘊”,然後呢,這“色蘊”是“有煩惱的、會被執取的”,也就是“色蘊 / 被執取”,
SN.22. 82經:“大德!那執取就是這那五取蘊呢?還是除了五取蘊外有執取呢?”“比丘!那執取既非就是那些五取蘊,也非除了五取蘊外有執取,而是凡哪裡有貪欲者,那裡就有執取。”
“那執取既非就是那些五取蘊”,說得很明白啊,“執取”與“五取蘊”不是等同的東西。SN.22. 82經的說法,與SN.22. 48經的說法對照來看,意思不是很明顯嗎,呵。
如果分析来说,被执取的“色蕴”是色法,当然不错。而如果说“被执取的色蕴”是色法,就不合适,应该说既有名法(执取)、又有色法(色蕴)。
愚痴无闻凡夫于五受阴作常想.安隐想.不病想.我想.我所想。于此五受阴保持护惜。终为此五受阴怨家所害。如彼长者。为诈亲怨家所害而不觉知。焰摩迦。多闻圣弟子于此五受阴。观察如病.如痈.如刺.如杀。无常.苦.空.非我.非我所。于此五受阴不着.不受.不受故不着。不着故自觉涅槃。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